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十)
1.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内阁的职能来自皇帝的需要,其非法定机构,不具备太强的独立性,这说明内阁的设置是为了维护皇权,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故选D项;材料强调内阁的设置与宰相不同,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与内阁职能无关,排除A项;内阁并不代表丞相行使行政权力,其权力并非法定,取决于皇帝需要,排除B项;材料强调内阁权力地位未经法定,不具备太强的独立性,依附于皇权,并无中枢机构权力下移的信息,排除C项。]
2.D 3.A 4.D 5.B
6.A [材料呈现了明代各防区海防所城总量示意图,其中东南地区的广东、浙江、福建和南直隶占比比较大,这种海防布局反映出政府海防意识逐渐增强,其背后是明代东南地区海疆形势严峻,故选A项;海外贸易与海防所城建设并没有直接关联性,材料并未反映出政府放松对海外贸易的限制,排除B项;政府海防意识属于表象,且“开始增强”并没有依据,排除C项;材料呈现的海防布局不能反映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排除D项。]
7.D [根据材料“彼此互市……所得不赀(计算)”可知,体现了明朝海外贸易的繁荣景象,说明此时明政府的海禁政策逐渐放宽,这属于海外贸易政策调整的效果,故选D项;材料反映了当时明朝海外贸易的繁荣景象,未涉及国内工商业市镇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朝贡体系逐步确立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属于海外贸易发展的具体表现而不是原因,排除C项。]
8.B [明朝嘉靖年间,一批与沿海形势相关的海防图大量涌现,根源于当时面临着日本的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导致东南沿海海防形势严峻,故选B项;明朝海防体制并未发生变化,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海禁政策是防止国人出海贸易,而海防则是防止外来侵略,二者的对象不同,所以题干所述海防图的涌现与海禁政策无关,排除C项;西方殖民势力的扩张属于海防的对象之一,但当时的海防对象还有日本的倭寇,所以D项属于以偏概全,排除。]
9.A [根据材料“四拜或五拜”“三跪九叩之礼”“跪”“尔”“奴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君尊臣卑等级不断被强调,皇权至上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儒家纲常伦理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色彩,排除C项;在先秦时期尊君卑臣观念就逐渐萌生,此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D项。]
10.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初一方面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的政策,这有利于百姓,同时也实行不利于百姓的圈地政策,这说明清初统治政策具有两重性,故选D项;材料表明清初政策既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与区域化发展情况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排除B项;清初的政策并未体现与执政者喜好的关系,排除C项。]
11.C 12.B 13.D 14.D
15.C [根据材料“列入国家祀典,地方官须在春、秋两季致祭”可知,乾隆帝将妈祖这一地方性神明纳入国家祀典,并强制要求地方官进行祭祀,这是为了使地方民众更好地认同和服从中央政权,体现了中央加强对台湾地区的控制,故选C项;根据材料“台湾地方官员……奏请遭礼部否决”可知,台湾的地方官员是服从中央的,因此为了防范地方性势力挟洋自重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乾隆时期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顺应海外贸易发展的潮流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妈祖信仰在南方沿海地区的影响力较大,乾隆帝并未将妈祖信仰在全国推广,推动南北地域文化的融合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6.B [根据“1600—1812年清朝的农业生产和人口统计表”可知,这一时期总人口和农业人口呈现大幅增加趋势,而农夫人均耕地面积和农业人口人均粮食数量却不断下降,说明这一时期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故选B项;“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农业人口迅速膨胀”只体现了材料的部分内容,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主旨,排除C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通过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和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等,材料信息只涉及这一时期人口、耕地和粮食变化情况,“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7.(1)时代特征:封建王朝走向衰落;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互动加强;中国社会内部出现近代化转型趋向;商品经济显著发展;反传统思潮活跃。(6分)
(2)补充时代特征:封建专制统治大为强化。(2分)
说明:晚明时期,锦衣卫和东厂、西厂等特务统治横行,内阁专横和宦官专权本质上都是君权强化的体现;官僚体制无法真正制约皇权;八股取士制度在晚明仍大行其道,严重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李贽等“叛逆”思想家因言获罪,死于牢狱。总之,晚明时期的中国君主专制统治仍在发展,政治局面腐朽不堪。(6分)
18.(1)史实:军机处在雍正时期已经存在;军机处负责处理军国机要大事;军机处保密性较高。(4分)
(2)价值:《檐曝杂记》是笔记随札,所记大部分为作者亲历,有一定真实性,但也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
《清史稿》为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正史,代表后世主流认识,具备较高可信度。(8分)
1/3课时数智作业(十)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4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辽宁葫芦岛一模)从制度建构上而言,明代内阁的职能来自皇帝的需要,且由于内阁权力地位未经法定,所以它也不具备太强的独立性。这说明明代内阁( )
A.具备可参与决策的职能
B.代表丞相行使行政权力
C.表明中枢机构权力下移
D.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
2.(2024·山东日照二模)以下为明太祖在其所编定的《皇明祖训》中对历史上对外关系所作的经验总结。据此可知,明朝对外关系( )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A.倡导平等交流 B.维护朝贡体系
C.讲求礼法秩序 D.体现睦邻友好
3.(2024·江西九江二模)明朝宰相机构废除后,丘濬《大学衍义补》记载:“今制,四品以上及在京堂上五品官,在外方面官,皆具职名,取自上裁。五品以下及在外四品,非方面者,则先定其职任,然后奏闻。”这说明( )
A.六部的权力有所扩大 B.皇帝进一步擅权
C.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D.科举制度的完善
4.(2024·广东佛山二模)如图为我国明朝各时期朝贡贸易的统计图。据此可知,明朝( )
A.朝贡政策与世界动荡不安有关
B.朝贡政策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C.朝贡政策体现了中国地位下降
D.朝贡政策受到时局变化的影响
5.(2025·内蒙古适应性考试)如表所列史书皆涉及明英宗被瓦剌俘虏期间的生活情形,若研究这一问题,从史料来源看,首先应信重的是( )
A 《明英宗实录》 明朝官方编纂的全面记载英宗朝政治活动的史书
B 《北征事迹》 英宗在瓦剌的近侍应朝廷纂修英宗实录之需撰成
C 《明史》 清朝官方据《明实录》、起居注等文献编纂而成
D 《明史纪 事本末》 清朝学者编纂的记载明朝重大历史事件的史书
6.(2024·湖南长沙一模)明代沿海地区有七大防区,大规模海防所城建设逐渐形成布局框架。如图为明代各防区海防所城总量示意图。这种海防布局反映出( )
注:北直隶约为今京、津、冀地区;南直隶约为今苏、皖、沪地区。
A.东南地区海疆形势严峻
B.政府放松对海外贸易的限制
C.政府海防意识开始增强
D.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7.(2024·河北邯郸调研)万历年间刻本《五杂俎》载:(当时)福建海外贸易,“东则朝鲜,东南则琉球、吕宋,南则安南、占城,西南则满剌加、暹罗,彼此互市,若比邻然。又久之,遂至日本矣,夏去秋来,率以为常,所得不赀(计算)”。这一现象主要缘于( )
A.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B.朝贡体系的逐步确立
C.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D.海外贸易政策的调整
8.(2024·山东济南三模)明朝嘉靖年间,一批与沿海形势相关的海防图大量涌现,如《筹海图编》《万里海防图说》《温处海防图略》等。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
A.明朝海防体制变化 B.东南海防形势严峻
C.政府海禁政策强化 D.西方殖民势力扩张
9.(2024·黑龙江哈三中一模)明大臣四拜或五拜,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礼。明大臣可以侍坐,清大臣则奏对无不跪。明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称“尔”。清大臣对皇帝上奏,皆自称“奴才”。这反映出( )
A.皇权至上观念得到强化
B.儒家纲常伦理深入人心
C.政治统治凸显民族色彩
D.尊君卑臣观念逐渐萌生
10.(2024·湖南三湘名校联考)清朝定鼎北京后,大力推行以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为基本内容的经济政策,同时实行圈地政策,强制推行投充法(允许八旗贵族“收充贫民为役使用”)和逃人法(惩治投充旗下逃亡者)。这表明,清初( )
A.经济发展区域化趋势明显
B.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C.执政者喜好影响经济发展
D.统治政策具有两重性
11.(2024·山东新高考联考)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曾言,“凡一切奏折,皆朕亲批,诸王文武大臣等知有密折,莫测其所言何事,自然各加警惧修省矣”。他主要强调这一制度( )
A.有利于皇帝直接广泛获取信息
B.提高了皇帝决策严密和机密性
C.有利于皇帝对文武大臣的控制
D.有利于提高各级官员政治素质
12.(2024·江苏南通三模)清雍正之前,对青海湖的祭祀均是在当时都城的郊区举行。雍正时期,清政府把遥祭改为近祭,派办事使者于每年秋间亲往致祭。这一变化表明( )
A.地方督抚制度的推行 B.统一国家版图的巩固
C.天下一统观念的出现 D.边疆统治危机的加深
13.(2024·安徽A10联盟段考)清代的苏州紫阳书院,从康熙末创立到嘉庆初近百年间,诸儒讲学的主题经历了由“讲求心性”到“稽古考文”的变迁。这一变化折射出( )
A.儒学官方正统地位确立
B.清代民间教育逐渐兴起
C.科举制度开始走向僵化
D.意识形态控制渐趋严密
14.(2024·福建名校联盟联考)如表为康熙和雍正时期清政府配置的台湾府文武官员人数。由此可推测清朝逐步( )
时期 文职官员 (人) 水师武职 (人) 陆路武职 (人) 总计 (人)
康熙时期 19 98 45 162
雍正时期 34 40 72 146
A.削减政府财政支出 B.提高台湾自治能力
C.贯彻崇文抑武方针 D.加强台湾内陆治理
15.(2024·重庆部分学校联考)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湾地方官员将妈祖封号从“天妃”改为“天后”的奏请遭礼部否决;乾隆初年,妈祖被正式加封为“天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天后”被列入国家祀典,地方官须在春、秋两季致祭。乾隆帝的这些做法意在( )
A.防范地方性势力挟洋自重
B.顺应海外贸易发展的潮流
C.巩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
D.推动南北地域文化的融合
16.(2024·山东菏泽一模)如表是1600—1812年清朝的农业生产和人口统计表。这主要说明当时( )
年份 总人口 (千人) 农业 人口 (千人) 耕地 农业人口人均粮食(斤)
总面积 (千亩) 农夫 人均 (千亩) 总额 净额 余额
1600 120 000 97 200 725 464 27.52 1 765 819 460
1766 200 000 170 000 1 036 100 25.22 1 700 789 439
1784 300 000 255 000 1 009 354 16.75 1 122 521 171
1812 350 000 297 500 1 050 436 14.94 1 012 470 120
A.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B.资源危机日益突出
C.农业人口迅速膨胀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共26分。
17.(2024·甘肃陇南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部分中国学者关于“晚明”的论述
论述 出处
“‘晚’并不具有怎样特殊的意义所在,它只是一种时间的表述。‘晚明’的正式说法,就是‘明代晚期’,‘晚明’只不过是一种更为简略的称呼而已” 刘晓东《“晚明”与晚明史研究》
“上起万历元年(1573年)下讫崇祯十七年(1644年)”,“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晚明时期的中国,会与以往传统史著中的晚明史视角大异其趣,会给今天的中国人带来更多新的启示” 樊树志《晚明史 (1573—1644)》
“晚明与两个划时代意义的开端,即中国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和世界一体化的开端相联系”,“与以往朝代相比,白银货币化标志中国社会货币经济化的发展进程”,说明晚明社会“处于社会转型之中” 万明《晚明社会 变迁问题与研究》
“从其社会形态来说,它(晚明)与汉、唐、宋一脉相承,又不同于汉、唐、宋末世的是,在社会母胎内部不可遏制地涌现异己因素,形成社会性的浪潮,不断地侵蚀封建伦理关系的统治序列” 刘志琴《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
——摘编自李佳《君主政治的演进与权力关系格局
——关于晚明政治史研究的范式、问题与线索的思考》
(1)根据材料,概括“晚明时期的中国”的时代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项时代特征并予以说明。(要求:特征明确;说明须史实准确,逻辑严密,首尾呼应)(8分)
18.(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注:赵翼,乾隆年间曾任军机章京,办理军机处日常工作。《檐曝杂记》是笔记随札,内容大部分是作者的亲历亲见,也有一些失实传闻。
《清史稿》,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俢的正史。
(1)根据材料一、二,能够确认关于军机处的史实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角度分别概括《檐曝杂记》与《清史稿》的价值。(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