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56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数智作业56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6:16:51

文档简介

课时数智作业(五十六)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建议用时:30分钟,总分:51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江西九江模拟)公元前141年,汉景帝末年,时任蜀郡太守文翁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便“欲诱进化之”,自此便有了成都城南的“石室精舍”,即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随即蜀地好学之风兴起。汉武帝将文翁办学经验向全国推广,“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汉武帝此举旨在(  )
A.探索更高效的选拔人才机制
B.打造政令统一的中央集权制
C.加速儒学向基层传播的速度
D.逐渐消解地方郡国并行制度
2.(原创题)唐代重视发展官府藏书,最重要的举措就是进行大规模图书整理校对工作。集贤院是当时主要负责校对工作的藏书处所;秘书省的后堂作为藏书处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大臣们抄书和撰书的地方。由此可见,唐代官府藏书(  )
A.使得图书质量得到保证
B.藏书处所体现多功能性
C.印刷技术并未得到应用
D.主要进行前代图书整理
3.(2024·福建漳州一模)宋代实行学田制,由朝廷赐予州县置办、民间捐献等方式购置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学校的固定资产,学校这些土地租佃给附近的农民耕种。学田制的推行(  )
A.缓解政府财政困难  B.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C.促进了教育平民化 D.推动租佃制的普及
4.(2024·河北石家庄模拟)《奏定学堂章程》颁行后,朝廷无力应付社会对教科书需求数量、种类的激增。因此政府鼓励私家编纂,许以经济利益以应学堂之需。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官修与私纂并存、以私纂为主的教科书流通的局面。这表明(  )
A.私学地位得到提升 B.新式教育蓬勃发展
C.学堂选官获得认可 D.清廷政治权力式微
5.(2024·山西吕梁二模)1958年3月8日,教育部公布《关于1958—1959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的通知》,首先提出“加强劳动教育,规定参加体力劳动的时间,并开设生产劳动课”,规定了生产劳动课的课程目标、课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了较为规范的生产劳动课程标准。该通知的颁布和实施(  )
A.适应了国家的发展战略
B.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C.构建起完善的教育体系
D.培养了“一五”计划建设人才
6.(2024·江苏南通三模)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受到士人的欢迎,在当时十分畅销,因此常被一些从事刻书出售的书坊盗印。这令朱熹很气愤,只好写信给县官和挚友,希望他们能帮忙追讨书版。这反映出(  )
A.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B.活字印刷书籍不受官府保护
C.南宋印本图书商业传播
D.朱熹著作成为科举考试依据
7.(2024·广东清远模拟)15—16世纪,欧洲印刷厂实行车间工作制度,不同工种的工人分别进行印刷、复读和装订工作。威尼斯和(西班牙)塞维利亚的印刷厂厂主必须关注每年春天在(德意志)莱比锡举行的书会,尽管两地距离有半个欧洲之遥。这则材料反映了(  )
A.意大利是欧洲文化中心
B.图书业生产资本主义化
C.文艺复兴促进书籍传播
D.工厂制度应用于图书业
8.(2024·广东揭阳模拟)下表是西方一些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这些措施(  )
国家 措施
意大利 将部分博物馆、古迹、遗址等逐步租让给私人资本管理,国家掌握所有权、开发权和监督权等
法国 通过文化协定的契约形式对卢浮宫等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其中绝大部分保护项目下放到市区级和民间
西班牙 颁布了关于私人捐助的相关法律,国家允许企业和个人上交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财产抵消欠税,对保护和宣传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动减免所得税
A.旨在维护资产阶级经济利益
B.突出了国家的主导作用
C.凸显了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D.积极利用民间力量保护
9.(2024·安徽“江南十校”联考)被誉为“通向埃及世界的钥匙”的罗塞塔石碑,是古埃及文明遗产,由拿破仑军队1799年入侵埃及时发现。1801年,英国占领埃及,此碑被英王乔治三世夺取并捐赠给英国的不列颠博物馆,至今仍为英国占有。该石碑的命运(  )
A.呈现出古代文明的辉煌
B.得益于考古界的国际合作
C.反映了殖民主义的强权
D.体现了东西方的文化交锋
10.(2024·山东临沂二模)1115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明确授予以教授罗马法而名震四方的博洛尼亚大学师生特权,并保护其人身安全与迁徙自由。后来各国国王纷纷效仿,大学在13、14世纪迅速壮大。这说明中世纪大学是(  )
A.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B.培养法律人才的主要基地
C.王权教权争取的重要对象
D.保存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11.(2024·山东济宁三模)1517年,马丁·路德将反对教会的论文钉在威登堡教堂的大门上,论文被用德文印刷并在“15天内传遍全国”。从1520年至1540年,德文书出版的数量是这之前20年出版的3倍之多。这表明印刷术的发展(  )
A.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B.改变了人们的宗教意识
C.助推了民族意识的发展
D.削弱了教会的统治地位
12.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在一些中世纪图书馆或修道院里,很多手稿用铁链拴在书架上,大多扉页上写有“护书警言”,诅咒窃书、不归还或刮除警言者。若有违反,会遭受开除教籍、身患恶疾、不得救赎等惩罚。这表明当时(  )
A.书籍珍贵且专属少数群体
B.拥有规范的图书借阅制度
C.这些书籍都属于神学图书
D.窃书或不还会受法律严惩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3.(2024·江苏苏州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自8世纪以来,阿拉伯帝国武力征服西班牙后,就非常重视当地教育,“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写字”。其治下的西班牙有70座公共图书馆,藏有从各地搜集来的珍贵书籍。哈干姆二世时科尔多瓦的图书馆最大,藏书达60多万册。除公共图书馆外,这里还有数目众多的私人藏书。中国的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到西班牙,更加促进了书籍的传播和文化的普及,照亮了西欧中世纪的思想科学文化的黑暗世界。
——摘编自吴长春《阿拉伯文化传播到西欧的途径》
材料二 在产业革命席卷欧洲大陆之时,1850年,欧洲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案在英国诞生。该法规定,经地方纳税人投票同意可以使用地方税设立公共图书馆。1871年德国统一之后,其公共图书馆运动得到发展。在社会和政治相对稳定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1882年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欧仁·莫雷尔发起公共图书馆运动,1906年在他的倡议下成立了法国图书管理员协会,公共图书馆在法国顺利发展。总体来说,到20世纪初,欧洲已经普遍建立起公共图书馆体系,这与政府的公共属性和社会职能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梁跃天《近代欧洲公共图书馆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阿拉伯帝国统治下西班牙文化事业发展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欧洲公共图书馆兴起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8分)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对我国当代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启示。(3分)
4/4课时数智作业(五十六)
1.C
2.B [由材料信息“集贤院是当时主要负责校对工作的藏书处所;秘书省的后堂作为藏书处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大臣们抄书和撰书的地方”可知,唐代官府藏书的场所不只是藏书,还进行校对、抄书等工作,体现出唐代藏书处所的多功能性,B项正确;“得到保证”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仅凭“抄书”并不能表明当时印刷技术并未得到应用,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主要进行前代图书整理,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朝廷赐予……租佃给附近的农民耕种”可知,学田制的收益主要用于民间教育使用,有利于减少百姓的教育负担,促进教育平民化,故选C项;学田只是用于教育,并不会对政府财政产生影响,排除A项;学田只是可以租给农民耕种,并不会减轻农民赋税负担,排除B项;推动租佃制的普及夸大了学田的作用,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呈现官修与私纂并存、以私纂为主的教科书流通的局面”可知,清政府放开私家编纂的限制,促进了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发展,有利于迎合新式教育对教科书的客观需求,推动新式教育的发展,故选B项。]
5.A
6.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在当时很畅销,经常被盗印,所以向县官和挚友求助帮忙追讨书版,这说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市场需求大,购买的人多,这反映了当时印本图书在商业上有广泛的传播和市场需求,故选C项。]
7.B [由“实行车间工作制度”“不同工种的工人分别进行印刷、复读和装订工作”可得,当时欧洲印刷厂存在雇佣关系和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协作,由“印刷厂厂主必须关注每年春天在(德意志)莱比锡举行的书会”说明当时欧洲的印刷厂面向市场,所以上述材料反映了欧洲图书业生产资本主义化,故选B项。]
8.D [根据材料“租让给私人资本管理”“绝大部分保护项目下放到市区级和民间”“颁布了关于私人捐助的相关法律”可知,意大利等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中都借助了私人的力量,体现了它们积极利用民间力量保护文化遗产,故选D项。]
9.C [根据材料“1801年,英国占领埃及……至今仍为英国占有”可知,罗塞塔石碑是古埃及文明遗产,是古埃及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但其至今仍为英国占有,反映了殖民主义的强权,故选C项;罗塞塔石碑是古埃及文明遗产,但仅通过该石碑并不能呈现出古代文明的辉煌,排除A项;该石碑是拿破仑军队1799年入侵埃及时发现的,并不是考古界国际合作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罗塞塔石碑被发现并流传到英国的过程,“东西方的文化交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0.C
11.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马丁·路德反对教会的论文被用德文印刷后迅速传播,而德文书籍也随着印刷的进步而大量出版,这有利于增强德意志的民族意识,即印刷术助推民族意识的发展,故选C项。]
12.A [根据题意可知,当时社会书籍主要是在图书馆和修道院里,并且用铁链拴在书架上,可知人们非常看重书籍,说明书籍珍贵且专属少数群体,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书籍的重视,没有图书借阅制度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明书籍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窃书、不归还者会受法律严惩,排除D项。]
13.(1)影响:促进了文化传承(书籍传播和文化普及);推动了文明交融;巩固了统治秩序;为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提供了有利条件。(4分)
(2)原因:工业革命的影响;国家立法的保障;政局的稳定;有识之士的倡导;政府公共属性和社会职能的主导。(5分)
意义:提升了民众的知识文化水平;提升了政府的社会治理水平;引导了社会风气(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有利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为世界各地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任写3点3分)
(3)启示:重视发挥政府作用;重视立法保障;重视文化传承;重视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重视服务公众。(任写3点3分)
2/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