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三十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湖南师大附中一模)1918—1920年,欧洲有两国的立法议会遭到解散,或不再行使职权。20年代,这个数字变成6国;30年代变为9国。时人评论道“政治自由主义在各地面临撤退”。据此可知,当时西欧( )
A.盛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战争正在走向全面爆发
C.极权统治体制不断扩展
D.政治危机加剧经济危机
2.(2024·广东广州二模)下表是1936—1939年苏联在西班牙发行的电影和书籍(部分)。
形式 名称 内容
电影 《火中马德里》 重点展现法西斯势力对马德里的狂轰滥炸,揭露法西斯的战争暴行
《热烈欢迎》 展现被疏散的西班牙儿童在苏联受到热烈欢迎的场景,展示战时苏联和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友好关系
书籍 《苏联的社会主义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强调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更为关注“人”本身,将“人文关怀”置于思想和行动的中心位置
这反映了,苏联( )
A.强烈谴责绥靖政策
B.在文化领域回应了冷战
C.注重塑造国家形象
D.推动建立反法西斯同盟
3.(2024·河北衡水三模)1939年3月底,英国政府宣布“对波兰进行保护”,许多学者称之为“外交革命”。对此丘吉尔曾经说过:“英国在执行了五六年绥靖政策之后,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几乎在一夜之间转化为决心介入一场显然迫在眉睫的战争,而这场战争条件之差、规模之大是绝无仅有的。”实际上,这场“外交革命”( )
A.助长了慕尼黑阴谋的出笼
B.表明张伯伦放弃了绥靖政策
C.无法保护波兰的国家安全
D.有效阻止了法西斯侵略扩张
4.(2024·广东广州模拟)1939年春天,设在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的馆长提交了年度报告。报告指出,1938—1939年是博物馆运作最好的一年,有超过45万的参观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思考如何应对未来战争,包括壕沟和防空洞的修建,应对毒气攻击的防御以及有效伪装的方法。这表明( )
A.绥靖政策已经丧失人心
B.帝国战争博物馆加大宣传力度
C.民众对战争的担忧加剧
D.全民社会动员取得明显的成效
5.(2024·福建厦门二模)二战前,日本的陆军省、海军省、参谋本部和军令部直属天皇,不受内阁和议会辖制;其长官与首相、议长平级,且其中的陆相和海相只有现役武官方可担任。这( )
A.成为军国主义的滥觞
B.保障了天皇的绝对权威
C.导致了权力结构的失衡
D.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
6.(2024·广东惠州调研)1934年9月,法、英、意、波、捷、中等30个国联成员国联名致电苏联政府,“邀请苏联参加国联并实行宝贵的合作”。随后国联全体大会以38票赞成、3票反对、7票弃权的结果同意苏联加入并担任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苏联加入国联的背景是( )
A.西方意识形态观念的淡化
B.国际法西斯主义的威胁
C.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要求
D.《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7.(2024·江西宜春二模)如图为1938年9月1日某位英国漫画家发表的漫画《仍有希望》。漫画中,英国首相张伯伦手握橄榄枝,背上插着天使的翅膀,带着“和平希望”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中奔波穿梭。该漫画揭示张伯伦的行为( )
A.激化了英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矛盾
B.导致了德国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扩张
C.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D.推动了欧洲战争策源地的逐步形成
8.(2024·河北邯郸一模)1935年3月,罗斯福的顾问诺曼·戴维斯表示,美国不应就德国重整军备一事提出抗议,因为协约国和德国都应对废除《凡尔赛条约》的局面负责,德国宣布重整军备有一定的正当理由,而法国认为能够永远使德国处于不平等地位的想法非常愚蠢。这表明当时美国对于德国扩张( )
A.保持严格中立态度 B.采用姑息纵容政策
C.秉持客观公正立场 D.奉行大陆均势原则
9.(2024·湘豫名校联考三模)1944年12月,法国同苏联签订的《法苏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两国继续协作抵抗德国,直至最后胜利。而在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最初不承认法国为共同管理德国的四强之一。1945—1946年,法国就已经意识到苏联的威胁将超过德国。1949年,法国成为“北约”创始国。这反映出( )
A.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决定国际关系
B.法国外交取决于大国意志
C.国际形势的变化影响国际关系取向
D.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
10.(2024·广东江门一模)二战初期,英国政府的战争动员较少出现“人民”的字眼,更强调战争对捍卫文明的意义;战争后期,“人民战争”开始在官方和民间的宣传中被不断提及。这一变化( )
A.反映绥靖政策已经彻底破产
B.推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表明英国主流意识发生变化
D.符合英国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
11.(2024·安徽黄山一模)1941年8月,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共同宣言,宣称“两国尊重各国人民选择他们在其管辖下生活的政府形式的权利,两国主张凡是被强制剥夺主权和自治权的民族恢复这些权利”。他们意在( )
A.力推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B.维护《联合国宪章》精神
C.占据反法西斯的舆论优势
D.强化美英间战时同盟关系
12.(2024·河南郑州模拟)1944年夏,当苏联红军在欧洲战场上节节胜利并向东欧挺进时,美英两国急忙实施拖延了两年之久的诺曼底登陆计划,在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从中可以看出美英两国( )
A.企图与苏联争夺在欧洲的势力范围
B.放弃对法西斯国家的绥靖政策
C.倡导与苏联共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希望尽快恢复世界的和平局面
13.(2024·江西九校联考)1943年1月11日,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同日,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中美、中英新约的签署( )
A.废除了除领事裁判权外英美在华特权
B.标志着中国与美英建立友好同盟关系
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D.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14.(原创题)雅尔塔会议上,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表示,联合国至少要接纳两个苏联加盟共和国作为创始会员国。苏联的理由是各苏维埃共和国已经实现了对自己的外交政策的控制,属于自治领性质的独立主体。对此美国坚决反对,而英国却意外地表示赞成,后美国迫于孤立局面,亦同意了此提议。英国赞成此提议的意图是( )
A.维持自身世界影响 B.拉拢苏联制衡美国
C.促进会议顺利进行 D.推动战后秩序建立
15.(2024·安徽皖江名校联考)二战结束后,东欧和西欧都想构建一种为本阵营国家所共有的身份认同,二战记忆被有意识地利用以致歪曲。在西欧,个人记忆和逐渐建立起来的官方记忆都倾向积极向上和容易被接受的东西,比如军民齐心完成敦刻尔克大撤退等广为流传,而空袭等惨剧则被选择性“遗忘”。这从侧面反映出,二战结束后( )
A.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价值被忽视
B.大国对抗方式发生新变化
C.欧洲民众淡化了对于世界和平的追求
D.国际关系新秩序逐渐确立
16.(2024·湖南岳阳一模)二战结束前后,召开了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但是却唯独用“雅尔塔”来命名战后的国际体系。这表明,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更为重要,对战后世界的走向更具有指导意义。该体系( )
A.违背了世界人民实现和平的愿望
B.体现了苏中美英法五大国的意志
C.确立了美国世界格局的主导地位
D.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5分,共27分。
17.(2024·安徽皖江名校联盟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联合国家宣言》的主要内容有: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仆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现在或可能将在战胜希特勒主义的斗争中给予物质上援助和贡献的其他国家得以加入上述宣言。
——摘编自陈海宏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纲领
——〈联合国家宣言〉》
材料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美国就督促苏联尽快对日参战。在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大国签署了《雅尔塔协定》,规定在德国投降及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苏联对日宣战。其条件是:(1)外蒙古的现状需予维持;(2)日俄战争前俄国的权益需予恢复,这包括:库页岛南部及其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并保证苏联的优先权;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千岛群岛交还苏联。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大学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家宣言》产生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雅尔塔协定》的内容。(6分)
18.(2024·河南名校联盟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到1898年,俄国获得旅顺后,它的势力范围迅速扩展到整个满洲,激起了日本和英国的坚决反对。为了对付日英同盟(有美国支持),俄国决定和法国在远东进行合作并结成了俄法同盟(有德国支持)。1904年2月,日本联合舰队偷袭俄国第一太平洋舰队,日俄战争爆发。俄国从万里之外抽调过来波罗的海舰队也在对马海战中被日本联合舰队歼灭。两国在辽东半岛进行了多次大型会战,双方的作战兵力都达到了数十万,并首次使用了速射榴弹炮、迫击炮、无线电设备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1905年5月14日,俄国被迫议和,日本获得库页岛南部和旅顺港,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权利。这时,日本的优势地位也像以前俄国的优势地位一样,成为美国所不欢迎的东西。
——摘编自[英]埃尔顿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这是欧洲战争结束前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三巨头”在讨论战后德国问题和联合国问题上没有太大分歧,而对法国的大国地位有较多不同意见。英国不愿意看到战后苏联称霸欧陆,希望法国可以重新站立来与之抗衡,最后斯大林妥协了,同意给法国一个占领区,并允许其参加管制委员会。波兰问题是三方争论的焦点,最终英、美向苏联妥协了。因为对苏联来说,波兰问题直接关乎其国家安全,所以对此寸步不让。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国不想让英、法插手,他认为两个老牌殖民地大国只是想恢复自己在亚洲的殖民地,因此罗斯福与斯大林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谈,苏方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对日作战。作为回报,苏联得到日本侵占的千岛群岛、库页岛南部,租借旅顺和中东铁路,保持外蒙古现状等。这样一来,斯大林所得成果大大超过了日俄战争中沙俄的损失。
——摘编自崔健《雅尔塔会议中盟国间的斗争与利益分配》
(1)有人把日俄战争称为“第零次世界大战”,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雅尔塔会议的特点。(6分)
7/7课时数智作业(三十四)
1.C [极权统治是指由少数人或独裁者在政治和社会各个领域实行专制统治的体制,根据材料“欧洲有两国的立法议会遭到解散,或不再行使职权”“政治自由主义在各地面临撤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及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受世界局势的影响,自由民主遭到重创,而极权统治体制却在不断扩展,故选C项。]
2.C 3.C 4.C
5.C [根据材料“日本的陆军省……直属天皇,不受内阁和议会辖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前,日本军部在国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且不受政府管辖,易造成“军人干政”的局面,导致了国家权力结构的失衡,故选C项。]
6.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34年英法等30个国联成员国主张改善与苏联的关系,苏联接受邀请加入国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联与苏联关系的缓和与激烈震荡的国际形势直接相关,故选B项;苏联加入国联是受国际局势影响,且20世纪30年代西方意识形态观念并未淡化,排除A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主要波及了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并未受到经济大危机的冲击,排除C项;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签订,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1938年9月1日”“英国首相张伯伦手握橄榄枝……‘和平希望’……穿梭”及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德国法西斯势力正在欧洲大陆侵略扩张,而张伯伦在面临紧张的国际形势时,仍然致力于通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争,寻求和平解决冲突。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故选C项。]
8.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采用了一种相对宽容或理解的态度。这种态度可能是基于对《凡尔赛条约》的复杂看法,以及对欧洲政治格局的重新评估。在当时,美国国内普遍存在孤立主义倾向,不愿意卷入欧洲的纷争,因此对德国的重整军备采取了不干涉的政策,故选B项。]
9.C [根据材料“《法苏同盟互助条约》”“不承认法国为共同管理德国的四强之一”“法国成为‘北约’创始国”可知,法国同苏联的关系经历了二战期间的合作结盟,到雅尔塔会议上分享战争成果时出现裂痕,再到二战后的冷战对峙,这反映出国际形势的变化影响了国际关系取向,故选C项;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是国家利益,而非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排除A项;法国外交取决于法国的国家利益和实力,而非取决于“大国意志”,排除B项;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主要是针对弱小的国家,而非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材料中的现象并非苏联单方面原因造成的,排除D项。]
10.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与二战初期相比,二战后期英国政府的战争动员中多出现“人民”这样的字眼,结合二战的史实可知,英国通过强调“人民”一词来增强人们对法西斯的对抗情绪,符合英国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故选D项。]
11.C [根据题干时间(1941年)可知,其所述史实出现在二战期间,再结合“尊重各国人民选择他们在其管辖下生活的政府形式的权利”“主张凡是被强制剥夺主权和自治权的民族恢复这些权利”可知,在法西斯侵略之下,许多弱小国家被吞并,基于此,美国和英国为占据反法西斯的舆论优势,宣称尊重世界各国自由选择其政权模式、恢复各国民族自治的权利,故选C项;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是在二战结束之后,排除A项;《联合国宪章》不仅确立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组织机构设置,又规定了成员国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其主体是世界各国,而不仅仅是美国和英国,且《联合国宪章》签署于194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签署之后,美英成为战时同盟关系,排除D项。]
12.A 13.D 14.A
15.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记忆被有意识地利用以致歪曲,构建其被本阵营国家共有的身份认同,这主要服务于二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的确立,故选D项;二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是建立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础上的,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并无有关对抗方式的信息,不能得出“大国对抗方式发生新变化”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强调民众构建的是为本阵营国家所共有的身份认同,并不是淡化对世界和平的追求,排除C项。]
16.D [由材料“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更为重要,对战后世界的走向更具有指导意义”可知,雅尔塔体系确立了战后新的国际秩序,美苏空前强大,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故选D项。]
17.(1)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有利于壮大反法西斯的力量和加快法西斯的灭亡;为后来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政治基础。(6分)
(2)《雅尔塔协定》有利于加速日本战败和二战的结束;减轻了美国的军事压力;但也体现出大国强权政治,破坏了中国领土和领海主权,严重损害了中国国家利益,违反了国际法准则。(6分)
18.(1)原因:日俄战争的性质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日俄战争背后是国际阵营(集团)的较量;日俄战争是一场大型的海陆一体现代化战争,使用了先进的武器装备和现代化作战理念;日俄战争影响范围广;日俄战争没有解决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为日后的世界大战埋下伏笔。(9分,每点2分,答出四点得满分)
(2)特点:大国主导;合作与妥协并存;带有大国强权色彩。(6分,每点2分)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