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二十四) 中古时期的亚洲及古代的非洲与美洲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安徽黄山一模)阿拉伯帝国对古希腊的哲学、科学著作推崇备至。他们尤其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感兴趣,并把他们的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加以注释。这说明阿拉伯帝国( )
A.与古希腊文明有密切交流
B.科技水平曾长期领先世界
C.延续了希腊化时代的进程
D.具有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
2.(2024·湖北武汉模拟)“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发现的大批铸于7世纪至11世纪的穆斯林硬币,证实了穆斯林商人同北方国家的贸易。如此广阔的贸易交流,促进了银行业的高速发展,结果各主要城市都设有分行,在巴格达开的支票,可以在摩洛哥兑现。”材料反映了( )
A.法兰克王国金融发达
B.拜占庭帝国贸易范围已达北欧
C.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
D.奥斯曼帝国扩张促进经济发展
3.(2024·辽宁大连联考)下表是7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情况。由此可知,当时阿拉伯( )
人物 概况
贵族群体 模仿拜占庭帝国统治方式,将土地占为私有,收取地租,成为大地主
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 杀死哈里发阿里,自称哈里发,建立“倭马亚王朝”。并废除哈里发选举制和“共和政体”,实行世袭制,建立东方式的君主专制政体
A.减缓了对外扩张进程
B.国家政权封建化趋势明显
C.由游牧转为定居生活
D.宗教政治影响力不断衰弱
4.(2024·河南TOP二十名校质检)15世纪前期,小亚细亚半岛西北部的布尔萨城,各地商人聚集,货物堆积,有来自波斯的丝绸商队,也有来自印度、阿拉伯半岛的香料商队,甚至还有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人。这主要得益于( )
A.奥斯曼帝国国力的强盛
B.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C.阿拉伯统治者鼓励商贸
D.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5.(2024·江西上饶六校高联考)如图所示的象钟是中世纪阿拉伯发明家加扎利撰写的《精巧机械装置的知识之书》中介绍的一种装置。此装置上的大象让人想到印度和非洲,龙让人想到中国,不死鸟让人想到古埃及。这反映了阿拉伯( )
A.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
B.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C.文化具有多元融合性
D.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6.(2024·山东济南模拟)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1494—1566年),天主教在位于伊斯坦布尔、加拉塔等重要城市有十余座教堂。帝国还鼓励境内的异教徒出国学习,学成归来后被授予各自教内的重要职务,继续领导各自教派的管理与建设。这表明苏莱曼时期( )
A.天主教成为帝国的文化符号
B.宗教政策相对宽容
C.致力于武力征服拜占庭帝国
D.各教派呈均势格局
7.(2024·江苏南通三模)旃陀罗·笈多二世的文治和武功都很有成绩,但除了铭刻和钱币外,没有留下其他文字记载。法显的《佛国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为研究笈多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法显的著作( )
A.推动佛教产生不同的派别
B.反映出笈多帝国控制印度全境
C.佐证了南亚地区文明发展
D.成为研究德里苏丹的第一手史料
8.(2024·河北保定二模)902年,日本天皇颁布庄园整理令,禁止院宫及王臣之家私占山川薮泽及农民田地,已占田地、宅舍要按土地证券归还原主。但是同时该法令也申明:“原来相传为庄家,券契分明、无妨国务者不在此限。”这一法令( )
A.遏制了土地兼并问题的蔓延
B.推动了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C.客观上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D.限制了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
9.(2024·安徽九师联盟质检)下表为日本大化改新的部分举措。这些举措的实施( )
大化元年(645年) 向各地派遣国司和使者造田籍、校田亩;没收诸国武器,禁止卖地或任意兼并
大化二年(646年) 全国的土地和人民收归国有,实行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
大化五年(649年) “置八省百官”,建立中央机构。地方设国、郡、里,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治理
A.确立了近代天皇制度 B.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
C.维护了武士集团利益 D.削弱了幕府将军地位
10.(2024·安徽师大附中二模)14世纪,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对摩加迪沙有如下描绘:是一座极大的城池。当地人有许多骆驼,每日屠宰数百峰。他们有许多绵羊。他们是一些强悍的商人。当地出产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无上珍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摩加迪沙( )
A.实行重商政策 B.工商业较发达
C.对外交流频繁 D.经济结构单一
11.(2024·江苏常熟抽测)公元1世纪的希腊著作《厄立特里亚海航记》中首次提到阿克苏姆王国。阿杜利斯是阿克苏姆王国最重要的贸易中心。来自意大利、埃及和印度的铁器、棉布和酒源源不断运到此地,同时运出大量的黄金、象牙和香料。据此推断,阿克苏姆王国繁荣得益于( )
A.古希腊的殖民活动 B.优越的地理位置
C.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D.西非农业的发展
12.(2024·安徽黄山二模)古代西非某国曾一度打通了北至中东、南至几内亚湾的黄金商路。1324年其国王曼萨·穆萨前往麦加朝圣,此行让西非文明走向世界,并让伊斯兰和基督教世界都感受到其文明的强盛。该国( )
A.以廷巴克图为经济文化中心
B.朝圣之行导致拜占庭金价下跌
C.国家都城以石块垒砌而建成
D.疆域曾一度扩张到尼罗河流域
13.(2024·河南平许济洛一模)桑海帝国时期,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奴隶劳动,手工业中在尚能知道的十二个部落中存在职业分工,如瓦利、特内等部落是铁匠;盐矿和金矿的开采,更是大规模地使用奴隶劳动。这反映出此时桑海帝国( )
A.统治阶层腐化堕落 B.社会发展水平较高
C.资本原始积累加速 D.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14.(2024·江西上饶联考)作为山地高原型的古代文明,美洲文明呈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例如其宗教信仰极度混乱,且印第安人几乎没有文字,语言杂乱。这从侧面反映出美洲( )
A.文明包容色彩明显 B.内部统治极其紊乱
C.文明之间缺乏交流 D.宗教文化非常发达
15.(2024·河北保定一模)阿兹特克人能把1 200多种植物予以分类,能对动物进行分类研究。他们在吸收玛雅人和托尔特克人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历法。他们的历法1年为365日,闰年多加1天。这些成就( )
A.具有近代自然科学的某些特征
B.改变了美洲社会发展进程
C.来自美洲内部文明间频繁交流
D.与人类的劳动实践密切相关
16.(2024·安徽六校测试)在印加帝国,皇帝被认为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通过皇家委员会管理帝国的土地,把土地分配给家庭或社区使用,但土地不可为私人所有,且土地所有者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比例的农产品作为税收。这种土地管理方式有助于( )
A.遏止土地兼并现象 B.保障国家财源稳定
C.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集权统治长治久安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6分,共30分。
17.(2024·广东深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阿拉伯人通过将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加强了统治。在进行统治时,阿拉伯人并不拘泥于民族,而是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把各个民族维系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建立了合作机制。这样一来,实现了由通过军事征服的“征服时代”向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时代”转型。……阿拉伯帝国的中心从与地中海相连的地区向与印度洋相连的地区转移,印度洋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同时,阿拉伯帝国的经济活动中心也从干燥的地中海,转移到干燥地带和湿润地带的连接处,并进入将东非、西亚、印度、东南亚、中国南部连在一起的印度洋,阿拉伯帝国转型成为陆地和海洋的大商业帝国。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大国霸权:5000年世界海陆空争霸》
材料二 古代中国与阿拉伯作为亚洲两大异质文明的载体,通过贸易上的相互弥补,器物文明层面的彼此借鉴,宗教文化方面的交流融通,发掘和吸纳有益养分,满足各自所需,从而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也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王铁铮《历史上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统治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兴起和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涉及的观点分别加以说明。(8分)
18.(2024·江苏决胜新高考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 公元607年,日本推古女皇派小野妹子等出使隋朝。小野妹子回国时,隋炀帝派裴世清陪送到日本,揭开了中日交往的新篇章。此后,日本频繁遣使来华。遣唐使每次来华,都送来100至250名留学生和留学僧。同时将“五经”与诸子、史学等汉字书籍带到日本。公元646年,大化新政府成立以后,任命长期居留中国并熟知中国典章制度的高向玄理、僧旻为国博士,参与新政府的施政。日本政府制定了《大宝律令》,仿唐朝官制,称为“二官八省制”。在地方官制方面也大体仿照唐制,设国、郡和里三级。佛教于公元6世纪从中国传入日本,日本派遣僧人留学唐朝,佛教许多宗派传入日本。律宗高僧鉴真也受邀去日本传经讲道。鉴真师徒用汉语讲读经书,使汉语广泛地渗入日本的社会生活。促进了日本汉文学和音韵学的发展。汉字伴随着汉文化东传日本,形成“汉字文化圈”。该文化圈又因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明,而被称为“中国文化圈”。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华夏文明东传日本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归纳日本学习华夏文明的途径。(5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夏文明东传日本的意义。(5分)
6/6课时数智作业(二十四)
1.D [根据材料“对古希腊的哲学、科学著作推崇备至”“尤其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感兴趣”“翻译成阿拉伯语、加以注释”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这说明阿拉伯帝国具有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故选D项。]
2.C 3.B
4.A [根据材料“15世纪前期”“小亚细亚半岛西北部”“波斯的丝绸商队”“印度、阿拉伯半岛的香料商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奥斯曼帝国兴起于小亚细亚,15世纪前期,帝国经济一度繁荣,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材料中现象主要得益于奥斯曼帝国国力的强盛,故选A项。]
5.C [根据题干“大象让人想到印度和非洲”“龙让人想到中国”“不死鸟让人想到古埃及”可知,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世界多地文化,这体现了阿拉伯文化具有多元融合性,故选C项;题干并没有将阿拉伯文化与世界其他文明进行比较,无法得出“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图片述及的是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世界各地文明,即文化特点,与“政治”无关,排除B项;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6.B [根据题干可知,在奥斯曼帝国苏莱曼时期,不仅允许天主教存在,还鼓励境内的异教徒出国学习,领导宗教管理与建设,说明该时期的宗教政策相对宽容,故选B项;奥斯曼帝国的文化符号是伊斯兰教,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奥斯曼帝国对待天主教的态度,并没有述及“征服拜占庭帝国”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题干仅述及了天主教,无法得出“各教派呈均势格局”的结论,排除D项。]
7.C 8.C
9.B [根据材料“全国的土地和人民收归国有”“‘置八省百官’,建立中央机构”“地方设国、郡、里,分别由国司、郡司、里长治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有利于当时日本政府加强对国家的管理,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故选B项;“确立了近代天皇制度”的是明治维新,排除A项;“武士集团利益”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幕府统治建立于12世纪末,排除D项。]
10.B [摩加迪沙每日屠宰数百峰骆驼,商人强悍,当地出产的布匹是无上珍品等,这说明当地的贸易繁荣,工商业比较发达,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重商政策是指17至18世纪欧洲国家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题干时间为14世纪,且摩加迪沙属于非洲地区,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摩加迪沙商业繁荣,出产的布匹出名,但并不能直接推断其对外交流频繁,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其工商业的繁荣,并没有涉及农业等其他经济形态的状况,无法得知其经济结构单一,排除D项。]
11.B 12.A
13.B [根据题干可知,桑海帝国时期,其农业和手工业广泛使用奴隶劳动,并且手工业存在众多职业分工,这反映出桑海帝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故选B项;题干述及的是桑海帝国的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并没有述及其统治阶层的“腐化堕落”,排除A项;C、D两项均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14.C [根据材料可知,美洲文明呈现极大的差异性、复杂性、多样性,是其地理环境导致印第安各文明之间缺乏交流、交融的结果,这表明古代美洲文明之间缺乏交流,故选C项。]
15.D 16.B
17.(1)主要特点:统治方式多元(与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加强统治;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提高各民族的凝聚力);统治中心由地中海向印度洋转移;由军事征服向陆地和海洋商业帝国转变。(3分)
原因: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地处亚非欧交界地区,位置优越;兼收并蓄,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正确处理了民族之间关系。(任答3点即可,3分)
(2)观点:古代中国与阿拉伯帝国是亚洲两大异质文明;两者的交流融通,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巨大贡献。(2分)
说明:异质文明:阿拉伯帝国为伊斯兰教文明,哈里发是最高统治者,政教合一;中国属于中华文明(儒家文明),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哲学,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政教分离。(2分)
交流推动进步:中国先进的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西欧文化的发展;中国的中医药知识随炼丹术传入阿拉伯地区;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阿拉伯使者、商人多次进入长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并带来伊斯兰教。(任答4点即可,4分)
18.(1)背景:隋唐完成大一统,国力强盛;中国是当时的世界文化中心;对外交通发达;中日两国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动。(6分)
(2)途径:派遣唐使和留学生;仿照唐制;广泛使用汉字;佛教传播。(5分)
(3)意义:推动日本文化的发展;促使日本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有利于中日两国的友好往来;促进中华文化圈的发展。(5分)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