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十四) 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的统治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2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河南信阳一模)1906年12月,章太炎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举行创刊周年庆祝会上的演说中说了这样的话:“以前的革命,俗称强盗结义;现在的革命,俗称秀才造反。”该言论反映出( )
A.民主革命取代农民起义
B.中国革命的阶级基础发生了改变
C.对革命的理解是错误的
D.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改变
2.(2024·广东肇庆二模)如表所示为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旗汉比例统计。这反映了( )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旗汉比例统计
比较项 旗人(包括满洲、蒙古、汉军) 汉人 合计
人数(人) 28 90 118
比例(%) 23.7 76.3 100
A.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
B.中央权力不断下移
C.地方上重视洋务的推行
D.新政改革成效显著
3.(2024·福建龙岩一模)如图为1907年《人镜画报》刊发的一幅漫画。漫画中,四个幼稚园形象的小孩各自身上都有一件代表身份的物品,例如代表“政治”的小孩头上戴着清政府的官帽,代表“军人”的小孩手里拿着一杆长枪。该漫画旨在( )
A.揭露清廷预备立宪的虚伪性
B.说明教育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C.讽刺清末新政缺乏系统规划
D.抨击保守势力阻挠政治改革
4.(2024·河北张家口三模)武汉三镇光复后,湖北军政府在对军队实施整治的基础上,扩充了4协军队,其干部主要来源于原来在武昌的新军,士兵主要在武汉就近招募,士兵招够后,就划定武汉为4区,让他们各自担负防御的责任。其举措( )
A.提高了革命党人的地位
B.意在捍卫民主共和政体
C.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D.保证了南方政局的稳定
5.(2024·甘肃兰州一模)武昌起义胜利后,两个月内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1912年3月19日,甘肃兰州当局正式宣布共和,成为全国最晚承认共和的省份。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推翻了清廷专制统治
B.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C.冲破了封建主义藩篱
D.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6.(2024·山东潍坊一模)如表为辛亥革命时期改良派和革命派对华侨的期许。这表明( )
派别 对华侨的期许
改良派 能履行君宪国民之责,改良政治,应主动承担国民之责,对政府“匡之直之,辅之翼之,改良之,监督之,纠察之”
革命派 应支持革命,建国民政府,做共和国民。澄清“国”“君”“民”的关系,履行国民责任,当“联合大群,团集大力”
A.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彰显
B.革命思潮获得广泛支持
C.西学东渐的影响日益深入
D.华侨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7.(2024·广东深圳一模)1913年2月28日,《新闻报》刊载漫画《醉翁之意》,亭中正在饮酒的人物是宋教仁。该漫画意在说明宋教仁( )
A.缺乏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B.把推翻封建专制作为目标
C.以议会斗争追求政治抱负
D.争取再造共和的坚定决心
8.(2024·辽宁沈阳三模)章太炎于武昌起义当天即致函满族留日学生,对此前自己过激的排满言论深表歉意,“君等满族,亦是中国人民,农商之业,任所欲为,选举之权,一切平等”。革命党人陈其美等,于1912年5月即电呈大总统袁世凯,要求通电各省将此前“鼓吹排满各书”一律禁毁,以联络五族,促进共和。这反映出当时( )
A.五族共和思想推动革命胜利
B.革命党人对奋斗目标的调整
C.民族平等观念得到社会认同
D.民国政府注重改善民族关系
9.(2024·广东六校联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讨论政府组织方案时,孙中山认为“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两年后孙氏在语涉政体的演说中表态:“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为佳。”由此可见( )
A.孙氏思想具有实用色彩
B.革命派政治立场摇摆不定
C.民国政体思想不断完善
D.专制独裁的氛围甚嚣尘上
10.(2024·江苏连云港一模)20世纪初,上海电车初营运时,有人害怕“电车带电,乘客触电”,乘客不多。为此英国电车公司不仅花钱雇人在电车上终日乘坐,还向乘客发放礼品,车身上还大书“大众可坐,稳而且快”。后来人们感觉电车快捷、便利,逐渐接受。这说明( )
A.英商的宣传方式具有欺骗性
B.现代化的交通方式艰难发展
C.人们对城市化进程难以适应
D.中国工业化影响了社会生活
11.1915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皇帝后,很快护国战争便取消了帝制;1917年张勋复辟仅仅维持了十二天就被迫逃亡。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 )
A.民主共和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B.资产阶级无法领导民主革命
C.各派政治力量不断分化重组
D.军阀割据使共和制名存实亡
12.(2024·江西“三新”协同教研共同联考)1913年7月,江西都督李烈钧起兵反对袁世凯。然而,江西商会认为战端一开有碍商务,要求李烈钧“维护市面”,后来还“送给李烈钧几万大洋作为生活费,迫使他下台”。这一现象说明( )
A.二次革命进程受制于资产阶级的特性
B.二次革命缺乏社会底层的有力支持
C.内部组织涣散是二次革命失败的根源
D.护国战争未能阻止袁世凯复辟帝制
13.(2024·广东韶关二模)20世纪初,张謇在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盈利巨百万两,承担“工厂办社会”的重任并改善南通的基建、教育、民生,推动南通经济走向繁荣。但后来资金不济,大生纱厂巨亏而倒闭,南通经济也随之走向衰退。这主要反映张謇( )
A.缺乏近代工商管理理念
B.具有修齐治平的儒家情怀
C.弃仕经商取得巨大成就
D.在恶劣的环境下创业艰难
14.(2024·湖南衡阳模拟)从清末到民初,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减免茶税的条文。1904年,随着清政府颁布《公司律》等,迎来了一个引进制茶机器、兴办茶叶公司的小高潮。有些地方还设立茶叶检验所,对出口茶叶进行质量检验,并加强广告及包装等环节。这表明,近代茶叶贸易的兴盛( )
A.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茶企发展
B.得益于中央和地方振兴茶业的努力
C.反映出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
D.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经济侵略
15.(2024·湖北十一校联考)1914年,《中国学会报》发文称:“革命乃吾中国最寻常之事。革一朝之命可也,奈之何举中国数千年之命而亦革之乎?今也教化革命,纪纲革命,道揆革命,法守革命,礼俗革命,人心革命,国魂革命,大火焚室,空空无依。”该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
A.革命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辛亥革命基本失败
C.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必然
D.帝制复辟危险加剧
16.(2024·广东梅州二模)有学者认为,1918年发轫于北京大学一群青年民间文学家们中间的民间文学运动,堪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思想史上最可纪念的事件,一些知识分子发现民间文学,转变了中国知识界对文学、更重要的是对民众的根本态度。这种“转变”( )
A.推动了白话文运动兴起
B.启蒙了广大民众的思想
C.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D.促成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共24分。
17.(2024·广西南宁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辛亥革命后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政体转型,但袁世凯在统治时期,打着“民国”的招牌,逐步建立独裁专制统治。1915年秋,舆论界掀起一场变更“国体”的激烈论争。
帝制论者杨度宣称“今总统制实行矣,虽有《约法》及各会议机关,似亦近于立宪,然而立宪者其形式,专制者其精神也。……四年中,设非政府采用专制精神,则中国欲求一日之安,不可得也。……非立宪不足以救国家,非君主不足以成立宪。立宪则有一定之法制,君主则有一定之元首,皆所谓定于一也”。
1915年,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各大报刊竞相转载。梁启超坚持现行国体,反对帝制,认为“夫前清之末叶,则固自谓立宪矣,试问论者能承认否?且吾欲问论者,挟何券约(凭证),敢保证国体一变之后,而宪政即可实行而无障?如其不然,则仍是单纯之君主论,非君主立宪论也。既非君主立宪,则其为君主专制,自无待言”。
论争展开后,反袁舆论不断兴起、发展。
——摘编自乔琪《论一九一五年“国体”之争》、
梁启超《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1)根据材料,概括论争双方持论的主要依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15年的“国体”之争进行整体评价。(6分)
18.(2024·江苏连云港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梁启超对护国战争的法律辩护词
①前大总统袁世凯,久蓄逆……法律解决之道既穷,我国民乃不得不诉诸政治手段,故有今次兴师致讨之举。
②法者,上下所共信守,而复能相维于不敝者也。法令一失效力,则民无所措手足,而政府之威信亦隳。愿大总统常以法自绳,毋导吏民以舞文之路。
③袁氏图帝不成,乃欲更保总统,反覆无……按诸现行约法刑律及各种法令,其为犯革命内乱之罪毫无疑义。
——摘编自蔡双全《梁启超对护国战争的法律辩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按史事演进逻辑将梁启超的法律辩护词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法律辩护的意义。(4分)
7/7课时数智作业(十四)
1.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盗”是对农民的蔑称,“秀才”指的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革命主体从农民阶级到资产阶级,反映出斗争的阶级基础变化,故选B项;材料只提到以前革命和现在革命的主体,不能说明民主革命取代农民起义,排除A项;章太炎对革命的理解有一定道理,不是完全错误的,排除C项;材料强调革命主体的变化,而非指导思想的变化,排除D项。]
2.A 3.C 4.C 5.B
6.A [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时期改良派和革命派都认为华侨应该承担国民责任,只是改良派强调立宪,革命派主张共和,但两者都强调救亡图存,也主张华侨应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运动中发挥作用,因此他们对华侨的期许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故选A项;材料并未体现民众是否支持革命,且该说法与史实不符,辛亥革命并未调动广大民众参与,排除B项;西学东渐与改良派和革命派对华侨的期许无关,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改良派和革命派对华侨的期许,不涉及华侨自身的民族民主意识,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教仁致力于通过政党政治和建立责任内阁来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以实现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故选C项;材料并无人民群众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宋教仁的目标并非推翻封建专制,排除B项;“再造共和”是段祺瑞的成就,排除D项。]
8.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章太炎由之前鼓吹排满到武昌起义当天对此前自己过激的排满言论深表歉意以及促进五族共和的转变,反映了革命党人对奋斗目标的调整,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革命胜利”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章太炎一个人的民族平等观念代表不了整个社会,排除C项;材料讲述革命党人对奋斗目标的调整,不能反映民国政府注重改善民族关系,排除D项。]
9.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从最初的不支持内阁制,到后来的改为支持内阁制,这种变化是孙中山为了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以内阁限制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权力,这种根据时势变化和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政体,体现孙氏思想具有实用色彩,故选A项;革命派的政治立场一直是反对专制,建立共和,并且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政体也不是摇摆不定的表现,排除B项;从总统制到内阁制不是政体思想完善的表现,总统制和内阁制是不同的政体,没有优劣之分,排除C项;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专制独裁的氛围甚嚣尘上,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0.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电车作为新的交通工具出现,虽然其实际情况并未有如人们担心的带电、触电等,但是因为其新颖,人们在接受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困难与阻力,由不接受到逐渐接受,表明现代化的交通方式艰难发展,故选B项;英国电车公司的宣传方式并未对电车的实际情况进行虚假宣传,只是采取一些策略来推广电车,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城市化进程,且人们主要是对新出现的现代化交通方式的接受存在阻力,并非对城市化进程难以适应,排除C项;虽然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但是题目主要描述的是人们对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接受过程,并未直接涉及工业化进程,排除D项。]
11.A [材料中的两次复辟帝制都走向失败,从本质上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故选A项;“资产阶级无法领导民主革命”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各派政治力量的分化重组主要在袁世凯死后,且与材料中的复辟帝制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1916年袁世凯死后,社会陷入军阀割据混战中,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江西商会属于民族资产阶级,它对二次革命态度消极,甚至逼迫李烈钧下台,这是其软弱性和妥协性的体现,这种特性影响了革命的进程和结果,故选A项;商会并不属于社会底层,故排除B项;材料中的阻碍因素来自商会,不是革命党内部,故排除C项;材料中的运动属于二次革命,并不是护国战争,故排除D项。]
13.D [材料中提到大生纱厂的兴衰对南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起初纱厂盈利推动了南通经济的繁荣,但后来的倒闭也导致了南通经济的衰退,这反映了在恶劣的环境下创业的艰难,需要面对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挑战,D项正确;张謇并非缺乏近代工商管理理念,他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并盈利巨百万两,说明他具备一定的经营能力,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张謇改善了南通的基建、教育、民生,这体现了他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关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具有修齐治平的儒家情怀,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大生纱厂的倒闭对南通经济的影响,说明创业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排除C项。]
14.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清末到民初,中央政府出台法律减免茶税,而地方政府也设立茶叶检验所等推动茶叶贸易发展,说明中国近代茶叶贸易的兴盛得益于中央和地方的努力,故选B项;材料并未说明引进制茶机器、兴办茶叶公司的是民族资本主义茶企,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近代茶叶贸易的兴盛得益于中央和地方的努力,并未反映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排除C项;“抵制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15.C [该史料可以用来说明在1914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而是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文化、法律、道德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等。这种全面性的变革被比喻为“大火焚室,空空无依”,说明其希望利用传统文化来稳定秩序,体现了传统文化在一些国人心中仍然根深蒂固,这说明新文化运动爆发具有必然性,故选C项;材料信息恰恰表明革命共和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排除A项;辛亥革命有成功之处,不能说基本失败,排除B项;材料仅仅反映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并不代表要复辟帝制,排除D项。]
16.B [根据材料“民间文学运动”“思想史上最可纪念的事件”“发现民间文学”“转变了……对文学……对民众的根本态度”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间文学运动使知识分子发现民众的力量,这有利于知识分子走进民众中去,会对民众的思想起到启蒙作用,故选B项;推动白话文的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排除A项;1919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排除C项;1924年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排除D项。]
17.(1)持帝制论者:现行共和制度徒有其表,实为实行专制;君主制有利于促成立宪,拯救国家。(4分)
持共和论者:变共和制为君主制无法确保立宪的实施,恐沦为君主专制。(2分)
(2)整体评价:“国体”之争是近代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在思想、政治上的斗争;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提供舆论基础;推动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但论争也未能、也不可能提供解决中国政治困境的正确道路。(6分)
18.(1)排序:②①③。(2分)
理由:②中称袁世凯为“大总统”,劝袁世凯遵守约法不要复辟帝制,说明发生在护国战争开始前。(2分)①说明护国战争已经开始。(2分)③说明护国战争已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2分)
(2)意义:有力配合护国战争;(1分)有利于捍卫辛亥革命成果;(1分)促进了法律和民主意识的传播。(2分)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