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四十三)
1.A [先秦时期的生产工具——钱、刀等一些青铜生产工具失去其生产的实用工具功能后,通过铭铸转化为最早的金属铸币,这说明当时货币有一部分源于生产工具,故选A项;货币实现统一是在秦国完成统一建立秦朝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主旨是说货币的一种形成途径是来源于生产工具,而不是说货币质地的变化,排除C项;题干仅提及货币形成的一种途径,无法得出“形成途径多样”的结论,排除D项。]
2.B [货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形态、标准的变化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五铢钱的重量标准长期没有变化有助于稳定经济发展,这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五铢钱仍然是铜铸币,没有实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排除A项;五铢钱有利于防止盗铸者磨边盗铜,但“防止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五铢钱本身是实现大一统之后的产物,且其属于经济范畴,其对巩固大一统有一定作用,但并非推动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排除D项。]
3.D [明朝官员由于俸禄低,通过让随从或皂隶(指古代的差役)交纳柴薪银的方式来增加收入,这一做法后来逐渐合法化,并在宣德年间为明朝政府带来了相当可观的财政收入。这些官员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的实物俸禄,而是开始接受货币形式的支付,这种通过交纳柴薪银的方式来增加收入的做法,有利于推动明代财政的货币化,故选D项;材料内容是对明朝官员俸禄的规定,并不会强化人身依附关系,排除A项;清雍正帝时期实行“摊丁入亩”,标志人头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排除B项;材料中的现象会增加官员收入,但并不能解决政治腐败问题,排除C项。]
4.D 5.C 6.D 7.D
8.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由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资产)为主,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很多破产的自耕农被迫租种地主的土地,成为佃农,推动了租佃关系的发展,故选D项;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反映的是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放松,而不是“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放松”,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国赋税制度征税依据的变化,未涉及国家财政收入的信息,排除B项;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由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资产)为主,百姓的赋税负担实际上有所减轻,排除C项。]
9.D [根据材料“以都保区划为单位,逐丘丈量田土”“其中打量步亩、攒造图帐是‘经界法’的核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实行“经界法”,通过对土地的清查和赋税的均定,来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故选D项;“明确田亩数量”是为征收赋税提供依据,A项不是最终目的,排除;土地权属是指土地所有权的归属,以及由此派生的土地占有、使用和收益权的归属,确定土地权属不是最终目的,排除B项;人口流动是指人们在没有改变原居住地户口的情况下,到户口所在地以外的地方从事务工、经商、社会服务等各种经济活动,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0.A [根据材料“女子15岁未嫁人……加罚5倍人头税”“所有怀孕的妇女,由官府赏赐胎养谷,每人三斛,免收其丈夫人头税一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以减轻孕妇及其家人的赋税、对成年未婚女子征以重税等税收政策鼓励生育,推动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故选A项。]
11.B [根据材料“门牌中关于该户成员的排序,不再以丁壮老弱为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户籍是赋税征收的依据,清朝摊丁入亩,不再按丁征税,所以才不以丁壮老弱为原则,故选B项;根据图片信息可知,题干强调户口成员排序,但其仍然以长为先,无法说明思想观念的变化,排除A项;从图片信息无法看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外来侵略加剧”与户口成员排序无关,排除D项。]
12.A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我国实行个人所得税扣除制度,核算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将成本费用类、生计类、社会政策类支出予以扣除,有利于降低纳税负担,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故选A项;个人所得税扣除制度主要是为了税收制度的公平合理和改善民生,且1980年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排除B项;个人所得税扣除制度属于税收制度,而非社会保障制度,排除C项;材料是对个人所得税扣除项目的说明,不是法律文件,排除D项。]
13.(1)征税标准:从人丁到财产(田亩);
地租形式:从实物地租到货币地租;
征收方式: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或征税种类:从繁到简)。(4分,任答两点即可)
(2)趋势一:征税标准:从人丁到财产(田亩)。
唐朝初年,实行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按户征收田租和户调,农民可以纳绢或布代役。(1分)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1分)
唐朝中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均田制度遭到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1分)政府改行两税法,征收标准以人丁为主转变为以资产为主,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1分)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1分)扩大了税源,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1分)
趋势二:地租形式:从实物地租到货币地租。
明朝之前,中国古代的征税形式主要是实物地租。(1分)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原有的赋役制度已无法适应社会需要,(1分)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但保留了人头税。(1分)
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人头税彻底废除。(1分)这些措施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使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2分)
趋势三:征收方式: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
唐朝中期之前,农民除承担田租和户调外,还要负担一些杂税与杂役。(1分)唐朝中期以后,政府实行两税法,(1分)每户按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1分)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征,将赋税和徭役折成银两,统一征收。(1分)
从两税法到一条鞭法,逐步简化了税收名目与程序,(1分)减轻了农民负担,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1分)
1/3课时数智作业(四十三) 货币与赋税制度
(建议用时:30分钟,总分:46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江西九江模拟)先秦时期的生产工具——钱、刀,在失去实用工具功能之时,通过铭铸“匕”“化”“釿”“刀”等价值单位,标明所代表的交换价值——面值,完成了第一次标准化,成为最早的金属铸币。据此可知,当时货币( )
A.部分源于生产工具 B.逐渐实现统一
C.质地已经发生改变 D.形成途径多样
2.(2024·山东济宁模拟)五铢钱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钱币,其重量标准自汉武帝确定后七百多年间基本没有变化,唐朝新铸造的开元通宝钱也是以五铢为重量基础。这主要是因为五铢钱( )
A.实现了技术上重大突破
B.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C.防止了盗铸者磨边盗铜
D.推动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3.(2024·安徽宣城二模)明朝官员由于俸禄低,会“令随从皂隶,不愿应当者,每名月办柴薪银一两”,后逐步合法化。据统计,宣德年间仅柴薪银收入一项就达256万两,是金花银的2.5倍。这一现象( )
A.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
B.标志人头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C.解决了政治腐败问题
D.有利于推动明代财政的货币化
4.南宋孝宗时,“楮(会子)未至于轻(贬值)也,而已虑其轻,多出金银以收之;楮未至于多也,而已虑其多,更不增见在(发行量)之数”。淳熙七年(1180年)时,“会子与见钱等(值)”,“民间尤以会子为便”。材料说明南宋( )
A.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B.纸币发行推动南方经济发展
C.纸币制造技术成熟
D.政府对纸币发行的管理有效
5.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仍然是关键货币,但是不再受黄金储备的约束,美国可以不受限地向全球注入美元,并吸收外国的物资输出,从而提高了国内消费水平和对外国资产的所有权。由此可见,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 )
A.美国依然主导世界经济的发展
B.国际金本位制开始崩溃
C.美元特权地位让美国继续受益
D.美元失去国际货币地位
6.(2024·河南郑州模拟)20世纪30年代,英国建立了外汇平准基金,用来干预外汇市场,以阻止英镑价格上扬;美国则放任美元贬值,以保持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公平份额”,并大力实施黄金购买方案;法国则将剩余外汇储备兑成黄金接受挑战。这些措施( )
A.促进了各国的经济恢复
B.导致了法西斯国家的崛起
C.提高了黄金的货币地位
D.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
7.(2024·江西五市九校模拟)1978年4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会《牙买加协定》正式生效,其主要内容是:确认浮动汇率制,成员国自行选择汇率制度;取消黄金官价,实行黄金非货币化;增加并调整会员国的基金份额;等等。这一协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B.外汇储备货币的多元化
C.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
D.国际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8.(2024·湖北八市联考)租庸调是均田制时期的赋税制度,它以身丁为本,是一种以丁口为纳税对象的制度;两税法以资产为本,将土地及其他资产作为纳税对象。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放松
B.国家财政收入趋于稳定
C.百姓的赋税负担更加沉重
D.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9.(2024·山东聊城二模)南宋绍兴年间,政府曾实行“经界法”,以都保区划为单位,逐丘丈量田土。其主要步骤有差官、置局、打量步亩、攒造图帐等,其中打量步亩、攒造图帐是“经界法”的核心。“经界法”旨在( )
A.明确田亩数量 B.确定土地权属
C.限制人口流动 D.保障赋税收入
10.两汉时期算赋规定时有调整。汉高祖规定“百姓如果生儿子,可以免去两年的赋税和兵役”;汉惠帝规定“女子15岁未嫁人,要被罚款,到30岁还未嫁出去,加罚5倍人头税”;东汉章帝规定“所有怀孕的妇女,由官府赏赐胎养谷,每人三斛,免收其丈夫人头税一年”。这些措施体现了政府( )
A.恢复社会经济的努力 B.传统生育观念的传承
C.缓和阶级矛盾的需求 D.平衡赋税负担的追求
11.下图为清朝咸丰年间浙江临海县一户人家门牌,门牌中关于该户成员的排序,不再以丁壮老弱为原则。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思想观念变化 B.赋役制度改革
C.商品经济发展 D.外来侵略加剧
12.(2024·河北沧衡名校模拟)我国个人所得税扣除制度随着1980年个人所得税的开征而建立。下表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扣除项目性质与分类。表中个人所得税征收分类的细化( )
分类 性质 概况
直接 扣除 成本费用类 与取得收入直接相关,没有这类投入,收入就无法取得
间接 扣除 生计类 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直接相关的必要成本费用的扣除,如用于维持本人及家庭生计的费用
社会政策类 综合考虑国情、政治,以及社会等其他因素,为政府所鼓励的个人支出的扣除,如捐赠扣除
A.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
B.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C.健全了社会保障体系
D.强化了税收制度法制化建设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13.(2024·北京门头沟区一模)赋役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部分内容
序号 出处 内容
① 《旧唐书·卷四十八》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
② 《旧唐书·卷四十八》 (唐德宗)建中元年二月,遣黜陟使分行天下,其诏略曰:“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余征赋悉罢,而丁额不废”
③ 《明史·卷七十八》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④ 《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一》 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
(1)从上表列出的史料中概括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发展趋势。(4分)
(2)从以上发展趋势中任选其一,结合相关史料加以说明。(6分)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