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3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数智作业3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6:16:51

文档简介

课时数智作业(三)
1.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江西省发现了秦朝军队南征百越时留下的青铜兵器,这反映了江西地区对于秦朝控制东南有着重要的战略作用,表明江西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一批兵器,主要是因为军事需要,不能反映与中原经济的交流,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一批兵器的发现,没有涉及这些兵器的制造技术,不能反映官营手工业相对比较发达,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一个郡的名称,不能得知郡县制全面推行,排除D项。]
2.A [秦统一后,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郡县制;“属邦”成为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表明秦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郡县治理体系不断加强,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大交融的信息,排除B项;由材料得不出是分化事权,加强皇权,排除C项;材料与地方官吏的行政能力无关,排除D项。]
3.B [秦朝的法律对原六国百姓采取了不对等的做法,虽然受到关中百姓欢迎,但法律制度却遭到东方各地的排斥,这说明秦朝的统治蕴含着一定危机,B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秦律存在的缺陷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秦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并未对比秦国的二十等爵与东方各国的爵制,无法得出其更加优越的结论,排除D项。]
4.D [根据材料“内史成为主管经济的中央官员;完全推行郡制之后,内史职掌发生第二次变化……‘内史郡二千石官共令’”可知,随着中央集权的强化,内史逐渐成为地方官,职权发生变化,D项正确;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得内史的职权发生变化,排除A、B两项;材料中体现不出内史与二千石的郡守平级,排除C项。]
5.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强调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儒生所秉持的儒家思想与秦朝的治国理念不太相符,所以这些博士虽然有一定职责,但不参与政治决策,政治影响甚微,这主要是受到秦朝治国理念的影响,B项正确;秦朝建立后实行思想专制,百家争鸣基本结束,排除A项;太学是汉代才出现的,与秦朝无关,排除C项;秦朝的博士制度并非为了制约皇权,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秦统一后,始皇帝命人在泰山刻石……这是典型的儒家政道原则”可知秦始皇统治时期有儒家思想,根据材料“琅琊刻石……主张按四时而行事,这是阴阳家的核心思想”可知,秦始皇统治时期也有阴阳家思想,虽然秦朝推行法家思想治国,但为了适应大一统的需要,也有儒家思想和阴阳家思想,B项正确;主流治国理念依然是法家思想,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秦朝统一后,推行法家思想,“百家争鸣之风余韵未尽”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儒家和阴阳家逐渐与法家合流的论断,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可知,司马迁认为秦二世胡亥是密谋篡位,而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的秦简则记录的是奉诏即位。由此可见,多元史料的发现有助于丰富历史认知,C项正确;由材料看不出主观倾向对历史研究的影响,排除A项;历史真实面貌是可以还原的,排除B项;“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这一说法错误,历史评述要坚持唯物史观,排除D项。]
8.C [通过户籍制度,秦朝成功实现“故六国”遗民身份向国家编民身份的转化。这一转变说明秦朝在大力强化国家认同,C项正确;材料没有述及严刑峻法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通过重新登记户籍并且不再标明原籍地,可见对所有民众都已一律平等看待,排除B项;依据材料信息无法断定户籍体系是否成熟,排除D项。]
9.A [根据材料“新黔首(平民)未习(秦)事”,新地吏应避免过于严苛,不得恶言谩骂、侵辱新黔首,并由长吏督查新地吏的这些行为;新地吏如果“询(诟)詈(骂)新黔首,赀(罚款)一甲;殹(殴)笞,赀二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律对新黔首的宽容以及对新地吏的督查,反映了秦朝注重调和地方以巩固统一,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对新黔首的宽容,而不是强调秦律的严密性,排除B项;外儒内法是汉代的统治策略,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对新黔首的宽容,而不是强调对官吏的监察与管理,排除D项。]
10.D [根据材料可知,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招纳各国士人参加政府,设置博士官,有利于缓和各地的反抗情绪,D项正确;秦始皇任用各地的士人,而不是贬低士人,排除A项;世家大族是东汉以来形成的,排除B项;C项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
11.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军功爵制,王鹤、赵亥等人因军功得爵,位列“丞相”之前,体现了当时武人有较高的政治地位,说明秦代官僚政治尚未成熟,A项正确;材料说明秦代官僚政治尚未成熟,未涉及新爵制改革,排除B项;材料说明秦代官僚政治尚未成熟,未体现宰相制度制约皇权,排除C项;秦朝推行郡县制,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2.D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郡县制下,地方自主行政的比重相对较大,说明地方有一定行政自主权,D项正确;材料所述是地方按律令行政的执行状况,无法说明文书行政运行不畅,排除A项;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排除B项;材料所述是地方行政管理,不是基层管理,排除C项。]
13.A [根据材料信息“这一乌托邦是由非人格化的法律机制、‘技术’和神秘的权势支配的;在这种社会中,数不清的私人激情、情感、价值以及信念的力量都将被清除出去”可知,史华慈认为秦朝是靠法律机制、中央集权制等非人格化的元素来统治,也就是有规范化的统治框架,而不是依靠“私人激情、情感、价值”等进行随性统治,体现出秦朝统治具有理性主义特征,A项正确。]
14.D [秦简记载了秦代君主下“制书”或臣下“受制”以及问询、议论等的程序和规定,据此可得秦代行政运作趋于规范,故选D项;题干所述是秦代君主下行政命令和臣下接受行政命令的相关程序和具体操作规范,与户籍管理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A项;“写明制书……年月日……天数……一起呈上”说明官僚体系效率较高,排除B项;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15.B [根据材料“伐无道,诛暴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是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产物,且得到了底层百姓的支持,故B项正确;题干中的“张楚”仍然属于旧式的封建政权,排除A项;秦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排除C项;题干中仅提及陈胜、吴广起义,“风起云涌”无可得知,排除D项。]
16.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这三条垂直而相互制约监督的官僚系统,即行政系统、监察系统、军事系统,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的效能,故选D项;分权制衡原则主要是用于西方民主代议制的发展,当时秦朝实行的是封建帝制,主要目的是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排除A项;“捍卫了普通百姓的利益”的说法绝对化,而且在封建专制时代,国家治理主要服务于阶级统治的需要,排除B项;三公九卿制度通过相互制约与平衡,实现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排除C项。]
17.(1)高低:材料二史料价值高。
理由:材料一属于第二手史料;材料二属于第一手史料,所以其史料价值高。补充:方志、研究专著、图像史料;实物史料(考古资料)等。(任答两点4分)
(2)评价:
进步性:秦始皇是地主阶级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确立的国家和基层治理制度等为历代王朝所沿用;等等。(任意答出其中一点)
具体内容: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建立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官员选拔上“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考核实行上计制;颁行《秦律》,以法治国;加强基层管理(分类登记户籍、设乡里、什伍组织);统一车轨,大修驰道、直道,五尺道;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建立文书管理体系;重视少数民族管理(设典客、典属国);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等;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实行田律);整顿社会风俗等。(任意答出其中三点,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局限性:暴君(暴政);横征暴敛;焚书坑儒;巡游求仙;大兴土木;刑法严苛;等等。(指出局限性或体现局限性的具体内容即可)(10分)
18.观点:吕思勉认为秦征服岭南、开三郡已实现对岭南的有效管控,没必要再置五岭之戍。(2分)
理解:从指出五岭之戍弊端的角度作答。如:秦征调大军驻守南越,耗费了大量国力,增加了民众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从论证五岭之戍必要性的角度作答。如:越人的激烈反抗,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单纯的行政管理面临严峻挑战;五岭之戍以军事驻守配合行政管理,更利于实现中央政府对岭南地区的有效控制;五岭之戍开辟了华南与中原地区的交流通道,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10分)
1/4课时数智作业(三)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4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江西九江二模)1976年,考古学家在今江西省遂川县藻林乡发现了一批秦朝军队在南征百越时留下的青铜矛、镞、戈等兵器,其中一青铜戈内刻有“廿二年临汾守曋库係(?)工造”,说明是秦王嬴政二十二年(前225年)曋任临汾郡守期间,由武库官员係监督工匠铸造的。这批兵器在江西被发现,表明秦时江西(  )
A.已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B.与中原经济交流频繁
C.官营手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D.郡县制得到全面推行
2.(2024·广东揭阳模拟)秦统一前,“属邦”是管理少数民族居住地的中央机构,同时还下辖这些地区的地方县治;至公元前214年后,蒙恬北逐匈奴所设陇西郡和北地郡接管了最后的少数民族县治。至此,“属邦”成为专职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这说明秦朝(  )
A.郡县治理体系不断加强
B.大一统实现民族大交融
C.分化事权强化君主权力
D.地方官吏行政能力提升
3.(2024·湖北武汉模拟)在秦朝的法律中,故秦人和新秦人的地位并不对等,所谓的故秦人是关中百姓,新秦人是原六国百姓。秦国的二十等爵在秦灭六国后被推行到天下,东方各国百姓原有的爵位并未得到秦朝的承认。材料意在强调(  )
A.秦朝法律存在重大缺陷
B.秦朝的统治蕴含危机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D.二十等爵制更加优越
4.(2024·江苏扬州模拟)内史本为周官,掌天子八枋之法。秦仿周制,因设内史,为中央官职,仅次于相邦或丞相。完全推行县制之后,内史成为主管经济的中央官员;完全推行郡制之后,内史职掌发生第二次变化,据岳麓书院藏秦简,多次出现“内史郡二千石官共令”。这反映了(  )
A.疆域变化影响内史管辖权
B.经济发展使内史职权调整
C.内史与二千石的郡守平级
D.中央集权使内史职权变化
5.(2024·辽宁丹东二模)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立了博士官职。这些博士缺乏传世文献记载,今尚知名的只有17人,他们大多是儒生,其职责是“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但不参与政治决策,政治影响甚微。究其原因是(  )
A.百家争鸣的延续 B.治国理念的影响
C.太学教育的发展 D.制约皇权的需要
6.(2024·陕西安康模拟)秦统一后,始皇帝命人在泰山刻石,其中有“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专隆教诲”,这是典型的儒家政道原则;琅琊刻石有“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即主张按四时而行事,这是阴阳家的核心思想。据此可推知,秦始皇统治时期(  )
A.主流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B.治国思想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C.百家争鸣之风余韵未尽
D.儒家和阴阳家逐渐与法家合流
7.(2024·湖南衡阳三模)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暴亡,胡亥、李斯等篡改诏书赐死扶苏,立胡亥为太子。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的秦简却记载:“朕(胡亥)奉始皇帝遗诏即位,改元更新。”这说明(  )
A.主观倾向影响历史研究
B.历史真实面貌无法还原
C.多元史料丰富历史认知
D.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8.(2024·福建莆田三模)战国时期的部分秦简中,户主名前均冠以“荆”,表明其为荆地遗民;秦统一后,六国遗民通过重新登记户籍,成为“新黔首户”,已然不见“故六国”的标记。这是因为秦朝(  )
A.推行严刑峻法 B.移民地位低下
C.强化国家认同 D.户籍体系成熟
9.(2024·安徽合肥三模)秦律规定:“新黔首(平民)未习(秦)事”,新地吏应避免过于严苛,不得恶言谩骂、侵辱新黔首,并由长吏督查新地吏的这些行为;新地吏如果“询(诟)詈(骂)新黔首,赀(罚款)一甲;殹(殴)笞,赀二甲”。该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秦王朝(  )
A.注重调和地方以巩固统一
B.律法兼具严密性和人文性
C.践行外儒内法的统治策略
D.重视对官吏的监察与管理
10.(2024·江苏南京二模)秦统一后,秦始皇吸收各国的士人参加政府,设置博士官,从秦代可考的十二名博士看,“淳于越、伏胜、叔孙通、羊子、李克、圈公六位都是儒家,黄疵为名家,卢敖为神仙家,其余四名不知学派”。这一举措试图(  )
A.贬低士人的政治形象 B.瓦解世家大族的势力
C.确立儒家的统治地位 D.消弭地方的反抗情绪
11.(2024·安徽淮北二模)《琅琊刻石》(前219年)载,列侯王鹤、关内侯赵亥、丞相王绾、卿李斯等曾“与(始皇帝)议于海上”,没有爵位的丞相位于同为“金印紫绶”的列侯之后,甚至位于关内侯之后。这可以用来说明(  )
A.秦代官僚政治尚未成熟
B.新爵制改革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C.宰相制度可以制约皇权
D.分封制仍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12.(2024·河北邢台模拟)下表所示为秦代(部分地区)县令、县丞律令行政行为与自主行政行为所占比率的对比情况(单位:件)。据表可知,秦朝(  )
行政运 作内容 总数 律令 行政 所占 比率 自主 行政 所占 比率
县令、县丞下达的政令与执行 34 14 41.2% 20 58.8%
A.文书行政运行不畅
B.中央集权体制尚未建立
C.基层管理较为混乱
D.地方有一定行政自主权
13.(原创题)美国中国学家史华慈指出:秦始皇“十分信赖法家的‘乌托邦’梦想,这一乌托邦是由非人格化的法律机制、‘技术’和神秘的权势支配的;在这种社会中,数不清的私人激情、情感、价值以及信念的力量都将被清除出去”。这反映出其认为秦朝统治(  )
A.具有理性主义特征 B.王权神权深度结合
C.法律制度严苛残酷 D.虚幻主义色彩浓厚
14.(2024·广东湛江一模)据秦简记载,秦代君主下“制书”或臣下“受制”问询、议论,都要制作“簿”书,写明制书“初到初受”的部门以及“上”的年月日、官府“别留”的天数、“传留”情况,并与回复的“对”一起呈上。据此可知秦代(  )
A.户籍管理十分严格 B.官僚体系效率低下
C.基层治理流于形式 D.行政运作趋于规范
15.(2024·河南中原名校联盟调研)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涉入陈后,“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这反映出当时(  )
A.人们对封建制度不满 B.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C.中央集权已名存实亡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16.(2024·安徽皖江名校摸底)秦朝在机构设置上形成了三条垂直而相互制约监督的官僚系统,即丞相、郡守、县令、乡有秩为代表的行政系统;御史大夫、郡监、县丞、乡三老为代表的监察系统:太尉、郡尉、乡游徼、亭长为代表的军事系统。材料所述的这些系统(  )
A.践行了分权制衡的理念
B.捍卫了普通百姓的利益
C.削弱了君主专制的权威
D.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能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共26分。
17.(2024·湖南邵阳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始皇还……浮江,至湘山(君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使……成为红土)其山。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始皇)廿六年四月己卯,丞相臣(隗)状、臣(王)绾受制相(湘)山上:“自吾以天下已并,亲抚晦(海)内,南至苍梧,凌涉洞庭之水,登相(湘)山、屏山,其树木野美,望骆翠山以南,树木见亦美,其皆禁勿伐。”臣状、臣绾请:“其禁树木尽如禁苑树木,而令苍梧谨明为骆翠山以南所封刊(封山禁伐)。臣敢请。”制曰:“可。”
——岳麓书院所收藏出土秦简之“秦始皇禁湘山”诏书
材料三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隄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麝(卵)鷇,毋毒鱼鳖,置罔(网),到七月而纵之。唯不幸死而伐绾(棺)享(椁)者,是不用时。
——《睡虎地秦墓竹简·田律》
(1)材料一、二是探究秦始皇是否在湘山“伐树赭山”的史料,判断其史料价值高低,并说明理由。研究此问题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从国家治理角度简评秦始皇。(10分)
18.(2024·山东济南一模)秦朝统一岭南后,在岭南设三郡,置“五岭之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甲 (秦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 ——[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乙 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越人遁逃。旷日持久,粮食绝乏,越人击之,秦兵大败。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 ——[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丙 秦并天下至二世元年,十三年。并天下,八岁。乃平越地,至二世元年,六年耳。——[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南越列传》
丁 自秦世有五岭之说,皆指山名。考之,乃入岭之途五耳,非必山也。自福建之汀,入广东之循、梅,一也;自江西之南安,逾大庾入南雄,二也;自湖南之郴入连,三也;自道入广西之贺,四也;自全入静江,五也。乃若漳、潮一路非古入岭之驿,不当备五岭之数。 ——[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地理门》
材料二 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当时用兵南越,天时地利,皆非所宜,偏师丧败,事所可有,然以大体言之,则三郡之开,辟地万里,越人固未尝敢以一矢相加遗,安用局促守五岭乎?
——《吕思勉读史札记》(中册)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6/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