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四十九) 交通与社会变迁
(建议用时:30分钟,总分: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山东德州模拟)秦朝“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又修直道从甘泉至九原;西南“略通五尺道”。秦朝修建这些道路的目的是( )
A.加强国家行政管辖 B.建立完善的道路系统
C.防止诸侯犯上作乱 D.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2.(2024·湖南怀化模拟)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建立起以洛阳为中心的漕运体系,东吴建立起以建业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这些漕运规模一般较小,大多具有临时性。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漕运( )
A.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
B.便利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C.满足了割据政权的需求
D.提高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3.(2024·安徽皖江名校联考)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全国性漕运体系被打破。曹魏在河北平原上修凿了白沟、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等运河,在黄淮平原上开凿了淮阳渠、百尺渠、广漕渠等运河,先后建立起以邺城、洛阳为中心的北方漕运体系。东吴开凿破岗渎,挖娄湖,凿横塘,辟航道,建立以建业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据此推知,当时( )
A.北方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
B.动荡时局影响经济交流
C.东吴财政明显落后于曹魏
D.北方水利建设优于南方
4.(2024·江西景德镇三模)唐朝的馆驿是当时西域地区最小的行政单位,兼有防御和交通功用,成为唐朝军政人员、公文、物资往来的途径与支撑,同时也为丝绸之路上兴贩贸易的商人提供了有安全保障的通畅道路。据此,唐朝馆驿( )
A.推动了唐朝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B.加强了对基层百姓的控制
C.贸易机构设置助推内外贸易发展
D.推动唐朝专制皇权的强化
5.(2024·福建百校联考)隋朝大运河修建后,古代中国就很少出现南北分治的情况。类似地,有独立倾向的美国西部,在从东到西修建了大量的运河和道路之后,独立倾向逐渐消失。这表明( )
A.中美交通发展具有一定相似性
B.民族交融促进经济发展
C.技术发展加强了政权的控制力
D.地理条件制约国家管理
6.(2024·湖北武汉模拟)1663年,英国开通由伦敦通往约克的付费道路。到1750年,英国收费的“高速路段”已基本形成了密集的网络,将伦敦、曼彻斯特、布里斯托尔、伯明翰、约克等主要城市连接起来。英国付费公路的发展( )
A.有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
B.推动了殖民扩张
C.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D.强化了封建王权
7.(2024·安徽阜阳模拟)下表为1870—1900年环绕世界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由此推知,该铁路网的形成( )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年 210 105 93 8 2 2
1880年 372 169 175 16 5 8
1890年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年 760 284 402 60 20 24
A.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建立
B.缘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C.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D.改变了世界贸易格局
8.(2024·河北邯郸三模)下图为近代长三角地区铁路、水路人口流动量变化表(宁为南京、甬为宁波。沪宁、沪杭甬是铁路)。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
A.长三角水路运输趋于消亡
B.上海是全国经济的中心
C.铁路带动了沿线的城市化
D.政治局势影响人口流动
9.(2024·福建泉州模拟)20世纪50年代,上海开始筹划地铁建设,但受到一系列因素影响,长期徘徊。改革开放后,上海地铁从战备工程回到市内交通运输上,建设步伐不断加快。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城市交通进入立体化时代。这反映了( )
A.技术水平带动城市格局变化
B.引进外资完善交通运输体系
C.交通改善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D.国家政策影响基础设施建设
10.(202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1984年,中国邮政开办国内特快专递业务,开创中国快递业之先河。2010—2020年,中国快递行业业务收入和业务总量均保持逐年增长趋势。2014年中国快递业跨入百亿件时代,居世界首位。我国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源于( )
A.经济特区的创办与示范
B.信息网络的普及与运用
C.邮政企业的开拓与创新
D.对外开放的深入与扩展
11.(2024·河北沧衡名校联盟模拟)下图为1906—1936年平汉铁路、津浦铁路、陇海铁路旅客人数变化示意图。影响这一时期铁路营运人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工业的发展 B.公路交通的改进
C.国内局势的变化 D.政府政策的调整
12.(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1884年,普鲁士政府收购了10个公司手里的4 000公里铁路,随后还决定停止给予公司以建筑重要路线的新特许权。到1909年,德国全部铁路长度为6万多公里,而属于私人所有的标准轨铁路仅有3 600公里。材料意在强调德国( )
A.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B.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C.垄断资本干预政治 D.政府主导铁路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3.(2024·广东广州调研)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临清位于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明永乐年间浚通会通河后,运河漕运空前繁荣,政府于1429年在临清设关征税。万历年间临清钞关税收额高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清代前期,统治者重视运河整治,河道畅通无阻,临清“关察五方之客,闸通七省之漕”,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与中转市场。从乾隆后期开始,由于黄河决溢频繁,政治腐败,国力日衰,运河淤积严重,逐渐失修。1824年,运河运输阻断,与运河共命运的临清商业也渐趋式微,不复昔日。
——摘编自许檀《明清时期的临清商业》等
材料二 18世纪曼彻斯特纺织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煤供应。由于道路极其恶劣,而且运费昂贵,于是,布里奇沃特公爵决定开凿一条连接自家煤矿和曼彻斯特的运河,1759年他向议会提交法案并获得通过。运河竣工后,运往曼彻斯特的煤价降低了一半。随后,英国开凿更多新运河,到1835年,随着伯明翰—曼彻斯特运河竣工通航,英国的运河体系构建基本结束。被称为“工业革命动脉”的运河,为英国经济腾飞作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张艳伟《试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运河业》等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外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5/5课时数智作业(四十九)
1.A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希望能够更好地管理和控制领土,同时扩大秦朝的影响范围,修建了多条道路,可知秦朝修建多条道路主要服务于国家行政管辖,故A项正确;建立完善的道路系统不是封建统治者的主要目的,不符合封建统治者的主要意图,排除B项;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防止诸侯犯上作乱并不符合秦朝时代特征,排除C项;秦朝修建多条道路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但这不是封建统治者的主要意图,而是客观影响,排除D项。]
2.A [根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战乱等社会环境的影响,虽已建立起了区域性的漕运体系,且有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但规模一般较小,大多具有临时性,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满足了”说法绝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政府财政收入的提高,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三国鼎立可知,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战乱多发,时局动荡,全国性漕运体系被打破,北方和南方分别建立起以自己为中心的漕运体系,不利于南北各地的经济交流,故选B项;“北方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不符合题意、史实,与材料“全国性漕运体系被打破”这一主旨相悖,排除A项;“东吴财政明显落后于曹魏”不符合题意,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C项;“北方水利建设优于南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
4.A 5.C
6.A [根据材料“英国……主要城市连接起来”可知,英国的公路发展形成了密集的交通网,有利于全国各地之间的联系和商业往来,故选A项;材料中英国国内高速公路的发展与海外殖民扩张无关,排除B项;截至1750年,英国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排除C项;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弱化了王权,排除D项。]
7.C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欧洲和美洲的铁路网增长最为迅速,到1900年,欧洲的铁路网达到了284千公里,美洲达到了402千公里。相比之下,亚洲、非洲和澳洲的铁路网发展较慢,到1900年,亚洲的铁路网为60千公里,非洲为20千公里,澳洲为24千公里。综上,铁路网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另一方面,铁路网发展的不平衡也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选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阶段,“基本建立”说法错误,排除A项;工业革命的扩展与世界铁路网的形成并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排除B项;铁路属于交通建设,与世界贸易格局变化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D项。]
8.D 9.D
10.B [我国快递行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源于信息网络的普及与运用,其使得网络购物成为民众新的消费渠道,从而产生了对快递的大规模需求,故选B项;经济特区的创办与示范是对外开放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与国内快递业的发展没有必然关联,排除A项;邮政企业的开拓与创新是快递业发展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排除C项;对外开放的深入与扩展对我国快递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是其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11.C [根据材料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内局势稳定时期旅客人数增长,而国内战乱与动荡时期,旅客人数则呈下降趋势,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铁路营运人数却有下降,排除A项;公路交通的改进只是一个方面,并不是主要因素,排除B项;1906—1936年经历了清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都强调学习西方、发展铁路,排除D项。]
12.D
13.示例
运河兴衰折射出近代中英两国不同的历史走向。(2分)
京杭大运河临清段繁盛于明朝至清朝前期,其兴盛体现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强大的动员组织能力及其社会治理水平,适应了南粮北运的需要,带动了沿线城镇的繁荣。到了19世纪中后期,由于黄河决溢频繁、朝政腐败、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等原因,大运河临清段逐渐淤塞,折射了封建王朝走向没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新兴资本主义制度,传统的农业文明也受到来自工业文明的挑战。
英国近代的运河适应并助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动力技术的革新导致对煤炭的需求量剧增,工业品的运输需求也大大增加。英国运河体系的兴建满足了工业革命对燃料的需求,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适应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8分)
综上,运河兴衰折射了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透过运河变化情况可以看到近代中英两国不同的历史走向。(2分)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