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5·四川适应性考试模拟)考古发现,良渚文化前期墓葬中的高级玉器大多集中在太湖以南的反山墓地,后期则集中在太湖以北的寺墩墓地,特别是后期的寺墩墓地3号墓出土了33件大型玉琮,同时期其他墓葬中则只有1—3件玉器。据此可以推知当时已有了( )
A.严格的等级秩序 B.发达的手工制造
C.尖锐的阶级对立 D.明显的贫富分化
2.(2025·内蒙古适应性考试)有学者认为,距今约4 000年的内蒙古自治区二道井子遗址具有明显的阶级分化特征,最能支撑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
A.部分窖穴内发现了大量的炭化黍颗粒
B.出土石器以磨制为主,有斧、杵、臼等
C.地面式建筑平面形状以圆形为主,外部多附有回廊或侧室
D.遗址共发掘墓葬268座,仅在最大的墓中出土3件彩绘陶器
3.(2024·河北邯郸三模)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该遗址出土了制作精美的陶鼎、陶制双腹器、蛋壳陶杯、壶形器、彩陶纺轮,发现了国内已知最早的高温黑釉陶。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的屈家岭( )
A.与红山文化存在一定交流
B.已经出现了社会大分工
C.产生了私有制和阶层分化
D.发展处于原始人群阶段
4.(2024·江西九江三模)学术界将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人类食物来源与构成具有多样化特点的经济形态称为“广谱经济”,尤其是水生动植物与小粒型食物的广泛食用。在广谱经济的支持下,江西万年仙人洞文化的居民( )
A.掌握缫丝技术 B.饲养绵羊山羊
C.培育种植花生 D.驯化栽培水稻
5.(2024·湖南郴州联考)《周易·系辞》中记载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农本草经》称:“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些记载可用来说明我国原始社会末期( )
A.农业生产得到一定发展
B.生产技术实现突破
C.社会生产出现细致分工
D.重农思想已经萌生
6.(2024·福建漳州一模)河南安阳的商朝妇好墓出土了大量玉器,经考古鉴定,其原料有来自昆仑山的和田玉。据此可知( )
A.中原文化辐射周边地区
B.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C.区域之间存在交流往来
D.华夏认同观念已然形成
7.(2024·安徽百校大联考)先秦时期,人们热衷于抬出家族中有特殊地位的祖先,如青铜器作器者通常自称为“某之孙”“某之子”。在追认祖先的风潮中,许多族群塑造出共同的英雄先祖,如商人始祖契、周人始祖后稷、楚人始祖祝融等。该现象( )
A.重塑了宗法伦理 B.促进了华夏认同
C.强化了分封秩序 D.催生了郡县制度
8.(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已发现43处遗址点,多为积石冢性质(如图),其最大特点是无论是一地单冢或多冢,每个地点都设有一座具有王者身份的中心大墓,其他墓葬置于中心大墓南侧。这反映出当时( )
A.宗法观念的萌芽
B.区域文化相互交融发展
C.社会结构的变革
D.成熟的奴隶制国家形成
9.(2024·广东佛山一模)距今约4 700年的浙江钱山漾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篓、篮、簸箕等竹编用具,饰有人字纹、梅花眼、菱形格等花纹。这体现了( )
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B.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C.生产劳动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社会分工与权力斗争的复杂
10.(2024·湖北孝感二模)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于1959年被发现,遗址距今大约3 800—3 500年,是探索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如图是二里头遗址重要遗存分布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宫城居中建设彰显中央集权
B.儒家等级思想影响城市布局
C.青铜铸铜作坊服务农业生产
D.墓葬分布体现阶级分化出现
11.(2024·广东佛山二模)如图展示的玉龙龙首向前,张口露齿,口内穿孔并呈环形齿状,鼻微凸,“臣”字形眼,圆睛微凸,宝瓶形双角后伏,身躯与龙尾弯卷,呈两重内外并列圆弧蟠状。据此判断,该玉龙( )
A.表明了时人尚武的风气
B.反映了手工业技艺精湛
C.显示了民众厚葬的观念
D.体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
12.(2024·河北邯郸二模)西周青铜器的出土范围北起内蒙古、辽宁,南到湖南、江西、四川,东起山东半岛,西到甘肃、宁夏,以陕西、河南最多。其中王臣铸作的礼器占比很大。诸侯国的青铜器也有所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材料可用于说明,西周( )
A.诸侯挑战王室权威 B.宗法分封逐步弱化
C.政治制度特点鲜明 D.政治经济中心转移
13.(2024·广东南粤名校联考)《礼记·表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可谓知(智)矣”。这反映了商周时期( )
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B.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C.对天命神意的批判 D.人文意识逐渐增强
14.(2024·江西南昌三模)周初分封诸侯,被封者率本族族人到达封地后,首先要建立一个军事据点即“国”,“国”以外广大田土则称为“野”。国人是以周部族为主体的统治部族成员,野人主要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这种治理模式( )
A.加剧了地方的冲突 B.促进了民族认同
C.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D.维系了专制集权
15.考古研究表明,西周初期,作为殷遗族氏和商文化重要标记的金文族徽铜器分布较为分散,其名称、类型也大多与商代晚期相同;但到了西周晚期的殷遗后裔墓葬中,有些铜器已不见族徽,器物组合具有明显的周礼“重食”的特征。这表明( )
A.殷商遗民丧失本族特征
B.周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
C.西周农业生产水平提升
D.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
16.(2024·重庆模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将甲骨刻辞按内容分为4大类22小类(如表),这主要反映商朝( )
类别 内容
(1) 奴隶和平民,奴隶主和贵族,官吏,军队,战争,方域,贡纳
(2) 农业,渔猎,畜牧,手工业,商业,交通
(3) 天文历法,气象,建筑,疾病,生育,鬼神崇拜,祭祀,卜法,文字
(4) 其他
A.文字体系已经形成 B.经济生活较为繁荣
C.社会文明程度提高 D.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5分,第18题12分,共27分。
17.(2024·辽宁重点高中协作体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神话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自然与社会的真实状况,神话的传播反映了时人的精神愿望。对于缺乏文字的历史时期,今人通过考古实物和遗址的发现来推测远古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和习俗,而神话故事同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民的生活。在文字产生以后,通过前人对于神话传说的追记以及对同一神话故事不同版本内容演变的溯源,我们可以推知重大事件的概况、了解先民的思想情感和愿望。神话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洪水神话、创世神话、感生神话、帝王神话等。
洪水神话,以女娲补天为例,《论衡·谈天篇》中所载:“儒书言:共工与颛顼争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
符命神话,以《宋书·符瑞志》为例,符命神话或者表现为以帝王身体为载体的感生、相貌异象、异事等帝王神话,或者表现为以自然异象或谶言为载体的一般符命神话。《符瑞志》以刘歆的新五德终始说为理论依据,以神化历史时期重要文化、政治人物为手段,旨在论证“禅让”是历史演进、王朝更替的合理选择,进而证明出生寒门却取代东晋的刘裕所建的皇朝具有历史合法性。
——摘编自吕晨晖《浅谈中国神话传说的史料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释材料中两则神话传说的史料价值。(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神话传说产生与传播的原因。(6分)
18.(2024·河北邯郸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青 铜 器 1 1963年出土,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其中提到周武王决定建东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与《尚书》中《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互证,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青 铜 器 2 1976年出土,器内有铭文18行284字,铭文前段颂扬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史墙盘记述的周王政绩与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内容非常吻合,关于微氏家族发展史部分内容并不曾见于已知文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何尊、史墙盘蕴含的史料价值。(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青铜器体现的特点。(6分)
6/6课时数智作业参考答案与精析
课时数智作业(一)
1.D 2.D
3.B [材料中陶器的多样化制作和高温黑釉陶的发现,反映了屈家岭时期的手工业(制陶业)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独立和专业化发展往往意味着社会大分工的出现,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屈家岭遗址与红山文化存在一定交流,排除A项;虽然社会大分工可能导致私有制和阶层分化的出现,但材料中并没有直接证据显示私有制和阶层分化已经产生,排除C项;屈家岭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其发展不是处于原始人群阶段,排除D项。]
4.D [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人类的经济形态发生了变化,其中之一就是食物来源与构成的多样化,这被称为“广谱经济”。在这一时期,人类开始广泛食用水生动植物和小粒型食物,江西万年仙人洞文化的居民在广谱经济的基础上,开始驯化并栽培水稻,故选D项;“掌握缫丝技术”与材料中“人类食物来源与构成”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饲养绵羊山羊”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花生原产于美洲,排除C项。]
5.A [根据题干可知,《周易·系辞》中记载了神农氏制作农具耒耜的事迹,《神农本草经》记载了神农氏尝百草遇毒“得茶而解之”的事迹,这些可用来说明原始社会末期农业生产得到一定发展,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易·系辞》中所记载的耒耜并没有实现生产技术的突破,排除B项;题干仅是述及神农氏制作农具耒耜、神农氏尝百草的故事,并没有述及社会分工,排除C项;“重农”即重视农业,与神农氏制作农具耒耜、神农氏尝百草无关,排除D项。]
6.C [根据材料“河南安阳……昆仑山的和田玉”可知,商朝的主要城市位于中原,商朝的墓葬里面发现了昆仑山的玉器,据此可知,区域间存在交流往来,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这些玉器所具备的文化特征,不能体现中原文化的辐射传播,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陪葬品的材质,不能说明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排除B项;华夏认同观念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7.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追认祖先的风潮中,许多族群塑造出共同的英雄先祖,从而实现了某区域的族群认同,由此可知该现象促进了华夏认同,故选B项;“重塑”一词表述有误,材料强调的是许多族群追溯英雄祖先,这并不是重塑宗法伦理的体现,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形成的政治制度,与追认祖先无关,排除C项;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后全国推行的地方制度,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8.C [根据材料可知,在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考古发现中,每个地点都设有一座具有王者身份的中心大墓,其他小墓葬位于大墓之南,这一现象表明了该社会存在明确的等级制度和头目领导的统治,即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的变革,故选C项;“宗法观念的萌芽”是在西周初期才开始出现的,与红山文化时期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牛河梁遗址,没有提及其他地区文化遗址,更看不出“相互交融发展”,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奴隶制,且夏朝的建立才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正式形成,D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
9.C [根据材料“篓、篮、簸箕等竹编用具”“饰有人字纹、梅花眼、菱形格等花纹”等可知,浙江钱山漾文化遗址出土的竹编用具是生产劳动工具,上面饰有人字纹、梅花眼、菱形格等花纹是先民艺术审美的体现,因此这体现了生产劳动与艺术审美的结合,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浙江钱山漾文化遗址,无法体现它传承了哪个遗址的文明,排除A项;人字纹、梅花眼、菱形格等花纹都是相对常见的朴素纹饰,无法体现“浪漫主义”,排除B项;仅凭借出土的竹编用具以及其上的纹饰,无法判断“社会分工”的情况,更无法得知“权力斗争”的情况,排除D项。]
10.D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墓葬分为贵族墓葬和平民墓葬,且分布区域不同,平民墓葬更多在墓葬集中分布区,而这里的贵族墓葬相对较少,这些墓葬的分布体现了阶级分化,D项正确;先秦时期权力还没有高度集中,夏朝没有形成中央集权,排除A项;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形成,排除B项;青铜器此时一般作为礼器存在,很少用于农业生产,排除C项。]
11.B [根据材料“玉龙龙首向前,张口露齿,口内穿孔并呈环形齿状,鼻微凸,‘臣’字形眼,圆睛微凸,宝瓶形双角后伏,身躯与龙尾弯卷,呈两重内外并列圆弧蟠状”可知,这详细描绘了玉龙的形状和样式,反映了当时手工业技艺精湛,B项正确;材料中对玉龙的描述,未体现当时尚武风气等相关内容,排除A项;该玉龙反映了手工业技艺精湛,无法显示民众厚葬的观念,排除C项;该玉龙反映了手工业技艺精湛,未涉及王权至上等内容,排除D项。]
12.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器主要用作象征政治权力的礼器和兵器,材料涉及了其分布的范围和集中地点及对象,可以体现宗法制与分封制的鲜明特点,即材料可用于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特点鲜明,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诸侯挑战王室权威,排除A项;此时宗法制与分封制并没有逐步弱化,排除B项;西周时期政治经济中心没有转移,排除D项。]
13.D [由殷商时期的“尊神”“先鬼而后礼”到西周时期的“尊礼”“事鬼敬神而远之”可得,其中的礼是用来规范不同等级的人的行为的,所以由题干可以看出由商到周人们越来越看重人的地位,人文意识逐渐增强,故选D项;题干所述只涉及神,并未涉及王权,所以没有体现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天子权威不断强化,排除B项;殷商时期从“尊神”到西周时期“尊礼”反映了人们对人与神地位的认识发生了变化,神的地位是仅次于人的,这并不是对天命神意的批判,排除C项。]
14.C [根据材料“军事据点即‘国’”“国人是……统治部族成员,野人主要是……传统居民”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初,地方实行分封制,国野制度区别国人与野人,一定程度上使国人和野人各安其分、各司其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故选C项;西周的国野制度保留被征服地区的原有社会组织,野人身份不同于奴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被征服地区与周的冲突,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提及民族认同,排除B项;西周尚未建立专制集权,秦朝是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排除D项。]
15.B [根据题干可知,在西周初期,“作为殷遗族氏和商文化重要标记的金文族徽铜器……其名称、类型也大多与商代晚期相同”,到西周晚期,在殷遗后裔墓葬中,族徽数量已减少,并且其器物组合呈现出周文化的特征,这种现象充分表明在西周晚期,周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故选B项;题干内容的着重点在于阐述在西周晚期,殷商遗民对周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并不等于他们丧失了其本族的特征,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殷商遗民的族徽铜器,属于手工业范畴,与农业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殷商遗民铜器体现出对周文化的认同,而不是“礼崩乐坏”,排除D项。]
16.C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在甲骨刻辞的内容中,既有国家管理层面,也有经济层面,还有思想文化层面,这反映出商朝文明程度的提高,故选C项;表格内容主要述及甲骨刻辞,并没有述及甲骨文的文字体系,排除A项;表格内容不仅述及商朝的经济生活,还述及国家管理、思想文化等,排除B项;表格内容仅述及了“奴隶和平民”“奴隶主和贵族”,并没有述及他们之间的矛盾问题,不能得出“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结论,排除D项。]
17.(1)女娲补天:反映了火的使用;新的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对探究人类文明起源有重要意义;同时塑造了不畏艰险、勇敢、充满智慧的民族精神。符命神话:《符瑞志》反映了儒家天人感应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祥瑞观念的政治功能;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史、自然史方面的重要文献资料;对研究刘宋政权的建立有重要意义。总之,神话传说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需要通过考古实物、遗址的发现发掘和文献的佐证;文史互证对于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9分)
(2)产生原因: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古代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的心路历程或愿望。传播原因:通过口口相传;文字产生之后借由笔录记载,通过经典流传演变。(6分)
18.(1)史料价值:何尊证明了周武王欲建东都于洛邑;提供了“中国”一词的实物见证。史墙盘记载七代周王的功绩;是研究微氏家族重要的史料补充。(6分,言之成理即可)
(2)特点:制作工艺精湛;突出美观性;礼器兼铸铭文,具有实用性;铭文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6分,言之成理即可)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