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12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数智作业12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6:16:39

文档简介

课时数智作业(十二)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7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福建泉州三模)如表是鸦片战争期间中英双方投入兵力情况(部分),反映了清军(  )
战役名称 清军 英军 结果
广州之战 (1841年5月) 1万余名 战舰10艘,2 395人 清军 战败
厦门之战 (1841年8月) 5 000余名 战舰10艘,2 519人
镇海之战 (1841年10月) 5 000余名 战舰7艘,2 293人
A.建制落后   B.军费不足
C.驻防分散 D.纪律松懈
2.(2024·江西宜春二模)1839年9月1日,林则徐在上道光帝的奏折中称:“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这一认识(  )
A.深刻地影响了中英军队的战法
B.凸显对外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
C.受鸦片战争中错误认知的影响
D.全面揭示了战争结局的必然性
3.(2024·安徽安庆三模)徐继畬认为,西方诸国富强的原因在于工商立国制度。他对西方民主制度予以特殊关注,评价美国制度“创古今未有之局”,还详细介绍了西方文教制度。材料反映其思想的特点是(  )
A.托古改制 B.通古今之变
C.中体西用 D.开眼看世界
4.(2024·辽宁沈阳二模)1841年,在沙角、大角之战中,清军共战死277人,另伤重而死5人,受伤462人;英军受伤38人,无死亡。钦差大臣琦善在奏报伤亡情况时,不得不逢迎帝意,宣称清军官兵奋不顾身“接仗四时之久”“共计剿杀夷逆汉奸六百余名”。这反映了晚清(  )
A.军事实力增强 B.专制体制的弊端
C.政治腐败严重 D.战略战术的失当
5.(2024·湖南衡阳二模)鸦片战争后,耆英致函美国专使顾盛:“中国之待各国商人,不能有所偏,偏则各国人心不服,是以上年本大臣议定贸易章程……之事,大皇帝不待各国请求,即通行一体照办,此即一无所偏之明证,非专为英国贸易通商所定也。”这反映出清朝(  )
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B.主动与国际规则接轨
C.抛弃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D.阻止了列强侵略加剧
6.(2024·广东惠州二模)19世纪60至80年代,武汉成为“世界茶叶港”,通过便捷的水路运输,汉口直通长江流域几个重要红茶产区,包括两湖茶区、以祁门为中心的皖南茶区、以宁乡为中心的江西北部茶区。这一现象(  )
A.缘于长江沿岸通商口岸的开放
B.延续了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
C.说明列强的侵略意图已经实现
D.体现出对外贸易的逆差地位
7.(2024·广东梅州一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在中西贸易中由出超为主变为入超为主,并且入超的数额不断扩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A.扩大了对外贸易范围
B.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受西方资本输出影响
D.不断丧失经济主权
8.(2024·安徽黄山二模)1861年英国商船从温州运载食盐至上海,1862年英国“珍珠号”商船又从泉州运载食盐到福州。对此清政府令温州、泉州等地“无论华洋商人贩运,均将船货扣留,一并入官”,同时照会英国驻华公使要求查办相关人员和船只。清政府的举措(  )
A.源于英国违背了已有条约体系
B.意在扼杀太平天国运动
C.符合开办民用企业的利益需求
D.扭转了贸易逆差的现状
9.(2024·重庆三模)1872年,英国驻汉口领事馆设立邮政代办所,使用英国为香港专门印制的殖民地邮票,为在汉口的各国侨民提供邮政服务。1893年,汉口英租界工部局成立汉口书信馆,并独立发行邮票,其第一枚邮票上是汉口“担茶人”的形象(如图)。由此可知(  )
A.汉口与香港间贸易往来密切
B.中国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害
C.邮票图案刻意丑化国人形象
D.英国垄断了汉口进出口贸易
10.(2024·湖南长沙模拟)清政府1884年在新疆建省,1885年在台湾建省;1907年,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裁撤吉林、黑龙江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巡抚,东北三省正式建立。这反映出清政府(  )
A.遏制了地方叛乱势头 B.平稳度过了边疆危机
C.明确了边疆主权归属   D.维护了宗藩朝贡体系
11.(2024·江西“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月联考)1874年,日本入侵中国台湾,并援引万国公法质疑中国对台湾的主权。清朝据《台湾府志》中的政府公文书,坚持“台湾番地有主论”,强调“万国公法者,乃近来西洋各国编成之物,殊无载我清朝之事,故不引为论辩之用,当以正理熟商”。这说明(  )
A.日本联合欧洲列强共同侵略中国
B.清廷据理力争维护自身正当权利
C.日本极力巩固对台湾的殖民统治
D.清王朝统治者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12.(2024·河北衡水一模)鸦片战争后,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内容。到日本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时,仍有此项内容,而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却没有此项内容了。这反映出(  )
A.清政府统治根基的动摇
B.列强在华矛盾的加剧
C.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改变
D.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13.(2024·湖南三湘名校联考)1896年,驻华时间长达33年的德国公使巴兰德被长期负责非洲事务的专家申克和海靖接替;英国驻开罗总领事窦纳乐则首次赴远东工作,任驻华公使;1898年,美国以军队出身的康格接替驻华13年的登比。由此推知,这一系列的外交调整(  )
A.激化了清政府同列强的矛盾
B.便利了中国汲取外交经验
C.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D.预示了清廷沦为洋人朝廷
14.(2024·江西南昌模拟)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清政府虽然每次战败后均与侵略者签订了割地、赔款、开放商埠或允许在华建厂等丧权辱国的条约,但就其主要倾向来讲,仍是“仇外”“排夷”的。然而,自《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对外国的侵略就再也不抵抗了。这一变化(  )
A.使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日益合流
B.使列强侵华经济方式发生了转变
C.加速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催生了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出现
15.(2024·湖南永州一模)在清廷向十一国宣战后,刘坤一、张之洞等东南督抚与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为“东南互保”。如表是有关对刘坤一的评价,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来源 内容
清廷谕旨(1902年) 前年近畿之乱,该督保障东南,匡扶大局,厥功甚著,老成硕望,实为国家柱石之臣
梁启超《呜呼刘坤一!呜呼陶模!》(1902年) 拳匪之乱,立东南保护之约,不无小功。然自此以往,外国在南方之权力范围,亦愈确立矣。……刘近日所以得保其位置,隆隆日上者,由其媚外政策之日娴熟也
蔡和森《义和团与国民革命》(1924年) 方镇总督以至地方官……奴颜婢膝宣告,不顾北京形势如何,对于外人条约权利保护不怠,去讨好外国帝国主义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评价
C.不同的评价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D.不同时期对人物评价大同小异
16.(2024·山东淄博三模)晚清以来,发生在1900年之前的农民抗税活动每年总数维持在20次以下,1900年之后迅速增加,最高在1910年超过了100次。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甲午战前政局相对稳定
B.政府税收来源的多样化
C.战争赔款加剧统治危机
D.革命救国成为社会共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5分,第18题14分,共29分。
17.(2024·山东青岛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兹因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来不和之端解释,息止肇衅,为此议定设立永久和约。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因大清钦差……将大英国领事官及民人等强留粤省,吓以死罪,索出鸦片以为赎命,今大皇帝准以洋银六百万圆偿补原价。
——摘自中英《南京条约》(部分)
材料二 夏燮(1800—1875),安徽当涂人,出身书香门第,少承家学,与兄弟相互砥砺,自相师友。他历任江西永宁、永新等县知县,“公余之暇,手不释卷”。他不惧时忌,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探求“治乱之源”为旨趣编辑了《明通鉴》,并反复强调“义取简明,不主褒贬”,“凡有立论,皆有凭据”。他搜集当时的奏语、函札、条约章程等原始资料,整理鸦片战争前后至咸丰末年的中外关系史事,并参考魏源的《海国图志》,反复修订,于1865年完成《中西纪事》。这是中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真实记载两次鸦片战争的史学名著,也是近代第一部当代史和国际关系史专著,为揭露英、美等列强的侵略罪行提供了有力证据。此外,他还著有《泰西稗闻》等,被后人誉为“一代史家”。
——摘编自高鸿志《夏燮与〈中西纪事〉》等
(1)根据材料一,请你从研究19世纪国际关系的视角分析说明《南京条约》的史料价值。(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夏燮对19世纪的国际关系史学的主要贡献。(8分)
18.(2024·湖南长沙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战”与“和”
《申报》对中法战争进行了持续深度的关注。1882年上半年,法国攻陷河内,清廷内部战和两派争论不定。此时《申报》即开始报道法越形势,刊发社论建言清廷全面备战并入越作战。1883年底中法正式交锋后,《申报》持续跟踪战况,刊发多篇社论,仅1884年1月即刊发16篇,主张加强两广边、海防,积极应战。1884年2月,法军占领越南山西逼近北宁,面对主战声势持续高涨,清廷一方面增加对越的援军,另一方面令李鸿章继续和谈。《申报》则表达了对和谈的忧虑,并建言坚定主战立场。5月,《中法简明条约》签署,《申报》表达了对中法和解的期待,但也质疑其对和平的实效。6月,法国的挑衅致中法战火再起,《申报》连发社论,在7月更是近乎每日一篇,暗示甚至旗帜鲜明地展现主战立场。8月马尾海战爆发,清廷谕令各军迅速进兵,严防法军入侵,中国上下主战之声进一步高涨。而《申报》却于8月31日刊发社论《闽江战事失算失援说》,指出清军在海战中有两大失误:一为“失算”,“一误于口岸炮台之不阻,再误于马江兵船之不备”;二为“失援”,“闽中有事”“奈何(江浙、粤东之船)皆存坐视之心”。认为清廷军事准备不充分,不足与法军持续对抗,其对法立场自此开始转向。
——摘编自黄飞《由“战”转“和”:中法战争时期〈申报〉的舆论导向》
(1)分析指出《申报》在中法战争期间前后态度不同的原因。(8分)
(2)谈谈你对《申报》在中法战争期间发挥作用的认识。(6分)
7/7课时数智作业(十二)
1.A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即使在部队数量上超过英军,清军每次战役都以失败告终,这说明清军的数量虽然众多,但在以海战为主的战役中,清军没有现代化的战舰,反映出清军建制落后,故选A项;根据材料“中英双方投入兵力情况”可知,表中没有中英双方军费的数据,无法看出清军军费不足的情况,排除B项;根据表中三次战役的双方兵力可知,每次战役清军数量均超过英军,因此,不能得出驻防分散的结论,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军战败原因之一是纪律松散,但兵力的数量不能直接说明清军纪律松懈,排除D项。]
2.B 3.D
4.B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鸦片战争中,清军损失严重,但清朝的钦差大臣为了逢迎帝意,却谎报军情,这反映了清朝专制体制的弊端,B项正确;鸦片战争的实际情况是清军受到重创,军事实力较弱,排除A项;材料出现的状况是专制体制的强大带来的问题,与政治腐败关系不大,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清军战败的原因,不能反映战略战术的失当,排除D项。]
5.A [根据清朝大臣对美国专使所述可知,为了让西方各国和英国平等,也给予各国通商贸易权,可见当时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清朝缺乏主权意识,而不是主动与国际规则接轨,排除B项;“抛弃了”说法错误,排除C项;当时并未阻止列强侵略,排除D项。]
6.A 7.D
8.A [根据材料“1862年英国‘珍珠号’商船又从泉州运载食盐到福州”“无论华洋商人贩运,均将船货扣留,一并入官”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虽然福州已经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但泉州并没有开放,英国商船到泉州贸易违背了已有的条约体系,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商船的贸易,与扼杀太平天国运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此时期清政府尚未开办民用企业,排除C项;材料不能整体反映贸易的情况,不能体现扭转了贸易逆差,排除D项。]
9.B [根据材料可知,从“设立邮政代办所”到“成立汉口书信馆”“独立发行邮票”说明英国侵犯中国邮政主权进一步加深,故选B项;“汉口与香港间贸易往来密切”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邮票上汉口“担茶人”的形象是历史的反映,而不是“丑化国人形象”,排除C项;英国“成立汉口书信馆”“独立发行邮票”表明英国进一步侵犯中国主权,但是并不能扩大为垄断汉口进出口贸易,排除D项。]
10.C [题干述及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对边疆的治理措施体现出其按照民族国家的领土观念和主权原则重新确立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方式,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台湾和奉天、吉林、黑龙江并没有出现叛乱,排除A项;西北边疆危机度过,不代表其他地区平稳度过了危机,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是清政府对边疆的治理,与对外关系无关,排除D项。]
11.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面对日本对中国台湾的武力侵略和外交讹诈,清廷据理力争,反对日本入侵,维护自身正当权利,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欧洲列强的侵华举动,无法体现出日本与欧洲列强的勾结,故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割占台湾,故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天朝上国观念不断受到削弱,且材料也无法体现出这一观念,故排除D项。]
12.D 13.A 14.A 15.B
16.C [根据题干可知,自1900年之后,全国范围内的抗税活动数量急剧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规定的巨额赔款大大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农民不得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抗税活动,且次数迅速增加,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大大加深,故选C项;题干着重强调的是1900年后农民抗税活动次数的迅速增加,并且“甲午战前政局相对稳定”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1900年后农民抗税活动次数的迅速增加,并没有述及“政府税收来源”,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革命救国,但是其并没有成为“社会共识”,排除D项。]
17.(1)是研究19世纪国际关系的第一手史料;条约在文字表达上力图显示中英双方平等的表象,实则体现的是恃强凌弱的不平等关系,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败中国,以条约形式获得了开埠通商、割地、赔款等侵略权益;折射出工业时代世界殖民体系之下东西方不平等的国际关系。(7分)
(2)夏燮具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个人品格与爱国精神,受时局及“经世致用”思想影响;他重视搜集整理19世纪国际关系的史料,为后世相关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他倡导秉笔直书的治史精神,彰显了史家的优良品质;他关心时局,勤于著史,体现了“开眼看世界”的家国情怀。(8分,每点2分)
18.(1)前期主战:越南是清朝的藩属国,法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中国权益;19世纪末中国边疆危机严重;国人积极关注国家民族命运;洋务运动取得一定成果,提振了国人的信心。(每点2分,任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共6分)
后期主和:通过马尾海战的失利认识到清政府避战求和、腐朽无能(或:清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一直不坚决);清军备战不充分,清政府指挥无方,战场失利。(任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共2分)
(2)《申报》态度的变化客观上反映了其具有一定的独立立场;其对战争的持续报道增强了国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有利于推动民众的觉醒;一定程度上引导了社会舆论,影响了清廷的政策;但在清廷腐朽统治之下,其能发挥的作用有限。(每点2分,任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共6分)
1/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