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五十五)
1.B [根据材料可知,二神驾车图像饰板出土于阿富汗,所用材质为当地特产青金石,饰板同时拥有希腊和波斯风格,创作时间为公元前3世纪,综合以上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多元文化特征的出现主要与亚历山大帝国曾扩张到亚洲地区有关,故选B项,排除A、C、D三项。]
2.C
3.D [中亚地区的尼萨古城曾出土了60余只公元前2世纪的象牙角杯,上面的图案具有古希腊和古代中亚、西亚地区纹饰的特征,这印证了亚历山大帝国建立后,推广了希腊文化,促进了希腊文化和西亚、中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故选D项;“逐渐西移”是一个过程,题干所述无法体现,排除A项;波斯帝国于公元前4世纪为亚历山大帝国所灭,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罗马帝国于公元前27年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4.C [根据材料可知,元朝时,西亚已经采用中国的印刷术印行纸币,说明蒙古西征促进了印刷术西传,故选C项;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灭亡了波斯帝国,排除A项;帖必力思是蒙古西征后建立的伊利汗国的首都,元朝仅是伊利汗国名义上的宗主国,排除B项;“民族交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5.D [根据题意可知,随着蒙古军队西征,大批汉人由东向西迁徙;随着蒙古军队东归,大批移民自西向东迁徙,这种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东西方在文化、技术等方面的交流,故选D项。]
6.D 7.D
8.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其地名反映了原住民文化、欧洲殖民者的影响以及国家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这些地名不仅是地理标识,也是文化符号和历史见证,故选B项;材料主旨与文化认同无关,排除A项;“主导”说法错误,排除C项;美国文明的底蕴并不深厚,排除D项。]
9.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中国正处于被列强侵略的危机之中,先进人士为了寻找救国之路,积极翻译和介绍西方经济学著作,试图借鉴西方的经济理论和经验来振兴国家,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经济学著作的引入是为了救亡图存,且此时以西方文化单向流入为主,排除A项;当时学习西方的观念主要在知识分子中传播,排除B项;洋务运动最终失败,并未实现其目标,排除D项。]
10.C [根据题意可知,在威尔逊提出的“民族自决”原则下,欧洲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国家,或者由原有的国家拼凑出新的国家,由此说明“民族自决”原则重构了欧洲政治秩序,故选C项;材料主要反映“民族自决”原则对欧洲的影响,并没有涉及国际协商制度,排除A项;“保证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一战后的美国在国际秩序中还没有确立主导地位,“强化了”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1.B [该学者意在强调二战后现代化进程中,非西方国家面临的两种不同发展路径的影响和选择。这种“泛西方化”现象既包括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散,也包括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反思。通过“海洋途径”和“大陆途径”,非西方国家分别走向了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但不管哪种模式,都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故选B项。]
12.D
13.差异:马考莱贬低印度文化,主张用英国文化取代印度文化;提拉克推崇印度文化,主张继承并发扬印度文化,赋予印度文化新的时代内涵。(4分)
阐释:19世纪初,英国征服了印度大部分土地,帝国版图急剧扩大,英国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相对于殖民地的优势更为突出。英国殖民者宣扬自身文化的优越性,贬低印度文化实际上是为殖民主义服务。(4分)
英国文化侵略冲击了印度社会,但印度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在此背景下,提拉克借助传统文化激发印度人民的民族自信,宣传民族独立思想,开展民族独立斗争以实现民族独立。(4分)
英国在对印度殖民过程中,试图把西方文化移植到印度,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但印度的有识之士在不同程度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借助自身的传统文化来反抗殖民统治,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复兴。(2分)
1/2课时数智作业(五十五) 战争与文化交锋
(建议用时:30分钟,总分: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二神驾车图像饰板(如图)创作于公元前3世纪,材质为今阿富汗特产青金石。图像中希腊太阳神赫利俄斯高悬空中,手持长棍驾车的是希腊胜利女神,车上头戴皇冠的是希腊自然女神,巨轮高扶手战车则具有波斯风格。对此艺术作品的出现,合理的解释是( )
A.波斯帝国的商人贸易范围广阔
B.亚历山大建立地跨欧亚非大帝国
C.阿富汗成为东西方交往的中心
D.古希腊宗教文化普及至欧亚各地
2.公元前3世纪,自视为亚历山大继承人的托勒密王朝统治者广泛搜集包括环地中海地区乃至“东方”文献的“世界之书”,创建了当时世界规模最大的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和博学园。此举( )
A.消融了不同民族的隔阂与冲突
B.表明了统治者偏好决定文明程度
C.促进了区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D.说明了古希腊政治传统影响深远
3.(2024·江苏南通一模)在中亚地区的尼萨古城曾出土了60余只公元前2世纪的象牙角杯,上面通常雕满了各种希腊神话与生活主题的图案,杯口边缘饰有希腊式的波浪形葡萄纹和波斯式的直线连珠纹。这些角杯印证了( )
A.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西移
B.波斯帝国推行文化包容的政策
C.罗马帝国内文化交流加强
D.希腊化时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4.(2024·山东日照模拟)1294年,统治波斯的凯嘉图汗在首都帖必力思效仿忽必烈印行带有汉文“钞”字的纸币,企图代替金属货币的流通。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波斯帝国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B.忽必烈强化了边疆治理
C.蒙古西征促进了印刷术西传
D.宋元出现民族交融热潮
5.(2024·重庆二模)随着蒙古军队西征,大批汉人进入中亚、西亚以至欧洲各地。而随着蒙古军队东归,又有大批西亚人、中亚人、俄罗斯人和钦察人东来,被分置于蒙、汉各地。这一现象( )
A.加剧了中原地区的人地矛盾
B.引发了欧亚大陆的人口迁徙
C.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技术交流
6.(2024·广东深圳模拟)墨西哥的斗牛起源于西班牙的斗牛。爱尔兰和英国的木鞋舞,传到美国衍化成踢踏舞。古巴黑人仍保留着非洲祖先的古老传说。巴西民间口头文学中经常可以寻觅到来自安哥拉、刚果和莫桑比克的黑人传统的遗痕。这些现象( )
A.消除了各洲之间的隔阂
B.促进了世界人口的迁移
C.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
D.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交融
7.(2024·广东珠海模拟)以拿破仑战争为背景的某英国历史小说写道:“这是拿破仑的侧面像,帽子是一只受伤的法国老鹰,脸庞由死尸巧妙堆积而成;一根类似英吉利海峡的布条围在他的脖子上,似乎要勒死他;肩章则是一只手,正在将象征着英法和平条约的蜘蛛网扯下去。”小说的描述( )
A.体现出对拿破仑战争的理性认识
B.真实反映了欧洲社会的紧张氛围
C.表明了英法同盟关系已遭到破坏
D.有利于增强英国国民的民族认同
8.(2024·湖南邵阳一模)美国50个州名中有半数以上是以印第安语命名的,其中犹他等9个州名来自印第安部落名,其他州名源于英语、法语、荷兰语、西班牙语等。如今美国地名中有多个麦迪逊、多个华盛顿、多个巴黎、多个波士顿。美国地名来历( )
A.凸显了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B.承载着美国文明发展变化史
C.反映出北美文化以欧洲为主导
D.印证了美国文明的底蕴深厚
9.(2024·山东德州三模)19世纪中期起,西方经济学著作不断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并大量刊印发行,如《富国策》《富国养民策》《富国须知》《富强新书》《富国真理》《富民策》等。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加
B.学习西方成为国民共识
C.先进人士探索救亡道路
D.洋务运动目标基本实现
10.(2024·安徽马鞍山三模)1918年底,威尔逊提出“民族自决”原则。在该原则之下,波兰复国,波罗的海国家朝独立迈进,捷克与斯洛伐克也拼在一起,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形成联盟。由此可见,“民族自决”原则( )
A.完善了国际协商制度
B.保证了弱小民族权益
C.重构了欧洲政治秩序
D.强化了美国主导地位
11.(2024·广东梅州二模)有学者认为,二战后的现代化进程中,“泛西方化”是指西方文化内部资本主义的实现与资本主义的批判这对基本矛盾通过“海洋途径”(在一些非西方国家衍生出一种畸形殖民资本主义形态)和“大陆途径”(使另一些非西方国家从封建制度和殖民体制下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形成两大阵营的对垒。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美苏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垒
B.世界现代化进程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C.社会主义制度在中俄确立
D.世界各民族的独立冲击了西方文明
12.(2024·广东梅州一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统治精英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也注重弘扬印度传统文化。这些做法( )
A.使印度直接摆脱英国殖民统治
B.表明印度的主流文化完全西化
C.发展了甘地的非暴力斗争模式
D.丰富了印度现代文化的多样性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13.(2024·山东潍坊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文化殖民与民族文化复兴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前后,总督威廉·本廷克推行的教育改革措施深受“安立甘派”的影响。“安立甘派”认为印度文化是迷信粗野的,必须让英国文化取而代之。“安立甘派”的托马斯·B·马考莱在其1835年的《印度教育备忘录》中主张在印度大力推行英语教育,认为“必须尽最大努力,在我们和被我们统治的亿万印度人之间造就一个中间阶层,这些人的血统和肤色是印度的,但其品味、观念、道德和才智却是英国式的,再由他们用印度的语言将西方的科学知识传播给最广大的普通民众”。
——摘编自莫传笈《可视的帝国》
材料二 提拉克(1856—1920)曾接受英式教育,创办宣扬民族主义的报刊。他继承了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以来的历史神话,把雅利安的文明推远几个世纪,把英国统治以前的时代描写为一个神光朗照的、统一的黄金时代。提拉克认为,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统一就是依靠宗教信仰而得以维持的,任何政治行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的“达摩罗阁”亦即神法或宗教法则的统治,所谓爱国主义、民族自治等都是宗教达摩(即神圣的宗教职责)的应有之义。提拉克强调在殖民统治面前无所作为就是背弃自己的达摩,就是怯懦行为,这是神所不齿的。
——摘编自欧东明《浅论印度民族主义意识的确立》
指出马考莱与提拉克对待印度文化的不同态度,并予以阐释。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