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三十二)
1.B [根据材料信息苏俄召开的“东方各民族代表大会”,口号是“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可得出他们都把帝国主义当作共同的敌人,有利于实现团结,扩大苏俄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故选B项。]
2.B 3.C
4.B [根据材料“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认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可与个人利益结合,靠经济核算,说明其允许进行私营贸易,允许个人谋利,故选B项。]
5.B [根据材料“现时工人们应当向……资本家提出必要的特殊的‘赎买’”等信息可知,由于俄国工业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列宁主张在短时间内与那些为苏维埃政权服务的资本家合作以发展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种迂回过渡的政策,故选B项。]
6.B 7.B 8.A
9.B [根据材料“出于军事方面考虑”“莫斯科地铁”“两条铁路干线”“运河”“旧桥……改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当时苏联的国家战略,故材料所述变化顺应了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A项表述中“开启”说法绝对,且材料无从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所述变化并非新经济政策的延续,而是改变了新经济政策,排除C项;苏联模式造成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排除D项。]
10.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斯达汉诺夫运动的开展促进了工人掌握新技术,形成群众性突破生产定额、创造新的生产纪录的热潮,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故选B项;斯达汉诺夫运动激发了广大劳动人民工作的积极性,并未忽视客观经济规律,排除A项;该运动发生在斯大林时期,体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此时苏联改革尚未开始,故选C项;该运动客观上激发了群众创新意识,但这并不是其目的,该运动的目的是服务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排除D项。]
11.D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掀起了先锋建筑理论与创作浪潮,如城市主义者构想可容纳千人以上的未来集合式的理想住宅,另一批建筑师则积极探索经济性和集体性的现代住宅形式。这些建筑理论和实践试图将现代建筑的理念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结合,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公平,同时也追求建筑的功能性和经济性。这些探索体现了苏联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同时,对城市建设和居住环境进行现代化改造的迫切需求,故选D项。]
12.A [材料中提及,苏联在五年计划时期工业总产值明显增长,工业产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工业产量仅次于美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发生经济危机,对比之下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具有明显优势,故选A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成的标志是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故排除B项;材料未显示技术创新的作用,故排除C项;工业产量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了70%,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比重也增加到了53%,这反映了当时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落后,人民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故排除D项。]
13.(1)问题:工业基础薄弱,工业门类残缺;小农经济束缚工业化的发展(国内市场较小、工业化资金积累困难);先进工程技术人员严重缺乏。(4分,答出两点即可)
举措:大力发展技术职业教育;注重培养技术干部;吸收、转化旧技术人员;与西方大国开展企业和技术合作;支持国际工人运动,宣扬国际主义精神。(4分,答出两点即可)
(2)经验:坚持党的坚强领导;发扬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将工业化和农村生产关系改造有机结合;统筹国内、国际两方面的资源;将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将人才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源。(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2课时数智作业(三十二)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建议用时:30分钟,总分: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5·广东惠州模拟)1920年,苏俄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东方各民族代表大会”,参会的有来自近东、中亚及远东37个民族的代表。大会首次提出“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革命”理论。这( )
A.促进了亚非拉民族运动的高涨
B.扩大了苏俄在亚洲地区的影响
C.巩固了苏俄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D.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形势
2.(2024·山东滨州二模)列宁在1905年《两种策略》中写道:“俄国与其说苦于资本主义,不如说苦于资本主义发展得不够。”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重新提起并多次强调这一论断。这反映出列宁致力于( )
A.扭转俄国经济落后局面
B.探索建设国家的方向
C.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D.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3.(2024·内蒙古包头三模)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提出,苏维埃国家管理应由人民群众直接参与。1919年3月,俄共布八大所通过的决议则强调,“俄国共产党既然掌握了政权……自然应当使自己数以万计的党员去管理国家”。这说明苏俄领导人( )
A.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B.支持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C.探索符合国情的民主道路
D.反思苏联模式产生的弊端
4.(2024·河北廊坊三模)列宁在一篇文章中强调,“为了作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我们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由此可知,此时苏俄( )
A.开始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
B.已允许进行私营贸易
C.积极宣传计划经济的思想
D.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
5.(2024·安徽宣城二模)列宁在1918年指出:“我们俄国无产阶级比西欧最落后的国家都还要落后。正因为这种特殊情形,遂使现时工人们应当向那些决心为苏维埃政权服务,相当认真帮助组织大规模国家生产之最有文化、最有天才和最有组织能力的资本家提出必要的特殊的‘赎买’。”这一论述( )
A.指导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蕴含着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
C.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推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6.(2024·湖南雅礼中学三模)在苏俄(联)党内,还有相当一批人患有“怀旧病”,他们认为在那个“英雄年代”里,所面临的环境是艰难的,但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是美好的。只要战争一结束,生产就会得到恢复和发展,根本不需要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就可以到达真正的共产主义。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深得民心
B.苏共党内对发展道路未达成共识
C.新经济政策实施具有盲目性
D.人民群众对工业化建设充满期待
7.(2024·福建福州模拟)1923—1924年,苏联的自然经济占比迅速下降到0.6%,小商品经济占比扩大到51%,几乎不复存在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比恢复为8.9%,国家资本主义由无到占比0.1%,社会主义经济占比为38.5%。由此可知,此时苏联( )
A.走上了发展市场经济之路
B.对经济发展政策进行了调整
C.社会主义工业化成效显著
D.迫于战争实行余粮收集制度
8.(2024·山东潍坊三模)1922年列宁指出:“我们在设法建立合营公司。这种公司的资本,一部分属于私人资本家,而且是外国资本家;另一部分属于我们。第一,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学习做生意,这对我们是必要的。第二,如果我们认为必要,我们随时都可以取消这种公司。”这一主张( )
A.体现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原则
B.力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C.强调维护经济独立的重要性
D.为工业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9.(2024·安徽皖江名校联考)1935年5月,苏联出于军事方面考虑正式开通莫斯科地铁,到1938年建成了两条铁路干线。此外,1932—1937年修建莫斯科——伏尔加运河,使得莫斯科变成了一个大型港口,改造过程中对莫斯科河和亚乌扎河上的一些旧桥也进行了改建。这些变化( )
A.开启了苏联交通的近代化
B.顺应了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C.彰显了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纠正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
10.(2024·江西抚州模拟)苏联采煤工人斯达汉诺夫1935年8月30日采用新的劳动方法,在6小时内采煤102吨,超过原技术定额13倍,创造了风镐采煤生产率的世界纪录,这一事迹形成了斯达汉诺夫运动。广大基层劳动群众出于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和迅速摆脱落后面貌的愿望,争相创造新的生产记录。这场竞赛运动( )
A.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B.促进了劳动生产效率提高
C.体现了苏联改革成就
D.目的是激发群众创新意识
11.(2024·福建福州模拟)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掀起了先锋建筑理论与创作浪潮,如城市主义者构想可容纳千人以上的未来集合式的理想住宅,另一批建筑师则积极探索经济性和集体性的现代住宅形式。这一系列建筑风格反映了当时苏联( )
A.依靠行政命令推行城市化
B.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
C.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盛行
D.社会主义与工业化的时代需求
12.(2024·广东揭阳联考)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28年开始到1933年结束。期间,其工业总产值比1913年增加了2倍之多,工业产量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了70%,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比重也增加到了53%。到“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产量仅次于美国。这主要反映出当时苏联( )
A.计划经济体制具有优势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C.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D.人民消费水平明显提高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13.(2024·河北保定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第十四次代表大会(1925年12月)以后,党为实现苏维埃政权关于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而展开了斗争。所有这些新任务,都是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所应解决的。
必须新建沙俄所没有的一系列工业部门,即建立新的机器制造厂、机床制造厂、汽车制造厂、化学工厂和冶金工厂,创立本国的发动机和电站设备的生产,增加金属和煤炭的开采量,因为这是社会主义在苏联胜利所必需的。
必须建立新的国防工业,即修建新的大炮制造厂、炮弹制造厂、飞机制造厂、坦克制造厂和机关枪制造厂,因为这是在资本主义包围下保卫苏联所必需的。
必须建立拖拉机制造厂和现代化农业机器制造厂,将它们的产品供给农业,使千百万小的个体农户有可能过渡到集体农庄的大生产,因为这是社会主义在农村胜利所必需的。
这一切都是工业化政策所应做到的,因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就在于此。
——摘编自《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材料二 1928年,苏联的工程师仅约占工人总数的0.25%,且大都不掌握先进技术。苏联首先增加工厂艺徒学校,大力发展各种职业讲习所,以培养熟练工人和初等技术人才;其次,以工厂生存需求为指向对高等和中等技术学校加以改革,培养技术干部和领导干部。对老技术人员联共(布)采取了“粉碎积极暗害分子,分化中立分子,吸引忠顺分子”的政策,逐步把大部分旧技术人员团结争取过……至1928年底,苏联同欧美大公司签订了40多项技术合同;部分欧美的先进工人也发扬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到苏联帮助其工业化建设;苏联也选派一部分青年专家出国学习。
——摘编自梅春才《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苏联国家工业化政策实施面临的问题及其应对举措。(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要经验。(6分)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