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20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数智作业20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6:16:39

文档简介

课时数智作业(二十)
1.A [根据材料“质问……‘是社会主义国家报纸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报纸’”可知,1979年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折时期,读者对《工人日报》刊登日本某公司的广告的质问、姓“社”姓“资”的争论等反映出当时保守思想依然存在,这表明社会转型具有复杂性与艰难性,故选A项;刊登广告的目的是宣传商品,但受到了质疑,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还未被人们完全接受,“商品经济的活跃性”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改革方式的灵活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刊登广告是发展商品经济的手段之一,且利用广告来宣传商品古代社会就有,并不是创新的表现,因此,“经济体制的创新性”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2.B 3.B
4.D [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1990年中国小水电国际交流与经济技术合作较为频繁,这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而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故选D项;虽然在中国召开了一系列小水电国际会议,但是此时中国水电事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引领世界发展”的说法欠妥,排除A项;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推进是在21世纪以后,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于21世纪初,排除C项。]
5.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进入21世纪,我国采取措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故选A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三线建设开始的时间是196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6.C 7.C 8.B
9.D [由材料信息“很多行业‘领头雁’的名牌国货,甚至用了几十年的老牌国货从商店里消失了”“‘洋’牌子淹了国产货、假‘名牌’砸了真名牌”可知,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由于竞争机制的引入,各种外国品牌和“山寨产品”对老牌国货造成了冲击,D项正确。]
10.C [题干所述史实反映出香港回归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故选C项;中英顺利解决香港交接事务是在1997年,排除A项;中国政府行使对香港的管理权是自1997年7月1日起,排除B项;题干仅是述及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选举,与实行特殊行政管理体系无关,排除D项。]
11.A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978年以来乡村非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处于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故选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具体的劳动力结构,无法得出“劳动力结构不断优化”的结论,排除B项;“农村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不涉及城市和乡村经济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城乡经济发展趋于均衡”的结论,排除D项。]
12.D [根据材料“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可知,规划相比于计划更强调灵活性和方向性,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全球形势多变的情况下,规划比计划更有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有助于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故选D项;材料无从体现“政府经济管理工作变得轻松”,排除A项;我国的工业体系在改革开放前便已经建立,21世纪初我国早已成为工业国,因此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B项;规划更强调方向性和灵活性,更多体现的是宏观把控,排除C项。]
13.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得到提高,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生产的专业化,故选C项;20世纪80年代主要还是小农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排除A项;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以来,我国的土地所有制没有变化,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
14.B 15.D 16.C
17.(1)特点:第一产业职业群体占比迅速下降,第三产业职业群体占比迅速上升;(2分)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等职业群体占比有所上升但幅度不大;(2分)国家机关等工作人员群体占比基本呈现稳定状态。(2分,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成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2分)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发展。(2分,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2)第一产业职业群体占比仍然较大,说明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仍然较低;(2分)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增长较小,说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现有知识分子群体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2分,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18.示例一
论题:1978年至1984年左右江西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涨幅分析。(2分)
阐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中央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改变人民公社体制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人均收入年均涨幅达到了15.2%。由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全面开始,因此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为8.5%,低于同时期的农村人均收入涨幅。城乡差距大大缩小,农村经济全面振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后来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分)
总之,1978年至1984年左右江西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涨幅都非常惊人,这是党和国家推行改革开放的结果,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推动作用。(2分)
示例二
论题:1985年至1992年左右江西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涨幅解读。(2分)
阐述: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全面展开,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实施政企分开,并推行对外开放,开放14个沿海城市,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使城市生产力得到了巨大解放,城镇经济繁荣。农村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总的来看,城镇人均收入年均涨幅要高于农村人均收入年均涨幅。(8分)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江西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涨幅,是中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缩影,体现了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也说明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2分)
示例三
论题:1992年至2002年左右江西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涨幅原因分析。(2分)
阐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城乡经济持续繁荣,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涨幅的差距、城乡差距都在继续缩小,城乡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持续增长。人民幸福指数持续提升,综合国力持续增强。(8分)
总之,1992年至2002年是我国改革开放获得进一步发展时期,这充分说明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是改革开放促进国家振兴和人民幸福的重要见证。(2分)
1/4课时数智作业(二十)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4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福建泉州三模)1979年3月20日,《工人日报》整版刊登日本某公司的广告。各地读者纷纷质问报社“为什么刊登外国广告?是社会主义国家报纸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报纸?”这表明当时我国(  )
A.社会转型的复杂性 B.商品经济的活跃性
C.改革方式的灵活性 D.经济体制的创新性
2.(2024·山东济南三模)1980年,江苏省社队机械工业发展迅速,产值占到了全省机械工业总产值的24%,引发了社会上关于社队企业三挤(以小挤大,以新厂挤老厂,以落后挤先进)的批评。这侧面反映了(  )
A.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B.城市经济改革亟待推进
C.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D.人们对改革仍心存疑虑
3.(2024·辽宁沈阳三模)2003年,《南方都市报》策划大型专题报道《深圳,你被抛弃了吗?》,引起深圳市从政府官员到市民的广泛热烈讨论,共同寻找解决城市转型的答案。这一讨论(  )
A.是深圳政府对南方谈话的回应
B.体现出改革开放深化的复杂性
C.彰显优秀报刊的宣传动员作用
D.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作了铺垫
4.(2024·河北张家口三模)下面是1980—1990年中国小水电国际交流与经济技术合作简况表。
时间 内容
1980年 中国境内第一次举办国际小水电会议
1983年 中国及联合国系统第一次举办国际小水电培训班
1985年 中国第一部全面介绍中国小水电建设经验的英文专著向全球出版发行
1986年 中国第一次主办国际小水电学术会议
1990年 中国首次在境外主办国际中小水电会议
上表所述体现了(  )
A.中国水电事业引领世界发展
B.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推进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D.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
5.(2024·安徽江淮十校联考)2005年10月8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制定“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决定(  )
A.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
B.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C.为开展三线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
D.明晰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6.(2024·湖南长沙二模)1982年,《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重新修订,确立了“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体育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协同发展,实现体育腾飞”的指导思想。这(  )
A.基于学校向工农开门的要求
B.蕴含着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C.体现了国家建设的时代需求
D.得益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7.(2023·湖北名校联盟联测)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准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号“921工程”。从1999年实施第一次无人飞行试验,到2003年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显示出我国(  )
A.已经独步世界航空业领域
B.国际空间合作能力不断加强
C.自主创新和制造实力增强
D.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8.(2024·福建宁德三模)据《人民日报》报道:截至1968年底,我国国内公债已全部还清,成为世界上唯一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然而,1981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决定发行40亿元国库券。这一举措(  )
A.顺应了市场经济的改革要求
B.打破了“无债优越”的思想禁锢
C.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
D.解决了国家财政经济的困难局面
9.(原创题)1996年2月9日,《经济参考报》发表了名为《中国名牌告急》的文章。文章中指出,有人发现,很多行业“领头雁”的名牌国货,甚至用了几十年的老牌国货从商店里消失了。经记者走访调查,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洋”牌子淹了国产货、假“名牌”砸了真名牌等。这反映出(  )
A.国企改革效果未达预期
B.市场体制建立影响凸显
C.加入世贸组织弊端呈现
D.竞争机制触发市场洗牌
10.(2024·安徽“皖南八校”联考)1996年12月1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行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董建华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人选。12月16日,中央政府任命董建华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这反映出(  )
A.中英顺利解决香港交接事务
B.中国政府行使对香港的管理权
C.香港回归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D.香港实行特殊行政管理体系
11.(2024·重庆调研)如图是1978—2019年我国乡村非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变化趋势,这反映出我国(  )
A.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
B.劳动力结构不断优化
C.农村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
D.城乡经济发展趋于均衡
12.(2024·湖南邵阳二模)1951年,中央财委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反映出我国(  )
A.政府经济管理工作变得轻松
B.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C.政府注重对经济的微观把控
D.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潮流
13.(2024·江西五市九校联考)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部分地区开始出现专业户。80年代中期,专业户逐渐由养殖业、种植业向其他行业发展,从生产领域扩展到供销、加工、运输、服务等领域。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
A.食物生产的现代化已基本实现
B.农村土地所有制变革有一定成效
C.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得到提高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14.(2024·安徽蚌埠三模)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生计模式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收入最大化”的外出务工生计模式;20世纪90年代,代际分工(老人务农子女务工)的“半工半耕”生计模式;21世纪初,“体面进城”的新生代留城生计模式。这三种“生计模式”(  )
A.造成了农民收入显著下降
B.反映产业结构变革的深化
C.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D.导致了城乡二元体制固化
15.下表为中国初级产品进出口贸易统计表(单位:亿美元)。表中所示变化趋势表明我国(  )
年份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差额
2001 263.4 457.4 -194
2003 384.1 727.6 -343.5
2005 490.4 1 477.1 -986.7
2007 615.1 2 430.9 -1 815.8
2009 631.1 2 898 -2 266.9
2010 816.9 4 338.5 -3 521.6
注:初级产品,指未经加工的或粗加工的原料或农产品,包括粮食、能源和矿产等。
A.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
B.对外贸易顺差不断缩小
C.开始主导国际原料市场
D.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
16.(2024·河北石家庄摸底检测)下表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援助承建的部分项目。
时间 项目
1981年 马耳他干船坞码头工程
1982年 斯里兰卡金河治理工程
1984年 突尼斯麦热尔德—崩角水库
1986年 毛里塔尼亚友谊港
1993年 缅甸仰光—丁茵公路铁路两用桥
2005年 朝鲜大安友谊玻璃厂
2011年 美国奥克兰海湾大桥修复工作完成
2012年 非洲联盟会议中心
据此可知,我国这一时期的对外援助承建项目(  )
A.侧重参与区域集团化
B.践行了“亲、诚、惠、容”理念
C.彰显全方位外交布局
D.发展了同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共26分。
17.(2024·山东济宁二模)人口普查数据浓缩社会发展状况,也反映社会发展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下面为1982—2010年中国各主要职业群体结构变化统计表(单位:%)。
序号 职业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1)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 1.56 1.75 1.67 1.77
(2) 专业技术人员 5.07 5.31 5.70 6.84
(3)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 1.30 1.74 3.10 4.32
(4) 商业、服务业人员 4.01 5.41 9.18 16.17
(5)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71.98 70.58 64.46 48.13
(6)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15.99 15.16 15.83 22.49
(7) 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 0.09 0.05 0.06 0.28
总计 100 100 100 100
(1)根据材料指出1982—2010年中国各主要职业群体结构变化呈现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成因。(10分)
(2)根据材料,概括说明1982—2010年中国各主要职业群体结构变化反映出中国社会发展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4分)
18.(2024·江西上饶六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根据陈荣华编著《江西经济史》等相关数据编制
根据材料,任选图1、图2中同一阶段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列出所选阶段,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7/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