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44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数智作业44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6:16:39

文档简介

课时数智作业(四十四)
1.B [由材料“百姓从出生后登于名籍,死后削籍”“有役册,称傅籍”“均由乡官掌握,严惩诈伪者”可知,秦朝对基层社会人口的控制非常严格,即注重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故选B项;A项错在“开始”,至少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时就已经有了“《傅律》”这一人口管理的制度,所以不是秦朝才开始将权力延伸到乡村,排除;题干所述内容为政府对基层人口与社会的控制,以满足国家对赋役和兵役的需求,而不是强化人们的政治认同感,排除C项;题干所述为秦朝的基层管理由乡官掌握,但并未提到乡官的来源是豪强,所以无法得出“地方实权握于豪强手中”的结论,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他们是乡绅中的良绅,常常也是宗族长,既能维持乡村社会的礼仪和秩序,也可以代表民众向州县官进言”可以看出,先秦至明清时期,乡贤阶层在地方基层的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强化基层治理,故选B项;根据材料“也可以代表民众向州县官进言”可知,乡贤阶层并没有取代地方行政官员,排除A项;自先秦到明清,我国并没有建立民主政治,排除C项;根据材料“维持乡村社会的礼仪和秩序,也可以代表民众向州县官进言”可知,乡贤阶层并没有监察职能,排除D项。]
3.A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东晋政权将南渡侨民与本地居民分开安置,并给予免除税役的特权,这一政策将直接导致政府税收收入的减少,故选A项;东晋政权给予南渡侨民免除税役的特权,可能会引发南北方不同籍贯民众之间因为资源矛盾而展开争夺,从而不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排除B项;南渡侨民与南方民众的矛盾并不属于民族矛盾,排除C项;东晋政权给予南渡侨民免除税役的特权,可能会引发南北方不同籍贯民众之间因为资源矛盾而展开争夺,并且有隔阂和不满,从而不利于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国家依靠户籍征发赋税、徭役,并对人员流动进行掌控,汉代在每年的八月进行户口大检査,目的是通过加强户籍管理来强化对基层的管理,故选B项;实现对流民的管控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户籍制度加强对基层的控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范畴,不是加强君主专制的范畴,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政府对基层人口的管理和控制,与“推动地方自治发展”不符,排除D项。]
5.C
6.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咸丰年间(1850—1861年)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社会动荡,地方团练得到了兴起,绅士就由传统控制对象演变成基层社会的控制主体,这说明社会危机影响基层治理,故选C项;东南互保发生在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社会动荡,社会危机导致阶层流动,排除B项;清代地方一直实行保甲制度,排除D项。]
7.C [由材料“将所立文约以官府‘告示’的形式”“刻于碑石之上”可知明清时期,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故选C项;“养山合墨文约”与官方管理相结合,“儒家思想渗透基层教化”的说法无法完全概括材料,排除A项;礼法结合主张将儒家的礼制思想同法家思想相结合,材料并未体现乡约的内容,无法得出礼法结合,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乡约的影响,排除D项。]
8.C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基层皆设申明亭,张榜公示不孝、不悌、奸盗恶人,以示惩戒,以激发其羞恶之心,实现改过自新,这说明明代基层治理注重法律的社会教化功能,故选C项;士绅阶层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基层管理,但材料强调的是社会教化作用,排除A项;明朝心学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思想,而材料反映的是明晰法律的社会教化功能,排除B项;“行政治理与家族管理密切结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9.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8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清政府始终维持着以常平仓为主体的备荒仓储系统。鸦片战争后,推进“官倡民办”的义仓,以及进行官民共建的积谷运动,说明清朝备荒仓储趋向于社会化,故选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各类粮仓由官办到官民合办,其目的是保证粮食安全,没有体现中央权力下移,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粮食储存与安全,与民族工业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从常平仓到义仓,再到积谷运动,是粮食储备问题,无法说明政府财政收入是否增加,排除D项。]
10.C 11.C 12.B
13.(1)演变趋势:乡的规模不断缩小;对户口的控制日益松弛(从以户口控制为基础到以村落、田亩控制为基础)。(4分)
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社会动乱;人口迁徙(民户逃亡);豪强隐匿户口;赋税制度的变革。(任答4点即可,4分)
(2)影响:完善基层管理(加强中央集权);(2分)保证赋役征发(政府收入);(1分)维护社会稳定;(1分)巩固封建统治。(1分)
3/3课时数智作业(四十四)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建议用时:30分钟,总分:49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辽宁营口模拟)秦国在商鞅变法时,颁布《傅律》,秦始皇继承了《傅律》中关于人口管理的制度。即百姓从出生后登于名籍,死后削籍;另有役册,称傅籍,均由乡官掌握,严惩诈伪者。这说明秦朝(  )
A.国家权力开始延伸到乡村
B.注重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C.重视强化人们的政治认同感
D.地方实权握于豪强手中
2.自先秦到明清,乡村社会秩序和社会管理离不开乡贤阶层。他们是乡绅中的良绅,常常也是宗族长,既能维持乡村社会的礼仪和秩序,也可以代表民众向州县官进言。由此可见,古代乡贤阶层(  )
A.取代了地方行政官员 B.有利于强化基层治理
C.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 D.完善了地方监察机制
3.(2024·湖南常德模拟)东晋时期,政府为了照顾因战乱南渡士民,在长江南北和梁益通路设置侨州郡县安置侨人,并将“侨户”与当地土著户籍分列,“不以黄籍籍之,而以白籍,谓以白纸为籍,以别于江左旧来土著也”,并且不向国家纳租服役。这一政策(  )
A.影响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B.有利于江南农业生产恢复
C.激化了南北方民族矛盾
D.促进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
4.(2024·河北邢台一模)汉代在每年的八月进行户口大检查,在户籍统计中,针对人口增长和消减,会有息户、息口和耗户、耗口之分,分别对应户、口的增长和消减。“定什伍口数,别男女大小”是汉代户口统计的一个重要原则。据此可知,汉代户口大检查旨在(  )
A.实现对流民的管控  B.加强对基层的管理
C.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D.推动地方自治发展
5.明中期,政府对社会流民的管理在沿袭“劝归原籍,皆给牛、种、口粮”的基础上,更多地采用“编排户籍附入州县”的办法,在流民聚居地“重编里甲,新造黄册”。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  )
A.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B.平衡全国人口布局
C.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D.革新地方行政区划
6.(2024·福建龙岩模拟)在清代传统的保甲制度下,绅士阶层是基层社会控制的对象。咸丰年间(1850—1861年),随着地方团练的兴起,绅士迅速由传统的控制对象演变成基层社会的控制主体。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东南互保冲击中央权威
B.经济发展促进阶层流动
C.社会危机影响基层治理
D.西学传播改变乡里制度
7.(2024·湖北黄冈模拟)明嘉靖年间《祁门县洪氏祖产规约》分别对“盗砍坟林小柴”的违约者和“捕获之人”作出“罚银五分”“责十五板”的处罚和给予后者砍伐者工具的奖励规定。清嘉庆年间祁门环砂村订立了“养山合墨文约”,在获得批允后,将所立文约以官府“告示”的形式连同官府的批示“永禁文约”一并刊刻于碑石之上。材料说明明清时期(  )
A.儒家思想渗透基层教化
B.礼法结合向基层渗透
C.乡约在逐渐与法律合流
D.乡约能维护君主专制
8.(2024·山东济宁二模)《明律集解》载,明代,“州县各里皆设申明亭,里民有不孝、不悌、犯奸、犯盗一应为恶之人,姓名事迹俱书于版榜以示惩戒,而发其羞恶之心,能改过自新则去之。其户婚、田土等小事,许里老于此劝争解纷”。这反映出明代基层治理注重(  )
A.发挥士绅阶层的引导作用
B.以致良知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
C.明晰法律的社会教化功能
D.行政治理与家族管理密切结合
9.(2024·广东广州二模)18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清政府始终维持着年均储量在3000多万石以上的以常平仓为主体的备荒仓储系统。道光年间,清朝在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大力推进“官倡民办”的义仓;同治初年到光绪庚子年前,先后出现三次官民共建的积谷运动。这表明清朝(  )
A.中央权力逐步下移
B.备荒仓储趋向于社会化
C.民族工业蓬勃发展
D.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10.(2024·江苏南通三模)16、17世纪,治安法官掌控了英国地方政府的司法与行政大权,他们主要由乡绅担任,需经国王任命,受枢密院管辖,但不领取国家俸禄。治安法官施政过程中不仅要遵循王国政令,也离不开教区官员和民众的支持。这表明此时的英国(  )
A.依托社区进行治理
B.近代自治市制度已经确立
C.继承地方自治传统
D.依据大陆法加强行政管理
11.(2024·湖南常德一模)1941年1月,罗斯福宣称“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和安全,就不存在真正的个人自由”,“贫困的人不是自由的人,饥饿和失业的人们正是创造独裁国家的原料”。由此可见罗斯福(  )
A.致力追求社会平等自由
B.鼓励民众发财致富
C.主张政府构建安全保障
D.决定改革挽救危机
12.(2024·河北唐山模拟)据下表可知,我国(  )
(单位:万人)
年份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失业保 险参保 人数  工伤保 险参保 人数  生育保 险参保 人数 
2012 78 796 53 641 15 225 19 010 15 429
2016 88 777 74 392 18 089 21 889 18 451
2018 94 240 134 452 19 643 23 868 20 435
A.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B.庞大社会保障体系建成
C.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基本医疗保险全面覆盖
二、非选择题:共13分。
13.(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乡里制度在古代被称为“治民之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历代王朝的乡里制度,在原则上,都是以户口编排为起点的,规定以五户为邻、伍或十户为什、甲,五十户左右为一里、大保、社,五百户左右为乡、都等。秦汉时期的乡所统户口一般在千余户至数千户,规模较大;魏晋南北朝时期,乡的户口规模逐渐减小,至隋唐时定制仅为五百户。这种编排原则及其实行,需以严密的户籍控制为前提,可是,受到民户逃亡、豪强荫蔽强占以及隐冒户口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王朝国家对于乡村民户的控制,往往随着国家控制力的衰退而逐渐松弛。在一个王朝周期里,国家能够有效掌控的著籍户口在全部户口中所占的比例是逐步下降的。如秦汉、隋唐与明朝在其建立制度之初,均立足于户口控制原则,但是在东汉中后期以至于魏晋十六国南朝时期、唐中后期以迄于南宋、明中后期以至于清代,不得不逐步根据人户居住的村落、耕种的田亩,来征发赋役,并通过不同方式,以村庄、地域为基础,维护乡村的社会秩序。
——摘编自鲁西奇《“下县的皇权”:中国古代乡里制度及其实质》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乡里制度的影响。(5分)
4/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