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四十二)
1.C 2.A
3.C [根据材料“其先盖夏禹之苗裔”“其先出自周王虢叔之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少数民族人物认为自己的祖先出自华夏族,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增强,故选C项;民族矛盾指的是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材料没有涉及北魏鲜卑族与汉族等其他民族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中未体现与孝文帝改革具体措施相关的内容,无法得出孝文帝改革效果显著,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北魏实现北方统一的相关信息,不能得出这一结论,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时期,女性有到郊外踏春游玩的习俗,唐朝的公主有很多改嫁的,唐代女子还活跃于商业领域及体育运动中,这反映出社会风气开放,对女性束缚较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唐家族起于西魏时关陇集团,带有鲜明的鲜卑族色彩,唐朝时期民族交往频繁,少数民族风气影响中原地区,这是唐代的女性较为开放的原因,故选B项;材料未提及妇女在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不能体现政治地位较高,排除A项;材料所述体现少数民族风俗的影响,与国内民族交融有关,排除C项;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主要与国内民族交融有关,而非受到佛教伦理的影响,排除D项。]
5.A [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中国对异域事物的冠名在不同时期命名有别,带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地域特点,故选A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引进异域事物命名的特点,而非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特征,没有直接体现中华文明对这些异域事物的吸收融合等情况,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题干没有涉及中国农业生产先进性的内容,没有将中国农业生产与异域事物引进后的农业生产进行比较等,排除C项;“单向性”不符合史实,古代中外交流具有双向互动的特点,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承认和称为英格兰国教会的尘世唯一至尊领袖”可知,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专制统治的建立有助于加速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B项;英国宗教改革建立了英国国教,只是在英国国内教会受国王掌控,并未推翻罗马教会在其他地区的统治,排除A项;英国宗教改革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排除C项;《至尊法案》建立起英国国王的专制统治,且材料表明英国国王是教会首脑,与限制王权无关,排除D项。]
7.A 8.A 9.B
10.B [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国际法院……尽可能减少大国政治对于司法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进行诉讼程序的改革,并尽可能减少大国政治对司法的影响,这有助于推进国际社会法治化的进程,故选B项;1945年联合国的成立推动了大国一致原则的形成,排除A项;1899年海牙和平会议缔结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是世界上最早规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一般性条约,它要求各缔约国竭尽全力以保证和平地解决国际争端,排除C项;国际法院的改革是针对司法改革的,并不是针对美国构建单极世界的,排除D项。]
11.B [由材料“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构建了……结构形式”可得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故选B项;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材料未体现“多元一体”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系,A项不符合题意;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虽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但是摒弃了其民族联邦理论,排除C项;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实保障了国家统一和人民当家作主,但这属于其意义,而题干信息是其建立的依据,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团结‘和平中立国家’……分化‘反对和平中立国家’”可知,中国政府在对待参与万隆会议的国家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国家采取不同的态度,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减少敌对力量,扩大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亚非会议圆满成功,这与材料中“万隆会议之前”不符,排除A项;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参加的会议,但美国为首的西方殖民势力通过控制部分亚非拉国家来对抗中国,“消除西方殖民势力残余”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当时的中国国力尚弱,并不能遏制世界战争潜在力量,排除D项。]
13.(1)特点:以儒家和睦、友邻思想为指导;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设置了专门机构、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6分,任答三点即可)
(2)变化:经历顺治时期禁海到康熙时期开海的转变(由禁海到开海的转变)。(2分)
原因:统一台湾,设台湾府进行有效管理,东南沿海地区逐渐稳定;发展沿海地区经济,恢复海外贸易的需要;统治者对外思想的调整;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6分,任答三点即可)
1/3课时数智作业(四十二)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建议用时:30分钟,总分: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湖南株洲一模)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秦昭王对巴蜀地区的板楯蛮夷实行过“顷田不租,十妻不算”的优待政策。汉朝历代皇帝和郡县长官也大多强调重农,特别是在农耕不发达的边疆地区。这些措施( )
A.实现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
B.促进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友好交流交融
C.表明秦汉时期重视边疆地区的治理
D.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疆域的开拓
2.(2024·辽宁锦州一模)汉武帝初平岭南时,其地“山川长远,习俗不齐,言语同异,重译乃通,民如禽兽,长幼无别”,后派官吏到岭南“教其耕犁,使之冠履;为设媒官,始知聘娶;建立学校,导之经义”。这些措施( )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B.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平衡
C.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建立了完备的教育体系
3.(2024·安徽蚌埠模拟)
墓主 墓志(节选)
乞伏保达 其先盖夏禹之苗裔
尔朱绍 其先出自周王虢叔之后,因为郭氏,封居秀容,酋望之胤,遂为尔朱
表格为北魏时期的部分墓志(节选),这体现出( )
A.民族矛盾尖锐 B.孝文帝改革效果显著
C.华夏认同增强 D.北魏实现了北方统一
4.(2024·江西上饶二模)《开元天宝遗事·探春》:“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后,各乘车跨马,供帐于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从高宗至肃宗有名公主共计98人,其中二嫁24人,三嫁3人。唐代女子还活跃于商业领域及体育运动中。这些现象反映出唐代( )
A.妇女的政治地位较高
B.受到少数民族习俗的濡染
C.推行开放的外交政策
D.佛教伦理重构女性价值观
5.(2024·重庆一模)据农史学家石声汉研究,秦汉和魏晋引进的异域事物命名多冠以“胡”字,南北朝以后,则多用“海”字,宋元及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域外作物多冠以“番”字,晚清从海路传入的作物则多用“洋”字。据此,中国历史上引进异域事物( )
A.呈现一定阶段性和地域特色
B.彰显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特征
C.体现中国农业生产的先进性
D.凸显古代中外交流的单向性
6.(2024·河北邢台五岳联盟模拟)1534年,英国颁布《至尊法案》,该法案宣称“(英王)应被拥立,承认和称为英格兰国教会的尘世唯一至尊领袖,应获得并享有……属于英格兰国教会至尊领袖上述尊位的一切荣誉、威严、优越权、司法权”。英国此举( )
A.推翻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B.加速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C.压抑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D.限制了国王的专制权力
7.(原创题)在由宗教改革引起的“三十年战争”中,交战各国在其国内以利剑对付异教徒,而在对外政策中却不顾他们在国内所奉行的教派原则。当时的红衣主教黎塞留对其解释说:“人可不朽,救赎可待来日。国家不得永生,救赎唯有现下。”由此可见,当时( )
A.强调国家至上 B.漠视人文主义
C.价值观念逐渐趋同 D.宗教改革受到质疑
8.(2024·广东江门调研)19世纪上半叶,美国哈德逊河画派代表科尔将荒野描绘成新大陆的名片,在其作品中未经人类加工和改造的荒野与欧洲地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洲荒野被塑造为能够彰显国家特殊性和优越性的地理空间形象。这( )
A.有利于塑造国家认同意识
B.反映联邦制下对州权力的渴求
C.鼓励了美国殖民扩张活动
D.有利于美利坚民族意识的觉醒
9.(2024·江苏南通三模)阅读下表“维也纳会议的部分内容”。由此可见,维也纳会议( )
内容 概况
外交制度 制定《关于外交代表等级章程》,确认了外交代表的名称、等级和位次问题
会议分级召开制度 如将讨论主权领土问题与功能合作领域的会议分开,此后国际上逐渐采用分委员会制、秘密会议和非正式磋商等形式开会
A.建立了近代外交制度
B.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C.重建了欧洲的均势和和平
D.开创了和平解决争端的先例
10.(2024·湖北武汉联考)国际法院成立之初被视为联合国系统中最不成功的机构,认为它为发达国家的霸权地位合法化提供了法律保障。20世纪70年代,国际法院重申法官背景的多元化,进行诉讼程序的改革,并尽可能减少大国政治对于司法的影响。国际法院的改革( )
A.推动大国一致原则的形成
B.利于推进国际社会法治化
C.确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
D.表明美国构建单极世界遭到抵制
11.(2024·广东揭阳模拟)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初期的主要内容是民族联邦理论。此后,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构建了“单一制”框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最终确立了以民族区域自治为补充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由此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立足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
B.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
C.继承发展了民族联邦理论
D.保障了国家统一和人民当家作主
12.(2024·山东青岛一模)万隆会议之前,中国政府在对相关与会国的政治态度做出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如下方针:团结“和平中立国家”、争取“接近和平中立国家”、影响“接近反对和平中立国家”、孤立并分化“反对和平中立国家”。此举意在( )
A.促成亚非会议圆满成功
B.扩大国际和平统一战线
C.消除西方殖民势力残余
D.遏制世界战争潜在力量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13.(2024·江西南昌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唐朝统治者处理当时国际关系时,贯彻儒家“平天下”与“协和万邦”理想,唐太宗要“四海一家”,唐玄宗则要“存至公之道,永协和平之义”。在和平共存之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和平交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顺治五年(1648年),顺治帝发布《申严海禁敕谕》,规定北自天津南至广东沿海岸线各省,一律“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交逆贼贸易……不论军民,俱行奏闻处斩”。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摘编自吴昊《禁海与开海
——论清代前期政府海疆治策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外交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原因。(8分)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