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40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数智作业40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6:16:39

文档简介

课时数智作业(四十)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建议用时:30分钟,总分: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河北邯郸三模)学者阎步克认为,汉代士人习经术文法于家,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仕郡县为佐吏掾属,获得基层经验,之后以功次得到察举。举至中央,中央有经术、笺奏之试加以检验并授官,“试职”胜任者“典城牧民”。阎步克先生认为,汉代(  )
A.察举制以考试为基础
B.官员选拔任用较为理性
C.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
D.官员监察注重品德才能
2.(2024·江西上饶六校联考)北魏孝明帝以考试选拔御史,同时射策者800余人,高第者24人;孝庄帝时朝廷动荡不安,仍以考试选任散骑常侍、散骑侍郎;北朝的考试动辄数百、数千人,吏部任官除察举之外仍需考试。这有助于(  )
A.巩固国家统一 B.消弭民族隔阂
C.创新政治制度 D.提高军事实力
3.(2024·湖南衡阳三校联考)隋唐时期的390名宰相中,籍贯可考的有348名,其中304人为北方人,约占87%;仅籍贯位于今陕西省内的就有86人,约占宰相总人数的22%。有助于解释该现象的是,隋唐时期(  )
A.宰相数量大为增加 B.文化中心位于关中
C.门阀士族仍有影响 D.南北经济水平悬殊
4.(2024·河南开封模拟)辽朝分设诗赋进士和经义进士,三岁一试,并设恩科;西夏“策举人,立唱名法”;金朝“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借用宋朝奏名、弥封、誊录和三甲制度。据此可知,此时期(  )
A.崇文抑武得到统治者普遍认同
B.儒家思想成为各政权主流思想
C.制度文化上表现出一定统一性
D.大一统的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
5.(2024·湖南怀化二模)宋朝职官考核的能力业绩内容有“四最”:生齿之最、治事之最、劝课之最、养葬之最;还有“七事”:劝课农桑、增垦田畴、户口增损、兴利除害、较正刑狱、盗贼多寡。这些考核标准(  )
A.推动了民本思想政治化
B.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要求
C.实践了积极入世的理念
D.有助于探索地方治理模式
6.(2024·湖南怀化模拟)宋真宗曾下诏:“自今御史须文学优长、政治优异者,特加擢拜。”明代规定:“今后选用御史,于在京各衙门办事进士与夫曾经一考称职行人博士及进士举人出身推官知县内……谙晓刑名堪任御史者,本部奏请照缺铨补。”这表明宋明两朝(  )
A.监察官员选任走向制度化
B.清明的政治氛围得以营造
C.司法官员的法律素养提高
D.中央集权的程度日益强化
7.(2024·湖南永州一模)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英国政府文官数量
年份 1891 1901 1911 1914 1922 1939 1943
文官 数量 79 241 116 413 172 352 280 900 317 721 387 400 710 600
据表格可知,英国政府文官数量的变化(  )
A.适应了政府职能的扩大
B.缓和了社会的阶级矛盾
C.扩大了执政党的阶级基础
D.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8.(2024·河北承德二模)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的文官队伍人数明显上升,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大幅增长,如日本中央政府的50余万文官中,至少90%的文官接受过高等教育。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
B.政党政治的发展
C.文官队伍老龄化严重
D.政府职能的变化
9.(2024·广东深圳模拟)美国文官制度不仅没有长期延续下来的官僚政治传统,而且由于大洋所造成的隔绝性,由于无限的西部边疆亟待开发的广阔资源以及急剧膨胀的人口,使美国在政府管理事务中必然要走出一条“独特的道路”,即“提倡一个人应该有一种明确被认可的、并可供出售的一技之长,以期在施展其才能时获得优厚的报酬”。据此可知,美国文官制度(  )
A.忽视了官员道德素质
B.适应了其政治经济发展需要
C.促进了人才自由流动
D.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10.(2024·江西吉安模拟)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科举改革的谕旨,不久因戊戌政变而中断。1901年6月,清政府却下令停止武科举,文科举取消八股,乡会试改用策论,注重实学和实务。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西学东渐逐渐深入 B.废除科举成为共识
C.统治危机不断加剧 D.学堂选官制度确立
11.(2024·河北沧州联考)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甄拔政府任用之公务员”的任命人员考试,适用于除政务官以外的中央机关至乡镇保甲的行政人员。高等考试,甄拔各项任职公务员,在京城举行,每年或隔年举行一次,主考官由中央特派。对这一规定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点
B.具有较强党派性和政治性
C.贯彻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D.有助于激发官民的责任感
12.(2024·安徽蚌埠模拟)1949年2月,华中工委开会决定抽调干部集中培训,为苏南、松江、苏州、常州等地委配备好主要干部。华北选调南下干部报名条件是“第一年轻,第二有一定文化知识,第三最好是共产党员,没有孩子的女同志也可以报名”。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干部政策适应革命形势变化
B.重视干部专业化建设
C.干部数量不足问题日益突出
D.阶级基础的不断扩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5分,第18题12分,共27分。
13.(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代的监察制度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领导,它独立于中央各部和地方政府,形成了皇帝对整个官僚系统的全面监控,大致包括御史制度、言谏制度和地方监察制度。监察机构的监察范围广泛,上至官府,下至民间,包括行政、司法、军政、财政、教育,甚至思想和学术领域等,都在监察之中。同时为了保证监察机制的规范运行,还开展了大规模的监察立法活动。例如,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前后相继出台了《宪纲总例》《纠劾官邪规定》《出巡事宜》《巡抚六察》等一系列监察法规。
——摘编自李丽《试论明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1987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行政监察机关的通知》,各地随即设立了省(区、市)、市(地、州、盟)、县(市、旗、区)三级行政监察机关,有的地方在乡、镇也设立了行政监察机构。从监察对象来看,《行政监察条例》《行政监察法》出台后,明确为“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实施监察”。从领导体制来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受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监察机关的双重领导,监察业务以上级监察机关领导为主。这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监察体系和反腐败体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刘晓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监察制度
发展历程、演进趋势及改革目标》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监察制度的共通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监察制度产生的不同影响。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8分)
4/4课时数智作业(四十)
1.B [材料提及汉代士人被任用为官员,首先要“习经术文法于家”,“获得(乡里)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要有基层“佐吏掾属”的经验,才能得到察举,经过中央的多层考察最后才“典城牧民”,说明汉代官员选拔任用较为理性,故选B项;“考试”不符合史实,应为“孝廉”,排除A项;“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监察”不符合题意,应为“选拔任用”,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考试选拔御史”“仍以考试”“仍需考试”可知,北魏和北朝时期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这促进了选官制度的调整和官员素质的提升,有助于政治制度的创新,故选C项;北魏和北朝都没有实现国家统一,谈不上“巩固”,排除A项;材料中的做法有助于民族交融,但“消弭民族隔阂”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内容强调考试选官,不是军事方面的举措,与提高军事实力没有必然关系,排除D项。]
3.C 4.C 5.D
6.A [根据材料“特加擢拜”“本部奏请照缺铨补”可知宋明以来,中央政府对御史的任用日益重视官员的学识品行和任官经历,并且将这种要求加以制度化,反映了宋明时期监察官员的选任逐渐走向制度化,故选A项;古代的监察制度只是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政治清明,但是专制集权制度决定了贪腐现象始终存在,排除B项;“文学优长、政治优异者”说明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监察官员而不是司法官员,排除C项;材料中对御史的选任要求出自皇帝的要求,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排除D项。]
7.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政府文官数量显著增加,这与随着经济发展,政府职能扩大,需要更多文官有关,故选A项;文官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并不能缓和社会的阶级矛盾,排除B项;文官坚持政治中立原则,并不能扩大执政党的阶级基础,排除C项;文官坚持政治中立原则,不与党派相关,并不能强化政府对经济的主导,排除D项。]
8.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方国家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对文官制度进行调整,因此出现了大量高素质的文官,即政府职能的变化,故选D项;西方文官制度涉及的是西方政府官员,与就业形势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西方文官制度在政治上坚持中立态度,不参与政党政治,排除B项;根据材料“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大幅增长”可知,高素质文官数量增加,而非文官队伍老龄化问题,排除C项。]
9.B [由材料“‘独特的道路’,即‘提倡一个人应该有……一技之长……获得优厚的报酬’”可得出,美国的文官制度适应了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是独特的道路,故选B项;题干突出了美国文官制度对文官的要求是“一技之长”,但并未说明其是否忽视了官员道德素质,排除A项;题干所述是强调美国文官制度的独特性与其国情相适应,并未提到促进人才自由流动的信息,排除C项;题干强调美国文官制度适应其国家发展的需要,是强调其特点,而不是突出其效果,所以不能得出“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的结论,排除D项。]
10.C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晚清西学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实行新政以延续统治,故选C项;西学东渐属于外因,主要原因应考虑内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列强的侵略,清王朝统治摇摇欲坠,统治者想通过改革的方式维系统治,排除A项;材料强调清政府对科举制度的改革,而不是废除,排除B项;1904年,学堂选官制度正式确立,排除D项。]
11.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甄拔政府任用之公务员”吸收了西方文官制度,高等考试“甄拔各项任职公务员”则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考试制度,故选A项;“较强党派性”不符合题意、史实,公务员负责政府具体事务,不受党派影响,排除B项;“贯彻了”不符合史实,国民政府在实施考试选拔制度时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严重,排除C项;《考试法》适用人员为行政人员,“民”——普通百姓与之关系不大,排除D项。]
12.A [1949年2月,中国正处于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需要为即将解放的南方地区配备能够管理和服务于这些地区的主要干部。因此,华中工委决定抽调干部集中培训,并为苏南、松江、苏州、常州等地委配备好主要干部,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干部政策适应革命形势变化,故选A项;干部专业化建设是指提高干部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使之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和履行职责。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华中和华北为南方地区培训干部,与干部专业化建设无关,也不能说明干部数量不足问题日益突出,排除B、C两项;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为南方培训干部并不能扩大阶级基础,排除D项。]
13.(1)共通之处:监察体系严密;监察权相对独立;注重法规制度建设;监察范围广泛。(6分,答出三点即可)
(2)不同影响:明代监察制度为皇权服务,直接向皇帝负责,难以取得监察效果;新中国的监察制度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有效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4分)
启示:监察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监察制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监察制度建设要注意多部门齐抓共管,建立有效的监察机制。(4分,答出两点即可)
1/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