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十五)
1.D [根据材料“1919年”“玩弄于股掌之上”“山东省”可知,巴黎和会上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引起反日爱国运动,故选D项;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排除A项;1919年是北洋军阀政府时期,排除B项;国际联盟成立于1920年,排除C项。]
2.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中,斗争形式先后出现学生倡导的抵制日货到师生组织罢课游行,再到知识人创办报刊宣传救国思想,斗争空间范围由杭州到永嘉、乐清、瑞安等处,再发展到温州,这些都说明五四运动的影响逐渐扩大,故选B项。]
3.D [五四运动的口号体现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尤其是反帝主张,这反映出中国人民深厚的家国情怀,故选D项;题干所述为五四运动时期群众反帝反封建的口号,与实业救国并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袁世凯独裁专制丧失民心是在五四运动之前,排除B项;五四运动时期国人急于做的事情是收回山东主权,而不是废除不平等条约,排除C项。]
4.D [根据材料“‘五四运动’……有觉悟的添了许多”“不曾自己觉悟的……吓得清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启发了民众的觉悟,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D项;“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有觉悟的添了许多”“不曾自己觉悟……吓得清醒”强调民众思想的变化,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排除B项;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主要是从五四运动前后革命的领导阶级变化角度得出的结论,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5.B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是用白话文来表述的,说明该宣言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较大,故选B项;民族意识觉醒开始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A项;抵制“二十一条”要求是在1915年,排除C项;“攘外必先安内”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排除D项。]
6.B 7.B
8.C [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报刊达200多种,遍布全国各主要省会城市,这表明当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较为广泛,中国人的救国方式发生变化,由向西方学习转为向俄学习,故选C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排除A项;“大城市新思潮涌动”不能体现材料内容的本质,排除B项;工农革命运动兴起于国民革命时期,排除D项。]
9.A [根据材料“我们需迅速行动起来,建立‘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可知,李大钊主张建立政党,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这适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故选A项;从1917年到1921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新的阶级力量的出现推动新的阶级思想的产生,推动新的阶级政党的建立,排除C项;革命统一战线在1924年建立,排除D项。]
10.C 11.B
12.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10月,国民党湖南省代会通过的《宣传决议案》要求办各种报刊,其主要目的在于宣传革命主张,动员民众参与国民革命,故选B项;材料主要强调要办报刊,主要是宣传作用,“促进经济近代化进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发展兴起于1915年,新文化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逐渐式微,排除C项;“扩大国民党的阶级基础”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D项。]
13.B [根据材料“革命妇女团体‘广东妇女解放协会’在广州成立”“仅一年时间,全省就有海丰、顺德、新会、梅县等10多个县市相继成立了分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5—1926年为国民革命时期,以工农妇女等革命力量为主体组成的广东妇女解放协会的创建,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故选B项;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1925年北伐战争尚未开始,排除A项;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排除C项;广东妇女解放协会的创建有利于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但“改变了”的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
14.C 15.C 16.C
17.(1)必要性: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工作高度保密;形势严峻,其他史料难以保存;亲历者的口述可信度较高。(2分)
意义: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中共一大召开的原貌;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为后世保留了宝贵的精神财富。(2分)
(2)史料价值:材料二是亲历者的艺术创作(第二手史料或文学类史料同等给分),对于研究中共一大召开的地点、党的阶级基础、建党的初心和使命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材料三是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任答其中1点即可),对于研究中国共产党建党工作的早期筹备、秘密开会、组织情况的历史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每点2分,满分4分)
补充史料:音像史料,如开会的照片、宣传纲领和主张等的宣传品;原始史料,如当时中共中央的文件和电报;文献史料,如后世学者的研究著作;回忆录;上海或嘉兴的地方志;等等。(每点2分,任答2点4分)
(3)精神财富: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4分)
18.示例
评析:20世纪初,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中国人民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人民大众与封建军阀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这一背景下,1926年,《中国青年》杂志连续以丰子恺这幅画作为封面,意在激励青年为民族命运奋斗。1926年6月,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正值国共两党合作开展北伐的前夕,《中国青年》封面采用“射塔矢志”的故事,意在激励青年树立为民族革命斗争到底的决心,这响应了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要求,对即将开始的北伐战争有一定的宣传动员作用。1926年7月,北伐战争正式开始,《中国青年》连续二十一期以这幅画作为杂志封面,加强思想宣传,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引导青年关注现实,积极投身北伐战争;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宣传党的革命思想和主张,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有志青年中撒播革命火种。(12分)
1/3课时数智作业(十五)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6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湖南长沙调研)如图是马星驰在1919年发表的漫画,名为《玩弄于股掌之上》。该图反映出( )
A.德国试图强占中国山东
B.国民政府出卖国家利益
C.国际联盟偏袒日本侵华
D.反日爱国运动兴盛背景
2.(2024·广东茂名二模)1919年5月9日杭州之江大学建立“劝用国货会”,抵制日货。12日起,杭州、永嘉、乐清、瑞安等处师生陆续发表宣言、组织罢课游行。6月初,一些温州知识人创办《救国讲演周刊》,以利当地的“救国”宣传。这说明( )
A.爱国救亡运动有所创新
B.五四运动的影响逐渐扩大
C.抵制日货运动开始出现
D.长三角成为五四运动中心
3.(2024·辽宁大连模拟)五四运动一开始,革命群众就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政治口号;同时,还提出了“拒绝和约签字”“抵制日货”“取消二十一条”“争回青岛”等具体的战斗口号。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风潮
B.袁世凯独裁专制丧失民心
C.国人急于废除不平等条约
D.中国人民深厚的家国情怀
4.(2024·江西景德镇一模)“‘五四运动’过后,中国的社会趋向改变了。有觉悟的添了许多,就是那些不曾自己觉悟的,也被这几声霹雷吓得清醒。”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 )
A.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5.(2024·湖南长沙模拟)《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呼吁:“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同胞起来呀!’”这份宣言( )
A.表明了民族意识的萌发
B.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较大
C.旨在抵制“二十一条”要求
D.抨击“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6.(2024·山东潍坊三模)1918年11月,李大钊在《庶民的胜利》中指出,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其“政治的结果”是“‘大……主义’(专制)失败,民主主义战胜”,“社会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失败,劳工主义战胜”,而二者都是“庶民的胜利”。据此可知,李大钊( )
A.赞扬了协约国胜利的伟大意义
B.指明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新方向
C.分析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
D.阐明了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7.(2024·广东深圳一模)1921年6月,《共产党》杂志指出:“所谓国会省议会县议会,无一不演出种种怪状丑态,简直到了末路了……试问南北各派政党……(哪一派)担当这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的大责任呢?”这一评论旨在强调( )
A.武装斗争是唯一的变革途径
B.中国革命现实的迫切需要
C.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南北混战造成了国家分裂
8.(2024·湖南三湘名校大联考)据统计,1919年传播新思想的青年学生刊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仅五四运动后的半年内,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报刊达200多种,遍布全国各主要省会城市。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马克思主义已中国化 B.大城市新思潮涌动
C.救亡图存出现新变化 D.工农革命运动兴起
9.(2024·福建泉州二模)李大钊在1917年的《中心势力创造论》指出:由中级社会之有恒产者自进而造成新中心势力,以为国本之所托;在1921年的《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中提道:我们需迅速行动起来,建立“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唯有如此,中国彻底的大改革,或者有所附托。这一思想转变( )
A.适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
B.体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推动新社会阶级力量的出现
D.促进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10.(2024·江西新八校联考)1921年8月后,中国工会组织迅速增加,全国主要铁路、矿山以及城市、工厂都建立了工会组织,各地也已开展了多处工人罢工斗争,工人运动也转变到争取自由的政治斗争的阶段。这表明当时( )
A.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B.民主革命纲领得以确立
C.党的中心工作已确立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11.(2024·河南TOP二十名校调研)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指出扭转时局的关键,是用革命手段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建立民主政治。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向社会各界公开自己的政治主张。这( )
A.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B.推动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C.强调了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D.促进了人民革命政权的创建
12.(2024·河北张家口一模)1926年10月,国民党湖南省代会通过的《宣传决议案》指出:“衡阳、常德各为湘南湘西数十县交通枢纽,应各办日报一种;此后各城市广设文化书社流通本党书报及各新文化书报;各县党部应各办刊物一种,周刊旬刊或年月刊。”这一指示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经济近代化进程
B.动员民众参与国民革命
C.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
D.扩大国民党的阶级基础
13.1925年,由新学生社女社员发起、以工农妇女为主体的革命妇女团体“广东妇女解放协会”在广州成立。至1926年,仅一年时间,全省就有海丰、顺德、新会、梅县等10多个县市相继成立了分会,有会员2 000余人。广东妇女解放协会的创建( )
A.得益于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
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C.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精神
D.改变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14.(2024·江西赣州一模)1926年12月至1927年2月,武汉、九江等地的工人、社会团体、市民群众,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收回租界主权的运动,并得到全国人民的声援,最终迫使英国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签署协定,将其在汉口、九江的租界交还中国。这表明( )
A.工人阶级是国民革命运动的主导
B.国民政府取消了列强在华一切特权
C.北伐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
D.工人运动导致了统一战线内部分化
15.(2024·安徽“皖南八校”联考二)1926年5月,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提出,共产党应将加入国民党的党员名册交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保存;加入国民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国民党的高级党部任执行委员人数,不得超过三分之一。这表明( )
A.国民党左派力量增强
B.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C.革命统一战线的分化
D.国民党实行“清党”
16.(2024·河北保定二模)1926年10月,武汉三镇被北伐军占领后,革命气氛急剧高涨,武汉工人、学生反帝热情高涨,不断地与英租界警察及英国义勇队(殖民者武装)产生摩擦,双方敌对情绪与日俱增。12月26日,武昌、汉口各界民众共三十余万人举行反英集会,强烈“要求政府立即收回妨害革命工作的租界”。这表明( )
A.国共合作激发工人学生反帝热情
B.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C.国民革命形势发展助推利权收复
D.北伐进军引发英国武力干涉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共28分。
17.(2024·广东佛山燕博园高三能力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王会悟(1898—1993年,浙江桐乡人)年轻时深受《新青年》杂志影响,曾激动地用白话文给陈独秀写信。陈独秀欣喜地回信:“没想到我们的新思想影响到教会学堂了。”1920年,王会悟在上海结识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李达,两人于1921年4月结成伉俪,婚礼就在陈独秀家的客厅里举办。中共一大召开前,李达是会议的具体筹划者,王会悟协助丈夫做筹备工作,开会期间作为会务人员参与了中共一大,特别是上海的会议被迫中断后,她勇敢提议,将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并始终在船上勇当“红船守护人”。后来,她一生致力于中国妇女的解放事业,毛泽东评价她是一个“真正的人”。后来王会悟将中共一大开会的经历整理成《“一大”在南湖开会的情况》的回忆录。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濛访旧踪。”
——1964年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为南湖革命纪念馆题诗
材料三
——中共一大纪念馆展示的谢觉哉日记
注:谢觉哉在日记里写道:“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〇〇〇〇〇之招。”谢觉哉后来解释,5个圆圈指“共产主义者”,因怕泄密,故用圆圈代替。发出这份“开会通知”的,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领导陈独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口述史料对研究建党历史的必要性和意义。(4分)
(2)说明材料二、材料三对研究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史料价值。除上述材料外,举例说明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史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8分)
(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一大召开留下的精神财富。(4分)
18.(2024·海南全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 如图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机关报《中国青年》第126期封面,1926年6月出版,封面是丰子恺的画。画中一个青年战士骑在一匹战马上,意气风发,挽弓搭箭,准备发射。这幅画取材于历史上“射塔矢志”的故事。史书记载:唐代,青年将领南霁云突出敌军包围,向贺兰进明求救。贺兰不肯出师相救,但欣赏南霁云之壮勇,“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面对美食,还有席前的美女歌舞,南霁云厉声说道:“此矢所以志也。”这幅画从《中国青年》第126期到第146期,整整刊登了二十一期。
——摘编自刘一丁《中国新闻漫画》
提取材料中的图文信息,结合中国近代史,简要评析《中国青年》杂志连续以丰子恺这幅画作为封面的现象。(要求:评述合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