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50 医疗与公共卫生(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数智作业50 医疗与公共卫生(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6:16:39

文档简介

课时数智作业(五十)
1.A [根据材料“京城内外,时疫传染”“京城没有常设性的措施”“贫民不能自备药剂,多有仓猝病毙者,其或无力买棺殓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道光年间,因为国家对疫病缺乏制度性的部署,致使疫病发生后,贫民没有药剂,因病致死者非常多,故选A项。]
2.D [根据材料可知,《大瘟疫与人类之战》一书,罗列科学对抗瘟疫、疫苗利弊、重视流感、利用抗生素和积极心态对抗瘟疫等目录,反映出该书旨在强调疫病防治有赖人类理性,故选D项;材料强调疫病防治有赖人类理性,与“疫病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不符,排除A项;“终结”说法错误,排除B项;“难以控制”说法错误,传染病的流行可以通过科学、疫苗等控制,排除C项。]
3.B [根据材料“便于记忆的……语句在课本中随处可见”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在教科书中规定儿童洗手的教学内容,反映出该教科书的出版旨在培育公共卫生观念,故选B项;“促进民主思想传播”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保障儿童基本权益”并不是该教科书出版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公民科学水平主要是指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思想,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绝无医人,素乏药物”“地无医巫,药石万里”“药物陈裛,又无医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地方发生重大灾疫时,地方一般缺医少药,反映了当时地方的医疗资源较为匮乏,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众卫生意识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元稹等人是唐代文学家或者官员,材料也多是私人著述,不代表官方态度,看不出政府在培养医疗人才上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药物陈裛,又无医人”体现了医生和药物较少,并未说明国家战乱和生存环境的问题,排除D项。]
5.C [中医界将“传染病”的学说纳入中医学知识体系中,反映了中医传统理论在近代进行了自我革新,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中医知识体系,不涉及西医理论,不存在二者的有效结合,排除A项;材料涉及医学家和中医界在近代接纳“传染病”的学说,与医学救国无关,排除B项;中西医各有优劣,“西医更加科学合理”的表述不科学严谨,排除D项。]
6.B [黑死病(或称鼠疫)在14世纪中期肆虐欧洲,特别是在1347年至1353年。这场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其中包括很多农村劳动力。劳动力短缺使得庄园主需要提高工资来吸引和保留劳动力,故选B项。]
7.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后传入中国,虽然富裕家庭对于牛痘接种有所顾忌,但中国医生雇佣穷人的孩子“进行牛痘的接种”,说明西医牛痘接种法在中国有一定的传播,故选D项;“中国社会贫富差距较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尚不成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封建迷信阻断”不符合题意,应为“传统观念影响”,排除C项。]
8.D [由材料“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向女赤脚医生敬礼”可知,基层医疗工作者积极进行医疗救治,弥补了农村医疗能力的不足,故选D项;赤脚医生是“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材料不能体现提升了中国的整体医疗水平,排除A项;赤脚医生并未受过专业系统的训练,“解决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C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
9.A 10.D 11.B 12.A
13.(1)特点:以师徒相授模式传授医学;医学技术得不到推广和延续;强调医生一人多能;医药理念长久得不到更新;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诊疗护理。(4分,任答4点即可)
原因:政府重视,医院制度的建立;以学校的模式大规模培养医学人才;医院有专业化的分工;医疗器械的使用率高;医疗科技革新迅速;有完整的医护体系,崇尚富有人文关怀的医病关系。(4分,任答4点即可)
(2)举措:确立医疗卫生发展方针;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积极培养中西医的医疗人才;增设医疗卫生机构。(6分,任答3点即可)
2/22/2课时数智作业(五十) 医疗与公共卫生
(建议用时:30分钟,总分: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湖南益阳模拟)据史料记载,清道光元年(1821年)七月,“京城内外,时疫传染”,京城没有常设性的措施,致使“贫民不能自备药剂,多有仓猝病毙者,其或无力买棺殓埋,情殊可悯”。由此可知当时(  )
A.国家对疫病缺乏制度性的部署
B.疫灾的区域呈现扩大的趋势
C.人民对疾病预防治理愚昧无知
D.官员在防疫中发挥主导作用
2.(2024·福建福州一模)如图是《大瘟疫与人类之战》一书的目录摘编。据此可知,该书的主旨是(  )
A.疫病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B.科学进步终结了疫病传播
C.传染病的流行难以控制
D.疫病防治有赖人类理性
3.(2024·吉林长春一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出版的小学教科书具体规定了儿童洗手的教学步骤,便于记忆的“吃饭前,洗洗手”,“吃饭后,漱漱口”等类似语句在课本中随处可见。该教科书的出版旨在(  )
A.促进民主思想传播  B.培育公共卫生观念
C.保障儿童基本权益 D.提升公民科学水平
4.(2024·湖北“宜荆荆恩”模拟)下表为有关唐代医疗情况的相关记录(部分),据表中信息可知当时(  )
出处 相关记录
吕颂《为张侍郎乞入觐表》 管内“素多瘴疠”,又“绝无医人,素乏药物,深山穷谷,无处市求,任重命轻,何可言疾”
元稹《叙诗寄乐天书》 通州之地,“夏多阴霪,秋为痢疟,地无医巫,药石万里,病者有百死一生之虑”
李德裕《与姚谏议合书三首》 “自十月末得疾,伏枕七旬,属纩者数四,药物陈裛,又无医人,委命信天,幸而自活”
A.民众的卫生意识普遍淡薄
B.政府轻视医疗人才的培养
C.地方的医疗资源较为匮乏
D.常年战乱使生存环境恶化
5.(2024·安徽皖北五校联考)1907年前后,医学家丁福保将“传染病”称为新事物,后逐渐引起国人重视,以致有人发出“欲强国必先强种,欲强种必先研究卫生,欲研究卫生,必先注意传染病之卫生为最要”之呼声。1910年丁福保撰写《急性传染病讲义》,在其影响下中医界迅速接受了“传染病”的学说,并把它纳入中医学知识体系中。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西医理论体系有效结合
B.医学救国成为共识
C.中医传统理论的自我革新
D.西医更加科学合理
6.(2024·辽宁丹东二模)据学者统计,14世纪早期,英国弗恩汉庄园雇工收割一英亩谷物的工资平均是4便士,1348年前后则上涨到6便士,1365年前后更是涨到了11便士。造成工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圈地运动使农奴涌入城市
B.黑死病造成劳动力短缺
C.机械推广加大了用工需求
D.价格革命导致货币贬值
7.(2024·安徽蚌埠模拟)1861年,美国传教士纪好弼注意到“中国医生被迫雇佣穷人的孩子去进行牛痘的接种”,因为富裕家庭“对于让人将自己孩子的痘疱戳破以取出痘浆甚是忌讳”,他们的母亲认为“这样会有伤元气”。这表明(  )
A.中国社会贫富差距较大
B.牛痘接种技术尚不成熟
C.封建迷信阻断西医传播
D.西医影响中国疫病防治
8.(2024·江苏常熟抽测)如图为宣传画《赤脚医生》,画中展示了一所农村医疗室,墙上张贴着毛主席语录“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一名康复的工人同志向女赤脚医生敬礼表示感谢。这说明赤脚医生的出现(  )
A.提升了中国的整体医疗水平
B.解决了中国农村的医疗难题
C.体现了中国医患关系的和谐
D.弥补了农村医疗能力的不足
9.(2024·安徽黄山二模)如图是背面印有南丁格尔(1820—1910年)的英镑纸币。南丁格尔是近代护理学创始人。在针对印度的疫病防控上,她主张以立法手段推进村庄卫生改革,还与印度总督达弗林的妻子协作,通过基础卫生教育的方式,改善印度女性的卫生状况。她的言行(  )
A.有利于提高人们公共卫生意识
B.推动现代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
C.得到当时印度社会的普遍认可
D.以卫生教育方式进行文化侵略
10.(2024·河北邯郸二模)下表所示为西医传入中国后的部分指标统计。表中信息可用来说明晚清时期(  )
1859年 西医师28人
1876年 教会医院6所,诊所24所
1897年 教会医院50所
1905年 西式医院发展到166座,诊所241所,医师301人
A.民众对西学的认识深化
B.医院成为列强投资重要场所
C.医学救国成为社会共识
D.西医在社会上影响不断扩大
11.(2024·广东清远模拟)下表可用于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年份 事件
1986 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1988年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03 国家制定中医药标准体系
2017 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A.加快了卫生领域立法 B.规范中医的传承发展
C.鼓励中医药走向市场 D.开始重视西医的弊端
12.(2024·福建漳州二模)1954年,卫生部决定在全国国营及公私合营厂矿推广车间医师制;要求厂矿医务工作者深入工人生产生活一线,对工人进行系统防治。这一制度(  )
A.发挥卫生对工业建设的保障作用
B.促成了“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
C.有效推动了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
D.标志着现代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13.(2024·湖北“宜荆荆恩”模拟)【西医东渐与中医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医的学术传承一直恪守着师徒相授的模式,薛福成在欧洲考察西洋医学后,指出“惟中国名医,数世之后往往失其真传。外洋医家得一良法,报明国家,考验确实,给以凭照,即可传授广远”。这一状况在近代医院制度引进之后,才发生巨大变革。在中国传统医学里,诊断、医疗、配药几乎都是由医生一人负责,一医多能。西方医院则有合理的专业化倾向,除了传统的内外科之分,还出现了更多的如产科、神经科等非常细化的专业分工。医院制度的确立还有助于提高医疗器械的利用率,也为医疗科技的进步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新的发现和发明会不断地用于临床,从而改变了中医那种数百年难以更新药物与设备的状况。西医的一整套规范的医护体系和富有人文关怀的医病关系也使中医体系相形见绌,对中医以家庭为空间的诊疗程序和护理手段形成冲击。
——摘编自郝先中《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肇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基于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确立了四项卫生工作基本方针,切实保护人民健康,为这一时期医疗卫生工作的推进理清思路,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指明方向。为更好地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国家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以有限的经济基础发展医疗事业,逐渐把以区域防疫为重点的医疗卫生工作方向转移到开展全国性医疗卫生工作上来。在第一届全国卫生大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新的高等医学教育制度,并要求在各地修建中医学校,培养中医人才,让中医在新中国贫瘠的现实资源条件下发挥重要作用。1951年4月,中央卫生部正式颁布《关于健全和发展全国基层卫生组织的决定》,其内容明确对增补医疗机构提出相关要求,规定了各地方要有计划地改进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组织。
——摘编自李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医疗卫生事业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医发展的特点,并分析近代西医迅速发展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举措。(6分)
5/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