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四十六)
1.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遗迹与文献记载显示,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农田灌溉技术,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精耕细作生产方式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故选A项;“水利工程”概念混淆,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有都江堰、灵渠、京杭大运河等,与“水沟、水井、陶水管道”明显相悖,排除B项;“农业进步促进了文学创作”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传统农耕经济取得突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的应用,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殖民者入侵之前,玛雅文明的确在尤卡坦半岛的石灰岩地区繁荣发展。他们的工具主要包括石器、木器和骨器,这些工具虽然看似原始,但在玛雅人的手中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利用这些工具,在热带雨林中开垦土地,发展出了高效的农业系统;玛雅人的农业管理技术较先进,他们采用了多种农业技术,如梯田、灌溉和水井,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此外,他们还使用了轮作和施肥等先进的农业管理方法,使得土地能够持续产出丰富的农作物,故选C项。]
3.B [北宋的冶铁行业出现了规模化的产业工人,且1078年的产量巨大,远远高于最早开展工业革命的英国在1788年的产量,这反映出北宋冶铁业处于领先地位,故选B项;材料没有与农业相关的内容,无法得出“手工业较农业发达”的结论,排除A项;“烧煤炼钢”指的是炼钢技术,但这并未与之前的炼钢技术进行比较,不能得出“炼钢技术取得突破”的结论,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在明清时期,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多称为别墅、田园”可知,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名称相比三国时期更加具有生产生活气息,军事色彩明显减弱,这说明当时政局的稳定性有所加强,故选A项;士族以庄园经济为基础,田庄经济的渐趋稳定有利于增强士族势力,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田庄经济的规模、生产能力进行说明,无法体现大土地所有制的继续发展,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田庄经济的发展情况,并未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进行介绍,而且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可知,东汉画像石墓的随葬品反映了庄园生产的规模化,庄园内部自给自足,经营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设有私人武装,符合庄园经济的特征,故选C项;东汉耕作技术发展表现为大量使用全铁制犁铧,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贫富分化的加剧”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基层治理”不符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的庄园经济相悖,排除D项。]
6.D [由材料“工之子恒为工”“述之。守之”“莫不继事”“家传其业”可知,古代生产技术传承注重世代相袭,故选D项;题干未提及政府对手工业的垄断,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工匠的人身依附关系,排除B项;题干所述为手工业的传承情况,而与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并不属于同一范畴,所以无法得出“民营手工业发展受到限制”的结论,排除C项。]
7.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为代表的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材料反映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发展过程曲折,折射出中国近代化举步维艰,故选D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与材料时间不符,且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洋务企业,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排除B项;洋务企业创办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排除C项。]
8.D 9.B 10.A
11.D [由材料“妇女就业人口达243万,占总人数的34.3%”“纺织业更是妇女的天下……丝织业和麻织业占70.5%”可得出,工业革命使得女性就业人数和占比大幅增加,说明机械化生产推动了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故选D项。]
12.D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科技革命改变了生产工具,如蒸汽机的改良、电力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的出现,使人类从手工到机械化,从机械化到自动化,这些都极大地改变了生产方式,即劳作方式的转变,故选D项。]
13.(1)特点:使用范围扩大;推广程度不平衡;数量增多;类型较为齐备;以初耕农具为主。(6分,任答3点即可)
(2)原因:冶铁业的发展;政府重视;铁农具自身具有优势;社会经济发展。(4分,任答2点即可)
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发展;造成了农业的区域不平衡。(4分,任答2点即可)
1/2课时数智作业(四十六)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建议用时:30分钟,总分: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山东青岛二模)考古发现,在二里岗、殷墟、台西村等遗址中出现了水沟、水井、陶水管道等遗迹。《诗经·小雅》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记载。这反映了当时( )
A.孕育着精耕细作生产方式
B.水利工程兴建渐成规模
C.农业进步促进了文学创作
D.传统农耕经济取得突破
2.(2024·江西南昌二模)在殖民者入侵之前,玛雅文明的中心区是以石灰岩地形为主的尤卡坦半岛,他们的工具主要是石器、木器和骨器。该地区一个农民每年用250小时的劳动就可给全家提供80%的食物,这主要是由于( )
A.工具技术的改进 B.地理条件的影响
C.农业管理的进步 D.对外交流的加强
3.(2024·湘豫名校联考)北宋时,中国人已懂得用烧煤炼钢,大型手工业雇佣数百名全职的产业工人,而政府的两处军工业聘用八千名工人,华北的钢铁业以1078年为例,年产达125万吨,而英国于1788年(即工业革命之始)才不过年产76 000吨。这反映出当时( )
A.手工业较农业发达 B.冶铁业处于领先水平
C.炼钢技术取得突破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4.(2024·湖南长沙二模)三国时期的田庄,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别墅、田园。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
A.政局的稳定性有所加强
B.士族势力受到削弱
C.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迟滞
5.(2024·广东广州二模)考古工作者在湖北当阳发掘了两座东汉画像石墓。随葬品中有大量的铜钱,有成组的用陶烧制的建筑模型、农夫俑、武士俑、灶、井、兽、狗、鸡、鸭等,还出土了与武士形象相同的执耜农夫俑。这反映出当时( )
A.耕作技术的进步 B.贫富分化的加剧
C.庄园经济的发展 D.基层治理的加强
6.(2024·安徽合肥模拟)《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周礼·冬官考工记》载“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表明( )
A.政府垄断了手工业的生产
B.工匠人身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到限制
D.生产技术传承注重世代相袭
7.(2024·辽宁葫芦岛一模)1865年清政府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最初计划以造船为主,因镇压人民需要,改造枪炮,造船成果极为有限。甲午中日战争后因经费紧张,无力造船,船坞长期荒废,1905年将造船部单独划出,招商经营。由此可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
A.随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而解体
B.体现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C.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设立
D.折射出近代化过程举步维艰
8.(2024·江西景德镇模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和技术的聚集催生了一批资本、技术密集的新产业,企业规模的扩张产生了长流水线的生产工艺,对企业提出了更复杂更高端的要求,泰勒制、福特制等生产组织形式因此建立。泰勒制和福特制的建立,反映出( )
A.技术专利的垄断 B.国家管控力的加强
C.资本流动的加快 D.管理方式的科学化
9.(2024·福建福州模拟)1771年,阿克莱特建立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工厂。1872年,英国官方展开了一项调查,采访者询问了约254万人,其中约201万人说自己在工厂工作。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择业观念的变化 B.工厂制度的推动
C.社会制度的转型 D.自由主义的影响
10.下面是1873—1910年中国手工制成品、半制成品与机器制成品、半制成品占比变化表(单位:万关两)。由此可知,晚清时期( )
年份 手工半制成品 机器半制成品 手工制成品 机器制成品
数值 占比 (%) 数值 占比 (%) 数值 占比 (%) 数值 占比 (%)
1873 2 597.5 38.4 — — 4 049.0 59.9 118.1 1.7
1893 3 312.3 33.6 11.7 0.1 6 228.1 63.3 291.6 3.0
1903 3 686.9 23.6 3 151.0 20.2 7 052.2 45.2 1 714.8 10.1
1910 4 988.9 21.8 4 531.9 19.8 10 777.6 47.1 2 589.7 11.3
A.新旧生产力在竞争中并存共生
B.新生产方式的成长举步维艰
C.手工较机器工业更有市场优势
D.机器工业的先进性逐步彰显
11.(2024·北京西城区二模)1851年英国进行了一次人口调查,大不列颠10岁以上人口有1 576万,就业人口达709万,其中妇女就业人口达243万,占总人数的34.3%。而其中纺织业更是妇女的天下,据统计,棉纺织业占56.4%,毛纺织业占69.5%,丝织业和麻织业占70.5%。这说明( )
A.资产阶级民主强调了男女平等的权利
B.英国丝织业和麻织业水平高于棉织业
C.第一国际推动了英国女权运动的兴起
D.机械化生产推动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
12.(2024·河北邯郸一模)1785年,英国人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开始使用,传统手工纺织业逐步成为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理论的进步带来一系列重大发明,电力开始用于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加速创新与应用,新一代通信、电子商务等成为全球主导产业。这表明科技革命( )
A.导致生活方式发生异化
B.极大提升社会改造能力
C.引发系统性的技术创新
D.助推了劳作方式的转变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13.(2024·福建厦门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先秦、两汉铁农具出土地域分布
春秋战 国时期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广西、广东、山西、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秦汉时期 河南、湖南、陕西、四川、甘肃、山东、江苏、河北、湖北、福建、安徽、广西、江西、广东、重庆、贵州、山西、黑龙江、云南、北京、辽宁、吉林、内蒙古、天津
材料二 秦汉时期的铁农具大多出自黄河流域,其中出土最集中的属中原地区的河南省,达960件,最少的几个省只有1件。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包明明、章梅芳、李晓岑
《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与初步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铁农具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时期铁农具特点形成的原因及影响。(8分)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