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13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数智作业13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6:16:39

文档简介

课时数智作业(十三) 国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6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广东惠州一模)188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采用商办方式,向社会公开招股,得到热烈响应。此后不久,以中小型矿业公司为主体的多家官督商办企业,以及造纸公司、玻璃公司之类的民办企业,纷纷在上海发行股票募集资本,大都受到了社会的欢迎。这表明上海地区(  )
A.洋务运动取得显著成效
B.创新商业经营形式
C.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D.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2.(2024·河北石家庄三模)19世纪80年代,晚清官员盛宣怀等人筹议电报局招商章程,主要内容如表所示。据此推知(  )
主要项目 章程规定
归还官款 商办之初,首先缴还政府垫付的官款中的六万两,并在以后的五年内分期缴还二万两,其余官款约九万八千余两则以头等官报抵交
报效 所欠官款以头等官报抵交完毕后,头等官报仍无须交费,作为电报局对清政府的报效
政府津贴 改归商办之后的五年,内巡护电报线路的费用由清政府承担
专利权 给予电报局敷设、经营国内所有电报线路的专利权
A.民用企业组织形式灵活
B.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加快
C.洋务新政重心发生转移
D.民族资本主义艰难发展
3.(2024·广东茂名二模)上海轮船招商局采取了如图管理形式,这反映该企业(  )
A.兼具近代性与传统性
B.受外来资本控制
C.避免了官商利益冲突
D.有较强的独立性
4.(2024·安徽池州二模)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时招股艰难,资本不足20万两。到1880年资本已达百万两,还出现了“增发股票,立刻被抢购一空”的景象。这一变化(  )
A.表明了清政府鼓励民间兴办企业
B.体现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
C.刺激了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实现了洋务派求富的目标
5.(2024·广东深圳实验、湛江一中、珠海一中联考)如图是太平天国颁发的一张税捐执照,这则材料最能够说明,太平天国(  )
A.凸显了小农的阶级局限
B.具有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C.背离了早期的土地纲领
D.体现出社会转型的趋势
6.(2024·江西赣州二模)李鸿章在同治三年(1864年)给恭亲王和文祥的信中写道:“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这反映了李鸿章(  )
A.反对变法图强 B.主张严守古训
C.有意学习西方 D.醉心西洋政体
7.(2024·河南华师联盟检测)洪仁玕认为各国兴衰与是否信奉基督教有着直接关联,提出学习并效法英美等先进的基督教国家,并呼吁“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倡言“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渴望中国也能走上富强之路,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与番人并雄”。这表明洪仁玕的思想(  )
A.凸显了师夷长技的观念
B.渗透着忧患和自强意识
C.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
D.充斥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8.(2024·福建泉州二模)在清代的漕运制度下,江西、湖北、湖南三省漕粮须先涉长江,再由运河北上。1853年,三省漕粮改折银解京。1854年,三省漕粮奉旨留南抵充军饷。这主要是由于(  )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国内局势动荡不安
C.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
D.国家财政负担加重
9.(2024·河北石家庄一模)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初,废止城内商业;后在城内设“官市”以谋补救,同时,发给认可之居民以“商凭”(如图),许其领取本钱经商。商凭规定,商店必须公平交易,毋得欺诈,按期纳税。这一变化表明太平天国(  )
A.经济政策趋向务实 B.践行新的经济主张
C.旨在打破军事僵局 D.主张平均分配财富
10.(2024·河北保定二模)“百日维新”期间,废八股的上谕发布后,“海内有志之士,读诏书皆酌酒相庆,以为去千年愚民之弊,为维新第一大事也……然愚陋守旧之徒,骤失所业,恨康有为特甚,至有欲聚而殴之者,自是谣诼大兴,亦遍于天下”。这反映了(  )
A.废八股遭到读书人反对
B.政治改良道路的艰难性
C.变法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D.变法加剧社会主要矛盾
11.(2024·湖南邵阳调研)1897年底,湖南巡抚陈宝箴上奏光绪帝,认为早变则我大清兴,犹豫恐将危矣!至要者用人、理财和练兵三事。不几日,康有为亦向清政府呈递《上清帝第五书》,认为速变兴,缓则亡!宜速开国会、定宪法。这反映了(  )
A.陈康变法指导思想有本质差异
B.民族资产阶级救亡的迫切心情
C.光绪帝对待变法态度十分消极
D.维新派缺乏变法的系统性主张
12.(2024·广东佛山一模)1898年,举人裘廷梁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指出“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裘廷梁意在(  )
A.废除八股取士 B.寻求救国之道
C.发起文学革命 D.支持反清革命
13.(2024·湖南永州一模)梁启超《古议院考》称“汉制议员之职有三:一曰谏大夫,二曰博士,三曰议郎”;谏大夫掌议论,无常员,多至数十人,则“其数与西国同”;博士“国有疑事则承问,有大事则与中二千石会议”;议郎“不属署,不直事”,“则其职与西国同”;“国有大事,乃承问会议,则其开院之例,与西国同”。梁启超旨在(  )
A.指出西方共和政体的不足
B.吸收汉代国家治理的优势
C.借用传统政治推动社会变革
D.发掘儒家典籍中的议院之意
14.(2024·江苏南通二模)1896年,谭嗣同创作了诗歌《金陵听说法》,诗中不只用了中国古代典故,而且引入了《圣经》典故,以及印度、英国的政治词汇和佛教用语。谭嗣同此举意在(  )
A.促进百姓民族意识觉醒
B.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借助西方势力推行变法
D.继承三教融合的传统
15.百日维新开始后,清政府颁布上谕:“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地方各将军督抚)悉心筹度……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惟须详定节目,不准划作租界。”此上谕旨在(  )
A.维护国家利权 B.推行改定新约
C.启动宪政改革 D.约束督抚权力
16.(2024·河北沧州监测)1898年,直隶各地义和团运动兴起。直隶省府向有关州县调派军队进行震慑,劝谕义和团解散。各地方官对义和团的弹压审慎而有限,有少数地方官暗中对义和团采取庇护态度。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中央权力的下移
C.民族危机的加深 D.八国联军的侵略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共28分。
17.(2024·山东淄博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劝学篇
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该书共4万余言,深得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赏识,得以“挟朝廷之力以行之,不胫而遍于海内”。
目录(部分)
内篇 篇名 主旨
同心 明保国保种保教
教忠 陈述本朝德泽深厚
明纲 三纲为礼政之原本
知类 闵神明之胄裔以保种
宗经 周秦诸子取节则可
正权 斥民权之乱政
循序 讲西学必先通中学
守约 欲存中学,宜治要约取也
外篇 篇名 主旨
游学 非游历外国不为功也
学制 西国之强,强以学校
阅报 知外患而豫防也
变科举 所习所用,事必相因也
农工商学 教农工商,利乃可兴也
矿学 兴地利也
铁路 通血气也
会通 知西学之精意通于中学
正文(摘编)
二十四篇之义,括之以五知: 一、知耻。耻不如日本,耻不如土耳其,耻不如暹罗,耻不如古巴。 二、知惧。惧为印度,惧为越南、缅甸、朝鲜,惧为埃及,惧为波兰。 三、知变。不变其习,不能变法。不变其法,不能变器。 四、知要。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西学亦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 五、知本。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
——摘自张之洞《劝学篇》
书评,即评论并介绍书籍的文章。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张之洞的《劝学篇》写一篇书评。(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8.(2024·山东济宁三模)审视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需要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进行观察和分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静态看对义和团的态度 动态看对义和团的评价
八国联军侵华前,清廷内部在讨论义和团问题时出现了以下意见: (太常寺卿袁昶)衅不可开,纵容乱民,祸至不可收拾,他日内讧外患相随而至,国何以堪? (军机大臣刚毅)义民可恃,其术甚神,可以报仇雪耻。 (侍读学士刘永亨)乱民当早除,不然,祸不测。 (端王载漪)义民起田间,出万死不顾一生,以赴国家之难,今以为乱欲诛之,人心一解,国谁与图存? 评价一 1899年,御史黄桂鋆上奏:“臣闻山东义和等团,非欲谋叛乱也。平日受侮教堂,久已痛深骨髓。自德人占据胶澳(今山东省青岛市),教焰益张,宵小恃为护符,籍端扰害乡里,民间不堪其苦,以致衅端屡起,地方官不论曲直,一味庇教而抑民。遂令控诉无门,保全无术,不得已自为团练,籍以捍卫身家。” ——《义和团档案史料》 评价二 义和团的行为虽然愚昧,动机则不可一概抹杀。有识的外人亦承认“中国群众含有无限蓬勃生气”,……中国大梦将醒,已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的觉悟。赫德(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谓今后各国对待中国,应尊重而不可卑视。……中国终将成强国。处理中国问题必须慎重,使中国将来感激不致报复。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作为史料,清廷对义和团的态度对研究19世纪的晚清政局有何史料价值?(6分)
(2)指出评价一和评价二观察问题的视角有何明显异同,并结合材料说明导致不同的主要因素。(8分)
7/7课时数智作业(十三)
1.B [依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上海地区的洋务企业、民营企业向社会公开招股、发行股票招募资金,采取股份制运作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资金,这体现了企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故选B项;材料涉及的不只是洋务企业,且材料未体现新经营方式的成效,无法说明洋务运动成效显著,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自然经济解体与经济结构变动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与实业救国无关,排除D项。]
2.A [从章程规定可以看出,电报局在归还官款的方式上有多种安排,包括现金缴纳和以官报抵交等,同时在报效、政府津贴和专利权等方面也有相应规定,这体现了民用企业在组织和运营方式上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样化的协商和安排,故选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电报局招商章程的内容,与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并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洋务新政重心发生转移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洋务企业的民用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D项。]
3.A [根据材料可知,上海轮船招商局是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采用了股份制形式,同时官僚也参与进来以达到其政治目的,体现了企业兼具近代性与传统性双重特点,A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受外来资本控制的信息,排除B项;“避免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官督商办的企业,其独立性较弱,排除D项。]
4.C 5.C
6.C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反对“用非所学,学非所用”,主张经世致用,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C项正确,排除B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李鸿章虽主张“变法自强”,但反对学习西方的政体,排除D项。]
7.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仁玕主张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增强国力,提高国际地位,这表明洪仁玕的思想渗透着忧患和自强意识,故选B项;材料涉及了“扩充其制,精巧其技”,体现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但洪仁玕是想通过学习西方进而走向国家富强,“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排除A项;“度势行法”是根据当前形势进行观察和分析,以作出合适的决策或行动,不能理解为依法治国思想,排除C项;“提出学习并效法英美等先进的基督教国家”是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不是学习西方的宗教,不能说充斥着浓厚的宗教色彩,排除D项。]
8.B 9.A
10.B [材料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对于废八股的态度,尤其是守旧派对维新派的痛恨,这反映了政治改良运动推进的艰难,B项正确;读书人中的“有志之士”支持废八股,排除A项;变法失败的必然性是由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的,材料中并无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D项。]
11.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湖南巡抚陈宝箴建议光绪帝变法,重点是用人、理财和练兵,而康有为则强调开国会、定宪法,可见二者关于变法的思想有本质性的差异,即器物和制度的差异,故选A项;湖南巡抚陈宝箴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不是民族资产阶级,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光绪帝的态度,排除C项;维新派强调当今要务应为开国会、定宪法,有变法的系统性主张,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白话行而后实学兴”并结合所学维新变法的史实可知,这是想通过白话文来推动革新,故选B项;材料强调推行白话文,与八股取士无关,排除A项;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举人裘廷梁想通过白话文来推动实学,并无对清廷的态度,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3.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汉制议员的职责与西方的相同,结合维新变法的史实可知,梁启超用传统政治推动社会变革,从而减轻变法阻力,故选C项;材料并未说明西方共和政体存在不足,排除A项;梁启超借用汉代议员来减少变法阻力,并不是吸收汉代国家治理的优势,排除B项;梁启超的目的在于减少变法阻力,且儒家经典中并无议院之意,排除D项。]
14.B 15.A 16.C
17.从作者及书籍创作的背景等角度作答:该书作者张之洞出身科举,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曾创办汉阳铁厂等企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破产,顽固派与维新派相互驳难;为调和思想之争以达成共识,进而挽救危局,张之洞撰写《劝学篇》。(6分)
从内容角度作答:《劝学篇》集中体现了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思想;一方面强调“中学为体”,肯定传统政治秩序,论述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反对民权;一方面强调“西学为用”,通过革新文化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学、构建近代军事体系,来开启民智,实现国富民强。(4分)
从影响角度作答:该书一方面丰富了西学的内涵,超越了洋务派仅把科学技术作为西学的局限性认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一方面立意于维护君主专制,对抗革命舆论,未能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具有保守性。(4分)
18.(1)史料是研究晚清政局的第一手史料(2分);史料反映出清王朝面临的危机加剧(2分);史料反映出清王朝内部对解决危机途径出现不同认识(对义和团态度出现分歧)(2分)。(若从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2)异:评价一重在强调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合理性(2分),评价二重在强调义和团运动的影响(2分)。
同:两则评价都强调了义和团运动的动机具有合理性(2分)。
因素:观察者观察的时间或时代不同,评价一是时人观察的结果,当时义和团运动刚刚兴起,而评价二是后人在义和团运动结束后,从中国近代发展的视角观察的结果(2分)。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1/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