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1.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情境教学】1.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7-08 07:1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植物》
1.1我们知道的植物
核心概念:(五)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认识公园植物的多样性,识别不同植物的显著特征。
科学思维: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归纳得出植物具有多样性的结论。
探究实践:亲历种植过程,持续观察并记录植物生长变化,体验实践乐趣与不易。
态度责任:激发探究植物兴趣,培养爱护植物、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并能识别、描述其主要特征。
难点:成功种植一种植物,并能坚持进行系统的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
1.教材图片(公园植物场景图、种植活动图);2.实物植物(盆栽绿萝/多肉+大蒜头各3-4个);3.种植工具(小铲子、喷壶、透明塑料杯、棉花/土壤);4.观察记录表(含"日期-高度-变化"表格+空白绘画区);5.多媒体:植物生长延时视频(2分钟精选版)
环境布置:
1.课桌摆成6个花瓣形小组,中央放置观察实物;2.黑板预先画好巨幅树干,准备绿叶贴纸奖励
教学过程:
一、聚焦:植物发现会(8分钟)
1.魔法放大镜游戏(3分钟)
出示公园图片:"现在我们都是小小侦探,用魔法放大镜(双手圈眼)找找公园里藏着的植物!"
互动示范:"我发现了垂柳——它的枝条像长发公主的辫子!你们发现什么?"
(预设: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形容不同的植物的特征,注意不用形容特别精准,让他们用孩子的语言表达即可)
2.实物触摸盲盒(5分钟)
每组传阅密封触摸盒(内装绿萝叶+蒜头),提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预设:学生利用触觉和嗅觉进行辨别)
追问:揭晓答案后对比:"为什么它们都是植物却长得完全不一样?"
(预设:因为它们生活环境不一样/因为它们是不同的植物……)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魔法放大镜游戏”和“实物触摸盲盒”活动,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培养观察力与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游戏中用孩子语言描述植物特征,通过触摸与嗅觉辨别植物,引导思考植物多样性原因,为后续学习植物知识奠定基础。)
二、探索:植物小侦探(12分钟)
1.五感观察赛(6分钟)
分发绿萝与大蒜,用儿歌引导观察:
"小眼睛看一看,小手轻轻摸一摸,
小鼻子嗅一嗅,发现秘密说一说"
记录特征(简笔画或贴纸选择:√叶子 √茎 √根)
(预设:两个学生一组,用五感共同进行观察,用画图、贴纸等方式进行记录)
2.种植初体验(6分钟)
演示两种种植方式:
土培组:在塑料杯底钻孔,装土埋蒜头(尖头朝上)
水培组:杯底垫棉花,加水至接触蒜头根部
(预设:学生观看视频,并且学习怎样使用这些材料种植大蒜,尝试种植大蒜)
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弄得比较脏乱,所以要穿着实验服进行实验
3.播放《大蒜生长日记》快进视频,激发期待
(预设:学生观看大蒜生长日记,并且讨论大蒜生长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五感观察赛”“种植初体验”和播放《大蒜生长日记》视频,引导学生全方位观察植物特征,亲身体验种植过程,激发对植物生长的好奇心与期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生长的多样性与奇妙性。)
三、研讨:发现分享会(10分钟)
1.特征接龙游戏(5分钟)
黑板树干贴学生发现的植物特征(如"有香味的""软软的")
生成概念:"植物有的___,有的___,但它们都有___(根/需要水)"
(预设:学生接龙回答,一边接龙老师一边在黑板上进行书写)
注意:学生可能看不懂老师在写什么,要一边写,一边重复
2.校园植物闯关(5分钟)
展示校园实景图局部:"这是教学楼前的植物,谁能叫出它的名字?"
(预设:学生说出植物的名称或者俗名)
穿插趣味知识:"知道吗?蒲公英的种子会坐小降落伞旅行哦!"你们知道哪些其他植物的特殊本领呢?
(预设:学生分享更多关于植物的特征和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特征接龙游戏”,引导学生总结植物多样性和共性,培养语言表达和归纳能力;“校园植物闯关”则结合实景图,激发学生对身边植物的观察兴趣,拓展知识面,增强对植物特征和特殊本领的认知,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感。)
四、拓展:成长约定(10分钟)
1.我的植物宝宝(5分钟)
领取记录册:"这是你的植物身份证,每周给它画张像"
种植承诺仪式:"我承诺每天给大蒜宝宝问早,每周记录它的身高!"
(预设:学生充分参与活动,并且认识到长期观察的重要性)
2.生命教育渗透(5分钟)
展示被折断的植物:"如果我们扯掉它的叶子..."(配合沮丧表情)
生成爱护公约:"植物也会疼,我们要做它们的___(好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我的植物宝宝”活动,引导学生养成长期观察植物的习惯,培养责任感;“生命教育渗透”则借助展示受伤植物,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生成爱护植物的公约,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观念,实现知识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教学亮点
多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通过“魔法放大镜”“触摸盲盒”等游戏化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尤其是观察大蒜和绿萝的对比环节,学生通过亲手触摸、闻嗅,直观感受到植物形态的多样性。课后有学生兴奋地说:“原来大蒜的根像老爷爷的胡子!”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符合低龄儿童的认知特点,更让“植物多样性”这一抽象概念变得生动可感。
生命教育自然渗透 :在拓展环节中,通过“折断树枝”的视觉冲击和拟人化语言(如“植物也会疼”),成功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许多学生在课后主动表示要“每天和植物宝宝说早安”,这种将科学知识与情感态度有机融合的设计,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生态观念。
二、改进方向
时间分配需更精准 :探索环节的“种植演示”因学生操作兴奋度过高(如争抢观察工具),实际耗时比预设多出3分钟,导致最后的“校园植物闯关”环节不得不压缩。下次可提前将种植工具分装到个人材料包,减少分发耗时,同时用沙漏等可视化工具强化时间管理。
差异化指导待加强 :虽然准备了豌豆种子作为替代材料,但对观察记录能力较弱的学生(如绘画表达困难者)缺乏针对性支持。后续可提供“植物生长刻度尺”贴纸辅助记录高度,并设计分层任务单(如“画一画”或“贴一贴”二选一),让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