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视发现、搜集和积累材料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针对高考作文命题的“虚题”形式,指导学生审清题意,准确立出“实意”。
2、过程与方法:引入“化虚为实
化意为象”的理念,运用课堂的三级训练法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立足生活,体验生活,建立客观、理性的情感态度观。
2学情分析
理科班学生,大多数同学畏惧写作文,下笔之时,头脑空乏;落笔之处,言之无“物”;构笔之功,文之无“序”;成文之实,抒之无“情”(理)。这一现状反映出90后的学生个体生活比较单调、思维活动与情感体验死板,写作教学体系大多呈静态封闭,教师偏重技巧的模仿等问题,这就直接切断或削弱了现实客体和写作主体在认知和体验上的联系,造成学生写作时的思维零乱僵化,人云亦云,文不达意,难以写出接“地气”的好文章。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课堂“三级”写作训练的方法,在课堂上构建“三级”框架,由浅入深带动课堂,让学生迈小步,跨过“虚题”写作的障碍,提升立意的深度,拓宽写作素材的面。
教学难点:以“孤独”为主线,体会“化虚为实、化意为象”的理念,突破“虚题”写作的瓶颈。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化虚为实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
2、提问:看到这张照片中,你们联想到了些什么?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体会。
3、分析:这张照片是美国摄影师罗勃·海尔借用叶子来诠释“生命”的循环,从诞生到死亡,直至腐烂,叶子的色彩在“生命”的循环中不断变化,如叶片一样,“人生”不过也如此,正如树叶的颜色一样,人生不仅只有黑白两种颜色的,看每个人怎样的选择和去寻找自己的价值,人生才可活得更精彩。
4、导入新课:摄影师用“树叶生命过程”的图片表达对“生命”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和领悟,通过摄影手法,运用的是“化虚为实,化意为象”的方法,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更具体而形象的理解他所表达的意蕴,同样,在我们的写作当中也可以通过文字,“化虚为实,化意为象”将我们对生活中的种种体验和感悟,借助语言,具体而形象地表达出来。
(二)分析本课教学要点。
1、切合高考写作考点,对比近几年的各地高考作文题,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一种比较稳定的命题形式——“虚题实写”。
纪念
05年(话题,
广东卷)
传递
07年(话题,
广东卷)
幸福是______
10年(半标题
辽宁卷)
回到原点
11年(标题
广东卷)
我的时间
11年(标题
浙江卷)
时间在流逝
11年(标题
安徽卷)
拒绝平庸
11年(标题
江苏卷)
总有一种期待
11年(标题
四川卷)
情有独钟
11年(话题
重庆卷)
2、“虚题”的基本特点是:
(1)题目或材料,多以抽象概念,虚拟隐喻的方式呈现;
(2)题目或话题,以单个词或短语的形式组成;
(3)多为材料+标题(或话题),从材料中归纳一个相同点。
3、训练“虚题实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解决不少学生“虚题泛写”的现象,我们要化虚为实,激发思辨,强化筛选意识,有针对性提供“化虚为实”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设计堂上训练,指导写作方法:在课堂上运用“三级”框架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化虚为实”的训练。以“孤独”为题,让学生进行了以下“三级”训练。
第一级:借喻化虚——具体生形。
1、具体做法:以拟写比喻句为起步,将“孤独”具体化,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情感体验,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达的方式来写成“孤独”之象。
2、展示学生课堂练笔如下:
孤独是深山中的梅花,唯有雪中一点红。
孤独是黑暗中一盏微弱的灯,苦苦寻找光明。
孤独是空气,无时无刻围绕着你,逼近你入侵你的心灵。
孤独是大海里的浮标,趟过河流的冰冷。
孤独是无门的四堵方墙,走不出去,也爬不进来。
孤独是杯夏天的凉茶,甘苦自知。
孤独是沙漠中的仙人掌,拥有顽强的生命力。
孤独有如friends一词,即使朋友再多,也难免有end的时候;
孤独就像氢元素,核外电子永远只有一个;
孤独是质子电荷量,其数值永远只有1.60
10-19C;
孤独,是愚者的毒药,智者的良剂;
孤独,是一颗颗被土地所遗忘的种子,虽然没有肥料补给,却仍能迎风沐雨独自生长。
3、小结:拟写比喻句,化抽象为形象,同时在写作中指导学生比喻句灵活的运用为议论文的观点,记叙文或散文的思路及情感线索,“一举两得”。
第二级:化虚为“人”——古今皆用。
1、提问:结合古今,你能联想起的“孤独之人”?
2、写法指导:将虚题化为具体的“人像”,放大素材的影像,引导学生通贯古今,活用课内外的人情风物。使化实的人物成为各种文体写作中的主体形象,更切实的丰富了“虚题”的内涵。
3、展示典例和分析:
(1)引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请同学重新解读诗词,用自己的语言扣紧“孤独”叙评人物。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chuàng)然而涕下
(2)具体化写“孤独”之人,“孤独”的内涵比较丰富,每个人的“孤独”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
示例:陈子昂的孤独“登高望远,放眼四空,前代纵有知音,却因渺茫而不可再寻了;后代或有知音的,但却无从想见,更不可得见。当陈子昂站在无限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点上,时间仿佛凝固在此刻,他不仅感到时间苍促,更是面对着茫茫天地的孤独。如他一样的那些不幸的天才,往往都是孤独的,他们最大的不幸并不在于无人理解,因为精神上的孤独是可以用创造来安慰的,而他们的不幸恰恰在于得不到普通的温暖,活着就成了被人群遗弃的孤魂。”
(3)引用苏轼《定风波》,请同学重新解读诗词,用自己的语言扣紧“孤独”叙评人物。
定
风
波
苏
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4)化写“孤独”之人:“大海的孤独,是因为没有影子,而苏轼的孤独,却因为他选择与孤独为伴。官场上没有自由的,乐时不能笑,悲时不能哭,抉择间放弃自己的真率性情。但苏轼却一直在追求着一种自由的生命状态,做官从政,只是他选择的实现理想的道路,而不是他的最终目标。他以’独’的姿态,豁达面对坎坷仕途,坦然接受政敌的恨,而自己始终怀有的是一颗孤独的赤子之心。“
4、归纳:借用古今之人展写“孤独”之意,化为叙述、描写或议论文段。
第三级:虚入细节——微景小事。
1、提问:怎样的生活细节和场景,会使你感受到“孤独”?
2、训练:看图说话,请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片里的“孤独”之意。
3、写法指导:通过生活景象,微致小事,虚入细节,以大写小,可以抒写与学生较为贴近的现实,可以将“虚题”透过“细节”更好的表达真挚的情感,可以参考教师下水练笔,让学生模仿着进行训练,抓住“细节”,以大写小。
3600
秒
喜欢有太阳的日子,虽然只是如常的阳光。
静止看,瞬间的流动。
一个小时,60分钟,3600秒,从家走到市区再走回家,可以坐着四趟公车来回……
我们是不是已经没有耐心:吃一顿要花一个小时煮的家常饭,和朋友看一场不足一个小时的电影,为爱的人花3600秒写一封信,让自己读上一个小时的书,和亲人谈一个小时的闲话,和钓友钓一个小时的鱼,坐在沙发上密密织一个小时的毛线,呆呆的在草地上晒一个小时的太阳,当然肯定也不会花一个小时等待一个人……
现在,一小时是重叠的3600秒。
我们可以一边啃着洋快餐,快速的看着报刊杂志,一边坐旁的女朋友,另耳朵听着“妹妹”的电话,颈脖倒扣着MP3,可心在那里?
我们可以花一个晚上的时间陪熟悉的陌生人吃饭喝酒,唱歌摸牌,酩酊晃步,可却不知道家那盏一直亮着的灯,谁在无眠?或许一秒前唱出爱,一秒后吼出恨,最后一秒,是否一无所有?
浮躁不已的气味像一张网缠绕着我们的空气,慢奏的步调跟不上我们的时间,浮动背后的“孤独”,几人何知?
喜欢,独骑自行车,轻便、悠闲。它,陪伴我走过了整整9年的时光,那时3600秒光总是渐慢,悠长。
(四)课堂小结:
1、借喻化虚——具体生形;
2、化虚为“人”——古今皆用;
3、虚入细节——微景小事。
“三级”训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虚题”的思辨,从中筛选更切合“虚题”的素材,使学生下笔成文,言之有物,言之实情。
(五)课外拓展作业布置。
练笔:以“孤独”为话题,运用“化虚为实”的写法,写一段400字的文段。
课外练笔展示:
断肠人在天涯
一个人的一生,像一个往返旋转的陀螺,它留在的却是延绵不尽的轨迹。
李煜的伴影,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雕栏玉砌应犹在,囚禁沦后朱颜改,愁恰似春水向东流。寂静夜,月如钩,人生如梦,梦醒人未醒,虚实实虚,还省独。
柳宗元的脚履,是飞雪漫天,孤舟披蓑戴笠白发翁,屡遭风雨,不却之才,藏郁勃之气,善独之意。
柳永的狂痴,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纵有月情风轻,无人可倾诉,远人渐行,离人愁,心随远走,空如独。
李清照的慧心,是深闺锁清幽,寻处无觅,飘零遂与流人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洞心求世,恒为独。
辛弃疾的孤勇,旋出人生,少年时,已从军,奋发志,只恨君,骨头软,手中刀剑无用处,执着意,独伴身尽。
剪不断、离还乱,交错杂结的轨迹中,孤独总似一条缠绕在陀螺间隙的墨线,张弛扯拉间,转动着人生的斑驳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