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7 15:4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 2025. 06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及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5题。
①中国古典诗文是复杂对偶的典范,自然毋庸讳言。这里我打算重点探讨的是,对偶美学应 用到小说和戏曲上的可能性。在诗歌中,对偶依靠一行对一行的章法,来展示自己的美学特色。 乍看之下,将它应用到小说、戏曲等长篇文学上似属无稽。我们之所以考虑探讨这种可能性,主 要是因为中国传统曲论家就经常用典型的对称观念,来探讨戏曲创作的优劣得失。最常用来描述 传统戏曲结构的,是“ 离合悲欢 ”一类词汇,或其他相当的公式。但问题的关键是,究竟在哪个 层面上,对偶能够真正适用于分析戏曲艺术的美学价值。戏曲中场与场的交替大多根据的是一连 串人物或情景的主要性质,诸如雅俗、虚实、动静等。我之所以认为这种结构原则可视为某种形 式的对偶,主要是因为批评家对这些相对性质的交互作用的强调。李渔的戏曲批评中的某些论点 就是例子。
②这里略举《牡丹亭》为例,以说明我所谓的中国戏曲中的“ 对偶结构 ”。一般人对这部杰 作的印象,主要来自其中流传至今的几场强烈抒情的戏码。事实上,此剧架构于雅与俗、抒情境 界与强烈行动等对立性质的交替表现上。甚至情节的变化,也能引出古今文化或南北生活的对照。
也许有人会说,这种交替表现无异于汤显祖同时的西方剧作家——例如莎士比亚——所使用的戏 剧性转移焦点的技巧,并不是将对偶的美学运用于舞台艺术。但是,我认为明清传奇剧中场与场 的连贯,全由对立性质的交错所支配,显然,对偶结构是出于作者的构思。比方说,在第十出和 第十二出“ 惊梦 ”与“ 寻梦 ”之间,插入表现儒家道德热情的“ 慈戒 ”。同样的突兀插曲,不久 又出现在第十七出“ 道觋 ”中。此外,第十四出“ 写真 ”以强烈的抒情性对第十五出“ 虏谍 ”的 暴乱的蛮族生活,都只是许多例子中的一二对。至少有一个征兆显示,汤显祖刻意使这些极端的 对比成为一个均衡整体中互补的两部分。他在“ 一篇序文 ”里含蓄地表示,剧中的两种深奥的价 值观,“ 情 ”与“ 理 ” ,须视为一个大整体内互补的两面。
③值得注意的是,场景设计上这种传统的对偶美学,在奇书文体里表现得更清楚。小说分章 分回,其对句形式的回目常常强调这一回是由相均衡的两半组成的。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红楼 梦》,如第四十六回“ 尴尬人难免尴尬事 鸳鸯女誓绝鸳鸯配 ”及第四十八回“ 滥情人情误思游 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 ”。《西游记》也多借对偶的回目暗示回中前后两半间的隐喻关系。这种 从个体人物到大段情节的对偶结构,往往暗中透露在中国传统批评家使用的许多批评词汇上,除 了上述戏曲批评家口中的“ 离合悲欢 ”外,还有其他十分有趣的例子,如“ 冷热 ”“ 忙闲 ”“ 虚 实 ”等,对偶美学的术语的运用即是。
④但最高明的传统批评家,则更明确的探讨对偶结构中异同的交流和渗透。比方说毛宗岗论
高一语文试卷 第 1 页(共 8 页)
《三国演义》的结构章法时,就多次强调这种美学原则,尤其是以刻画人物为主的“ 同树异枝、
同枝异叶、同叶异花、同花异果 ”和多用于安排全景对偶的“ 奇峰对插、锦屏对峙 ”这两种原则, 最为中肯。在论及后者时,他区分“ 正对 ”与“ 反对 ” ,并点出“ 邻对 ”与“ 遥对 ”的对比用法。
⑤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小说结构上的对称,运用在塑造对比人物上最为得心应手。前面所 举的《红楼梦》一例尤其可为典范。因为林黛玉和薛宝钗在某些地方极为类似,而其他地方又恰 恰相反,平行对比两人,在第五回的梦境里,交汇于“ 兼美 ”一人。由此推衍,孙悟空与猪八戒, 甚至曹操与刘备也可视为同样的美学原则的产物。表面上的对立是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因,造成人 物的对立与融合,实无异于古典诗文中的对偶。
⑥有时,人物的互补透过情节的对偶,衍生为更为出色的对比,使贯串整个作品的基本理念 也呈对偶。《红楼梦》即是典范,全书的契机是“ 真假 ” ,从首回开始,而经由一连串的主要情 节,又在现行本的末回为了营造对称的结局而再度出现。同样,对比的“ 色空 ”观念是诠释《西 游记》寓言的关键。这些例子里,观念由乍看的对立,逐步化为交融互补,而达到对由错纵对偶 架构起来的作品的领悟。
——节选自[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中国传统曲论家常用对称观念评价戏曲创作,如以 “ 离合悲欢” 等词汇描述戏曲结构,体 现了对偶美学的应用。
B .《牡丹亭》中 “ 惊梦” “ 寻梦” 与 “ 慈戒” “ 道觋” 的场次安排,通过雅俗、抒情与行动 的对立,形成互补的整体结构。
C .明清传奇剧的场间连贯依赖对立性质的交错,这种对偶结构与莎士比亚戏剧的 “ 戏剧性转 移焦点” 本质相同。
D .《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人物塑造,既存在相似性又形成对比,体现了小说结构中 对偶美学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诗歌对偶依靠 “ 一行对一行” 的章法,而小说、戏曲的对偶结构只能通过场回对立或人物 对比实现。
B .《西游记》借对偶回目暗示隐喻关系,如 “ 冷热” “ 忙闲” 等术语的运用,体现了奇书文 体的对偶美学。
C .毛宗岗论《三国演义》时提出的 “ 正对” “ 反对” “ 邻对” ,是对传统对偶结构中异同关 系的具体阐释。
D .《红楼梦》以 “ 真假” “ 色空” 等对立观念贯穿全书,最终通过情节对称使对立观念完全 融合,达成主题统一。
3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中 “ 对偶结构” 美学特征的一项是( 3 分)
A .《西厢记》中 “ 长亭送别” 的抒情场景与 “ 金榜题名” 的现实结局形成对照。
B .《水浒传》中林冲风雪山神庙的紧张情节与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的畅快描写衔接。 C .《聊斋志异》中《婴宁》篇以婴宁的 “ 笑” 贯穿全文,展现其性格的单纯与复杂。 D .《三国演义》中 “ 桃园结义” 的兄弟情谊与 “ 白帝托孤” 的君臣忠诚相互呼应。
4 .文中多次引用 “ 传统批评家” 的观点,试分析其作用。( 4 分)
5 .联系上下文,如何理解第⑤ 节画线句 “ 表面上的对立是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因,造成人物的对
立与融合” 的内涵?请结合《红楼梦》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高一语文试卷 第 2 页(共 8 页)
(二)阅读Ⅱ (本题共 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弟 兄
鲁迅
公益局一向无公可办,几个办事员在办公室里照例的谈家务。秦益堂捧着水烟筒咳得喘不过 气,气喘吁吁地说:“ 昨天,他们又打起架来了,从堂屋一直打到门口。我怎么喝也喝不住。 ” 他生着几根花白胡子的嘴唇还抖着。“ 老三说,老五折在公债票上的钱是不能开公账的,应该自 己赔出来 … …”
“ 你看,还是为钱, ” 张沛君就慷慨地从破的躺椅上站起来,“ 我真不解自家的弟兄何必这 样斤斤计较,岂不是横竖都一样?
“ 像你们的弟兄,哪里有呢。 ” 益堂说。
“ 我们就是不计较,彼此都一样。我们就将钱财两字不放在心上。有谁家闹着要分的,我总 是将我们的情形告诉他,劝他们不要计较。益翁也只要对令郎开导开导 … …”
“ 这大概也不成,” 汪月生说,于是恭敬地看着沛君的眼, “ 像你们的弟兄,实在是少有的; 我没有遇见过。你们简直是谁也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心思,这就不容易 … …”
“ 他们一直从堂屋打到大门口 … …” 益堂说。 “ 令弟仍然是忙?” 月生问。
“ 还是一样。 ……八点钟功课,外加九十三本作文,简直忙不过来。这几天可是请假了,身 热,大概是受了一点寒 … …”
“ 我看这倒该小心些,” 月生郑重地说,“ 今天的报上就说,现在时症流行 … …” “ 什么时症呢?” 沛君吃惊了,赶忙地问。
“ 那我可说不清了。记得是什么热罢。 ” 沛君迈开步就奔向阅报室去。
办公室中暂时的寂静,不久就被沛君的脚步声和叫听差的声音震破了。他仿佛已经有什么大 难临头似的,说话有些口吃了,声音也发着抖。他叫听差打电话给普悌思普大夫,请他即刻到同 兴公寓张沛君那里去看病。
月生便知道他很着急,“ 怎么了 ?
“ 报上说 ……说流行的是猩红热。我午后上局里的时候,靖甫就是满脸通红 ……已经出门了 么?请 ……请他们打电话找,请他即刻来,同兴公寓,同兴公寓!
他听听差打完电话,便奔进办公室,取了帽子奔出去了。
他到路上,已不再如平时一般重车价,一看见一个稍微壮大,似乎能走的车夫,问过价钱, 便一脚跨上车去,道,“ 好。只要给我快走!
公寓却如平时一般,很平安,寂静; 一个小伙计仍旧坐在门外拉胡琴。他走进他兄弟的卧室, 觉得兄弟脸上似乎见得更通红了,而且发喘。他伸手去一摸他的头,又热得炙手。
他又打电话给医院,答说普悌思普大夫已经找到了,可是很忙,怕去得晚,须待明天早晨也 说不定的。然而他还叮嘱他要今天一定到。
他走进房去点起灯来看,靖甫的脸更觉得通红了,还现出更红的点子,眼睑也浮肿起来。 他 坐着,却似乎所坐的是针毡;在夜的渐就寂静中,在他的翘望中,每一辆汽车的汽笛的呼啸声更 使他听得分明,有时竟无端疑为普大夫的汽车,跳起来去迎接。但是他还未走到门口,那汽车却 早经驶过去了;惘然地回身,经过院落时,见皓月已经西升,邻家的一株古槐,便投影地上, 森
森然更来加浓了他阴郁的心地。
高一语文试卷 第 3 页(共 8 页)
他坐在窗前的书桌旁边,一切都静寂,只听得病人的急促的呼吸声。他在等待的厌倦里, 身 心的紧张慢慢地弛缓下来了,但凌乱的思绪,却又乘机而起:他仿佛知道靖甫生的一定是猩红热, 而且是不可救的。那么,家计怎么支持呢,靠自己一个?虽然住在小城里,可是百物也昂贵起来 了 …… 自己的三个孩子,他的两个,养活尚且难,还能进学校去读书么?只给一两个读书呢,那 自然是自己的康儿最聪明——然而大家一定要批评,说是薄待了兄弟的孩子 ……后事怎么办呢, 连买棺木的款子也不够,怎么能够运回家 ……
忽然远远地有一阵脚步声进来,这正是普悌思。 “ 先生,他发烧 ……”沛君喘着说。
普大夫不作声,略略按一按脉,又叫揭去被卧,解开衣服来给他看。看过之后,就伸出手指 在肚子上去一摩。
“ 疹子① ……”普悌思低声自言自语似的说。
“ 疹子么?”他惊喜得声音也似乎发抖了。“ 他原来这么大了,竟还没有出过疹子? ”他遇 到了什么奇迹似的,自语道。
普大夫拉过桌上的一张信笺,就桌上飕飕地写了几个难以看清的字,这就是药方。 “ 怕药房已经关了罢?”沛君接了方,问。
“ 明天不要紧。明天吃。 ”
普大夫且说且走,一面接了一张五元的钞票塞入衣袋里,一径出去了。
房子里连灯光也显得愉悦;沛君仿佛万事都已做讫,周围都很平安。院子里满是月色,白得 如银;邻人已经睡觉了, 一切都很幽静。虽然听到病人的呼吸,却是很调和。他坐下不多久, 忽 又高兴起来。
沛君在床上醒来时,却不能即刻动弹,只觉得四肢无力,而且背上冷冰冰的还有许多汗,梦 的断片,也同时闪闪烁烁地浮出:
——靖甫也正是这样地躺着,但却是一个死尸 ……
——他命令康儿和两个弟妹进学校去了;却还有兄弟的两个孩子哭嚷着要跟去。他已经被哭 嚷的声音缠得发烦,他看见自己的手掌比平常大了三四倍,铁铸似的,向侄儿的脸上一掌批过 去 ……
——侄儿满脸是血,哭着进来了。那孩子后面还跟着一群相识和不相识的人。他知道他们是 都来攻击他的 ……
“ ——我决不至于昧了良心。你们不要受孩子的诳话的骗 ……”他听得自己这样说。他忽而 清醒了,觉得很疲劳,背上似乎还有些冷。
靖甫静静地躺在对面,呼吸虽然急促,却是很调匀。
这一天,沛君到公益局比平日迟得许多,将要下午了。汪月生远远地望见,便迎出来:“ 喂! 来了。令弟全愈了罢?我想,这是不要紧的;时症年年有,没有什么要紧。但是,你脸上的气色, 多少 ……和昨天多少两样。 ”
沛君也仿佛觉得这办公室和同事都和昨天有些两样,生疏了。月生道:“ 你还是早点回去罢, 你一定惦记着令弟的病。 ”
“ 不!”沛君十分安心似的沉静地坐到自己的桌前。(有删改)
[注释]①一种皮肤病,医学上有不同的称谓。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公益局办事员谈家务的场景,展现出一种日常且琐碎的氛围,也为张沛君在同事眼中 “ 弟
兄和睦” 的形象做了铺垫。
高一语文试卷 第 4 页(共 8 页)
B .张沛君听闻弟弟可能染病后的一系列急切行动,如奔去阅报室、催促找医生等,体现他对 弟弟安危的真切担忧。
C .文中对张沛君弟弟病情的描述虽不算详细,但通过张沛君的反应,读者能感受到病情发展 带来的紧张氛围。
D .结尾处办公室和同事给张沛君“ 生疏”之感,是因为他内心对自己先前表现的反思,以及 对同事看法的过度在意。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语言贴合人物身份,如秦益堂“ 生着几根花白胡子的嘴唇还抖着”的神态描写,生动 展现其年纪与情绪状态。
B .作者善用对比,张沛君平日“ 重车价”和着急时“ 一脚跨上车”的行为对比,突出他对弟 弟病情的重视程度。
C .文中多次出现的“ 奔”字,强化了张沛君行动的急切,从侧面烘托出弟弟病情可能带来的 严重后果,扣人心弦。
D .故事以公益局为主要场景展开,结构上首尾呼应,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情节,使整个叙事简 洁且富有生活真实感。
8 .文中“ 他伸手去一摸他的头,又热得炙手 ”这一细节描写,具有丰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 析。(4分)
9 .“ 圆形人物 ”是指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试用这一文学理论分析张沛君这一形象。( 6 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 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 14题。 材料一 :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 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人君 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
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 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 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
怀仁 ,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材料二: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 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 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 军张玄素名,召见 ,问以政道。对曰:“ 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
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 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 ”上善其言,擢为侍 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 “ 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 -恐非所谓‘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 ”
高一语文试卷 第 5 页(共 8 页)
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 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 “ 君明臣直。” 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 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① 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 贞观君臣论治》)
[注释]①表:古代测日影的天文仪器。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 分)
为吏 A 受赂 B 罪 lC 诚当死 ID 但 E 陛下使人遗之 F 而受 IG 乃 H 陷人于法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当,指掌握,与《六国论》“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的“ 当”意思不同。
B .休,指喜庆、福禄,与成语“ 休戚相关” 中的“ 休”意思相同。
C .材料一中“ 承天景命”的“ 景”与材料二中“ 表动则景随矣”的“ 景”意思不同。
D .见,指接见,与《答司马谏议书》“ 终必不蒙见察”的“ 见”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第一段通过自然之理引出治国之理,即积累德义是治国之本,再进一步指出一国 之君不居安思危而求国治的结果。
B .材料一第二段分别论述君王“ 在殷忧”和“ 既得志”的情况下对臣民的不同态度,继而 说明不同态度下的不同行为措施及结果。
C .在讨论制止偷盗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 衣食无忧,没有必要使用严刑峻法。
D .张玄素认为君主需要谨慎选择群臣再分派政事,君王只考核成败并赏罚,太宗认为他的 说法还需斟酌,后将他升为侍御史。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4分)
(2)裴矩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4分)
14 .司马光在评论裴矩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 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 16题。
苦 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 ,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 ,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释]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 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 得他很妩媚。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 .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 .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 .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高一语文试卷 第 6 页(共 8 页)
16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 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 “ 征利” 罪
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 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的语句是:
,
(3)借古讽今是古代文人常用的创作手法,如苏洵在《六国论》的开头先用“ ”
指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又在结尾处用 “ ” 警告北宋统治者不
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 2小题,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 19 题。
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文学灌注了一种天下一统的宏伟气概。此后中国文学,不管什么题材, 都或多或少地有所隐含,李白就说过“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不仅如此,① ,使 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 )我在世界上各个古文明的废墟间考察时,总会一 次次想到秦始皇。因为那些文明的割裂、分散, ② 。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及时以强权统 一文字,那么,中国文脉早就流逸不存了。
由于秦始皇既统一了中国又统一了文字,今后两千多年,只要是中国文人,不管生长在如何 偏僻的角落,一旦为文便是家国天下;不管面对着多么繁密的方言壁障,③ 。总之, 统一中国和统一文字,为中国文脉提供了不可比拟的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秦代匆匆,无心文事 ,却为中华文明的格局进行了奠基。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极大的空间使文脉顺畅,文脉的顺畅又增添了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 和责任。
B .这种顺畅,尤其是在极大空间中的顺畅,又增添了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 视野和责任。
C .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又使中国文脉能够在极大的空间内保
持顺畅。
D .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使中国文学在极大的空间内保持了文脉的流泻顺畅。 19 .在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2个字。(6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题。
( 1)杜牧墓沦为菜地,乍听这消息让人觉得 A ,错愕者有之,悲鸣者有之,更多 的则是责问。无论是诗还是文,杜牧在文学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其诗文对现实极有洞察力, 也 充满历史穿透力。从“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到“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 庭花 ” ,莫不如是。名篇《阿房宫赋》,更是冠绝古今,“ 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 ” ,绝非虚 言。相较于西安其他旅游景点游人 B 的情形,这样一位文坛大家,连长眠之地都不能体 面存在,确实让人羞惭。
(2)① 从专家学者到一众网友,② 纷纷提出要对杜牧墓加大保护,③ 做好修复工作已刻不 容缓了,④这至少体现出了对杜牧的敬意。 ⑤今天, ⑥我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已大有增加, ⑦我们
也有能力修葺杜牧墓。⑧恐怕我们也不能容忍它一直沦为菜地。⑨希望相关部门不孚众望, ⑩早
高一语文试卷 第 7 页(共 8 页)
日解决问题。
(3)当然,为把好事做好,就目前而言,还应考虑好以下两点:
(4)其一 ,这块沦为菜地的墓地,究竟是不是杜牧墓?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对司马村 的墓进行过登记,但只是确认有这个墓,并不能肯定墓的主人就是杜牧。有工作人员表示:“ 目 前没有考古勘探,虽然有文史资料足以证明,但在没有发掘确凿的墓志以及相关文物之前,从严 谨的态度来讲,还不能肯定。 ”诚如斯言,如果没有铁证,盲目修墓则有哭错坟头之嫌。 当务之 急,职能部门应该联系专业、权威的专家介入考察和论证。
(5)其二,无论恢复杜牧墓还是建造纪念馆,恐怕都需要一定的资金,这钱谁出?从常态 看,可能来自公帑。但对于西安这座遍地都是古迹的城市来说,如果事事动用公帑,恐怕也是不 能承受之重。
(6)有学者认为,西安现有文物点多达数千个,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数百处,像杜牧 墓这样的一般不可移动的文物更多 ……文物多不应该成为负担,更应该在引以为荣的同时避免发 生大家不愿见到的悲剧。
20 .文中第(2)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3分)
21 .请在文中加横线的 AB处填写正确的成语。(4分)
A . B .
22 .文中第( 4 )段画线句写道: “ 诚如斯言,如果没有铁证,盲目修墓则有哭错坟头之嫌。 ” 请 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这句话的妙处。( 4 分)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3)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 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4)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习近平)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字。
答案
1. C;解析:材料②指出《牡丹亭》的对偶结构与莎士比亚的“戏剧性转移焦点”技巧不同,前者是作者刻意的对偶构思,后者是转移焦点,C项“本质相同”错误,A、B、D项理解正确
2. B;解析:A项“只能通过场回对立或人物对比实现”错误,材料③提到回目对偶等多种形式;C项“邻对”与“遥对”是毛宗岗区分的对偶用法,并非对“异同关系的具体阐释”;D项“完全融合”错误,材料⑥说“逐步化为交融互补”;B项正确,《西游记》回目及术语体现对偶美学
3. A;解析:A项《西厢记》中“长亭送别”(抒情)与“金榜题名”(现实)形成对立互补,体现对偶结构;B项情节衔接无明显对立;C项以“笑”贯穿,无对偶;D项“桃园结义”与“白帝托孤”是呼应而非对偶,对应选项A
4. 引用传统批评家的观点,为“对偶美学应用于小说戏曲”提供理论依据,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如毛宗岗论《三国演义》的结构原则,具体阐释了对偶结构的表现形式,使论证更具体可信;解析:从理论依据和具体阐释两方面分析作用
5. 内涵:人物表面的对立推动情节发展,最终在作品中形成互补融合的整体。《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一孤高敏感,一圆滑世故,性格对立;但两人在第五回“兼美”中交汇,共同体现作者对女性价值的思考,对立中蕴含融合,推动情节发展并深化主题;解析:先解释内涵,再结合《红楼梦》中林薛二人的对立与融合分析
6. D;解析:结尾“生疏”之感是因为张沛君经历弟弟生病事件后,内心对亲情与现实的矛盾有了新的认识,并非“对同事看法的过度在意”,D项理解错误,A、B、C项正确
7. B;解析:B项“平日‘重车价’”错误,原文是“已不再如平时一般重车价”,说明平时并不重车价,对比突出急切,B项分析错误,A、C、D项正确
8. 这一细节描写突出弟弟病情的严重(“热得炙手”),表现张沛君内心的焦急与担忧;通过触觉描写,将抽象的担忧具象化,增强场景的真实感和感染力;解析:从病情表现和情感表达角度赏析细节效果
9. 张沛君是圆形人物,具有复杂性格:①表面上重视兄弟情谊,听闻弟弟生病急切求医,展现关爱;②内心深处有现实顾虑,如担忧家计、孩子教育等,暴露自私一面;③梦中的冲突(掌批侄儿)揭示其潜意识中的矛盾,体现人性的复杂;解析: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复杂性格特征
10. 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解析:根据句意,在主谓、转折处断句
11. D;解析:材料二“召见”的“见”是“接见”,《答司马谏议书》“终必不蒙见察”的“见”是“被”,意思不同,D项不正确;A、B、C项正确
12. D;解析:D项“太宗认为他的说法还需斟酌”错误,原文“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表明太宗认可其说法,D项概述错误,A、B、C项正确
13.(1)即使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他们,用威严愤怒来震慑他们,(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仁德;解析:“董”译为“督责”,“振”译为“震慑”,“怀仁”译为“怀念仁德”
(2)裴矩能在官职上极力进谏,不表面顺从。如果每件事都能这样,还担忧国家治理不好吗?;解析:“当官”译为“在官职上”,“面从”译为“表面顺从”,“傥”译为“如果”
14. ①对比论证:将裴矩在隋的“佞”与在唐的“忠”对比,突出君主对臣子的影响;②比喻论证:以“表”与“景”比喻君与臣,说明君主态度决定臣子品行;解析:指出对比和比喻两种论证方法,结合文本分析
15. C;解析:C项“吩咐不要过多取食”是因为要珍惜人才,而非“口感苦涩”,C项赏析错误,A、B、D项正确
16. ①耿介不屈:苦笋“苦节与生俱生”,魏征直言进谏,不屈服于权贵;②被赏识:苦笋被诗人珍视,魏征被唐太宗视为“妩媚”,得到认可;③价值独特:苦笋有独特品格,魏征为贞观之治作出重要贡献;解析:从品格、被赏识、价值三方面分析相似之处
17.(1)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弊在赂秦;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解析:根据记忆填空,注意易错字“锱铢”“弊”
18. B;解析:B项承接前文“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强调“极大空间中的顺畅”对文学视野的影响,衔接紧密;A、C、D项逻辑不连贯
19. ①他还统一了文字;②与中国的统一形成对比;③一旦落笔皆是汉字;解析:根据上下文补写,①对应“统一文字”,②对比其他文明的割裂,③强调文字统一的作用
20. ⑥“增加”改为“提高”;⑨“不孚众望”改为“不负众望”;③删去“已刻不容缓了”(或与②合并);解析:⑥搭配不当,⑨成语误用,③句式杂糅
21. A. 匪夷所思;B. 络绎不绝;解析:A处形容消息离奇,B处形容游人多
22. 运用比喻(“哭错坟头”比喻盲目修墓),生动形象地说明在没有铁证的情况下修墓可能出现的错误,语言通俗且有警示作用;解析:指出比喻修辞,分析其表达效果
23. 略;解析:围绕“担当与使命”,结合四则材料,联系历史与现实,论证不同时代的中国人肩负的责任,文体明确,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