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课题:《树之歌》
内容分析: 《树之歌》是一首介绍树木特征的归类识字儿歌,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桦树、银杏、水杉和桂花树十一种树木,表现了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 儿歌篇幅短小,读来朗朗上口。除第一行外,每行由七个字组成,是一首多句式的儿歌,押“ang”韵。这首儿歌常识性较强,同时洋溢着浓浓的情趣,语言平实,修辞恰当,所选树木具有代表性,贴近儿童生活。如“梧桐树叶像手掌”“松柏四季披绿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树木特征与儿童生活相联系,写得通俗易懂。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文化自信:认读生字,能流利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语言运用:通过读文、看图,了解木棉、桦树等树木的特点,感受大自然树木种类的丰富。 思维能力:通过词串的学习,进一步感受“木”字旁的字与树木有关这一构字规律。学习偏旁归类识字的方法,提高识字能力。 审美创造:通过学习懂得爱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
【教学重点】 1.认识“梧、桐”等15个生字,会写“杨、壮”等10个字,会写“杨树、树叶”等8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积累与树木有关的谚语。
情境导入: “小小侦探们,上节课我们在《场景歌》里收集了多彩场景的密语,还发现了形声字的密码。今天,森林王国向我们发出了邀请,那里藏着更多奇妙的‘树木密语’等着我们去破译!你们准备好了吗?” 活动流程:畅游“歌谣乐园”,探秘汉字规律——“树木”王国 。 揭示任务: 走进《树之歌》,收集森林密语,重点破译树木名称里的‘木字旁家族’密码。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复习导入,巩固密码 (5分钟)
认读生词:出示课件,通过小游戏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树木名称生字词。 2.密码回顾: “我们破译的树木名称密码是什么?” (木字旁表义,和树木有关!)。快速说出几个带木字旁的字。 3.情境延续: “带上我们的‘木字旁’密码探测器,继续探索树朋友们的秘密吧!” 密码复述:集体回答“木字旁表义”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认读生词唤醒上节课记忆,巩固“木字旁”形声字规律,为新课理解扫清识字障碍。
第二节:精读儿歌,解密树木特性
1.朗读感知: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儿歌韵律。 1.请学生仔细读儿歌,用“△”标出每种树木的特点。 2.师生交流: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预设:杨树(高) 榕树(壮) 梧桐(像手掌) 枫树(叶儿红) 松柏(披绿装) 木棉(喜暖) 桦树(耐寒) 银杏、水杉(活化石) 金桂(满院香) 教师出示标好△的课件,学生校对。 第一行:“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 学生理解“高”、“壮”(榕树树干粗大,枝叶茂盛)。 结合图片认识树木特点:杨树高大、挺拔、笔直,多生长在北方。 榕树生长在南方,树干分支多,枝叶特别茂盛,远看像绿茸茸的大伞。 教师提问:同学们,请你想一想, 为什么说梧桐树叶像手掌?(出示梧桐叶实物或图片,观察形状,体会比喻的生动形象)。朗读时想象手掌般的叶子。 第二行:“枫树秋天叶儿红,松柏四季披绿装。” 理解枫树秋天变红的特征(可展示图片)。 教师提问: “披绿装’是什么意思?把松柏当成了什么来写?” (当成人,穿着绿色的衣服)。体会拟人手法写出了松柏四季常青的特点的句子。感受“红”与“绿”的色彩美。 第三行:“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 (1)理解习性 教师提问:“喜暖”是什么意思?谁来举手说一说你的理解。 预设:喜欢温暖。 教师追问:“在南方”说明什么?木棉树喜欢生活在暖和的南方,开花的时候满树鲜红。(出示课件) 教师提问:“耐寒”是什么意思?(能忍受寒冷)。“守北疆”说明什么?桦树耐寒,生长在祖国北部的边疆,它们像解放军战士一样守卫在祖国的最北边。 教师可结合地图简单示意南方、北方的分界线和地理、气候特点。 (2)借助语境识记生字“疆”。 这个字笔画特别多,谁来读一读?谁能交流识字方法?“疆”的左边是一个“弓”和一个“土”,可以理解成用弓来丈量土地,右边的三横和两个“田”表示田地及之间的疆域界限,也代表了这个字的意思。(课件出示中国地图,示意讲解:国家领土的边界就是“边疆”,“北疆”是我国北部的边疆) 第四行:“银杏水杉活化石,金桂开花满院香。” 学生齐读这句话,然后说一说银杏、水杉和金桂的特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预设:对“活化石”“水杉”“金桂”的意思不太明白。 教师解释活化石的意思:化石是经历漫长地质年代残存至今,形态特征很少变异,一直处于原始状态的生物类群。银杏、水杉是植物活化石。水杉是珍贵的活化石,树干又高又直,叶子细小,是世界现存的稀有植物,也是我国一级保护植物。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知道动物活化石有哪些吗?国宝大熊猫、中华鲟等。 理解“满院香”:出示课件(桂花图片)桂树在秋季开花,花朵金黄,花香馥郁。“八月桂花遍地开,桂花开放幸福来”,人们把桂花看作吉祥之兆。 想象金桂盛开时,香气弥漫整个院子的情景。朗读时仿佛闻到香味。 整体回读: 配乐朗读全文,边读边想象不同树木的特点和画面。 对比梧桐叶与手掌形状,验证比喻的合理性。 观看枫树秋景图,感受“红”的色彩美;观察松柏四季图,理解“绿装”的象征义。 在地图上标出南方(木棉)、北疆(桦树),理解气候与树木习性的关系。 闭眼想象金桂花香场景,用“我仿佛闻到______”句式分享感受。 朗读课文读出木棉的“欢喜”与桦树的“坚毅”。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观察将抽象比喻具象化,解决“像手掌”“叶儿红”的理解难点。 结合地图示意(南方/北疆)直观理解“喜暖”“耐寒”的习性差异。聚焦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引导体会语言生动性(如“披绿装”的拟人效果)。 用图片和通俗语言解释“活化石”,拓展自然科学知识(银杏、水杉的珍稀性)。
第三节:朗读背诵,迁移运用
1.朗读、背诵儿歌。 (1)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练读,感受儿歌的韵律美。 同桌合作读,小组比赛读,拍手打节拍读,达到正确而熟练的程度。 (2)借助提示练习背诵。 2.模仿与运用。 教师引导:同学们,儿歌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写出了各种树木的特征,帮助我们了解树木的特点,我们也来试着编一句儿歌介绍一种树木吧,可以说说树枝、树叶的形状,可以说说花开的样子、香味,也可以说说树木的习性。(课件出示柳树、槐树、柿子树等图片,学生也可以说自己想说的桃树、石榴树等) 预设:柳树枝条细又长。槐树开花一串串。柿子树上挂灯笼。桃树花开红艳艳。榕树胡子长又长。玉兰花开像盏灯。 3.拓展阅读,语言积累。 任务:阅读课后习题第三题,积累关于树木的谚语。 (1)不同的树木有不同的特点,在人们心中,树木又常常寄托着悠久深远的内涵。试着读读这三句话,说说你的理解。 (2)讨论交流,互相启发,教师适时点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是“培养”的意思,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树高百尺,叶落归根(ɡēn)。 意思是说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最终要回到故乡。 ?树无根不长,人无志(zhì)不立。 意思是说人要有志向,人没有志向就像树没有根。 (3)熟读成诵,尝试着背一背。 拍手打节拍朗读,重点练习三字句(杨树/高)与七字句(梧桐树叶/像手掌)。 小组接力背诵,一人一句;看图竞赛抢答树木特点。 联系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一种树的特点,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编一句儿歌介绍一种树木。 听教师讲解谚语字面义,思考“为什么培养人才比种树更难?”。 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说说“谁在像园丁一样培育我?”。 以“小树苗”身份承诺“努力成长”,认真读谚语句子,体会句意。 理解谚语意思,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儿歌语言生动,修辞运用恰当,适合学生模仿运用。教师提供图片、句式、词语等资料,引导学生创编儿歌,体验语言实践的快乐。
第四节:生字指导。
1.指导书写“棉”字。 教师范写,提示要点:“棉”字左窄右宽,顶部左右齐平,“帛”上小下大,“巾”首笔竖落在竖中线上。 2.指导书写“杉”字。 教师范写,提示要点:“杉”字左右宽窄相当,顶部“木”高,底部“彡”低,三撇等距,起笔撇上下对齐,第三横最长,撇尖过竖中线,穿插到“木”下。 教师提问:“杉”的形近字有哪些?(形、彩) 3.指导书写“桂”字。 教师范写,提示要点:左窄右宽,顶部左右齐平,右半部分的“圭”由两个“土”组成,分写横中线上下,第二横落在横中线上。 教师提问:“桂”的形近字有哪些?(蛙、娃) 仔细观察老师范写,特别注意结构比例(左窄右宽/等宽)、笔画穿插避让关系和关键笔画的特点。 跟随老师进行书空练习。在课本或习字册上认真描红。
拓展作业:1.背诵《树之歌》,背熟后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2.推荐阅读《树之歌》。 读一读下面这首《树之歌》,相信你一定会对树木有更多的了解。 树之歌 榆树高,槐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 石榴开花红似火,桂树花开十里香。 桑树结果紫又甜,松树四季披绿装。 棕树喜暖在南方,橡树耐寒守边疆。 3.树木名片设计: 为自己喜欢的一种树设计一张小名片(名称、图片/画、特点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