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三十五)
1.A [根据材料“在1945年12月,苏联没有宣布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7月,莫斯科及其卫星国拒绝加入马歇尔计划”可知,在经济领域美苏矛盾重重,这样对抗的后果会加速冷战进程,故选A项;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正式形成于1955年华约的建立,排除B项;美苏对抗的焦点是政治领域,排除C项;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序幕,排除D项。]
2.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英在德国的占领区合并后,为了欧洲整体的恢复,不希望德国经济陷入崩溃,因此大幅度削减了用于支付赔偿的德国工厂数量,这背后反映的是德国经济恢复对欧洲的重要性。同时,这一做法也透露出美英希望利用德国来制衡苏联的意图,德国因此成了对抗苏联的一枚关键棋子,故选D项。]
3.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但在南极科考合作方面,两个国家都同意避免出现政治冲突,这反映了美苏既有对抗,也存在一些方面的合作,故选D项。]
4.D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提出的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等原则,旨在减少与西方国家的直接冲突,尤其是避免直接军事对抗,同时通过和平手段推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吸引力。美国提出的“和平取胜战略”则是希望在避免直接军事冲突的前提下,通过经济援助、文化交流、政治影响等手段,促使社会主义国家逐渐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即所谓的“和平演变”。这些策略和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加剧了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的争夺,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美苏主张通过和平手段推广自己的意识形态,而非对和平达成共识,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两极格局下美苏各自的主张,并没有美苏政治力量的变化情况,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美国国内反战情绪的高涨主要是在越南战争时期,与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不符,排除C项。]
5.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梅勒创作的长篇小说《鹿苑》认为美国电影在二战后衰落的直接原因是国内政治趋于保守和反动,无端调查和迫害进步人士,这体现了当时美国政治环境对文艺创作的影响,故选C项;工业革命后暴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盛行批判现实主义文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断”一词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虽表述了美国国内政治趋于保守和反动,但反映不出“社会内部冲突日益剧烈”,排除D项。]
6.D [由“美国拒绝苏联提出的成本议题,苏联拒绝美国提出的核武器议题”可得,双方存在对抗,由“双方同意就柏林问题举行四国首脑会议”可得,双方之间存在相互妥协,所以题干信息表明美苏在对抗中寻求平衡,故选D项。]
7.C [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在图书发行中渗透意识形态,以此来对抗苏联,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美国,未涉及苏联,未体现“对峙”,排除A项;“意识形态成为争夺焦点”说法错误,排除B项;“美国开始调整外交政策”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
8.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苏冷战爆发,受冷战局势的影响,永久中立国瑞士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加入马歇尔计划,并充当东西方阵营的沟通桥梁,故选D项;瑞士的做法是为了自身利益,不是为了迎合美国的全球战略,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瑞士的做法壮大了西方阵营的力量,排除B项;瑞士并不属于第三世界,该国的做法是为了自身利益,并不能有助于第三世界的发展,排除C项。]
9.B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对日本在贸易上采取不公平措施,以“减少美国产品进入日本市场的阻力”,这本质上反映出日本经济的发展对美国经济霸权造成了冲击,故选B项。]
10.C [20世纪后半期非洲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的数量很多,这是非洲国家实现民族独立后的自主选择,是为了自己更好的发展,所以这突出说明不结盟是非洲国家的战略选择,故选C项;题图显示非洲国家很多加入不结盟运动,但并不能据此得出“非洲国家是不结盟运动的核心”的结论,排除A项;题图显示非洲国家独立后选择加入不结盟运动,而不是不结盟运动对非洲独立的支持,排除B项;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增长是很多非洲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的时代背景,但材料体现不出,排除D项。]
11.D [根据材料时间“1967年”可以判断为冷战时期。材料陈述了美国掌握东方研究的话语权,即体现了冷战背景下美国对知识权力的争夺,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对东方学术文化话语权的垄断,没有提到文化发展的多样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美苏竞争领域的拓展,文化领域一直是美苏竞争的范围,排除B项;美国重视东方地区文化研究只是一种表象,体现的是文化霸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2.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卡特上台后对拉美实行缓和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20世纪70年代处于美苏冷战阶段,美国通过对拉美国家采取友好政策,缓和了美洲地区的国家矛盾,其目的在于维护美国在拉丁美洲地区的霸权地位,故选A项。]
13.(1)美苏冷战和两极格局的对峙;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法国国力增强,独立自主意识提高,试图摆脱美国对其控制;戴高乐政府实行全新的对苏外交构想;苏联对外政策的调整;第二次柏林危机对国际局势的影响;等等。(8分,任答四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2)社会意识形态的羁绊;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法国的牵制;法苏各自利益诉求的差异;四国首脑会议的失败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等等。(7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1/3课时数智作业(三十五)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建议用时:30分钟,总分:51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江西南昌一模)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结束时,苏联在《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世界银行协定》上签了字,然而在1945年12月,苏联没有宣布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年6月,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7月,莫斯科及其卫星国拒绝加入马歇尔计划,美苏关系陷入经济旋涡。由此可知( )
A.美苏经济对抗加速了冷战进程
B.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已然形成
C.经济领域成为美苏对抗的焦点
D.美苏经济脱钩揭开了冷战序幕
2.(2024·重庆三模)1946年9月,美英在德国的占领区合并后,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公开表示:“徳国是欧洲的一部分,假如具有丰富煤铁资源的德国变成一个贫民院的话,欧洲的恢复……必将很慢。”为此,美、英大幅度削减了用于支付赔偿的德国工厂数量。这表明( )
A.美国开始实施欧洲复兴计划
B.美英有意推动德国的统一
C.西欧的联合符合美国的利益
D.德国成为对抗苏联的砝码
3.(2024·福建宁德模拟)1958年,美国邀请部分参与南极科考合作的国家协商如何“确保富有成效的科学合作”,避免在南极发生“不必要的政治冲突”。苏联政府对此也表示基本同意。在此之后,确定了包括禁止在南极进行任何核试验的最终条约文本。这反映了( )
A.美苏试图调和国际矛盾
B.美国综合国力有所削弱
C.大国争霸威胁环境安全
D.美苏两国既对抗又合作
4.(2024·福建宁德三模)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苏联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美国也提出“和平取胜战略”,主张通过“和平演变”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变化。这( )
A.说明了和平成为超级大国的共识
B.体现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C.反映了美国国内反战情绪的高涨
D.加剧了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的争夺
5.(2024·山东烟台模拟)1955年,诺曼·梅勒创作的长篇小说《鹿苑》,揭露和批判了美国国会“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对有进步倾向的电影工作人员进行无端调查和迫害的事实,认为美国电影在二战后衰落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国内政治趋于保守和反动。这体现了当时美国( )
A.批判现实主义的文艺盛行
B.冷战使得文化事业中断
C.政治环境影响了文艺创作
D.社会内部冲突日益剧烈
6.(2024·安徽“皖南八校”联考)1959年,艾森豪威尔邀请赫鲁晓夫访问美国,会谈中,美国拒绝苏联提出的成本议题,苏联拒绝美国提出的核武器议题,但双方同意就柏林问题举行四国首脑会议。这表明( )
A.多极化趋势冲击两极格局
B.冷战进入苏攻美守阶段
C.美苏致力于终结柏林危机
D.美苏在对抗中寻求平衡
7.(2024·湘豫名校模拟)1955年,美国新闻署出版发行了118种图书,其中80种归于“共产主义批判分子”一类,如《共产主义存在的问题》等;另外的38种归于“美国民主概念”一类,如《美国经济的发展》《自由史》《美国社区精神》等。这反映了( )
A.冷战对峙出现新趋向
B.意识形态成为争夺焦点
C.图书业渗透了国家意志
D.美国开始调整外交政策
8.(2024·河北石家庄一模)二战后,永久中立国瑞士加入马歇尔计划,并大大缩减了同苏联的正常贸易额。同时,瑞士积极开展广泛公共外交,努力充当东西方阵营的沟通桥梁。瑞士的做法( )
A.积极迎合美国全球战略
B.加速了西方阵营分化
C.有助于第三世界的发展
D.缘于冷战局势的影响
9.(2024·山西大同模拟)1988年美国在《1974年贸易法》中,对日本“钢铁、汽车、半导体”行业采取不公平措施;同时要求日本改善“结构性障碍”,对本国的经济结构、制度、商业习俗等方面做出调整,减少美国产品进入日本市场的阻力。这反映出( )
A.美日同盟关系破裂
B.美国经济霸权受到冲击
C.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D.日本国家社会职能强化
10.(2024·山东菏泽二模)下面是20世纪后半期非洲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的年代统计图(含同期亚洲和拉美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的数量)。这突出说明( )
A.非洲国家是不结盟运动的核心
B.不结盟运动对非洲独立的支持
C.不结盟是非洲国家的战略选择
D.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增长
11.(2024·湖北七市调研)1967年在美国安娜堡召开了第27届东方学术会议,美国官方和民间对于此次会议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美国的“区域研究”新范式逐渐占领主要学术场域,掌握东方研究话语权,更加关注目标区域的“当下”问题。这反映了当时( )
A.战后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化
B.美苏两国的竞争领域不断拓展
C.美国重视东方地区文化研究
D.冷战背景下美国争夺知识权力
12.(2024·福建厦门二模)20世纪70年代卡特总统上台后,美国政府推行“新睦邻政策”,缓和同拉美国家的经济矛盾,主动解决美拉间的宿怨,如将巴拿马运河区主权归还巴拿马政府。这( )
A.旨在维护自身霸权地位
B.放弃了门罗主义外交原则
C.缘于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D.遏制了苏联在美洲的扩张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3.(2024·山西吕梁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1958年戴高乐重返法国政坛之时,开始酝酿对苏缓和的长期规划。此时的苏联,“非斯大林化”的进程方兴未艾,赫鲁晓夫在“和平共处”外交总路线的框架下,积极在西方国家中寻找“特殊”对话者。1958年初,苏共中央委员会通过决议,旨在“削弱法国与北约联系的纽带,加强法国从美国获取更大独立自主权的政治倾向”。苏联表示与戴高乐的“定期接触”可能会促进法苏缓和,钳制法美关系。同时,戴高乐进一步向在巴黎的苏联外交官阐述“从大西洋到乌拉尔山”的构想,并多次在公开场合使用该表述。
第二次柏林危机可被视作法苏关系缓和的障碍和契机。1959年至1960年,两国间出现了短暂“缓和”的迹象。然而,1960年5月,苏、美、英、法四国首脑会议失败,法苏间的“缓和”被苏联证明是一场错觉。苏联意识到,只要美国参与其中,法国就会为了维护其盟友的利益限制自身的判断和行动自由。在随后的联合国大会发言中,苏联强烈谴责了法国殖民主义,因为苏联此前对法国的期待和盘算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回报。
——摘编自宋雪《“缓和”的错觉——再议1958—1960年的法苏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法苏关系出现缓和迹象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法苏关系缓和成为“错觉”的原因。(7分)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