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五十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建议用时:30分钟,总分: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福建宁德三模)4300多年前诞生于黄河中游的陶寺文化,其遗址出土的玉璧、玉琮,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类;圆点纹、涡纹彩陶可能源于大汶口——龙山文化系统;玉兽面、玉笄等,与江汉平原石家河文化的同类器物相似。这印证了早期中华文明具有( )
A.统一性 B.创新性
C.连续性 D.包容性
2.(2024·山东枣庄模拟)先秦诸子百家在西周“敬天”观念的基础上,形成各具特色的“敬”观念。儒家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法家主张“尊君敬法”,道家认为“万物将自化”。据此可知,诸子百家( )
A.主动应对社会转型的挑战
B.重塑紧跟时代的道德规范
C.适应兼并战争现实的需要
D.建构内核一致的哲学体系
3.《管子·四时》中提及,阴阳变化是天地的根本道理,四时运行是阴阳的根本规则,刑德适合四时则生福,违背四时则生祸。君王要按时节推行政令,春夏施德,秋冬施刑。这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
A.崇德尚贤 B.道法自然
C.顺应民意 D.以农为本
4.(2024·山东济宁模拟)春秋时期“齐有彗星”,齐侯以祭祀祛除不祥,晏子说“无益也,祗取诬焉”,认为“祝史之为,无能补也”。面对水灾,百姓祭祀神龙时,子产指出神龙与水灾无关,坚持“吾无求于龙”,不必祭祀。这反映出当时( )
A.礼乐制度受到冲击 B.德治思想成为主流
C.人文意识逐渐萌发 D.祭祀传统遭到背弃
5.(2024·河南新乡二模)宋朝画家不断从自然中汲取绘画元素和感悟,“以形写神”,在大自然固有形态中寻找“理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山水中,“观物理以察己”,注重和真山真水进行自然而然的精神交流。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繁荣发展 B.绘画题材变化
C.绘画技法成熟 D.理学逐渐盛行
6.(2024·湖南怀化模拟)王阳明曾对弟子说:人皆有良知,圣人之学,就是致此良知……虽是愚人,只要他肯致良知,就和圣人无异。“此良知所以为圣愚而同具备,而皆可为尧舜者,以此也。”这一说法( )
A.隐含着一定的平等观念
B.在社会上引发很大震动
C.沉重地打击了君主专制
D.体现出其对儒学的批判
7.(2024·湖北黄冈一模)北宋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认为“既致知,又须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与不知同”。两者的共同点是( )
A.力图唤醒内心的良知,为君主服务
B.蔑视权威和教条,坚持民主与自由
C.捍卫儒家尊严,争得更高社会地位
D.强调责任与担当,为社会现实服务
8.(2024·河北保定二模)宋代清俗的风气,不只见于传统诗文中,也见于书法、绘画、文物收集鉴赏、园林、茶艺、琴、棋等文化艺术活动与日常生活雅事中。作为左右时代风气的文化精英,文人士大夫心中大多有一把衡量雅俗的尺子,并以之规范自己的言行。这反映出宋代士人( )
A.具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
B.极力反对商品经济发展
C.积极重构儒学思想体系
D.试图重建门阀政治格局
9.(2024·广东揭阳模拟)李贽提出了“夫私者,人也”的命题。顾炎武说,“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人之有私,因情之所不能免矣”。据此可推知,这些看法( )
A.体现了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
B.借鉴了明清鼎革进程的教训
C.凸显出经世致用思潮的效果
D.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基础
10.(2024·山东青岛三模)康熙统治期间,继续沿用八旗制度,定期举行木兰秋狝;提倡理学,重用徐乾学、李光地、熊赐履等理学名臣;任用南怀仁等西方传教士,甚至授意传教士写信给教皇选拔具有天文、律吕、算法、画工、内科、外科等学问的传教士来中国效力。这反映了康熙时期( )
A.博采众长的治国理念 B.兼容并蓄的社会气象
C.满汉一家的民族关系 D.四方来朝的外交局面
11.(2024·福建泉州三模)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与传播,向外传播的主要是粟、黍、丝绸、瓷器、造纸术、印刷术等。古代中国的历代政治疆域基本上都小于文化上中国的范围。这体现了中华文明( )
A.侧重经济交流 B.崇尚和平交往
C.凸显对外开放 D.强调多元互鉴
12.在唐代,中原政权向一些周边政权赐书,唐太宗曾赐《吉凶礼要》等给新罗,唐玄宗曾赐《毛诗》《礼记》《左传》等给吐蕃。新罗、吐蕃与唐朝往来频繁,多次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求学。这( )
A.实现了中央对边疆的有效管辖
B.维护了宗藩关系长期稳定
C.体现了羁縻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D.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吸引力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13.(2024·广东广州模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矣。”
——《韩非子·诡使》
“五官殊职,君不私,故国治。”
——《庄子·则阳》
“举公义,辟私怨。”
——《墨子·尚贤上》
材料二 程朱理学把“公”视为自然天理,“私”视为人之私欲。程颢《定性书》中认为人被自私蒙蔽了心性,就不能适应天道,如果能用“廓然大公”的天地自然之心来取代自己的私心,就能“物来而顺”。对此,朱熹进一步说:“胜私欲而复于礼”“日日克之,不以为难,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而仁不可胜用矣。”“克去己私以复乎礼,则私欲不留。”“不违仁,只是无纤毫私欲;少有私欲,便是不仁。”
——摘编自苑秀丽《论儒家公私观的基本特点》
(1)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公私观”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话题被关注的主要原因。(8分)
(2)评析程朱理学的公私观。(6分)
4/4课时数智作业(五十一)
1.D 2.A 3.B 4.C 5.D
6.A [根据材料“人皆有良知……愚人……就和圣人无异”可知,王阳明主张人皆有良知,普通人只要肯致良知就和圣人无异,这种“人人皆可为尧舜”的思想隐含着一定的平等观念,故选A项;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与王阳明不符,排除B项;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提出了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王阳明维护君主专制,排除C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是对儒学的发展而非否定和批判,排除D项。]
7.D [根据材料可知,理学家继承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价值观,强调责任与担当,为社会现实服务,故选D项;唤醒内心的良知是心学的理论,与材料中理学家的身份不符,排除A项;明末李贽的思想蔑视权威和教条,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的两宋时期并未出现民主和自由的社会思潮,因此,“坚持民主与自由”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张载和朱熹均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伦理秩序,因此,“捍卫儒家尊严,争得更高社会地位”的说法与二人学说的思想精髓不符,排除C项。]
8.A [宋代士人作为文化精英,不仅以“雅俗的尺子”规范自己的言行,还引领时代风气,引领社会文化向高雅发展,体现出强烈的文化使命感,故选A项;“极力反对商品经济发展”不符合题意、史实,排除B项;“积极重构儒学思想体系”不符合题意,与材料侧重宋代士人崇尚高雅相悖,排除C项;“试图重建门阀政治格局”不符合史实,宋代人们不再关心祖先名望、门第观念,而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排除D项。]
9.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李贽、顾炎武认为私心私欲是人的天性,肯定人的自然欲求,反对理学对人性的过分压抑,体现了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思想解放,故选A项;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借鉴明清鼎革进程的教训,批评君主专制制度和空疏的学风,与人的私心和私欲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经世致用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针对的是空疏学风,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李贽、顾炎武的思想并没有动摇封建君主专制的基础,没有促进社会转型,排除D项。]
10.B 11.B
12.D [根据材料“唐代……向一些周边政权赐书”得出唐代扩大影响力的方式为传播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吉凶礼要》《毛诗》《礼记》《左传》均是关于儒家典章礼仪和文化的书籍,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罗是朝鲜半岛的古国之一,不属于唐朝时期管辖的边疆地区,排除A项;吐蕃并非藩属国,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羁縻政策是用军事政治施加压力和物质利益加以抚慰的民族政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3.(1)共同之处:先公后私(立公灭私)。(2分)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土地公私关系引发关注;分封制逐渐崩溃,政治权力逐渐集中,诸子借助公私观表达不同的治国理念;百家争鸣局面形成,诸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通过公私观提出各自的道德观。(6分)
(2)程朱理学的公私观继承了先秦儒家的公私观,认为应该立公灭私,并将公私与天理、私欲联系起来。(2分)这种公私观充分发挥了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大公无私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意识;舍义取利成为中华民族的性格,(2分)但其宣扬的封建礼教,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2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