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数智作业(四)
1.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斩蛇剑作为一个象征,更多的是代表汉代天命思想的符号化,以论证汉朝统治的合法性,故选C项;规范仪卫制度与斩蛇剑的象征内涵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尽管斩蛇剑也象征着尚武勇毅,但更深层次的是表现天命思想——彰显权力的合法性,排除B项;斩蛇剑虽然是由刘邦所持,但其背后意味着对天命的承认,而与儒家学说无关,且儒家思想统治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才确立的,排除D项。]
2.B [邓通铸钱属于私铸货币,并且流通广泛,削弱了国家对货币的控制,冲击了当时的货币体系和金融秩序,故选B项;邓通钱流行没有改变汉初实行的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经济思想,排除A项;盐铁官营政策是西汉武帝时期开始实施的政策,与邓通铸钱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秦朝货币制度在秦朝灭亡后已经瓦解,邓通铸钱的行为并非对秦朝货币制度的中兴,而是汉代的货币实践,排除D项。]
3.A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西汉初期不同人致富所从事的职业涉及面较广,反映了汉初经济获得一定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体现了休养生息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故选A项;明清时期长途大额贸易发展迅速,且表格信息不涉及货物贩运地点,看不出“长途大额贸易发展迅速”,排除B项;重农抑商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后为历代政府所倡导,汉初也实行这一政策,且材料体现了商业发展,并未反映政府放弃“重农”,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汉初并未实行这一政策,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朝建立之初,地方诸侯自主性较强,可以自主任命一套官僚系统,汉景帝时期,天子任命王国的相,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王国的控制,削弱了诸侯国的权力,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诸侯国官吏的变化,并非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排除A项;汉景帝的措施与汉初相比,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汉景帝削弱王国势力,加剧了中央与王国的矛盾,而非郡国间的矛盾,排除D项。]
5.C [从表格数字看,汉初部分诸侯国户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说明汉初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部分地区户数的增长,也并未体现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A项;汉初土地兼并现象并不严重,排除B项;“推恩令”是西汉武帝时期的政策,而材料属于西汉初期,排除D项。]
6.C [太守第五伦将比自己级别低的乡啬夫郑弘举为孝廉,后来郑弘担任了太尉,第五伦为司空,班次在郑弘之下,每当上朝时郑弘曲躬而自卑。皇帝问其故后为之置屏风相隔,这说明由于某些人际关系的缘故,汉代察举制存在隐忧,故选C项;题干中的郑弘和第五伦都属于朝廷命官,不是豪强势力,所以不能据此得出豪强势力膨胀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所述主要是讲察举制下察举官员与被察举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察举制本身存在的问题,与君主专制并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题目主旨是讲察举制存在的弊端,与官僚体制的逐步健全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
7.B [由材料“其以兴为临湘侯、得为真定侯、邵为乐成侯、茂为单父侯。其宗室及绝国封侯者凡一百三十七人”可知,汉光武帝下诏将原来的封王降为侯爵,且数量较多,这大大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故选B项。]
8.C [由“其官有陂池,令得采取”可知,既然有官方陂池,就有私人陂池;由“为樊氏陂。陂东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谓之凡亭陂。陂东有樊氏故宅,樊氏既灭,庾氏取其陂”可知,有灌溉作用的陂池很多被地方豪族私人控制;综上可见,陂池被地方豪族私人控制迫使种地的农民对豪族的依附性增强,地方豪族的独立倾向将更严重,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陂池,没有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信息,排除A项;表格中没有涉及商业的内容,不能用于研究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地理水文的具体脉络,排除D项。]
9.B [根据材料“中民之性如茧如卵……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可知,董仲舒认为人性需要通过教育和培养才能变好,就像茧需要经过热水煮后才能变成丝一样,这表明他主张通过社会教化来引导和塑造人的品性,故选B项;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董仲舒认为人性有三品,且需要通过教化才能为善,与孟子的观点不同,排除A项;汉武帝尊崇儒术的举措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排除C项;董仲舒的观点主要是关于人性和教化的,没有直接论证封建统治的合理性,排除D项。]
10.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与秦和汉初相比,汉文帝和汉武帝时期的粮食价格相对较低,这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农业恢复,粮食产量有所提高有关,即农耕经济取得一定发展,故选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排除A项;“解决”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汉文帝与汉武帝时期,粮食价格下降,说明农业有所恢复,并不能得出“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的结论,排除D项。]
11.C [根据材料“贤良文学全面否定专卖制度”“朝廷取消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可知,在贤良文学的反对下,朝廷最终取消了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这表明儒家治国理念影响财政运作,故选C项;材料表明朝廷采纳了贤良文学的意见,但不代表“吸纳民众意愿”,排除A项;贤良文学不是工商业者,且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者的政治影响力并未提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在贤良文学影响下汉代专卖制度的变化,“政府干预政策阻滞工商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且“阻滞”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12.A [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且自报,否则“罚戍边两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在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当时,私人铸币、地方豪强掌握盐铁经营权,因此社会上出现许多富商大贾,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唯利是图,这些措施增强了对这些危机的化解能力,A项正确;材料“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加重征收财产税”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排除B项;汉武帝的这些措施,对于财政状况有了极大改善,为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基础,但“解决”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经济凋敝应该是西汉初年,排除D项。]
13.D [根据材料“儒言儒行……博士弟子……‘通经’”可知,广东岭南地区载入史册的有影响力的地方官员中,以儒家思想作为自己行为规范和精通儒学的太学生、博士弟子占了绝对多数,这体现了地方治理儒家化的趋势,故选D项;根据材料“《名宦志》……有儒言儒行的有30人”可知,体现了儒学在国家治理的作用,“儒学正统地位逐步确立”的说法是强调儒学本身的地位,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因俗而治是中央王朝按照边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对其进行治理的方式,材料中未明确提出是对少数民族的治理,朝廷推行因俗而治政策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封建王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对官员的任命采取籍贯回避制度,因此,“反映了岭南本土士大夫崛起”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14.A [根据材料“在河西走廊设立了四郡”“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置管理机构,并且派人屯田、设置校尉领护,这些都有利于加强西域与中原的联系,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并没有匈奴人大量内迁,排除B项;西汉实现对西域的行政管理,体现在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排除C项;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排除D项。]
15.A [根据材料“主要反映……数学知识”可知,《九章算术》中收录的运算程序与我国先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体现了《九章算术》作为数学专著的实用性特点,故选A项;“中国先民……数学知识”说明有利于人思维的拓展,而非限制,排除B项;《九章算术》并不仅仅关注农业生产,还包括其他各种生活和生产中的数学问题,排除C项;“创造的数学知识”说明是创造,而非系统总结,排除D项。]
16.A [根据材料“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是致周秦不相因”“当世甚重其书”可知,两汉时期官修和私修史书众多,各种体例均有,但是总体上对通史评价颇高,对断代史饱含批评的言论,认为断代史不利于前后历史发展的传承,体现了当时史学研究重视历史文化传承的立场,故选A项;表格中官修史书只有一部,其他三部均为私修史书,排除B项;汉武帝以后尊崇儒术,使儒学确立了官方正统地位,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排除C项;表格中的四部史书在中国的史学地位都比较高,体例上来说都具有开创性的地位,尤其是后世对《史记》的评价颇高,排除D项。]
17.示例:
汉初统治者遵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明显恢复,出现“文景之治”,国力强盛。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出现,威胁中央集权。面对上述状况,董仲舒提出调整统治政策,加强中央集权,顺应了时代潮流。(6分)
汉武帝通过削弱诸侯国势力,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等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了社会发展。(6分)
总之,面对社会发展,国家适时进行政策调整,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2分)
18.(1)桑弘羊:主张盐铁官营;(1分)
理由:认为该政策能筹措军费;满足民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物资的流通。(任答1点给2分,共2分)
贤良、文学之士;反对盐铁官营;(1分)
理由:以德治国,盐铁政策不是长久之策;盐铁官营政策与民争利;抑制农业发展。(任答1点给2分,共2分)
(2)认识:这场争论双方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追求长治久安;经济政策的争论是不同治国道路之争;国家政策既要维护稳定又要适时调整。(每点2分,共6分)
2/5课时数智作业(四)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建议用时:40分钟,总分:74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4·广东深圳一模)相传刘邦在用剑斩杀了白帝之子化身的白蛇后,得知了自己赤帝之子的身份。西汉建立后,此剑成为国之重器。到了东汉,皇帝出行时有专人背负此剑随行。两汉统治者将斩蛇剑视为国之重器的动机是( )
A.借助历史规范仪卫制度
B.弘扬尚武勇毅政治传统
C.将汉代天命思想符号化
D.强化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2.邓通受汉文帝宠信,获得蜀郡严道县的铜山,遂铸铜钱(见图)。其钱光泽亮,分量足,厚薄匀,质地纯,因而流布天下。邓通钱的流行( )
A.改变了汉初经济思想
B.冲击了国家金融秩序
C.体现了盐铁官营政策
D.中兴了秦朝货币制度
3.(2024·北京西城区一模)下表展示了西汉初期一系列致富职业和活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姓名 职业和活动
曹邴氏 冶铁、经商、放贷
刁闲 贩卖鱼、盐
任氏 储存、交易粮食、力田、畜田
桥姚 牧养马、牛、羊
A.休养生息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B.长途大额贸易发展迅速
C.此时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盐铁官营”效果明显
4.(2024·广东茂名二模)《汉书》载:高帝始置诸侯王,“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景帝时,“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这一变化( )
A.异化了中枢权力机构 B.削弱了诸侯国的权力
C.形成了内轻外重局面 D.加剧了郡国间的矛盾
5.(2024·安徽芜湖二模)汉初部分侯国人口增长统计表
年代(公元前) 侯国 始封时户数 国除时户数 年增长率(%)
201—154 魏其 1 000 3 000 2.4
201—153 绛阳 740 1 500 1.5
201—152 酂 8 000 26 000 2.4
201—151 成 2 500 5 600 1.6
201—151 东武 2 000 10 100 3.3
201—148 曲周 4 000 18 000 2.8
上表可以用来说明汉初( )
A.人口流动性增强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经济恢复与发展 D.“推恩令”效果显著
6.(2024·广东广州一模)据载,郑弘少为乡啬夫,被太守第五伦举为孝廉。元和元年(84年)郑弘为太尉,第五伦为司空,班次在郑弘之下。“每正朔朝见,郑弘曲躬而自卑。帝问其故,遂听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间。由此成为故事(定例)。”这反映了( )
A.豪强势力的膨胀 B.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C.察举制存在隐忧 D.官僚体制逐步健全
7.(原创题)建武十三年,汉光武帝下诏曰:“长沙王兴、真定王得、河间王邵、中山王茂……不应经义,其以兴为临湘侯、得为真定侯、邵为乐成侯、茂为单父侯。其宗室及绝国封侯者凡一百三十七人。”诏书中措施( )
A.使西汉分封得到恢复 B.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
C.削弱了中央集权力度 D.加剧了郡国间的矛盾
8.(原创题)下表是东汉陂池(有灌溉作用的池沼)的有关记载。其可用于研究当时( )
《后汉书·和帝纪》永元五年(公元93年)壬午诏 令郡县劝民蓄蔬食以助五谷。其官有陂池,令得采取,勿收假税二岁
《水经注》卷三一 朝水又东南分为二水。一水枝分东北,为樊氏陂。陂东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谓之凡亭陂。陂东有樊氏故宅,樊氏既灭,庾氏取其陂
A.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C.地方豪族的独立倾向 D.地理水文的脉络特征
9.(2024·山东青岛一模)董仲舒认为,人性分三品,大多数人持“中民之性”,“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孵二十日而后能为雏,茧待缲以涫汤而后能为丝,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其主张( )
A.宣扬了孟子人性善学说
B.强调了社会教化的重要性
C.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D.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10.(2024·黑龙江哈尔滨一模)下表为秦汉时期粮食价格统计表(单位:钱/石),据表可知,西汉( )
秦始皇 汉高祖 汉文帝 汉武帝
最低价 30 5 000 十余至数十 30—80
最高价 1 600 10 000 500 —
A.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
B.人地矛盾问题得到解决
C.农耕经济取得一定发展
D.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11.(2024·山东日照一模)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朝廷召集贤良文学共60多人讨论国家财政政策取向,贤良文学全面否定专卖制度,指责盐铁官营、均输、酒榷“与民争利”,主张自由放任,藏富于民。最终,朝廷取消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这表明( )
A.国家经济决策吸纳民众意愿
B.工商业者的政治影响力提高
C.儒家治国理念影响财政运作
D.政府干预政策阻滞工商发展
12.(2024·江西宜春二模)汉武帝时期,将铸币、煮盐、冶铁的权力收归朝廷;把原来因路远而运价高、损耗大的贡品,设官经理,运到缺货地高价出售,得钱归官;在京师设官,对一些货物实行贱买贵卖。此外,汉武帝还下令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加重征收财产税,责令商人自报财产,自报财产不实者,罚戍边两年,财物没收。汉武帝的这些措施( )
A.增强了危机化解能力 B.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C.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 D.扭转了经济凋敝困境
13.(2024·湖南永州三模)根据《广东通志》卷三十八《名宦志》所载,两汉时任职岭南的地方官员中有传记的约有40人,而有儒言儒行的有30人。其中明确记载为博士弟子、学于太学和“通经”的有6人,举茂才和辟召2人,举孝廉13人。这( )
A.表明儒学正统地位逐步确立
B.说明朝廷推行因俗而治政策
C.反映了岭南本土士大夫崛起
D.体现了地方治理儒家化趋势
14.(2024·江苏南通二模)据《汉书》记载:汉武帝重创匈奴后,在河西走廊设立了四郡,“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由此可知,河西四郡的设置( )
A.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
B.促使匈奴人大量内迁中原
C.实现了对西域的行政管理
D.开通了中国与欧亚的商路
15.(2024·江西红色十校联考)《九章算术》收录了246个数学问题的运算程序,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先民在生产劳动、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数学知识。这说明《九章算术》( )
A.体现了数学成就的实用性特点
B.限制了人思维的拓展
C.注重解决农业生产的技术问题
D.系统总结了数学成果
16.(2024·江西南昌三模)据下表可知,两汉时期( )
两汉时期史学领域代表性成就
著作 作者 中国史学地位 史学家对其评价
《史记》 西汉·司马迁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班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汉书》 东汉·班固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郑樵:“断汉为书,是致周秦不相因”
《汉纪》 东汉·荀悦 开创编年断代史体例 顾炎武:“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
《东观 汉记》 东汉官修 第一部官修史书 范晔:“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
A.重视历史文化传承 B.官修史书居于主导
C.文化氛围自由宽松 D.史书价值总体不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共26分。
17.(2024·山东潍坊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 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董仲舒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8.(2024·江苏南京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2分)
材料 汉武帝时,在地方设置盐官、铁官。公元前87年,汉昭帝(汉武帝之子)即位,国势衰弱,民生困苦,霍光、桑弘羊受武帝遗诏辅政。公元前81年,汉朝的高级官员和政治家们在一起讨论当时的政治问题,进行了一场关于盐铁政策的辩论。辩论的结果,一方面肯定了武帝时期所进行的财政改革的成绩,一方面又为昭帝时期调整某些经济政策做了舆论准备。
盐铁政策辩论双方主张(节选)
御史大夫桑弘羊 贤良、文学之士
先帝哀边人之久患……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今大夫君修太公、桓、管之术,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此筹计之所致,非独耕桑农业也 今废道德而任兵革……立盐、铁,始张利官以给之,非长策也。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业荒也……愿罢盐、铁、酒榷、均输
——摘编自[西汉]桓宽《盐铁论》
(1)据材料,概括西汉盐铁政策辩论双方的核心主张及其理由。(6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治国理政的角度,谈谈对这场辩论的认识。(6分)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