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四十八)
1.C
2.A [根据材料可知,每个单元的房屋均围绕中心广场,房屋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而中心广场是举行集会和祭祀这些公共活动的场所,这种聚落格局蕴含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故选A项;姜寨聚落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临潼,处于黄河流域,排除B项;C、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C
4.C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刘献廷列举了天下四个重要的商业聚集地,并特别指出汉口在西部的独特地位,进入“康乾盛世”后,汉口更是商船云集、货物繁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这反映了清代工商业集镇的发展情况,故选C项。]
5.C [根据“花市”“肉市”“菜市”“布行”“鲜鱼市”可知,临安城分布了诸多各行各业的商业市场,反映了当时城市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故选C项;材料只能体现“市”突破了空间限制,无法体现时间限制的突破,排除A项;临安只是南方诸多城市之一,且材料并未将南北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进行对比,排除B项;材料中临安城的布局并未体现等级秩序的分布,无法体现“礼制”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6.A [根据材料可知,城邑、坞堡、戍垒均具有防卫性的功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动荡,为避战乱而南迁的移民以及当地的土著,纠合宗族乡党,屯聚城邑、坞堡、戍垒内据险自守,从而形成以城邑、坞堡、戍垒为中心的聚居状态,故选A项。]
7.A [根据题干“掌城中户民之事”“若城市民少,则不置司,归之倚郭县”“在两京,则为警巡院”等内容可知,元代依据城市民户的状况对城市进行分类管理,故选A项;题干没有述及对城市民户进行征税,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城市经济和人口问题,排除C项;题干仅述及对城市的管理,并没有述及其结果,排除D项。]
8.B [根据材料“欲图商务流通”“首批自开商埠”可知自开商埠客观上推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世界市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西学在通商口岸的传播,加快了中国传统城市向近代化的转型,故选B项;“隐杜觊觎”说明自开商埠客观上有利于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排除A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C项;总理衙门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始,排除D项。]
9.B
10.B [根据题干“成为展览项目”“每天可供四百名游客坐着小船或小车游览”等可知,巴黎的下水道经过拿破仑三世治理后,可供人们休闲娱乐,说明公共工程(巴黎的下水道)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游览),故选B项。]
11.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通常伴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从农业为主转向工业为主,这种转变吸引了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导致城镇人口比例的增加;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吸引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这种人口流动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在逐渐上升,城市化进程加快,说明各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故选B项。]
12.B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北京、天津、塘沽之间复线电话线的建成,电话公司的成立,说明近代通信的发展,折射出当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故选B项。]
13.(1)作用:播报时间信息,指导人们日常生活作息;方便城市管理,有利于基层社会秩序的维护;有预警功能。(6分)
政治意蕴:钟楼、鼓楼的设置,体现出国家权力对社会秩序的管控力和制度性安排。(2分)
(2)原因:近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需要;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受到西方时钟设置的影响;中国政府主动改革;中国人的思想不断解放,接纳西式事物;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6分,答出3点即可)
1/2课时数智作业(四十八)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建议用时:30分钟,总分: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广东广州二模)乌鲁克是苏美尔地区的一个城市,在该城市的神殿废墟中出土了一个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大理石花瓶。花瓶瓶身的图案从下到上依次是:象征水的波浪线、大麦麦穗和椰枣、绵羊、端着器物的男子队伍、丰收女神伊南娜和男祭司。由此可推知,当时的乌鲁克( )
A.受到了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B.民众生活富足
C.具备了早期城市国家特征
D.官僚体系完善
2.(2024·江苏南通三模)据考古发掘,距今六千多年前的姜寨聚落遗址总体布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部分。其中居住区有一百多座房屋,分成五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小型房屋围绕大、中型房屋,所有房屋均围绕中心广场(集会和祭祀的场所),房屋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这种聚落格局( )
A.蕴含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B.可佐证长江流域先民的定居生活
C.基于防御外敌入侵的需要
D.体现了手工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
3.(2024·安徽合肥二模)明初对江南市镇的管理采用巡检司制度。巡检司的设置大致以水陆交通要地为主,其任务主要是乡镇防卫、稽查人口、维持治安。明中后期巡检司难堪管理重负,较大市镇直接设立府县级别的官员予以管理。这一变化( )
A.标志巡检司制度的结束
B.完善了明朝的基层治理
C.折射出江南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市镇数量的增长
4.(2024·湖北黄冈二模)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说:“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进入“康乾盛世”,汉口可谓“商船四集,货物纷华,风景颇称繁庶”。这反映了清代( )
A.集镇的专业化分工
B.汉口成为全国第一大镇
C.工商业集镇的发展
D.交通发展对集镇的影响
5.(2024·山东泰安二模)下面为南宋都城临安城的平面示意图。由图可知,南宋时期( )
A.“市”突破了时空限制
B.南方经济地位日益凸显
C.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D.都城设计注重礼制要求
6.(2024·福建福州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特别是汉水中上游的南阳、襄阳、汉中等地,无论是移民还是土著,大多以城邑、坞堡、戍垒为中心聚居。这一时期聚落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动乱的加剧 B.宗法传统的影响
C.农耕经济的需求 D.士族制度的兴盛
7.(2024·湖南长沙模拟)《元史·百官志》载:“录事司,秩正八品。凡路府所治,置一司,以掌城中户民之事……若城市民少,则不置司,归之倚郭县。在两京,则为警巡院。”由此可见,元代( )
A.依民户状况对城市进行分类管理
B.政府财政倚重城市税收
C.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快
D.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8.(2024·湖南衡阳一模)1898年,总理衙门奏请添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等为通商口岸。光绪帝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岳州、三都澳、秦皇岛遂成为清末首批自开商埠。该举措( )
A.服务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B.推动了传统城市的近代化转型
C.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体现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始
9.(2024·江苏常州三模)19世纪中期,英国海滨休闲城市的大部分建设资金来自临近工业区,如兰开夏工业区为布莱克浦的两个观光码头的土地、建筑和旅馆提供了3/4以上的资金,曼彻斯特则承担了修建观光码头集会厅资金的40%。这表明工业化( )
A.推动城市布局更加合理
B.为城镇休闲奠定物质基础
C.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
D.改善了城市居民居住环境
10.(202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拿破仑三世(1808—1873年)当选总统后决定治理巴黎的下水道。1867年,巴黎下水道成为展览项目,每天可供四百名游客坐着小船或小车游览。人们评价道:“即使女士穿着干净美丽的裙子在地下从卢浮宫走到协和广场,也不会弄脏裙子。”这说明了( )
A.民主改革推动城市建设
B.公共工程提升生活质量
C.工业生产改善人居环境
D.设施进步便利大众出行
11.(2024·山西太原三模)下图反映了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 )
A.城市居住环境逐渐恶化
B.各国工业化进程加快
C.各国工业发展差距缩小
D.国家间贫富差距加大
12.(2024·江西红色十校联考)1900年,丹麦人鲍尔森在天津成立电话公司。1905年,清政府建成北京、天津、塘沽之间的复线电话线,同时购买了鲍尔森的电话公司,改为官办,聘丹麦人罗泰为工程师。这折射出当时( )
A.列强支持清廷的新政改革
B.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
C.商业的经营形式发生变革
D.中国通信事业受制于外国资本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13.(2024·广东广州毕业冲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钟、鼓在中国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唐六典》中记载:“承天门击晓鼓,听击钟后一刻,鼓声绝,皇城门开……夜第一咚咚声绝,宫殿门闭。”《旧唐书》中也有“京城诸街……置鼓,每击以警众,令罢传呼,时人便之”的记载。唐代州县有“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的规定。自唐代起,钟楼、鼓楼对设布局,并逐渐居于城市中心地段。明清时期,“各省府州县镇,莫不有钟,严夜禁,缉奸匿”。
——摘编自《唐六典》《旧唐书》《太平府钟楼记》等
材料二 “大自鸣钟”是一种无需人手触摸即能鸣响报时的西式钟楼。19世纪末,大自鸣钟被安装在中国通商口岸某些市政大楼、大教堂、海关大楼、银行、教会学校等建筑物的顶部。1896年,《申报》的一篇报道指出,“钟表等物在三十年前尚为贵重,今则于户有钟而人带表”。1918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下辖的中央观象台依据国际标准将全国划为五个时区。此后的中国政府迅速推进城市公共标准钟装设。
——摘编自封磊《从钟鼓楼到标准钟:近代中国城市公共报时装置之嬗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钟楼、鼓楼在城市生活中的作用,并谈谈其设置背后的政治意蕴。(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公共报时装置转变的原因。(6分)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