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十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探索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6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福建百校联考)新中国成立初期,读报组在全国大范围推广。20世纪50年代,河北省定州市翟城村读报员经常利用午休时间向群众讲解时事。“读报组”的推广( )
A.提高了全国人口的识字率
B.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D.加强了民众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
2.(2024·福建福州模拟)下表为1950年前福建某地区各阶层土地占有情况。这反映了当时该地区农村( )
阶级成分 户数 人口数 田亩数
地主、富农 15户 69人 2 521.82亩
雇农、贫农、中农 327户 1 293 748.13亩
A.人地矛盾的突出 B.小农经济的凋敝
C.土地改革的必要 D.基层治理的失效
3.(2024·黑龙江牡丹江一模)1952年至1957年我国各项经济指标增长率如图所示,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B.“一五”计划初步改变社会面貌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效显著
D.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提上日程
4.(2024·安徽江淮十校联考)1951年,江苏南通私营工业总产值达6 385万元,比1950年增加29.4%,比1949年增加41.3%,私营零售业销售额也获得较快增长。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土地改革的开展
B.合理调整工商业政策的支持
C.公私合营的推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大力促进
5.(2024·安徽安庆三模)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扫盲运动。各地兴办冬学、民校、工人文化补习学校,教育主体以干部和工农为主,学习内容包括最基础的识字、思想政治以及职业教育。1949年到1956年,扫盲运动共扫除文盲2 076.2万人。据此可知,扫盲运动( )
A.适应了国家建设的需要
B.健全了国家教育体系
C.培养了大批高科技人才
D.改变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6.(2024·山东日照二模)下图为中国1949—1955年私营工业各产值所占比重变化情况统计(%),据此得出的结论是( )
A.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增强
B.国民经济成分构成趋向合理
C.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格局形成
D.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建立
7.(2024·广东六校联考)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重新组织和整编,成立六大军区:西北军区、西南军区、中南军区、华东军区、华北军区和东北军区。“六大军区”与当时的“六大行政区”高度匹配,实行党政军一体化管理,直至1954年底被撤销。大区制的设立旨在( )
A.适应战争中资源调配需要
B.加强对地方的高效治理
C.集中全国资源以恢复经济
D.探索社会过渡时期路径
8.(2024·广东佛山一模)下图是创作于1955年的年画,其反映的制度( )
A.体现了爱国统一战线
B.推动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C.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
D.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9.(2024·福建漳州一模)1955年第一季度末,国家计划委员会与中央燃料工业部联合指示,上海电业管理局自1955年第一季度起在上海地区试行电力分配,达到节约用电之目的,并于第三季度在京津唐地区继续执行电力计划分配,继而陆续在全国铺开。此举是为了( )
A.推动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B.加快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C.促进增产节约运动开展
D.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求
10.(2024·山东济宁二模)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点由“战争边缘政策”“大规模报复政策”调整为遏制而不孤立政策。这一调整的大背景是基于中国( )
A.冲破“一边倒”政策的束缚
B.成为第三世界中坚力量
C.逐渐放弃反美的基本立场
D.重新考量国际战略格局
11.(2024·广东惠州一模)1952年3月,新中国发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发起书》,提出亚太人民要紧密地团结起来以保卫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恢复并发展各国间正常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同年10月,新中国在北京召开了37个亚太国家参加的和平会议。这些举措( )
A.旨在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B.彰显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有利于展示新中国国家形象
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12.(2024·山西省际名校联考)1956年9月,中共八大对国企的苏联“一长制”予以否定,并决定实行“党委领导制”。企业治理架构是党委绝对领导,企业行政工作是厂长领导下的厂部负责制,职工代表大会监督行政领导。这一制度的推行( )
A.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奠基
B.加强了以职工为中心的国企民主管理
C.是对社会主义企业管理模式的探索
D.消除了苏联模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3.(2024·山东淄博二模)1956年7月,《人民日报》进行了改版,与读者互动加强。报纸上不仅有通讯员文章,还刊登好多群众来信,内容反映社会各个方面,贴近人民生活。这一做法( )
A.贯彻落实了“双百”方针
B.服务于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
C.有利于凝聚改革共识
D.推动了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14.(2024·山东齐鲁名校联盟检测)
年份 重工业总产值 轻工业总产值
1961年 53.4 78.4
1962年 77.4 91.6
1963年 113.8 102.3
上表反映了1961—1963年我国重工业、轻工业总产值指数变化情况(以1960年为100)。表中数据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 )
A.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B.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C.工业体系臻于完善
D.工业落后面貌彻底改变
15.(2024·江苏南通三模)与1964年相比,1979年四川钢产量由占全国的4.7%上升到占8.5%,成品钢材量由5.3%上升到7.6%。1980年,四川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22亿元,名列全国第一。四川工业的大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 B.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
C.国家工业布局的调整 D.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
16.(2024·福建龙岩三模)下面是1957年、1972年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参会国家(地区)及客商情况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
时间 参会国家(地区)及客商
1957年 19个国家(地区)共1 223人参会,其中港澳采购商1 021人
1972年 82个国家(地区)共14 598位客商参会,日商到会踊跃
A.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形成 D.中美建交的外溢效应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共28分。
17.(2024·河南信阳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大行政区是在1949年前后形成的西北、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中央局的基础上,由临时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政府,经中共中央批准后建立的。毛泽东在1949年12月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就大行政区的设立作了说明,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设立这样一级的有力量的地方机构,才能把事情办好。应该统一的,必须统一,决不许可各自为政;但是统一和因地制宜必须互相结合。在人民的政权下,产生像过去那样的封建割据的历史条件已经消灭了,中央和地方的适当的分工将有利而无害。”
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指出,“国家进入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国家计划经济的建设,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为了中央直接领导省市以便于更能切实地了解下面的情况,减少组织层次,增加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为了节约干部加强中央和供给厂矿企业的需要,并适当地加强省、市的领导,撤销大区一级的行政机构,是完全必要和适时地”。1954年10月大行政区完成历史使命,大区撤销的任务完成。
——摘编自王建军《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1949—1956)》
材料二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正式成立。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成立。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材料三 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规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行政区设立和撤销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实行该政治制度的影响。(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如何落实宪法的第31条规定的。(3分)
18.(2024·广东广州二模)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950—1976年中国与日本、联邦德国、苏联和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动趋势
——摘编自严鹏《简明中国工业史(1815—2015)》
根据材料,分别概括1950—1976年中国与以上四个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动趋势,并加以解释。
7/7课时数智作业(十九)
1.D [根据材料“利用午休时间向群众讲解时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权尚未稳固,面临来自多方的压力,“读报组”的推广能让人民群众了解时事政策和形势任务,同时听取和解答工人提出的疑问,有利于加强民众对新中国的政治认同,故选D项;“读报组”的推广可能会对识字率有一定影响,但仅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提高了全国人口的识字率”的结论,排除A项;读报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且通过材料时间无法判断此时社会主义制度是否正式确立,排除B项;材料内容只涉及“读报组”的推广,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多方面的,“满足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2.C [由表格可以看出,1950年前该地区地主、富农户数和人口数较少,但占有土地数量较多,而雇农、贫农、中农户数和人口数较多,占有土地数量却相对少很多,这反映出当时该地区农村有必要进行土地改革,故选C项;表格中不同阶级、阶层占有土地的数量与人口数并不成正比,所以主要反映的是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依然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人地矛盾的问题,排除A项;题干所述为地主占有土地而农民无地或少地的问题,这不是小农经济的凋敝,排除B项;题干所述是经济领域的问题,而基层治理属于政治领域,二者不是同一范畴,排除D项。]
3.B [根据题图信息可知,1952—1957年,我国各项经济指标增长率都呈现较高的增长状态,这得益于我国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开展,故选B项;20世纪60年代,我国才开始进行国民经济调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一五”计划的影响,且1956年底我国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此时正是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时期,并不会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排除D项。]
4.B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助力经济恢复发展,推动了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故选B项;土地改革的开展主要涉及农村、农业的发展,与工商业发展关系不大,排除A项;1953—1956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公私合营的形式,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于1958年,排除D项。]
5.A 6.A 7.A 8.C
9.D [根据材料“上海地区……京津唐地区……全国铺开”可知,国家计划委员会与中央燃料工业部联合指示,在上海地区试行电力分配,在京津唐地区继续执行电力计划分配,继而陆续在全国铺开,结合1955年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可知,此举是为了满足工业化建设的需求,故选D项;题中突出的是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并不是变革生产关系推动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排除A项;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改造,属于变革生产关系的范畴,这与题中工业化的信息不符,排除B项;“促进增产节约运动开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0.D [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一定改变,第三世界国家兴起,中国实力发展迅速,同时中苏关系恶化,这推动我国外交策略逐渐发生变化,同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也推动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因此美国对华政策也发生转变,故选D项;“一边倒”是中国在特定国际环境下的外交策略,不是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没有成为第三世界的中坚力量,排除B项;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依然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因此中国没有放弃反美的基本立场,排除C项。]
11.C [1952年,新中国发起、筹备并成功在北京召开了亚太和会,一方面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民的和平意愿,使敌对势力制造的中国“好战”谣言不攻自破;另一方面是新中国向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展示国家形象的一个契机,故选C项;与会国家并不都是邻国,排除A项;1953年,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
12.C 13.A 14.B
15.C [根据“四川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22亿元,名列全国第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三线建设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对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完善了工业布局,故选C项;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四川工业大发展带来的结果,A项逻辑错误,排除;“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与外交无关,排除D项。]
16.A [与1957年相比,1972年广交会参与国家和客商数量都大幅增加,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国际影响力扩大的表现,尤其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和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故选A项;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是在两极格局瓦解之后,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形成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17.(1)设立的背景:人民解放战争中已获得胜利,但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新老解放区之间多有不同;经济生产萎缩、物价飞涨;中央政府初建,体制不健全、能力有限,难以将整个国家完全集中统一起来。(4分)
撤销的背景:国家经济的恢复任务完成,进入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大行政区权力过大,需加强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行政组织层级过多,行政管理效率低,带来官僚作风;干部缺乏。(4分)
(2)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3分)
(3)在“一国两制”指引下,1997年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3分)
18.①苏联:20世纪50年代保持快速高位增长,20世纪六七十年代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2分)
解释: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政策;苏联大规模援助中国经济建设;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并持续。(2分)
②日本: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维持低总量贸易,20世纪70年代贸易规模迅速扩大。(1分)
解释:新中国成立初期,日本追随美国的“冷战”政策;1972年中日建交,中日贸易额快速上升。(2分)
③联邦德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维持低总量贸易,20世纪70年代后贸易规模呈扩大趋势。(1分)
解释: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崇平等互利发展国家关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阵营也存在分化现象,未严格执行封锁政策;20世纪70年代在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的背景下,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2分)
④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双方几乎不存在贸易,20世纪70年代贸易总额出现并快速增长。(2分)
解释:冷战中美国对中国严格实行禁运、封锁政策;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2分)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