课时数智作业11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数智作业11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1.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6:16:39

文档简介

课时数智作业(十一)
1.A [根据题干“碗心有葡萄牙徽章”“外壁有两个写着葡萄牙文‘定制’的圆徽章”可知,该瓷器是葡萄牙人在景德镇定制的外销瓷器,说明中国传统手工业迎合欧洲市场需求(“定制”),故选A项;题干仅是述及“定制”,并且1541年的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并没有大规模的与西方进行交流,排除B项;题干并没有述及该瓷器由官营手工业生产,排除C项;根据题干可知,该瓷器出口到葡萄牙,而不是“深受国人的喜爱”,排除D项。]
2.C 3.D 4.B 5.D
6.A [由“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修驿路、建船厂、派员巡视”可得,这是明朝对奴儿干都司地区的行政管理方式,而“更命造寺,使柔化之”“永乐年间,朝廷兴建永宁寺”“立有《敕修奴儿干永宁寺记》石碑,用汉、蒙、女真、西藏文体书写”则体现出政府更强调对当地百姓用宗教进行教化的措施,所以题干信息体现出明朝政府对当地的措施具有“政教兼举,教化为先”思想,故选A项;题干所述更强调教化的作用,而“外儒内法,儒法兼施”思想更注重的是政治控制措施,这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B项;“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思想强调的是按照常规方法,实现民本思想,而题干所述措施不是以民为本,排除C项;题干所述措施具有一定的因俗而治特征,但是并未体现出“以夷制夷”,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盛产棉花……丝业重镇”可知,江南地区的一些农村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和商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市镇兴盛,故选C项;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于鸦片战争之后,排除A项;材料反映江浙地区市镇发展的原因是纺织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交通便利促进区域贸易发展”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明清时期,政府依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D项。]
8.A 9.B 10.B 11.D
12.A [根据材料“朱熹主张‘格物’应‘穷天理’”“不可‘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方以智则强调……‘草木虫蠕’皆可‘格物穷理’”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的“格物致知”目标是穷天理、明人伦、明道德之善,而不是停留在对个别事物和技巧的认识上,属于客观唯心思想,而明末清初的方以智则强调具体的事物都可以格物穷理,蕴含了一定的唯物主义色彩,故选A项;方以智只是指出具体事物包括律历、医药、草木等(不全是近代科技)都是可以用来格物穷理的,并没有强调对“近代科技知识”的传播,排除B项;陆王心学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主张反省内心,方以智“格物穷理”探究的是外在事物,二者不存在“承袭”,排除C项;方以智也主张“格物穷理”,并没有完全背离程朱理学,排除D项。]
13.C [材料中黄宗羲认为大臣不能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服务于君主,不顾及百姓于水火,这实际上批判了君为臣纲的封建伦理纲常,体现了民本思想,故选C项;材料是对“大臣”提出的要求,而非君主,排除A项;顾炎武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排除B项;材料并未否定君臣关系的合法性,排除D项。]
14.D
15.B [由“农本、田制、农事、水利……荒政”可知,《农政全书》记载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农业,反映出明朝以农治国的农业生态观,故选B项;题干仅涉及《农政全书》中记载的门类,并未出现具体内容,所以不能据此得出中西农业思想的相关结论,排除A项;题干中能看出农本思想,但看不出商末,排除C项;题干仅涉及农业相关的信息,没有手工业和商业的相关信息,不能据此得出农工商皆本的结论,排除D项。]
16.C [根据材料“清代文人画除了传统主流题材外,出现了鬼怪题材,‘以鬼喻人’‘讽喻世事’的文人画逐渐多了起来”和所学知识可知,文人们借鬼怪来讽刺清代社会生活中的那些趋炎附势、投机取巧的蛇鼠之辈,具有明显的批判性与反抗性,C项正确;文人画强调的是写意,非写实,排除A项;文人画不属于市民文化,排除B项;明清时期,理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
17.(1)表现: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商业市镇兴起;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长途贩运兴盛,国内市场扩大;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经营权与所有权呈现分离趋势。(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统治者重视经济,适时调整生产关系;新作物引进,土地利用率提升;前代经济基础好;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18.(1)特点:强调君子是非观的权威性,承认普通民众是非观与公理有别;质疑专职言官的作用;重视发扬朝议的民主作风;维护传统社会秩序。(6分)
(2)评价:反映了王夫之恢复社会秩序的愿望;依然坚持传统儒学理论和价值观念;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秩序,反对社会变革;未能冲破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6分)
3/3课时数智作业(十一)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2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河北保定三模)如图所示为1541年景德镇烧制的一只青花徽章瓷碗,碗心有葡萄牙徽章,外壁有两个写着葡萄牙文“定制”的圆徽章。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传统手工业迎合欧洲市场需求
B.中国被卷入世界分工体系
C.官营手工业工艺水平比较高超
D.异域文化深受国人的喜爱
2.(2024·广东广州一模)明初,广西思恩府土司岑瑛因“筑城池,创廨宇,立学校,建祠庙,政绩大著”,被明政府升任“都指挥同知”,给予流官职位。明朝政府的做法旨在(  )
A.扩大儒家学说的影响
B.鼓励少数民族的文人入仕
C.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D.增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3.(2024·辽宁抚顺一模)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丝织品行销全国。如南京所产的绸缎,“北趋京师;东北并高句丽、辽、沈;西北走晋、绛,逾大河,上秦、雍、甘、凉;西抵巴蜀;西南之滇、黔;南越五岭、湖湘、豫章、两浙、七闽”,几乎行销全国。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重农抑商政策受到冲击
D.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4.(2024·山东淄博三模)据乾隆年间《博山县志》记载:“博山地寡民贫,多凿井穿洞(采煤),以资其利……其主事者必曰井头,率徒下攻者曰洞头,收发钱财者曰帐房,此三人者,权莫大焉。输钱出份者谓之攻主。”据此可知当时(  )
A.手工业技术提高 B.采煤业出现专业化
C.劳动力市场完善 D.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5.(2024·江苏南通一模)如表是苏州明清市镇工商业地域分布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  )
碾米业 清代以虎丘、甫里、枫桥、浒墅关、月城等市镇为中心
酿酒业 明代集中在横金镇。清代木渎镇取代横金镇成为更重要的酿酒业中心
榨油业 清代集中在周庄、甫里、陈墓等市镇
草编 织业 自明代中期起,逐渐集中在虎丘、浒墅关、甫里、唯亭、黄埭等市镇
砖瓦石 灰业 明代起就集中在陆墓与徐庄二镇。陈墓在清代则成为江南主要石灰业中心
A.产品加工成为农民主业
B.新的经营方式逐渐产生
C.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D.市镇的专业化程度明显
6.(2024·广东汕头一模)明朝在奴儿干都司地区除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修驿路、建船厂、派员巡视外,“朝廷尤虑未善,更命造寺,使柔化之”。永乐年间,朝廷兴建永宁寺,寺旁立有《敕修奴儿干永宁寺记》石碑,用汉、蒙、女真、西藏文体书写,记录了经营该地的事迹。这体现了明政府(  )
A.“政教兼举,教化为先”思想
B.“外儒内法,儒法兼施”思想
C.“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思想
D.“以夷制夷,因俗而治”思想
7.(2024·江西赣州一模)明清时期,松江府朱泾镇附近四乡盛产棉花,居民又精于纺织,所产棉布闻名遐迩,这里“居民数千家,商贾辐辏”;苏州府的盛泽镇地处桑蚕之乡,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丝业重镇。这表明(  )
A.江浙地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交通便利促进区域贸易发展
C.农产品商品化推动市镇兴盛
D.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8.(2024·福建宁德三模)如表是地方志记载的清朝前期江南部分区域农作物的种植情况。据此可知,江南这些区域(  )
地区 记载 出处
松江府 郡东……种棉豆多于粳稻,而棉尤盛,其种稻者不过十之三、四 《松江府续志》
嘉定县 邑中种稻者三分之一,而种类颇多;农家多栽棉花 《嘉定县志》
太仓州 统计州县地不下八千顷,大率种木棉者十之七,种稻者十之三 《太仓州志》
A.农作物种植受经济效益驱动
B.水稻和棉花轮作制得以推广
C.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D.商业资本介入农业经济领域
9.(2024·河南平许济洛一模)在知行关系上,程颐认为: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而不能行者;王阳明“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王夫之则认为,知与行是“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关系。他们对知行关系的探讨(  )
A.回应了佛教道教冲击
B.推动了儒学的新发展
C.深受商品经济的影响
D.意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10.(2024·湖南衡阳二模)明末文人儒士乐于与商人交往,有些还直接投入经商活动中,常有“逐末者多衣冠之族”“士人或窜身市籍”的记载。士人与商人往来交友,为富商巨贾撰写传记等亦不鲜见。这反映出(  )
A.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B.社会价值观念转变
C.等级秩序遭到颠覆 D.个性自由思想萌发
11.(2024·河北沧州监测)晚明时期,女性诗人创作表现出了历史上少有的立言意识、节烈意识、史诗意识及名士意识,而此前女性文学创作以闺怨为主。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西学东渐现象的出现
B.社会的主流意识发生嬗变
C.社会娱乐生活的丰富
D.心学的传播与时代的发展
12.(2024·广东佛山二模)朱熹主张“格物”应“穷天理”,不可“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明末清初学者方以智则强调“律历、声音、医药”乃至“草木虫蠕”皆可“格物穷理”。据此可知,方以智的思想(  )
A.蕴含唯物主义色彩 B.传播近代科技知识
C.承袭陆王心学 D.背离程朱理学
13.(2024·河北新时代测试)黄宗羲认为:如果大臣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服务于君主,而置“斯民之水火”于不顾,这样的人“即使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由此可见,黄宗羲(  )
A.主张限制君主的权力
B.首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批判了封建伦理纲常
D.根本上否定了君臣关系合法性
14.(2024·安徽合肥一模)如图为明代画家陈洪绶创作的《水浒叶子》(叶子即纸牌,也用于行酒)。此作品(  )
A.突破了程朱理学的思想束缚
B.具有反君主专制的民主色彩
C.彰显了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
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
15.(2024·广东南粤名校联考)明代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全书共六十卷,分十二门: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收养、制造、荒政。这反映了(  )
A.中西农业思想的交汇
B.以农治国的农业生态观
C.农本商末的经济思想
D.农工商皆本的撰写宗旨
16.(2024·广东梅州二模)一直以来,传统文人画题材主要以山水、“四君子”等为主,但清代文人画除了传统主流题材外,出现了鬼怪题材,“以鬼喻人”“讽喻世事”的文人画逐渐多了起来。这种变化反映出清代(  )
A.绘画风格日渐趋向写实
B.市民文化呈现繁荣景象
C.艺术领域出现批判意识
D.理学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共24分。
17.(2024·辽宁大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出现了不少新变化。以苏、松地区为例,农家的经济收益越来越仰赖于不供自己消费的棉花及其纺织品。“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从此出”。嘉、湖地区和苏州南部在蚕桑业、丝织业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产量、品种增加,而且产地日趋扩大。棉作、蚕桑逐渐有了压倒稻作的倾向,使得棉花、蚕桑的丰歉成为不少农家生计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棉作、蚕桑受市场的制约与日俱增,市镇上即有商人经纪此事。他们并无牙帖、牙税负担,可操纵市价,早晚迥别。棉户、蚕户消费的粮食中部分是从市镇购得的。当地市镇商人从两湖、四川等地购买粮食,运回销售。随着乡居地主纷纷向城居地主的转化,出现了“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的现象。
——摘编自樊树志《明代江南农业经济的新变化》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6分)
18.(2024·河北保定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晚明礼教藩篱分崩离析,传统的等级秩序亦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并受到来自各方社会力量的冲击。王夫之认为,天下存在着“大公至正之是非”,“匹夫匹妇”有时也能知道这种是非,而且圣人也不能违反。但从根本上说,“君子之是非”终究不同于“匹夫匹妇”之是非,甚至不与“匹夫匹妇”“争鸣”。君子“以口说为名教”,所以君子的是非一出,“天下莫敢不服”。与明代士大夫重视言官不同,清初的士大夫开始对言官的职资加以反思。王夫之所信奉的是《易经》中的说法,即“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借此希望回复到原本言无专官的时代。王夫之当然也肯定“公论”在朝政中的重要性,但他同时也认为公论应该是“朝廷之柄”,而不应由外臣掌握。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
(1)根据材料,概括王夫之关于明清社会秩序变动观点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王夫之关于明清社会秩序变动的观点。(6分)
6/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