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数智作业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6:16:51

文档简介

课时数智作业(二)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4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吉林长春一模)西周时期,周王以五等爵制为原则确立对诸侯的统治秩序。下表为关于春秋时期五等爵制的相关记述。这说明春秋时期(  )
《左传》 僖公四年,许君卒于齐桓公伐楚军中,葬之以侯,礼也
《吴语》 吴王对晋人说:“孤欲守吾先君之班爵,进则不敢,退则不可。”
A.政治传统仍有约束力量
B.礼崩乐坏形势日趋严峻
C.诸侯争霸成为社会趋势
D.五等爵制推动社会转型
2.(2024·广东惠州一模)陆浑戎原居于甘肃酒泉附近。考古发现,洛阳附近有众多春秋时期的陆浑戎墓葬群,陪葬品中有马牛羊头蹄,还有数量众多的成套青铜器及玉石质礼器,如编钟、编磬、铜车马器、玉璜、玉扳指等。该现象表明(  )
A.传统的政治秩序受到冲击
B.华夷之间的差异逐渐消弭
C.华夏文明影响力日益扩大
D.生产关系已发生重大变革
3.(2024·广东广州二模)公元前702年,“北戎病齐,诸侯救之,郑公子忽有功焉”。为表谢意,齐国为防守边境的各国军队馈送食物,并让鲁国来帮忙确定馈送的先后次序。鲁国按周王封爵的次序把郑国排在后面,“郑人怒,请师于齐”。这说明了,春秋时期(  )
A.贵族政治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
B.郑国力图巩固西周的分封制度
C.传统的政治秩序已被破坏殆尽
D.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4.(2024·江苏南通二模)如图为出土于安徽淮南的青铜器鄂君启金节,该金节是公元前323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封地约在今湖北鄂城一带)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凭证,金节上的铭文规定了免征数额、运输范围、年限时效以及禁运物资等。这可以反映出当时(  )
A.楚王与鄂君的政治经济关系依然严格
B.江淮流域已出现大规模长途贩运贸易
C.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已被打破
D.青铜铭文成为最早的成熟汉字
5.(2024·山东聊城一模)春秋初年,楚、吴均因文化落后被称为蛮夷之国,但到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及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却被《春秋》改称为“楚子”“吴子”;杞君(夏之后裔)朝鲁君时用夷礼被贬称为夷,后改用周礼则又得称为“诸夏”。上述称呼变化印证了,当时(  )
A.列国纷争的现实 B.华夏认同的观念
C.夷夏关系的对立 D.儒家思想的传播
6.(2024·山东聊城二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认识到地理环境对政治活动的重要影响,提出了诸如“北守南融”“以藩为屏”“以夷制夷”“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屯垦戍边”“富国强兵”等思想。这体现的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的特点是(  )
A.形成了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
B.偏重实践,经世致用
C.注重处理中国与邻国的关系
D.源远流长,连绵不断
7.(2024·广东汕头一模)商代甲骨文证实,商王自称“一人”或“余一人”;西周早期周康王和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的青铜铭文证实周王自称“余一人”或“我一人”;春秋中晚期的“叔夷钟”铭文证实齐灵公也自称“余一人”。这表明(  )
A.商代已出现君主专制的雏形
B.西周延续和继承了商朝政制
C.春秋时期传统礼制遭到破坏
D.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连续性
8.(2024·广东梅州一模)战国时期,齐国为了招揽天下人才探寻治国理论,专门设立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并给予优待,在学宫内出现了各派学者“聚人徒,立师学,成文典”的盛况,他们之中有的潜心钻研,有的聚会论辩,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势。这种现象反映出稷下学宫(  )
A.体现了官府垄断学术
B.得益于诸子百家的相互融合
C.维护了贵族等级体系
D.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
9.(2024·河北邯郸一模)商鞅认为,实行为善、怀柔的政策必然导致“奸民”增多,民强则国起内乱,民弱则众皆依上,唯以权力压制民众,才能使秦国“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所谓“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重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据此可知,商鞅这一主张的特征是(  )
A.重刑轻德 B.严刑峻法
C.崇尚耕战 D.国富民弱
10.(2024·江苏连云港一模)春秋时期,曾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的楚国,在大败晋国主持会盟后,同伍于“中国”;“蛮夷之国”的越国继吴而起,“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一度“号令中国”。上述现象表明(  )
A.蛮夷之国成为天下共主
B.国家统一基础业已奠定
C.诸侯争霸助推华夏认同
D.封建制度增强各国实力
11.(2024·湖南怀化二模)春秋时期,齐桓公提倡穿鲁国绨衣并高价大量进口,使得鲁国农村毁粮种桑,城市改行开织厂。一年后,齐桓公倡导穿齐国丝帛,低价倾销囤积的齐帛,停止进口鲁国丝织品,停止向鲁国出口粮食。两年后,鲁国民众有十分之六跑到了齐国。齐国人口大增,越发强盛,而鲁国国将不国矣。这表明(  )
A.重农抑商政策有其历史根源
B.外向型经济应当严格限制
C.粮食生产事关国家战略安全
D.新经济因素引发社会变动
12.(2024·湖南娄底模拟)西周时期的用乐是以钟、磬、鼓为主的打击乐,春秋战国时期,丝竹管弦类乐器因短促悦耳而活跃起来,起到“调民”“和民”作用的金石之乐渐遭废弃。这一变化体现了(  )
A.享乐主义四处蔓延
B.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C.分封制度的崩溃
D.统治者的腐朽生活
13.(202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邹衍先后游历魏、赵、燕等国,宣传其思想,“適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適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身亲往师之”。这表明(  )
A.国君认同敬天保民的思想
B.天人感应成为主流观念
C.五行学说蕴含变革合理性
D.社会转型呼唤集权体制
14.(2024·江苏淮安调研)风俗是一种被模式化的社会生活方式。《诗经·周南·关雎》倡导“美教化,移风俗”;《庄子·秋水》提出“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商君书·算地》中云“故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可见三者都主张(  )
A.重视风俗,顺俗行事 B.道德教化,移风易俗
C.观俗立法,察国事本 D.以俗观政,政俗结合
15.(2024·河北衡中同卷调考)战国时,有思想家指出:“国有礼、有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有孝、有悌、有廉、有辩。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必削至亡;国无十者,上有使战,必兴至王……国用《诗》《书》、礼、乐、孝、悌、善、修治者,敌至,必削国;不至,必贫国。”由此可知,该思想家主张(  )
A.建立礼乐社会 B.严格控制臣民
C.讲究师出有名 D.实行军功爵制
16.(2024·广东深圳一模)墨子认为“无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一里之人必须“尚同”于里长,以此层层上推,天下之人必须“尚同”于天子,甚至要做到“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这表明墨子(  )
A.背弃了农民阶层的利益
B.支持君主的独裁统治
C.吸收了法家的学说理论
D.具有浓厚的集权偏向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共26分。
17.(2024·河北张家口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儒家、法家与道家政治理论的比较
儒家 法家 道家
问题 意识 一个礼崩乐坏的世界,重建良善的政治秩序 君主的政治危机,成就霸业的难题 一个偏离“道”的社会,重建合乎“道”的社会
理论 解释 没有系统的因果解释,但可基于观念、行为和秩序三个维度来理解周朝礼制的崩解 人是自利的,接近君主的人都想获得权力,故君主随时可能面临危机;若不能强君、不能弈法、不能聚焦农战就无法成就霸业 唯有合乎“道”的自然秩序是良善秩序,所有偏离“道”的人为秩序都会导致国家昏乱
解决 方案 周朝礼制、政治伦理实行仁政、君子人格 强君、农战、法制、赏罚 循道而为、柔弱处下无为而治、绝圣弃智
理想 社会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以成霸王之名” “小国寡民”“至德之世”
——摘编自包刚升《儒法道:早期中国的政治想象》
从表格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8.(2024·山东淄博三模)《管子·问》保存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份社会调查提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一份社会调查提纲
问死事(为国牺牲)之孤,其未有田宅者,有乎?
……
问死事之寡,其饩廪(口粮)何如?
问国之有功大者,何官之吏也?
……
问宗子(嫡长子)之收(庇护)昆弟者,以贫从昆弟者几何家?
余子仕而有田邑者,今入者几何人?
余子父母存,不养而出离者几何人?
问国之弃人,何族之子弟也?
……
问理园圃而食者几何家?
人之开田而耕者几何家?
所辟草莱有益于家邑者几何矣?
士之有田而不耕者几何人?身何事?
……
问男女有巧伎,能利备用者几何人?
工之巧,出足以利军伍,处可以修城郭补守备者,几何人?
问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
问人之贷粟米,有别券者几何家?
……
——摘自《管子·问》
(1)这份社会调查提纲反映了当时哪些社会现象。(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齐国进行社会调查的目的。(6分)
6/6课时数智作业(二)
1.A [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周王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来规范统治秩序,《左传》中记载,许国国君卒,以侯的礼制下葬,《吴语》中记载吴王(称王的诸侯)对晋人讲要守住先王的爵位,不敢僭越,说明此时传统的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的约束力仍然存在,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五等爵制及等级尊卑礼乐制度仍然具有约束力,没有提及“礼崩乐坏形势”,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诸侯争霸的情况,排除C项;西周时期的五等爵制维系传统政治秩序,排除D项。]
2.C [依据材料可知,陆浑戎是原居于西北的游牧民族,但在数量众多的春秋时期的陆浑戎墓葬群中,出现大量的华夏礼乐文化风格的成套青铜器及礼器等,由此反映了游牧民族对于华夏文化的尊崇,说明华夏文明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政治秩序及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A、D两项;“华夷之间的差异逐渐消弭”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
3.A [根据材料可知,鲁国确定馈送食物的先后次序是按照周王封爵的次序,说明当时分封制仍有影响力,即贵族政治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A项正确;郑国力图维护的是本国的利益,而非维护分封制度,排除B项;“传统的政治秩序已被破坏殆尽”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益剧烈是在战国时期,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颁发……免征数额、运输范围、年限时效以及禁运物资”可知,金节是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凭证,铭文上的细节规定表明楚王与鄂君的政治经济关系依然严格,故选A项;根据材料“免征数额、运输范围、年限时效以及禁运物资”可知,这是对货物运输的规范,未体现货物运输的数量,因此,“江淮流域已出现大规模长途贩运贸易”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的表现是私商的大量出现,但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材料中的金节是战国时期的,因此,“青铜铭文成为最早的成熟汉字”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5.B [华夏认同观念是基于周礼、文化发展程度、礼仪等,其中包含了对“文明”和“野蛮”的划分。通过楚、吴以及杞君的称呼变化就可以看出他们从“野蛮”到“文明”的过程,即从夷变夏的过程,故选B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体现出列国纷争对楚、吴以及杞君的称呼有直接影响,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夷夏关系对立在材料中并不明显,材料揭示的是由夷变为夏,排除C项;儒家思想当时还未出现,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北守南融”“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出现雏形,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具有偏重实践,经世致用的特点,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出现雏形,并没有形成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排除A项;“注重处理中国与邻国的关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源远流长,连绵不断”是中华文化的特点,不是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的特点,排除D项。]
7.C [商王、西周早期周康王和西周晚期周宣王均自称“一人”“余一人”或“我一人”,强调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地位,但到春秋晚期诸侯国齐国的国君齐灵公也自称“余一人”,强调了他独一无二的地位,这僭越了周礼,表明春秋时期传统礼制遭到破坏,故选C项;商王自称“一人”或“余一人”与君主专制的雏形存在关系,但无法证实其已经出现,排除A项;材料无法直接证实西周延续和继承了商朝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在强调中华文明的特征,排除D项。]
8.D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齐国的官办高等学府。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国为了招揽天下人才专门设立稷下学宫,而在学宫内出现了各派学者潜心钻研、聚会论辩的场景,这种现象反映出稷下学宫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重要平台,故选D项;春秋时期,官府垄断学术的局面已经被打破,排除A项;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齐国稷下学宫中的现象与诸子百家的融合并无直接关系,“得益于”说法错误,排除B项;齐国专门设立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而非维护贵族等级体系,排除C项。]
9.A [根据材料“为善……政策必然导致‘奸民’增多”“民强则国起内乱……唯以权力压制民众”“重刑少赏,上爱民,民死赏。重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认为治国要采取强硬的措施,“善”治会导致“奸民”,当君主通过严厉的刑罚和慎用赏赐来表达对百姓的爱护,百姓会为了赏赐,不惜一切去立功,而加重奖赏,减轻刑罚,实际上是君主不爱护百姓,百姓也就不肯拼死为君主效命,因此商鞅这一主张不考虑收服民心,体现出重刑罚、威慑民众而轻德治的特点,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耕”,没有涉及商鞅变法奖励耕织,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要用强权来“弱民”,没有提及秦国的国力,排除D项。]
10.C [由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楚国由“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到“同伍于‘中国’”,“蛮夷之国”的越国,“一度‘号令中国’”,反映了楚国、越国等蛮夷之国,在争霸过程中,逐渐融入华夏族,由此说明诸侯争霸助推华夏认同,故选C项;春秋时期,只是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逐渐丧失,蛮夷之国没有成为天下共主,排除A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处于社会动荡、分裂时期,“国家统一基础业已奠定”说法错误,排除B项;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没有确立封建制度,排除D项。]
11.C [根据材料“春秋时期,齐桓公提倡穿鲁国绨衣并高价大量进口,使得鲁国农村毁粮种桑,城市改行开织厂……停止进口鲁国丝织品,停止向鲁国出口粮食。两年后,鲁国民众有十分之六跑到了齐国”可知,春秋时期鲁国农业经济出现问题,以至于国家出现人口逃离的现象,这是因为其在短期利益的诱惑下放弃了粮食种植的缘故,说明粮食生产事关国家战略安全,C项正确;题干提供的信息是围绕工商业的经济战,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A项;“外向型经济应当严格限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题干信息与铁犁牛耕、封建经济无关,无法得出“社会变动”的相关结论,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丝竹管弦类……活跃起来”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丝竹管弦类乐器因短促悦耳而活跃起来,这正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从而对音乐艺术有了更高的需求,故选B项;“享乐主义四处蔓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分封制度的崩溃对音乐艺术的影响有限,无法全面解释音乐变革的现象,排除C项;统治者的腐朽生活对音乐艺术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力相比经济发展来说要小很多,排除D项。]
13.C [根据材料“邹衍先后游历魏、赵、燕等国,宣传其思想”可知,邹衍游历各国,且得到了各国统治者的重视,反映了其宣扬的五行学说在各国统治阶层中有一定影响力,侧面反映了五行学说蕴含变革合理性,因而受到欢迎,故选C项;敬天保民属于儒家思想,邹衍属于阴阳五行家,排除A项;“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之一,在汉代影响逐步扩大,排除B项;集权体制是法家学派宣扬的思想,邹衍并未强调集权体制,排除D项。]
14.D [“美教化,移风俗”的意思是教化民众使他们变得有美德,推动社会风俗的转变,“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论述了风俗与政治的密切关系,“故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的意思是有能力的人治理国家,考察国家历史、民风民俗,然后制定法律法规,这样治理起来就畅顺,国家就太平,由此可见三者都主张以俗观政,政俗结合,故选D项;题干所述三则史料不仅仅述及了重视风俗,而且还述及了其与政治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三则史料述及的是风俗,而不是用“道德”来教化百姓,排除B项;“观俗立法,察国事本”仅仅是《商君书·算地》中的观点,排除C项。]
15.B [根据材料“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必削至亡……必兴至王”可知,该思想家认为如果国家遵从儒家的礼乐教化,国家就会贫弱,可见该思想家反对德治、仁政,主张加强对臣民的控制,反映了法家的思想主张,故选B项;根据材料“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必削至亡”可知,即使国家有礼、乐等道德规范,国君就是不让民众去打仗,国家也一定会削弱以致灭亡,体现了该思想家对礼乐制度的反对,排除A项;师出有名是说出兵作战有正当的理由,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军功爵制是商鞅变法中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的措施,题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
16.D [根据材料“天下之人必须‘尚同’于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及所学知识可知,墨子认为天下人的意志要服从天子的意志,说明其认可权力集中到天子,表明墨子具有浓厚的集权偏向,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代表下层民众的利益,除了“尚同”的主张外,还主张兼爱、非攻等,并未背弃农民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表明墨子主张权力集中,并非“独裁统治”,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墨子有关集权的思想是独立产生还是吸收法家思想产生,仅根据材料无法判断,排除C项。]
17.示例
论题:儒法道的政治理论是对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现实回应。(2分)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在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政治体制、思想文化领域的大变革时期,鉴于大变革的社会现实,先秦儒家、法家、道家均提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政治主张。儒家针对礼崩乐坏的现实,提出了恢复周朝礼制,实行德治仁政,重建礼乐文明的政治想象;法家针对兼并战争频发,提出了富国强兵、奖励耕战等顺应现实需要的主张,法家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以成霸王之名”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变革提供了思想指导;道家针对战乱纷争的社会现实,主张用顺其自然的心态和无为而治的姿态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8分)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三家所提出的关于解决现实问题、寻找国家出路的主张均是建立在社会大变革的现实基础之上,是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也是其对社会变革的积极回应。(2分)
(评分说明:“示例”只供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的评分依据,学生若从其他角度回答,且言之有理也可酌情赋分)
18.(1)社会现象:抚恤对国家有功之人,奖励军功,世卿世禄制逐渐被打破;宗族内部关系削弱,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农业与工商业得到发展;存在贫富分化现象;租佃及借贷关系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8分)
(2)目的:全面了解当时齐国的政治、经济等状况;为调整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实现富国强兵。(6分)
5/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