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十八) 人民解放战争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2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广东肇庆一模)1945年8月,收到蒋介石三封电报后,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并明确声明:“我们愿意与中国国民党以及其他民主党派,努力求得协议,以期各项紧急问题得到迅速解决,并长期团结一致,彻底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继续实行“三三制”原则
B.意在揭露蒋介石“假和平”阴谋
C.致力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D.尽最大努力实现和平民主建国
2.(2024·河南平许济洛三模)1947年5月,国民政府紧急颁布《维持社会秩序临时办法》,禁止10人以上的请愿、罢课、罢工和示威游行,并授权各地政府可采取“必要措施”和“紧急处置”办法。这反映了当时( )
A.国民党政权统治危机加深
B.通货膨胀严重引发人民不满
C.蒋介石对战场指挥的失控
D.战略进攻影响到国统区统治
3.(2024·江苏高邮调研)1947年10月,毛泽东致电陈毅、粟裕:“现应确定一个月至两个月内,只打小仗不打大仗。各纵应划定地境,每纵几个县……建立政权,实行土改……此种工作看似不甚重要,实则具有伟大战略意义。”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作准备
B.力图巩固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C.动员群众推进民主革命的进程
D.积极推进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4.(2024·辽宁沈阳二模)1949年5月,中共中央华中局明令公布:金圆券为非法货币,限期禁用,一切买卖、贷款、薪资一律使用人民币。解放军每解放一地,人民政府都遵照中央指示采取了坚决、彻底肃清国民党政府发行的货币,使人民币迅速占领市场的方针,以减少人民损失,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这些举措( )
A.有利于维护群众利益安定民生
B.加快了三大战役胜利的进程
C.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基础
D.形成了全国物价稳定的局面
5.(2024·河南TOP二十名校调研)1948年,民主派普遍认为,所谓“民权”,变成了官权,变成土豪劣绅的权,地痞流氓的权。民族资产阶级更相信国民党是官僚资本、豪门资本的代言人。农民则对长期盼望的平均地权彻底灰心。据此可知,国民党( )
A.开始摒弃新三民主义 B.统治已呈现全面危机
C.初现专制独裁的面目 D.提出和平建国方案
6.1948年4月,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提出召集社会各界人士讨论政治协商会议事宜,组建联合政府。该文件( )
A.加快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的到来
B.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
C.实现了亿万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的解放
D.传播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精神
7.(2024·福建漳州三模)观察下图,该版画( )
A.刻画了根据地生产运动的盛况
B.展示了苏区女性投身建设的热情
C.宣传了解放区土改运动的景象
D.反映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浪潮
8.(2024·广东汕头二模)下面为1948年2月国民党石家庄市某分部党员入党动机调查统计表。
入国民党动机 人数 占总数之比例(%)
怕打了饭碗而加入者 156 79.2
想利用国民党的关系靠近行政负责人者 20 10.2
糊里糊涂被拖进去者 18 9.1
对国民党抱有幻想者 3 1.5
总计 197 100
表格中调查结果反映出当时国民党( )
A.内部派系林立 B.贪污及腐化严重
C.坚持专制独裁 D.组织和思想涣散
9.(2024·江西赣州一模)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战胜绝对优势敌人的进攻,依靠于在战略退却阶段中所造成的、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比较敌人开始进攻时起了变化的形势……”在人民解放战争中,最能体现毛泽东这一论断的战例是( )
A.西北野战军粉碎国民党对陕北的进攻
B.东北野战军发动辽沈战役
C.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展开战略进攻
D.人民解放军开展渡江战役
10.(2024·江西南昌三模)军鞋是官兵裹足御寒、行军战斗的基本军需物资。下面为人民解放战争期间华北解放区供给华东、中原、西北野战军军鞋数量统计表(1947—1948年)。这体现了( )
军队 华东野战军 中原野战军 西北野战军
年份 1947年 1948年 1947年 1948年 1947年
数量(双) 536 609 789 602 234 291 619 19 578
总计 1 523 756
A.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重要作用
B.土地革命运动成效显著
C.解放区的经济形势逐渐恶化
D.践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1.(2024·江苏南京模拟)下表是1947—1949年东北解放区地方流通券发行数额的大致统计。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发行额 (单位:万元) 比上一年的 增长率(%)
1947年 上半年 2 882 032 76
下半年 10 212 606 254
1948年 上半年 32 860 127 222
下半年 350 000 000 965
1949年 1 206 620 000 245
A.解放区的物价持续下降
B.流通券发行额的增长率上升
C.战场胜利缓解财政困难
D.东北通货膨胀问题得以解决
12.(2024·安徽安庆三模)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各行各业人员投身到支援解放战争的洪流中,工人掀起增产立功运动,城市商人积极捐资献物,木瓦匠、修理工等自由职业者开赴战场为部队修补工具等,广大医务人员跟随部队医治伤员,教员、新闻从业者等知识分子以笔为矛,在思想舆论战线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战。解放区群众对前线的支援( )
A.为人大制度的形成奠定基础
B.构成作战的第二条战线
C.反映出人民解放战争的性质
D.奠定战后经济恢复基础
13.(2024·广东梅州二模)根据下图,从战略态势上看,人民解放战争已经进入( )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渡江战役阶段 D.战略决战阶段
14.1949年3月至5月,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原香港分局)作出指示,“要认真调查整理各城市的材料,培养城市工作干部,大力发展党员,建立各种群众组织,并注意培养民主人士”。这一政策( )
A.为战争转入进攻做好了准备
B.不利于农村根据地政权建设
C.推动了扫清日寇残余的工作
D.有助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15.(2024·安徽马鞍山三模)如图为漫画家米谷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创作的作品。该作品反映的是( )
A.蒋介石复辟野心
B.国统区物价飞涨
C.党派纷争的现状
D.国民政府濒临崩溃
16.(2024·湖南株洲一模)中国共产党在一次会议中曾指定12本干部必读书。规定3年内看一遍到两遍。其中有《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经典著作。这次会议( )
A.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B.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C.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共24分。
17.(2024·河北秦皇岛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46年11月15日至12月25日,国民党不顾中国共产党和民盟的反对,召开了“制宪国民大会”(简称“制宪国大”或“国大”),国民党代表“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国民党人认为,以三民主义冠国体,是国民党领导革命的目的,也是建国的准绳,“民有、民治、民享”及“民主”等字义已包含于“三民主义共和国”的含义之中,不必赘述,在会议中与青民两党代表展开了激烈争论。
青年党与民社党代表指出修改宪法第1条为“中华民国为民主共和国”,认为“各国宪法第一条皆规定国体,规定主权者是谁……现中华民国既规定为三民主义之国体,等于国民党为主权者,国民党员为八百万,则其他四万万四千二百万人民将摒弃于主权之外”。民社党代表指出“三民主义是一种广泛政治思想,各人都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如果订在宪法条文中,将来必会引起种种争执与借口”。
国民党代表则强调三民主义目前已为国内各党派所一致承认,写入政协通过的《和平建国纲领》之中,已“非国民党一党者”,称此举“甚合理想”。
蒋介石与国民党被迫作出一定让步,同意“民有、民治、民享”入宪,称“这部宪法‘以三民主义为基础,成为民有、民治、民享共和国的宪法,是世界上共和国最新的宪法’”。
——摘编自张维达《1946年“制宪国大”国体之争研究》
根据材料,概括这场争论双方的主要依据,并对1946年“制宪国大”国体之争进行评价。
18.(2024·湖北黄冈模拟)【农村政策与民主革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土地法规中主要阶级划分词语出现频率统计
注: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1931年11月颁布);②《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1942年11月制定);③《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9月颁布)。
——摘编自兰夕雨《中国共产党阶级划分词语之变迁
——基于对土地革命和改革的主要法规和文件的文本考察》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土地政策的变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精髓的体现。在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与北洋军阀及列强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农民土地的认识开始深化。进入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步认识到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根本,是关乎中国革命的关键,“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保障了农民的权益,扩大了革命的基础。进入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动员和调动一切阶级和力量,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使农民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力量。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为进一步维护农民利益,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瓦解了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关键因素。
——摘编自赵鲲《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百年回顾与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两个相邻的法规,比较“地主”一词出现频率的变化并分析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村改革政策。(6分)
7/7课时数智作业(十八)
1.D [根据材料“愿意与中国国民党以及其他民主党派……团结一致……三民主义”可知,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表达了与中国国民党及民主党派和平建国的主张,并愿意彻底实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尽最大努力实现和平民主建国,故选D项;“三三制”原则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重庆谈判意在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召开政协会议的内容,排除C项。]
2.A 3.C
4.A [根据“解放军每解放一地,人民政府都遵照中央指示采取了坚决、彻底肃清国民党政府发行的货币,使人民币迅速占领市场的方针,以减少人民损失,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这些举措有利于维护群众利益安定民生,A项正确;三大战役胜利是在1949年1月,而材料时间是1949年5月,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全国物价稳定的问题,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民主派……民族资产阶级……农民……灰心”可知,民主派、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民对国民党统治深感失望,国民党在民众中的信誉已经丧失,其统治已呈现全面危机,故选B项;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时候,国民党就已经摒弃了新三民主义,排除A项;“初现”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和平建国方案,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4月解放战争的形势已经发生了逆转,中国共产党强调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作为打击对象,表明其支持统一战线的政策,故选B项;1947年6月已经进入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排除A项;农民在政治、经济上实现解放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排除C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排除D项。]
7.C 8.D
9.A [根据材料“战胜绝对优势敌人的进攻……战略退却阶段”可知,此时处于人民解放战争的防御阶段,毛泽东主张面对优势敌人的进攻,暂时实行战略退却,然后寻找有利时机消灭敌人,这一战略与国民党集中优势兵力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的史实相符,故选A项。]
10.A [根据材料可知,军鞋是基本军需物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1948年的解放区经济属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华北解放区供给华东、中原、西北野战军大量军鞋充分说明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故选A项;土地革命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解放区的经济形势逐渐恶化,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践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结论,排除D项。]
11.C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47—1949年东北解放区流通券的发行额不断上涨,说明东北解放区解放后,大量发行流通券,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缓解因战争带来的财政困难,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1947—1949年流通券发行额不断上涨,没有描述购买力的信息,不能得出“解放区的物价持续下降”的结论,排除A项;“流通券发行额的增长率上升”是对材料信息的表述,而非解读,排除B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2.C [题干描述了解放区各行各业人员如何支援解放战争,这体现了人民解放战争是人民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是得到人民广泛支持的战争,反映出人民解放战争的性质,故选C项。]
13.D [根据材料中数据变化和所学知识可知,战略决战时期从1948年9月开始,D项正确;战略防御阶段和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兵力具有优势,排除A、B两项;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14.D 15.D 16.B
17.主要依据:青年党与民社党代表:世界他国宪法的惯例;书写“三民主义”体现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破坏了信仰自由和民主思想。(4分,任答2点即可)国民党代表:三民主义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为国内各党派一致承认);此前的施政纲领已确定民主原则与思想。(2分,任答1点即可)
评价:“国体之争”是国民党专制势力与民主党派在思想、政治上的斗争;折射出民主共和思想深刻影响着近代政治;宪法最终修改结果是各方妥协的产物(反映出近代民主革命道路任重道远);争论未能找到解决中国政治困境的正确道路。(6分,任答3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1)示例一:选①、②两个法规;变化:频率增长。原因:日本侵华加剧,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根据地以“三三制”作为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原则;实行地主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6分)
示例二:选②、③两个法规;变化:频率下降。原因:抗战胜利后,阶级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人民解放战争的推进;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深入;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逐渐废除。(6分)
(2)评价:切实保障了农民的根本利益,调动了农民生产与革命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民主革命胜利进程;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调整农村政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农村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历史经验。(6分)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