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53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数智作业53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6:16:39

文档简介

课时数智作业(五十三)
1.C 2.B 3.C
4.A [根据材料可知,闽粤移民与台湾原住居民共同建设台湾,推动了台湾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拉近了闽粤移民与台湾原住居民的心理距离,逐渐形成了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故选A项;材料与闭关自守政策无关,排除B项;“全面开发”绝对化,入台的闽粤移民并非各阶层都有,无法推动台湾全面开发,排除C项;“有效缓解了”不符合逻辑,清朝人口增长迅猛,闽粤移民入台只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福建、广东地区的人地矛盾,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可知,这些北方民族的迁徙活动使得不同民族之间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必然会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如生活习俗、语言、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故选B项;材料中北方民族的生产方式主要是畜牧业,相对于农业生产并不先进,排除A项;材料中的北方民族迁徙并非都建立了地域辽阔的政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情况,排除D项。]
6.C [英国人越过大西洋,去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区,且海外迁移到17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高峰,这正是英国早期海外殖民和贸易拓展的时期,所以有利于英国海外殖民和贸易拓展,故选C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仅提到17世纪英国人口的外迁,并未提到殖民地的相关变化,所以不能据此得出英国人口的外迁实现了殖民地文化多样性转型的结论,排除B项;17世纪英国人口的外迁是出于海外殖民和贸易拓展的需要,与宗教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7.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在此后的三四百年间,非洲失去了大量人口,这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根据表格数据可知,B项人口比例下降最多,与非洲特征相符,故选B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非洲特征,排除。]
8.C [根据材料“西半球……80%是公元1500年后到达那里的移民的后裔”可知,美洲现居住人口的80%是移民后裔,美洲本土居民占比较低,这说明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反映了美洲人口结构的替代性变化,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西半球移民的影响,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材料“最近两个世纪”不符,排除A项;殖民扩张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但材料只提及最近两个世纪大规模人口迁徙对西半球的影响,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关于西半球文化特征的描述,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9.B [由“外国殖民者……把这些受骗者卖到外国进行强迫劳动”可知,殖民者的目的是掠夺人口,填补其他国家的劳动力短缺,从而实现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反映了资本主义扩张掠夺的本质属性,故选B项;揭帖的作者是绅商群体,与官府无关,排除A项;“以华制华”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殖民者掠夺人口,而不是中国对外交流,排除D项。]
10.A 11.B 12.B
13.(1)特点:政府主导;移民来源形式多样;移民来源地域广泛。(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变化:来自周边地区的移民增多;民众主动迁徙。(4分)
影响: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不同族群之间文化交流交融;缓解了周边地区的人口压力;(4分,答出两点即可)加剧了岭南地区人地矛盾;造成岭南地区过度开发。(2分,答出一点即可)
1/2课时数智作业(五十三)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建议用时:30分钟,总分: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山东临沂模拟)印欧人的迁徙历时数千年,开始之时,世界上只有零星散布的个别文明中心。印欧人迁徙大体结束之时,奴隶制国家由点到面,在世界上占了统治地位,一度横跨三洲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其主体民族都是印欧人的后裔。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A.扩大了游牧文明的影响
B.统一了欧亚非主要文明
C.密切了文明之间的联系
D.促成了奴隶社会的转型
2.(2024·河南新乡三模)公元前2千纪的游牧民族入侵浪潮,除形成了穿越欧亚大陆内地的商队路线外,还形成了从北海到地中海西部,再到地中海沿岸诸国和岛屿的海上航线,以及从红海到印度,再到东南亚和中国的海上航线。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B.人类文明交流的空间拓展
C.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D.印欧人控制了欧亚间商路
3.(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二模)有学者认为,在世界上古时期,游牧世界向农耕世界发动了两次大的冲击,其结果是游牧世界入袭一次,其范围便缩小一些,农耕世界随之扩大,最终使得亚欧大陆上的游牧世界大大缩小。这反映出(  )
A.战争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交锋
B.游牧民族促进了区域文化转型
C.农耕文明具有更强大的向心力
D.人口迁徙冲击了多元文明格局
4.(2024·福建福州模拟)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移民开禁以后,大批闽粤移民纷纷来台。嘉庆十六年(1811年),台湾除原住居民外共有232 443户、1 901 833口,一百余年增长了近十倍。闽粤移民入台(  )
A.增进了两岸命运共同体意识
B.冲击了闭关自守政策
C.促进了台湾地区的全面开发
D.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
5.(2024·山东中学联盟考前模拟)下表反映了是北匈奴西迁后的北方民族迁徙。这些活动都(  )
丁零各部 从漠北贝加尔湖地区向南、向西迁徙,一部分进入东汉障塞内,还有一部分进入准噶尔盆地以北地区
乌桓 从乌桓山经上谷、渔阳等郡,又进一步迁入雁门、太原等障塞内
鲜卑 从乌桓东部南下、西进,占据了蒙古高原的大部分地区
拓跋鲜卑 从大鲜卑山迁到阴山北麓的“匈奴故地”
A.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B.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互动
C.建立了地域辽阔的政权
D.拉大了南北经济的差距
6.(2024·江苏苏州模拟)据估计,1620—1642年,英国约有58万人越过大西洋,去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区。17世纪50至60年代,海外迁移达到高峰。迁移人群中不仅有清教徒,而且有天主教徒、罪犯等。据此推断,17世纪英国人口的外迁(  )
A.反映了工业革命时代的扩张要求
B.实现了殖民地文化多样性的转型
C.有利于英国海外殖民和贸易拓展
D.缓和了英国新旧教派之间的矛盾
7.(2024·吉林长春一模)下面是1650—1900年亚、欧、美、非四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变化表(单位:%)。其中代表非洲的是(  )
8.(2024·福建泉州模拟)有学者指出:“数百万人在短时间内的大规模迁徙是最近两个世纪才出现的现象。现在居住在西半球的10亿人中有80%是公元1500年后到达那里的移民的后裔。在欧洲、非洲和亚洲,相应的人口比例只有5%。”这反映出(  )
A.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B.殖民扩张重塑了世界格局
C.美洲人口结构的替代性变化
D.移民文化呈现出多元特征
9.1855年10月,在厦门的街道上到处粘贴着一份绅商所写的揭帖,揭露了外国殖民者在厦门成为通商口岸之后,雇佣一些心术不正的叛徒,通过各种手段,诱骗老实的人们,然后通过海运把这些受骗人卖到外国进行强迫劳动的事情。揭贴所揭露的内容反映了(  )
A.官府借告示揭露殖民者给中国带来灾难
B.西方资本主义具有扩张掠夺的本质属性
C.以华制华是外国殖民者侵略中国的方式
D.劳务输出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途径之一
10.(2024·福建泉州三模)1948—1962年,美国安置的难民中,享受优先入境权的是:掌握美国急需技术的人才或经济条件优越的资本家和商人等;美国公民和合法外侨的外籍双亲、配偶和未成年子女。这一难民政策(  )
A.违背了人道主义原则
B.提高了美国的科技水平
C.改变了美国外交策略
D.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11.(2024·山东淄博三模)二战后,国际上出现了一股移民潮。约180万人自阿尔及利亚和印度支那返回法国,约100万人从非洲返回葡萄牙,约30万人从东印度返回荷兰。此外,英国和比利时也有数量不等的本国国民返回国内。这股移民潮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美苏冷战日益加剧  B.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C.国家间的文化冲突 D.国际政治新秩序形成
12.(2024·河北石家庄三模)1951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难民是指以种族、宗教、国籍、社会或政治原因不能或不愿受本国保护而留在本国之外的人;或不具有国籍而由于上述原因不能或不愿返回其常住国的人”。因此,来自东欧等国家的难民几乎都被授予难民身份,而来自南美洲的难民得不到足够的保护和认可。这表明,当时(  )
A.国际法的权威受到挑战
B.国际局势制约难民问题解决
C.联合国的作用得以加强
D.两大阵营对峙局面不断加剧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13.(2024·湖北荆门模拟)【中国古代岭南移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始皇曾派几十万大军南征岭南,积数年之功,攻破岭南。这些遣戍的秦兵,除去伤亡者以外,基本上都作为守边部队留驻岭南。到秦二世时,又应南海尉赵佗“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之请,将中原未嫁女或丧夫女子“万五千人”派往岭南,以便与留守士兵组成家庭,繁衍后代。秦始皇在岭南并入帝国版图的同一年,即“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即岭南)……以适遣戍”。这批遣戍的人数大约为50万。汉朝的典章制度多袭秦制,一些在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斗中的失败者,也往往被发配到岭南。
——摘编自段塔丽《秦汉王朝开发岭南述论》
材料二 明代祝允明记载,“(广东)惠州壤邻汀赣,奸民实繁”,指的是流民众多。嘉靖年间,永安县(今紫金县)山谷中多良田,流民杂居,迁入者多自江西、福建来,也有从潮、惠诸县迁来的。和平县建县时,有自福建来者,操客家音;也有自江西来者,操水源音;由此构成和平县的两大方言。万历年间,博罗县有来自本省的客家人迁入,也有来自闽漳的移民。粤北地区的外地移民主要来自福建和江西,福建的来自客家人居住之汀州,江西的则是来自毗邻粤北的赣南。以闽汀客家人为主的移民自宋末元初大量迁入以后,形成了广东梅县一带最早的客家人居住区;明代闽汀人和赣南人继续迁入梅县,赣南人遂融入客家人之中。
——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岭南移民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汉相比,明代岭南移民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10分)
5/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