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过关验收卷·专题5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光学 热学 原子物理 (原卷+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考物理高考母题必读及衍生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过关验收卷·专题5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光学 热学 原子物理 (原卷+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考物理高考母题必读及衍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7-07 15:38:46

文档简介

专题五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光学 热学 原子物理
(满分9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学家利用技术测定了三星堆遗址四号“祭祀坑”距今约3 200年至3 000年,年代区间属于商代晚期。已知的半衰期为8 267年,其衰变方程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四个经过8 267年一定还剩余两个
N的比结合能一定大于
[C]β衰变的本质是核内一个质子转化中子和电子
[D]β衰变过程满足动量守恒,不满足能量守恒
2.氢原子的部分能级如图所示,已知可见光的光子能量范围为1.62~3.11 eV,现有大量的氢原子处于n=4的激发态,当向低能级跃迁时辐射出若干不同频率的光。关于这些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些氢原子总共可辐射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
[B]波长最长的光是由n=4能级跃迁到n=1能级产生的
[C]频率最小的光是由n=4能级跃迁到n=3能级产生的
[D]处于n=2能级的氢原子可以吸收任意频率的可见光,并发生电离
3.一定质量理想气体的状态变化如图所示,dabc为圆弧,cd为半径相同的圆弧。气体从状态a沿经状态b、c、d,最终回到状态a,则(  )
[A]从状态a到状态b是等温膨胀过程
[B]从状态a到状态c,气体放出热量,内能增大
[C]处于状态c时气体分子单位时间撞击单位面积的次数一定比状态a少
[D]从状态a经b、c、d回到状态a,气体吸收热量
4.船上的声呐利用超声波来探测远方鱼群的方位。某渔船发出的一列超声波在t=0时的波动图像如图1所示,图2为质点P的振动图像,则(  )
图1         图2
[A]该波的波速为1.5 m/s
[B]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
[C]0~1 s时间内,质点P沿x轴运动了1.5 m
[D]0~1 s时间内,质点P运动的路程为2 m
5.如图所示,一底面半径为R的半圆柱形玻璃砖平放在水平面上,O为横截面的圆心,AB面涂有反光材料,BC为一个与玻璃砖相切于B点的屏,一束极细的单色光以平行于BC的方向照射到玻璃砖上的D点,OD与AB的夹角θ=30°,OE⊥AB。已知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c,玻璃砖对该单色光的折射率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线在AB面反射后经过E点射出玻璃砖
[B]光线在屏上的光斑离B点的距离为R
[C]光线在玻璃砖内传播的时间为
[D]若去掉AB面的反光材料也不会有光线从AB面射出
6.为了观察两列波的叠加情况,某同学在同一介质中放置了两个振源,可以向外产生简谐横波,设某次产生的两列简谐横波分别沿x轴正、负方向传播,在t=0时刻分别到达A、B两点,如图中实线甲和虚线乙所示。已知实线波的传播周期为s,两列波的振幅相同,均为10 c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列波在相遇区域内会发生干涉现象
[B]甲、乙两列波的频率之比为2∶3
[C]对于x=0的质点和x=9.5 m处的质点,它们开始振动的时间之差为0.125 s
[D]t= s时,x=4 m处的质点的实际位移大小等于5 cm
7.额温枪(红外测温仪)是重要的测温装备,其测温原理是:任何物体都会向外发出红外线,额温枪通过红外线照射到温度传感器,发生光电效应,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间接得出温度数据。已知人体温正常时能辐射波长为10 μm的红外光,如图甲所示,用该红外光照射光电管的阴极K时,电路中有光电流产生,该光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已知h=6.63×10-34 J·s,e=1.6×10-19 C,c=3×108 m/s,则(  )
甲        乙
[A]波长10 μm的红外光在真空中的频率为3×1014 Hz
[B]由图乙可知该光电管的阴极金属逸出功约为0.5 eV
[C]将图甲中的电源反接,电流表的示数可能不为零
[D]若人体温度升高,则辐射红外线的强度减弱,光电流减小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每小题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8.均匀介质中,波源位于O点的简谐横波在xOy水平面内传播,波面为圆。t=0时刻,波面分布如图(a)所示,其中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相邻的波谷。A处质点的振动图像如图(b)所示,z轴正方向竖直向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
[A]该波从A点传播到B点,所需时间为4 s
[B]t=6 s时,B处质点位于波峰
[C]t=8 s时,C处质点振动速度方向竖直向上
[D]t=10 s时,D处质点所受回复力方向竖直向上
9.一透明介质的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ABC,如图所示,一细束单色光PD从AC边上的D点射入介质,经AC折射后的光线照到BC边的中点时恰好发生全反射。若AC=L,CD=L,cos θ=,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为c,则(  )
[A]介质对该单色光的折射率为
[B]介质对该单色光的折射率为
[C]该单色光从D点开始到第一次离开介质时所用的时间为
[D]该单色光从D点开始到第一次离开介质时所用的时间为
10.两个完全相同的绝热活塞A、B把竖直放置的绝热汽缸分成体积相等的三部分,在汽缸顶部和处有固定卡环,分别限制活塞A、B向上、向下运动,如图所示。初始状态下,甲、乙两部分气体的压强均为大气压强p0的1.2倍,温度均为27 ℃,活塞与汽缸壁间的摩擦不计,现用电热丝对甲部分气体缓慢加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中气体的温度有可能不变
[B]甲部分气体的温度为75 ℃时,活塞A已经上升
[C]甲部分气体的温度为425 ℃时,乙部分气体的内能大于初始状态
[D]如果甲部分气体的温度不超过75 ℃,电热丝产生的热量等于甲、乙两部分气体内能增加之和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4分。
11.(14分)如图所示,一粗细均匀的“山”形管竖直放置,A管上端封闭,B管上端与大气相通,C管内装有带柄的活塞,活塞下方直接与水银接触。A管上方用水银封有长度L=10 cm的空气柱,温度T1=300 K;B管水银面比A管中高出h=4 cm。已知大气压强p0=76 cmHg。为了使A、B管中的水银面等高,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
(1)固定C管中的活塞,改变A管中气体的温度,使A、B管中的水银面等高,求此时A管中气体的热力学温度T2;
(2)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向上抽动活塞,使A、B管中的水银面等高,求活塞上移的距离ΔL。(结果保留1位小数)
12.(14分)如图(a)所示,均匀介质中存在垂直水平面(xOy面)振动的两个波源A和B,波源A、B振动频率相同。其中A的振幅为1 cm,A、B在x轴上坐标为xA=0,xB=25 m。A开始振动7 s后,B以与A相同的起振方向开始振动,记此时为t=0时刻。t=9 s时两列波同时到达A、B连线上的M点,M点横坐标xM未知,M点的振动图像如图(b)。求:
 
(1)A、B在介质中形成的机械波的周期T和波速v;
(2)从t=0至t=30 s,质点N(xM,12 m)运动的路程s。
13.(16分)直角三角形ABC为直角棱镜的截面,∠A=60°,AC边的长度为16 cm,D点为BC边的中点。一束单色光以大小为60°的入射角沿图甲所示方向射入棱镜后恰好垂直于AB边射出,真空中光速取c=3.0×108 m/s。
甲      乙
(1)求棱镜对该单色光的折射率n;
(2)若该单色光沿图乙所示方向射入棱镜,求出射点与A点的距离以及光束在棱镜内的传播时间。
7 / 7专题过关验收卷·专题五
1.B [半衰期是大量原子核衰变的统计规律,对少量的原子核衰变不适用,A错误;因比更稳定,可知的比结合能一定大于的,B正确;β衰变的本质是核内一个中子转化质子和电子,C错误;β衰变过程满足动量守恒,也满足能量守恒,D错误。]
2.C [大量的氢原子处于n=4的激发态,可能发出光子频率的种类n==6,故A错误;由n=4能级跃迁到n=3能级产生的光子,能量最小,频率最小,波长最长,故B错误,C正确;处于n=2能级的氢原子发生电离,则吸收的光子最小能量为3.4 eV,故D错误。]
3.C [由题图可知从状态a到状态b是圆弧而不是双曲线,所以不是等温膨胀过程,故A错误;从状态a到状态c,气体压强相等,体积增大,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知其温度必定升高,且对外界做功,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有ΔU=W+Q,气体吸收热量,故B错误;根据B选项分析,在状态c,气体体积较大,分子数密度较小,气体温度升高导致分子平均动能增加,在保持压强不变的情况下,单位时间撞击单位面积的次数一定较小,故C正确;从状态a经b、c、d回到状态a,气体的温度不变,内能不变,外界对气体做功等于图形的面积,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有ΔU=W+Q,气体放出热量,故D错误。]
4.D [由题图1可知,该波的波长λ=1.5×10-2 m,由题图 2可知周期T=1×10-5s,则该波的波速v== m/s=1.5×103 m/s,A错误;由题图2可得,在t=0 时刻,P质点沿y轴正方向振动,由微平移法可知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B错误;质点P只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不沿x轴运动,C错误;质点P的振幅是5×10-6 m,在0~1 s时间内共振动了=105个周期,运动的路程s=4×5×10-6×105 m=2 m,D正确。]
5.A [假设光线从E点射出,光路如图所示。
由几何关系可得
tan α==
解得α=30°
在D点入射角i=60°
由几何关系可知折射角r=30°
折射率n==
与题中数据一致,假设成立,即光线在AB面反射后经过E点射出玻璃砖,A正确;由折射定律可知,光线在E点的折射角为60°,故光线在屏上的光斑离B点的距离为d=R+=(1+)R,B错误;结合A的分析可得,光线在玻璃砖内传播的路程为x=DF+FE=D′E=,在玻璃砖中的传播速度为v=,故所用时间为t=,联立代入数据解得t=,C错误;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C满足sin C==,若去掉AB面的反光材料,光线射向AB面时的入射角为30°,由于sin 30°6.C [两列波在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因甲、乙波长不同,则频率不同,则相遇区域内不会发生干涉现象,A错误;甲、乙两列波的波长之比为2∶3,根据f =可得,频率之比为3∶2,B错误;两列波的波速均为v== m/s=12 m/s,甲波从O点传到A点的时间t1== s=0.5 s,乙波从x=9.5 m处传到B点的时间t2= s=0.625 s,则对于x=0的质点和x=9.5 m处的质点,它们开始振动的时间之差为Δt=t2-t1=0.125 s,C正确;t= s时,两列波各自沿传播方向传播了3 m,此时x=4 m处的质点由甲波引起的位移是+10 cm,由乙波引起的位移为-5 cm,则此时该质点的实际位移大小等于10 cm-5 cm≈1.34 cm,D错误。]
7.C [波长10 μm的红外光在真空中的频率为ν==Hz=3×1013 Hz,A错误;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k=hν-W0,根据动能定理得-eUc=0-Ek,解得W0≈0.1 eV,B错误;将题图甲中的电源反接,根据题图乙,反向电压低于0.02 V时,电流表的示数不为零,C正确;若人体温度升高,则辐射红外线的强度增大,逸出的光电子的个数增加,光电流增大,D错误。]
8.AC [由题图(a)、(b)可看出,该波的波长λ=10 m,周期T=4 s,则波速v==2.5 m/s,可知该波从A点传播到B点,所需时间为t== s=4 s,A正确;该波从A点传播到B点所需时间为4 s,t=6 s时B点运动了2 s,即,则B处质点位于波谷,B错误;波从AE波面传播到C的距离为x=(10-10)m,则波从AE波面传播到C的时间为t=≈4.9 s,t=8 s时C处质点运动了3.1 s,则此时质点速度方向竖直向上,C正确;波从AE波面传播到D的距离为x=(10-10)m,则波从AE波面传播到D的时间为t=≈1.7 s,则t=10 s时,D处质点运动了8.3 s,则此时质点位于z轴上方,回复力方向竖直向下,D错误。]
9.AD [设光线到达BC边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为α,有sin α===,作出光路如图所示。
根据折射定律有n===,联立解得DE=L,介质对该单色光的折射率为n=,A正确,B错误;由sin α=可得α=60°,因为D为AC边的中点,E为BC边的中点,则DE∥AB,由几何关系可知,该光线在介质中传播的路程为s=DE+EF=L,该光线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大小为v=,解得单色光从D点开始到第一次离开介质时所用的时间为t==,C错误,D正确。]
10.AD [设活塞质量为m,对活塞A受力分析可知mg=0.2p0S,活塞B刚要离开卡环时对活塞B受力分析可知,甲部分气体的压强p2=1.4p0,由查理定律得=,得T2=350 K,即甲部分气体的温度升高到77 ℃时,活塞开始上升,B错误;在此之前,气体体积不变,做功W=0,由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Q,可知D正确;如果继续升温,直到活塞A刚好到达上端卡环处,对甲部分气体由盖 吕萨克定律得=,得T3=700 K,即甲部分气体的温度升高到427 ℃时,活塞A刚好到达上端卡环处,在此之前,乙部分气体体积一直保持不变,甲部分气体的温度升高到427 ℃之前,乙部分气体W=0,Q=0,故ΔU=0,故C错误,A正确。]
11.解析:(1)设U形管的横截面积为S,对A管中气体,初态有
p1=p0+4 cmHg=76 cmHg+4 cmHg=80 cmHg
末态有p2=76 cmHg
气柱长度为L=10 cm,L′=8 cm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有

解得T2=228 K。
(2)由于T不变,对于A管封闭的空气柱,根据玻意耳定律,有p1LS=p0L3S
解得L3≈10.526 cm
A管水银下降的高度Δh=L3-L=10.526 cm-10 cm=0.526 cm
所以C管中水银长度的增加量为ΔL=h+Δh+Δh=4 cm+0.526 cm+0.526 cm≈5.1 cm。
即活塞上移的距离为5.1 cm。
答案:(1)228 K (2)5.1 cm
12.解析:(1)由题目所给M点振动图像可知T=2 s;
A先振动t0=7 s后B开始振动,B振动t=9 s后两波同时到达M点,设波速为v,则
v(t0+t)+vt=xB
解得v=1 m/s。
(2)两列波的波长
λ=vT=2 m
由几何关系有
xAM=16 m,xBM=9 m
xAN=20 m,xBN=15 m
N从t=13 s时开始振动,从13~15 s,s1=4 cm
因A、B波源振动反相,则
Δx=xAN-xBN=
故N为加强点;从15至30 s,s2=90 cm;从t=0至t=30 s,质点N的路程为
s=s1+s2=94 cm。
答案:(1)2 s 1 m/s (2)94 cm
13.解析:(1)如图所示,丙图为根据题意画出的光束穿过棱镜的光路图,由几何关系得,光束在BC面上的折射角α=30°,由折射定律得n==。
丙      丁
(2)画出光路图如图丁所示,设光束到达AB上的E点,根据折射定律得=n
解得β=30°
由几何关系得r=60°-β=30°
光束在AB面上的入射角
θ=90°-r=60°
由于sin 60°=>
光线在AB面上发生全反射,设光束从AC面上的F点射出,由几何关系得出射光束与AC垂直。三角形DME为等腰三角形
EM=DM==8 cm
AE=AM-EM=8 cm
出射点与A点的距离
AF=AE cos 60°=4 cm
光束在棱镜内传播的距离L=DE+EF=12 cm
传播时间t==1.2×10-9 s。
答案:(1) (2)4 cm 1.2×10-9 s
5 /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