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四十五)
1.C [根据材料可知,该遗址发现了稻秆和谷壳、各种生产工具等,说明此时山背地区已出现原始农业,表明食物来源已由采集转向生产,故选C项;材料没有江西其他地区信息的比较,无法得出山背地区的引领作用,排除A项;材料说明此时山背地区已出现原始农业,表明食物来源已由采集转向生产,无法体现阶级分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了江西本地农业生产出现的现象,未涉及其受到中原农业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出土黍多的地方稻则少,出土稻多的地方黍则少”等可知,禹治水成功后形成湿地和平原,水稻种植条件充足,禹命益分给众人稻种,可以种在低湿的地方,体现了合理利用环境发展农业。黍喜寒冷干燥,水稻则喜高温湿润,在济南月庄遗址中出土黍多的地方稻则少,出土稻多的地方黍则少,体现了人们此时已经知晓作物习性并懂得合理利用环境进行种植,故选C项;材料没有与南方农业发展情况作比较,无法说明北方传统农耕相对发达,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农耕是人类文明兴起的重要基础,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推动力,故选A项;亚洲只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其他地区如欧洲、非洲、美洲等也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排除B项;农业是文明诞生的前提,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社会分工,排除D项。]
4.D [根据材料可知,玉米传入欧洲后,玉米成为欧洲居民新的粮食,故选D项;“世界性”说法过于夸大,排除A项;“实现了”不符合题意,人口的快速增长需要多种因素共同促进,排除B项;“传统生活习惯”不符合题意,应为“传统饮食结构”,排除C项。]
5.C [根据材料“直通印度……北欧和东欧”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亚直接贸易形成,所以运往里斯本、北欧和东欧国家的香料剧增,这有利于丰富欧洲人的饮食,故选C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是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而非东方,排除A项;商业经营模式出现变化是指商品交易所、银行等机构的出现,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香料的贸易量大增,不能得出殖民扩张的信息,排除D项。]
6.B 7.D 8.D
9.A [材料主旨是食品掺假问题的严重性和政府通过法律来应对这一问题,这反映了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社会问题不断地完善其职能,特别是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故选A项;材料提到的法律,主要是关于保护消费者免受钱财损失和身体伤害,而不是直接强调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排除B项;材料没有直接体现经济发展是如何促进整体的民主法治建设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工业革命与两大对立阶级的关系,排除D项。]
10.D [由材料信息“其中7家在阿根廷”“占据拉丁美洲铁路里程的40%左右”“阿根廷牛肉和谷物源源不断地从欧洲换来真金白银”可知,屠宰和冷冻加工的工厂及铁路的修建,助力了阿根廷支柱产业——牛肉及谷物的出口,这反映出当时阿根廷技术配置支撑经济增长,故选D项;材料无法显示当时阿根廷的食品储备技术世界领先,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阿根廷工业革命推动农业发展,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当时阿根廷已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排除C项。]
11.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故选C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推广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并未变革农村的土地所有权,排除A项;“我国已实现粮食自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我国粮食出口概况,无法得出“解决了世界性的饥饿问题”的结论,排除D项。]
12.D [根据材料“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出台多项配套法规”可知,国家实施“种子工程”,提高了我国种子生产能力,这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的提升,故选D项;中共十八大以来,党的立法工作全方位回应民生关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国家立法、投资,建成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不能得出种业基础设施体系的完备,排除B项;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
13.变化:接受态度方面,从受到鄙视和拒绝食用到广泛接纳成为重要食物来源;用途方面,从观赏植物或药物到重要的粮食作物;传播路径方面,由西向东逐步推广;推动力量方面,从民间到政府。(4分)
原因:马铃薯产量较高,能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新航路开辟后,通过殖民活动,马铃薯被带到欧洲;多国政府力量进行积极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人口增长的压力;严重饥荒的压力。(6分)
1/3课时数智作业(四十五)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建议用时:30分钟,总分:46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江西九江二模)20世纪60年代初,在江西省修水县山背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两座用红砂土掺入稻秆和谷壳再经焙烧筑成的房址墙基,出土了34件翻土用的石锛、9件收割用的石刀和10件砍伐用的石斧。这一考古成果表明,此时山背地区( )
A.引领了江西农耕文明的发展
B.已经出现阶级分化的现象
C.食物来源已由采集转向生产
D.受到中原农业文化的影响
2.(2024·安徽淮北一模)《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治水成功后“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距今九千年左右的济南月庄遗址出土了黍、粟和一定数量的水稻,且出土黍多的地方稻则少,出土稻多的地方黍则少。这说明( )
A.北方传统农耕相对发达
B.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早期农业合理利用环境
D.北粟南稻格局已经形成
3.(2024·山东德州模拟)根据目前的研究,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也先后培育出水稻、粟、大豆、甘薯、玉米等农作物。据此可知( )
A.人类文明兴起以农耕为基础
B.亚洲地区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C.农业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D.粮食作物培育推动了社会分工
4.(2024·山西太原模拟)到16世纪末,欧洲人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据此可知,玉米的传入( )
A.解决了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B.实现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C.改变了人们传统生活习惯
D.丰富了人们的粮食种类
5.(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模拟)16世纪以前,威尼斯商人从地中海亚洲沿岸一带收购胡椒,每年不过二千一百吨。在直通印度的航路发现以后,每年运往里斯本的香料就剧增到七千吨。16世纪后,北欧和东欧国家总是香料的大主顾。据此可知( )
A.世界贸易中心由东方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西欧商业经营模式出现了新变化
C.新航路开辟有利于丰富欧洲人的饮食
D.资源需求成为殖民扩张的主要原因
6.(2024·河北秦皇岛二模)植物学家让·鲁埃尔于1536年编制的植物录已列入玉米,但直到1700年农学家仍对玉米在法国种植感到惊奇。在巴尔干各国,玉米至少有十几种不同的名称,但为逃避税收和贡赋,农民只在菜园或在远离通衢大道的地块种植玉米。这反映出玉米的引种和传播( )
A.存在漫长的认知转变过程
B.与国家政策导向密切相关
C.其经济价值尚未得到重视
D.刺激了土地利用率的提高
7.(2024·辽宁锦州一模)新航路开辟后,花生由南美洲传到旧大陆,但主要由种植者自己食用,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不大。1900年前后,德国和美国科学家发现了花生和花生油的几十种工业用途,印度、西非和中国的花生产量和出口量由此大增。由此可见,花生的传播与种植( )
A.主要缘于工业革命进程的推进
B.以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为前提
C.迅速提高了农业的商品化程度
D.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
8.(2024·江西南昌模拟)19世纪,欧洲谷物市场逐渐扩大到整个欧洲范围内,如普鲁士、波兰、俄国等东欧国家,也开始将谷物面向市场,进行粮食的交换。这使得经济作物相互传播,作物种植地区范围有所扩大。这一现象( )
A.体现了美洲作物传入的影响
B.说明当时粮食存储水平提高
C.反映了欧洲市场争夺的激烈
D.表明欧洲耕作技术进步明显
9.(2024·山西临汾二模)19世纪中期,英国食品掺假十分严重。1860年,英国通过了《食品掺假法》。该法令第一次确立了“保护消费者免遭钱财损失和身体伤害是政府应尽的职责”的思想。这反映了( )
A.经济发展促进政府职能的完善
B.英国注重立法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C.经济发展促进了民主法治建设
D.工业革命导致两大对立阶级产生
10.(原创题)20世纪初,全世界能同步进行屠宰和冷冻加工的工厂只有56家,其中7家在阿根廷;阿根廷铁路里程排到了西半球第3位,占据拉丁美洲铁路里程的40%左右;阿根廷牛肉和谷物源源不断地从欧洲换来真金白银,“富的像个阿根廷人”成为欧洲人夸赞有钱人的口头语。这反映出当时阿根廷( )
A.食品储备技术世界领先
B.工业革命推动农业发展
C.已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D.技术配置支撑经济增长
11.(2024·安徽池州一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1978年粮食总产量为30 476.5万吨,2022年达到68 653万吨。这一成就( )
A.缘于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
B.表明我国已实现粮食自给
C.得益于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
D.解决了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12.(2024·山东潍坊二模)1996年,国家实施“种子工程”,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出台多项配套法规,累计投资近63亿元,建成农作物种质资源库39个。我国种子生产能力由640万吨提高到800万吨。“种子工程”的实施反映了( )
A.立法工作回应民生关切
B.种业基础设施体系的完备
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的提升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13.(2024·北京西城区二模)马铃薯与欧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与马铃薯初相识的很长一段时间(近150年),欧洲人都对它抱着疑虑和鄙视的态度,更多只是作为观赏植物或药物种植。爱尔兰算是例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再没有其他任何植物能在这么狭小的一块耕地之上,喂养如此众多的底层贫穷的爱尔兰人。
18世纪以来,由于人口扩张,工业化吸引越来越多人口进入城市,马铃薯在英格兰农工阶级的日用饮食地位愈显重要。相比之下,欧陆农民对马铃薯的态度似乎较为迟疑,法兰西人、日耳曼人在英格兰人之后,也开始从事它的栽种。法国药剂师巴曼提耶对马铃薯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路易十六及其王后也采取积极举措进行宣传。普鲁士腓特烈大帝为此颁布了血腥的“马铃薯种植法令”。尤其是每逢饥荒过后,马铃薯的生产就冲刺上扬。到19世纪初,马铃薯早已成为欧洲人民不可或缺的粮食了。此时,东欧的斯拉夫民族也衷心接纳了这个植物。
概括16—19世纪马铃薯在欧洲传播过程中体现的变化。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马铃薯得以在欧洲传播的原因。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