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三十七)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建议用时:30分钟,总分:54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江西九江模拟)1946年,英国宣布结束对约旦的委任统治,承认约旦独立;1947年6月,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即《印度独立法案》,8月15日英国殖民当局分别向国民大会党和穆斯林联盟移交权力;1948年,锡兰(斯里兰卡)独立,成为英联邦的一个自治领。这些事件( )
A.表明英国殖民政策随形势进行相应调整
B.反映了社会主义力量的进一步增强
C.推动了帝国主义在亚洲殖民体系的瓦解
D.促使亚非民族独立运动进入新阶段
2.(2024·江苏南通三模)1899年美国某公司成立后,开始大举收购中美洲各国的土地,用以香蕉种植。此后,该公司不断干涉中美洲事务。1954年,为了维护该公司的利益,美国策划政变,推翻了危地马拉民选总统。这说明( )
A.美国开始推行门罗主义政策
B.世界殖民体系逐步走向了瓦解
C.拉美民族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D.中美洲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3.(2024·湖北武汉模拟)二战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半国家将殖民资产变成了国营事业,在银行、交通运输等领域增强了国有成分。同时,鼓励和保护私人资本,积极引进外资,逐渐形成以私有经济为主的混合经济制度,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材料表明,战后非洲( )
A.探索适合国情发展道路
B.各国经济相互依存
C.努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D.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4.(2024·广东佛山二模)下面是南亚、西亚国家独立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独立( )
地区 国名 独立或成立年份 殖民国家或宗主国
南亚 印度 1947年 英国
巴基斯坦 1947年 英国
西亚 叙利亚 1946年 法国
黎巴嫩 1946年 法国
约旦 1946年 英国
A.范围席卷整个亚非拉地区
B.独立时间集中在二战前后
C.标志亚洲殖民体系的崩溃
D.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的力量
5.(2024·哈师大附中一模)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末,亚洲、非洲获得独立的国家有越南、印度、朝鲜、苏丹、突尼斯、加纳等二十余国。这说明( )
A.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
B.民族独立意识的产生
C.各国人民积极联合反帝
D.英法殖民统治的结束
6.(2024·山东德州摸底)瓦加杜古泛非电影节是非洲三大电影节之一。该电影节从1973年起每届设置的主题,包括“电影对提高黑人文明意识的作用(1973年)”“电影与人民解放(1985年)”“电影与身份认同(1987年)”等。这一举措旨在( )
A.增强非洲人民的民族意识
B.丰富非洲民众的精神生活
C.推动非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D.缓和非洲同殖民国家的矛盾
7.(2024·河北衡水一模)20世纪70年代,马来西亚实施新经济政策,从对采矿和农业的依赖转向制造业,创造条件吸引外资,并以出口贸易推动经济增长;新加坡实行工业技术升级,建立高技术、高工艺、高附加值、有出口竞争能力的新兴工业企业。这说明当时两国( )
A.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
B.自身经济结构存在严重问题
C.强调传统文化创新与发展
D.重视宏观调控以建设现代化
8.(2024·安徽合肥一模)1962年,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代表阿尔及利亚民族利益的本·贝拉和布迈丁政权在外交政策中多次强调继续保持和发展与法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合作关系。法国可以在阿保留优先开矿、续租基地等权益。阿尔及利亚的外交政策( )
A.违背了不结盟运动宗旨
B.体现了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
C.并未真正实现独立自主
D.说明非洲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9.(2024·福建三明三模)下表为二战后东亚与拉美发展模式对比。
东亚模式 拉美模式
文化背景 儒家文化:勤奋、节俭储蓄、教育 拉美天主教:运气、英雄主义、身份地位
发展战略 外向型为主(出口导向) 内向型为主(进口替代)
政府干预 灵活务实 僵化迟钝
政治稳定 政局稳定 考迪罗(军人政府)政局较为动荡
据此可知,两种不同发展模式( )
A.以各自的历史和国情为依托
B.以实现独立自主为发展前提
C.以市场为经济发展的主推力
D.以民族文化传承为发展方向
10.(2024·安徽池州一模)据统计,196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72.3亿美元,1980年为2 392亿美元,20年中增长了约12.9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单一经济模式的彻底改变
B.民族独立解放了生产力
C.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
D.国际环境的和平与稳定
11.(2024·辽宁沈阳三模)据世界银行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末,非洲共有200多个地区合作组织。1991年召开的第27届非统组织首脑会议签订了《非洲经济共同体条约》,规定在34年内分6个阶段逐步建立非洲共同市场和非洲经济共同体。这表明( )
A.经济全球化促进了非洲的联合
B.非洲加快政治经济一体化建设
C.非洲国家探索整体发展的道路
D.世界多极化开始影响经济领域
12.(2024·江苏扬州模拟)下表为20世纪部分非洲国家更改国名(或翻译)情况,这些国家改名意在( )
时间 原国名 现国名(简称)
1957年 黄金海岸 加纳
1960年 法属苏丹 马里
1985年 象牙海岸 科特迪瓦共和国
A.争取非洲独立统一 B.瓦解世界殖民体系
C.发扬黑人传统文化 D.摆脱殖民主义色彩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13.(2024·湖南常德一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 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极具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自其出现就一直是殖民者争夺的对象……苏伊士运河自1869年建成后被英国控制,埃及人民对英国殖民者深恶痛绝。
1952年7月,以纳赛尔为首的一批军人推翻埃及封建王朝,并于第二年建立了共和国,此时苏伊士运河公司96%的股份都在英国和法国手中,埃及新政府要求驻守在苏伊士运河区的英国军队撤走,并于1956年宣布把由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埃及这些维护民族利益的正当要求遭到了英法的拒绝。此外,以色列也一直把埃及视为直接威胁。于是,英法联合以色列,向埃及发动进攻。
1956年10月底,以色列军队侵入埃及领土,随后,英法派出大批舰艇和飞机参战,并出动军队在埃及的塞得港登陆。纳赛尔领导埃及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阿拉伯国家站在埃及一边,切断了英法的石油供应,英法国内的反战呼声日渐高涨……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致电英国首相艾登,要求英国立即停火,1956年联合国大会上美国要求英法立即停火和撤军的提案以压倒性优势得以通过……苏联也对英法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苏联公开支持埃及政府,并主张与美共同出兵制止英法……印度总理尼赫鲁……强调埃及对苏伊士运河的主权是不容置疑的。在埃及军民的坚决抗击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1956年12月英法军队撤出埃及,以色列也于次年3月撤军。
——摘编自《世界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各主要政治力量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简评苏伊士运河危机解决的影响。(9分)
5/5课时数智作业(三十七)
1.C [根据材料“承认约旦独立”“英国殖民当局分别向国民大会党和穆斯林联盟移交权力”“锡兰(斯里兰卡)独立,成为英联邦的一个自治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亚洲的很多殖民地获得了独立,说明其在亚洲的殖民统治难以维系,故选C项;英国殖民政策随形势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社会主义力量,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亚洲殖民统治的逐渐瓦解,并不能得出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进入新阶段的结论,排除D项。]
2.C 3.A 4.D 5.A 6.A
7.D [根据材料“马来西亚实施新经济政策”“新加坡实行工业技术升级”可知,当时两国政府注重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为国家工业转型升级和进出口贸易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故选D项;当时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都已经完成独立,实现国家经济的转型升级是当时国家发展的首要目标,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当时两国的经济结构存在严重问题,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升级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与传统文化发展无关,排除C项。]
8.B [根据材料“保持和发展与法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合作关系”“法国可以在阿保留优先开矿、续租基地等权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期的殖民统治使阿尔及利亚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与法国有密不可分的广泛联系,阿尔及利亚独立后还突出了与法国的特殊关系,这体现了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故选B项;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主要是不得参与美国或苏联的集体军事条约,阿尔及利亚的外交政策未涉及,排除A项;“并未真正实现独立自主”说法错误,排除C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非洲多数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尚处于萌芽和酝酿时期,但一些北非和东非国家的民族独立意识已经觉醒,而且阿尔及利亚的外交政策也不能说明整个非洲,排除D项。]
9.A 10.B
11.C [在非洲已有200多个地区合作组织的前提下,1991年召开的第27届非统组织首脑会议签订了《非洲经济共同体条约》,规定在34年内分6个阶段逐步建立非洲共同市场和非洲经济共同体,这表明非洲国家在探索整个非洲发展的道路,故选C项。]
12.D [根据材料“黄金海岸”“法属苏丹”“象牙海岸”可知,表中非洲国家的原名都是殖民主义的产物,独立后的非洲各国迫切需要摆脱殖民主义的影响,树立国民对新的国家的认同,故而有改名的举动,故选D项;表中信息体现了各国对国名的更改,说明改国名的国家已经获得了独立,因此,争取非洲独立统一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瓦解世界殖民体系是客观影响而非更改国名的主观意图,排除B项;发扬黑人传统文化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3.(1)美国:态度:支持埃及收回运河主权,反对英法武力解决。
原因:乘机排挤英法在中东的势力,扩大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称霸全球。
苏联:态度:支持埃及收回运河主权,反对英法武力解决。
原因:扩大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确保国家安全。
联合国:态度:支持埃及收回运河主权,反对英法武力解决。
原因: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阿拉伯国家:态度:支持埃及收回运河主权。
原因:驱逐殖民主义者,实现阿拉伯国家在中东地区的独立自主。
发展中国家:态度:支持埃及收回运河主权。
原因:支持民族解放运动,驱逐殖民主义者,实现或维护民族独立。(态度1分,原因2分,任意选择3种政治力量作答得9分)
(2)示例:20世纪50年代苏伊士运河危机的解决出现在冷战大背景下,充分体现复杂国际环境下国家间的博弈。埃及人民的英勇斗争维护了民族利益,扫清了英法殖民统治的残余,严重削弱了英法的国际地位,使它们在中东的影响一落千丈。而美苏两国借机排挤英法在中东地区的势力,并开始趁机“填补真空”,走上了中东角逐场的前台,扩大在中东地区的势力,力图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这使中东问题又增加了新的复杂因素,让中东地区实现和平稳定遥遥无期。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支持下的埃及人民的胜利不仅推动了中东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也使得世界民族独立与自决运动呈现高潮,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9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