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三十六)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建议用时:30分钟,总分: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广东广州二模)联邦德国建国初期,国家用货币政策手段将企业的资金量控制在较低水平,以迫使企业加速将产品推向市场。同时,还对加班工资采取零税收的政策。这反映了,当时的联邦德国( )
A.运用宏观调控增强市场活力
B.发展综合实力应对两极格局
C.建立福利国家提高生活水平
D.加强金融管控缓解“滞胀”危机
2.(2024·安徽芜湖二模)欧洲人把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称为“白银的50年代”和“黄金的60年代”。这一时期欧洲经济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
A.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B.国际形势的缓和
C.“福利国家”的建设 D.经济政策的调整
3.(2024·福建漳州二模)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大部分州及地方政府均对制造业企业提供免费用地,提供金融支持,甚至出台税收优惠等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 )
A.旨在提高美国的公共服务质量
B.推动美国走出经济“滞胀”的影响
C.基于联邦政府制定的政策要求
D.促进美国新经济产业迅速发展
4.(2024·江苏常州二模)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颁布了以下法律(如表)。这些法律的颁布( )
《卡特尔法》 设立卡特尔局,对各类限制竞争的行为进行监督。将竞争自由同竞争 秩序二者联系起来,为市场竞争的有关各方规定了一个法律范围
《联邦 银行法》 联邦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执行机关,负责调节货币流通和经济企业的信贷供给,“保卫货币”
A.推动社会结构变化 B.力促市场良性运作
C.适应欧盟发展需要 D.强化贸易保护主义
5.(2024·黑龙江哈尔滨二模)20世纪60—80年代,不少西方国家在民生方面的支出比重达到30%甚至更高,20世纪80年代后,这一趋势有所下降。与这一变化相关的重要因素是( )
A.国家干预违背民众意愿
B.经济发展面临“滞胀”问题
C.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D.社会矛盾逐步得到解决
6.(2024·辽宁沈阳三模)
1993—1994年纽约市工资和就业增长率
部门 工资 就业
制造业 4.3% -2.7%
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 9.4% 8.5%
所有行业 5.7% 0.8%
据上表可知,纽约( )
A.民众就业存在地域差异 B.技术革命成果显著
C.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D.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7.(2024·湖南怀化二模)1977年与1946年相比,美国对欧洲的投资增长了60.6倍,而同一时期对亚非拉的投资只增长了35倍。在1980年的国际资本流动总量中,3/4以上是在发达国家间进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占据主导
B.科技革命改变了世界经济的结构
C.冷战格局影响了国际资本的流向
D.新兴民族国家抵制经济殖民主义
8.(2024·福建龙岩三模)1965年,苏共中央开始实行“新经济体制”,按部门原则建立中央和加盟共和国各专业部;减少下达给企业的计划指标,引导企业关注产品销售额、利润额和盈利率。这表明新经济体制旨在( )
A.提升国民经济调控的专业化
B.增强管理和企业的经济活力
C.彻底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D.借鉴欧美国家市场调节经验
9.(2024·河北沧州二模)1953年,苏联爆炸首颗氢弹;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首座核动力发电站;1957年率先发射人造卫星上天;1961年实现人类首次宇宙航行。这一时期,苏联建立了核工业、无线电电子工业、仪表工业、宇航工业、喷气式飞机制造业。这些成就的取得( )
A.反映出计划体制效率较高
B.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
C.增强了苏联的国际影响力
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
10.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基层治理方面更加强调政府、社区、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1991年,英国在《竞争求质量》白皮书中提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不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这种做法旨在( )
A.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B.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C.减轻政府的公共财政负担
D.提升基层治理的效率
11.(原创题)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凭借西伯利亚发现的超级大油田,成为第一大石油生产和出口国。在国际油价一路高歌的形势下,繁荣的石油经济使苏联几乎“躺平式”地进入了“发达社会主义”。20世纪80年代,国际油价大跌,而苏联经济之颓势已无法挽回,直至走向崩溃。由此可见( )
A.苏联经济发展深受全球化影响
B.石油经济阻滞了苏联改革动力
C.石油经济崩溃是苏联衰落主因
D.经济比例失调限制苏联的发展
12.(2024·安徽“皖南八校”模拟)据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950年,第二大经济体苏联经济总量占美国经济总量的35%。1973年,达到美国的42.8%;1975年,顶峰时期达到美国的44.4%。这表明苏联( )
A.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
B.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一定成效
C.苏联模式促进经济良好发展
D.勃列日涅夫改革达到预期目标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13.(2024·广东珠海模拟)苏联是冷战时期的大国之一,其发展予人启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首先,力量对比的变化是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理论的前提条件……二战后,东欧和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相继建立,使社会主义形成世界范围的体系,达到了世界领土的26%和人口的35%。第三世界爱好和平的中立和不结盟国家的成长壮大,使社会主义阵营在反对新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了可靠的同盟军,国际舞台上开始出现由欧亚两洲爱好和平的社会主义国家和非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广大的“和平地区”。其次,苏联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增强是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理论的客观依据。苏联的第五个五年计划提前8个月完成……农业前景同样使人感到乐观……苏联军事力量也有明显增长,在核武装及运载工具上的进展使苏联“掌握了抵制战争力量的东西”。最后,武器的破坏力使核时代的和平共处有了更为迫切的必要性,它使人们重新思考把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的可行性。在这种情况下,强调防止战争及和平共处具有明显的人道主义性质。和平共处对人类命运和各国人民生命财产的关注使之有可能赢得广泛的支持。
——摘编自梁智华《论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的理论与实践》
材料二 苏联剧变的根本性原因是斯大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体现这一模式的体制问题,也就是说,斯大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由于弊病太多,已经走不下去了,已走入了死胡同,失去了动力机制。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变迁的原因应该从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中去寻找。对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亦应从制度中去寻找,而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些领袖人物。……斯大林—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后来不断巩固与发展,二战后还推行到东欧各国。在1933年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后,苏联在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里利用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保证了经济高速发展,在其第三个五年计划结束时,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基本上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模式的弊端也在发展,矛盾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离科学社会主义越来越远。
——摘编自陆南泉《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和中国应吸取的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赫鲁晓夫和平共处理论形成的原因。(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苏联模式的两面性。(8分)
5/5课时数智作业(三十六)
1.A [根据材料“国家用货币政策手段将企业的资金量控制在较低水平,以迫使企业加速将产品推向市场。同时,还对加班工资采取零税收的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联邦德国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运用宏观调控增强市场活力,发展本国经济,A项正确;联邦德国的做法是为了发展经济,与两极格局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福利制度及措施,与福利国家无关,排除C项;材料做法针对的是企业,而不是金融业,且材料体现不出“滞胀”危机,排除D项。]
2.D 3.B
4.B [根据材料“设立卡特尔局,对各类限制竞争的行为进行监督”“联邦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执行机关,负责调节货币流通和经济企业的信贷供给”可知,二战后联邦德国政府颁布法律,通过卡特尔局和联邦银行,监督市场竞争和货币流通,进而促进市场的良性运作,B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政府机构对市场运作的影响,没有涉及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盟成立于德国统一之后,材料为联邦德国,此时欧盟没有成立,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德国内部,没有涉及德国对外贸易政策,不能得出强化贸易保护主义的结论,排除D项。]
5.B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遭遇经济危机,出现了严重的“滞胀”问题。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西方国家纷纷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少福利支出,所以与这一变化相关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发展面临“滞胀”问题,B项正确。]
6.D 7.B 8.B
9.C [根据材料“这一时期,苏联建立了核工业、无线电电子工业、仪表工业、宇航工业、喷气式飞机制造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苏联顺应新科技革命的时代潮流,在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技术、航天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增强了苏联的国际影响力,C项正确。]
10.C [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基层治理方面更加强调政府、社区、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可知,西方国家的做法有利于降低基层治理的成本,从而减少国家的财政开支,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鼓励社区、非政府组织自我管理,未体现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政府减少干预,没有反映恢复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排除B项;材料中的做法有利于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但这不是政府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
11.B [根据材料信息“繁荣的石油经济使苏联几乎‘躺平式’地进入了‘发达社会主义’。20世纪80年代,国际油价大跌,而苏联经济之颓势已无法挽回”可知,勃列日涅夫时代,“石油经济”使苏联仅靠出口能源就能支撑其国民经济的繁荣,由此产生了“石油依赖”,失去了经济改革的动力,B项正确;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受全球化影响较小,排除A项;苏联衰落的主因是其僵化的制度,而不是石油经济的崩溃,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涉及经济比例失调,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1975年,苏联的经济总量占美国经济总量的比重在不断上升,说明二战后苏联的改革使其经济实力有所增强,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一定成效,故选B项;“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促进经济良好发展”不符合史实,苏联模式下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调,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发展,排除C项;“达到预期目标”不符合题意,应为未达到预期目标,排除D项。]
13.(1)原因:二战后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阵营的壮大;五年计划等使苏联经济和军事发展;核武器的研发。(6分)
(2)示例
一方面,苏联模式使苏联经济发展,军事国防实力大为增强。如第一个五年计划使苏联建立了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令其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4分)
另一方面,苏联模式使得苏联经济体制僵化,且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如苏联高度集中的权力使得工作效率低下,经济体制使人民生产积极性降低,影响国家运转和国民生活。(4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