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41 法律与教化(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数智作业41 法律与教化(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6:16:39

文档简介

课时数智作业(四十一)
1.B [根据材料“让百姓遵从郑令、野令,按照礼仪行事,从而彰显美德”可知,郑国子产虽是在铸刑书,目的却是彰显美德,抑制邪恶,体现了其公布刑书是为了让人按照礼仪办事,即以刑促礼的治国路径,故选B项;材料“按照礼仪行事”表明郑国子产并未轻视礼制,排除A项;郑国子产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因此体现的是法的理念,并非由礼至德,排除C项;子产铸刑书是向整个郑国推行,并不强调基层教化,且铸刑书强调法,并非“礼主刑辅”,排除D项。]
2.D [《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提出以六乐调和人民的情感,使之和谐,从而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这里的“六乐”不仅是娱乐形式,更是政治教化的工具。在《礼记·乐记》中,提到先王制定雅颂之声来引导人民,反映了音乐在古代中国被用作道德教化和政治治理的手段。汉代音乐理论将“五声”(宫、商、角、徵、羽)与“五政”(君、臣、民、事、物)相关联,象征着音乐与政治、社会的和谐统一。这些材料表明,在古代中国音乐被赋予了教化民众、维护社会和谐、强化政治秩序的重要功能,故选D项;西周时期,音乐本身就是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重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是在汉武帝“尊崇儒术”后,与《周礼》《礼记》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音乐的功能,而非音乐艺术本身的发展,排除C项。]
3.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泰始律》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体现了儒家思想在法律领域的深入融合。它“引礼入律”,将儒家文化体系中的“礼”与法律相结合,通过法律手段实现儒家道德的教化,推动了律令儒家化的发展,体现了儒法结合的治国理念,故选A项;《唐律疏议》标志着古代中华法系的完备,排除B项;“重罪轻罚”指的是对严重的犯罪行为给予了相对较轻的处罚,《泰始律》并没有凸显了重罪轻罚的法律特征,排除C项;教化功能一般与儒家提倡的政以体化、教以效化、民以风化有关,材料强调的是法律层面,排除D项。]
4.C [材料所涉案例中,断案官将甲妻叱狗的行为定性为“小过”,并且认为甲以此为由休妻的理由不成立。这体现出断案官们运用理性认真审理案件,而不是单纯地依照法律条文执行,故选C项;断案官不是采取严格的基于法家思想的法治理念解决问题,而是将个体情况纳入考量,有更多的人情考量,排除A项;此案例中,断案官的决策并没有直接涉及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念,他们并没有因为儒家的思想而明显偏向于某一方,排除B项;虽然甲的妻子最终没有被逐出家门,但这并不是出于对妇女权益的保障,而是出于案件的实际情况和合理判断,排除D项。]
5.B [由材料“斟酌损益,著为事例”“庶事例有定”可知,《问刑条例》的增补修编有助于解决《大明律》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不足或模糊之处,使其更加适应当时的社会和法律环境,增强了律法的灵活性与务实性,故选B项;“确保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杜绝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人文关怀体现为法律对人的尊重,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
6.A [根据材料“生之本……民之师……民之表”可知,汉朝统治者认为孝悌有利于天下治理,农业是国家之本,三老是民众之师,所以完善户籍制度,设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加强对基层的教化和治理,故选A项;根据“以户口……各率其意以道民焉”可知,材料体现了对基层的教化,重农抑商是封建国家对农业和手工业、商业的政策,与材料主旨不一致,排除B项;重视发展小农经济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治理手段,这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C项;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
7.C [光绪时,“断不可存此等(小说戏曲)书籍”“不许子女阅读小说戏曲”,主要是由于当时认为小说戏曲等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影响社会风气,因此,当时这些规定主要是限制世俗文化发展,从而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故选C项,排除A项;材料中仅是对子女阅读书籍的限制,没有对子女的人生价值导向,排除B项;对小说戏曲的限制,是因为小说戏曲等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影响社会风气,不是影响家族关系,排除D项。]
8.C [根据材料“英王……巡回法庭审理各种刑事和民事案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王室设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巡回审判。12世纪前后,建立在习惯法基础上,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在英国逐渐形成,这就是普通法,故选C项;材料中英王的措施有利于加强王权,但并未涉及对天主教会权威的冲击,排除A项;英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始于1485年建立的都铎王朝,排除B项;民法系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9.C 10.D 11.D
12.D [在改革全面展开之后的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而1992年在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又强调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这表明党中央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做到二者协调发展,故选D项;题干所述是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放在了并重的地位,而不是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放在第一位,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是在21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中的内容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能根据其部分内容就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共识”的结论,排除C项。]
13.(1)特点:以法为本;法律规定细致、具体;法律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或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具有可操作性);具有实用性。(4分,任答两点即可)
时代背景:商鞅变法的影响;国家统一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小农经济的产生及发展;受“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治国思想的影响。(4分,任答两点即可)
(2)法治思想:法律是所有人都要遵循的(追求法律的公平性);违法者都被追究责任(强调法对所有人的约束作用)。(2分,答出一点即可)
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维护地主阶级的总体利益;有利于稳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障民众的生活。(4分,答出两点即可)
1/3课时数智作业(四十一) 法律与教化
(建议用时:30分钟,总分: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江苏南通二模)郑国子产参照夏、商、周三代之法令铸刑书,让百姓遵从郑令、野令,按照礼仪行事,从而彰显美德,抑制邪恶。子产铸刑书体现了(  )
A.轻视礼制的变革思想 B.以刑促礼的治国路径
C.由礼至德的治理方略 D.礼主刑辅的基层教化
2.(2024·安徽安庆三模)《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中有云:“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礼记·乐记》中“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汉代音乐理论也将“宫、商、角、徵、羽”的“五声”,“君、臣、民、事、物”的“五政”相关联。上述材料体现出(  )
A.借助音乐重构礼乐制度
B.儒学的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C.音乐艺术获得重大发展
D.音乐的社会教化功能凸显
3.(2024·重庆主城区模拟)晋代《泰始律》将曹魏《新律》所规定的新五刑简化,还进一步缩小了亲属株连的范围,除了谋反大罪之外,凡养子、养女以及出嫁妇女,一律不再受到父母弃市罪的连坐。这一法律文件(  )
A.体现了儒法结合的治国理念
B.标志着古代中华法系的完备
C.凸显了重罪轻罚的法律特征
D.彰显了司法审判的教化功能
4.(2024·福建泉州三模)唐代判案文书汇编《白居易判》载,甲妻因细故在公婆面前叱狗,甲认为此乃不敬之举,上诉至官府,要将妻子逐出家门。断案官员认为,甲妻仅属“小过”,甲休妻的理由不成立。这体现了唐代法律的执行(  )
A.落实法家的法治理念 B.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C.具有一定的理性精神 D.旨在保障妇女权益
5.明弘治五年(1492年),明孝宗责成刑部尚书彭韶组织《问刑条例》的修编工作,将一部分与《大明律》适用相关的奏准“斟酌损益,著为事例”,以便“京城司法多者……通行内外,与《大明律》兼用,庶事例有定,情罪无遗”。这一做法(  )
A.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B.增强了律法的灵活性与务实性
C.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D.反映出法律蕴含一定人文关怀
6.(2024·福建漳州一模)汉文帝前元十二年诏称:“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故令“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这表明当时统治者(  )
A.注重基层教化管理 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重视发展小农经济 D.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7.(2024·江苏连云港一模)光绪时,重刊的《郑氏家范》规定“断不可存此等(小说戏曲)书籍”,要求“见即焚之”。同时期的《东关冯氏祖训》等也规定不许子女阅读小说戏曲。当时的这些规定意在(  )
A.限制世俗文化的发展 B.引导子女重视科举
C.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 D.维护家族关系和睦
8.(2024·重庆三模)中世纪英格兰各地的法律和司法制度存在很大不同,地方法庭、教会法庭各行其是。11世纪后期,英王指派官员担任法官,组成巡回法庭审理各种刑事和民事案件,召集郡守、地方贵族、各百户区陪审团、各村庄代表以及相关案件当事人、证人等参加。这一做法的直接影响是(  )
A.天主教会权威动摇 B.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C.推动了普通法形成 D.促进了民法系形成
9.(2024·安徽江淮十校联考)1214年,英国约翰王在布汶战役中大败于法国人,心怀不满的贵族聚集起来反抗国王的统治。1215年,双方达成妥协,签订了限制王权的《大宪章》。约翰王去世以后,各派势力又陆续签署了《1216年宪章》、1217年的《森林宪章》《1225年宪章》。《大宪章》屡屡“重新颁布”反映了(  )
A.君主立宪政体得到不断完善
B.封建王权逐渐被议会剥夺
C.法治原则确立进程曲折复杂
D.国王与贵族力量相互制衡
10.(2024·山东泰安四模)1986—2001年18万人获得律师资格,2002—2017年95万余人通过司法考试并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律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2年2月7日,全国律师达到57.6万人。这反映出我国(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B.依法治国的国策有效实施
C.进入人民民主政治新阶段
D.法制建设的水平不断提高
11.(2024·福建漳州二模)1982年以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结构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这说明1982年宪法(  )
A.是改革开放的根本保障
B.体现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明确依法治国核心理念
D.表明国家权力来自人民授予
12.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1992年党的十四大,再次明确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这表明(  )
A.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放在第一位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共识
D.党中央注重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13.(2024·广东江门调研)某学习小组在研究中国法治史时,搜集到了部分资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75年在湖北发掘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成书于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初期,其内容详尽丰富,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以下为《徭律》和《效律》的部分内容:
《徭律》规定:“御中发征(征发徭役),失期三日到五日,谇(责骂);六日到旬,赀一盾(罚一个盾牌的钱);过旬,赀一甲(罚一套铠甲的钱)……水雨,除兴(免除处罚)”。
《效律》规定:“仓(粮仓)漏朽禾粟,及积禾粟而败(腐烂)之,其不可食者不盈百石以下,谇官啬夫(责骂粮仓管理人员);百石以上到千石,赀官啬夫一甲……禾粟虽败而尚可食殴(也),程之,以共耗石数论负之。”
——摘编自《秦律十八种》等
材料二 西汉张释之说:“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唐太宗李世民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又说:“法者,人君所受于天,不可以私而失信。”在他治国期间,值得大书一笔的就是“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在历史上,汉文帝、隋文帝、金世宗都曾依法惩戒自己的亲属,以维护法律的公道。明末清初,顾炎武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说:“法者,公天下而为之者也。”
——张晋藩《法尚公平:中国古代的法治追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朝法治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的时代背景。(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法治思想,并简析其意义。(6分)
4/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