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暑假复习作业】第1-8单元查漏补缺检测卷(一)-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阅读中,我们会认识形形色色的人。手术台上,青筋(爆 暴)起,汗如雨下,刘伯承一声不吭,令医生sù rán qǐ jìng( )。粉刷墙前,一桶白(桨 浆),一身漆黑,刷子李pài tóu( )十足,令徒弟yóu zhōng( )感叹。赛马场上,合理安排,调换顺序,孙膑的策略,令田忌大为zàn xǔ( )。那面对伤痛的顽强意志,那对技艺的精益求精,那shěn shì( )局势时的细察善思,都能成为我们成长的力量。
1.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2.用“\”画去括号里使用不正确的汉字。
3.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与语段中加点的“调”字读音不同的一项是( )
A.调动 B.调皮 C.调遣 D.调度
4.“策略”中“策”字的第七笔是( )
A.、 B.| C.一 D.
5.丹丹刻了一枚表现刘伯承精神的印章,你觉得应该是下列哪一枚?( )
A.精忠报国 B.精益求精 C.精诚所至 D.精诚团结
二、填空题
6.根据语境,看拼音写字词。
(1)2019年12月17日,第一sōu( )国产háng( )母山东舰入列。从此,我国神shèng( )liáo( )阔的海疆有了更坚强地守护。
(2)修路架桥,绿化美化,石家庄的面mào( )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xiǎng( )受着城市建设的zhǎn( )新成果。
(3)对于坚强的人,每一次打击都是一次duàn( )liàn( )。
7.古诗阅读。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中,“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一句中,“ ”和“夜”这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让我们感受到了村庄儿女不分日夜耕织,一片繁忙的场景。后两句诗“ , 。”描写了乡村儿童模仿大人劳作时的天真可爱。
(2)下面根据《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创作的画是( )。
A. B. C.
三、选择题
8.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人弗能应也(不) B.却看妻子愁何在(指诗人的配偶)
C.短笛无腔信口吹(随口) D.童孙未解供耕织(从事)
9.把加点词语替换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舍青青柳色新。(旅馆)
B.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公告)
C.他自称能让人起死回生,其实不过是个江湖郎中罢了。(医生)
D.历代文人墨客多对梅花情有独钟,咏赞不已。(书法家)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汉字字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变化过程。
B.《草船借箭》一文刻画了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忠厚守信的周瑜、妒才忌能的鲁肃。
C.《手指》一文语言幽默风趣,五个手指形象鲜明,使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从而明白了“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
D.“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两句诗既是毛岸英的写照,也是历史上众多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
11.古典四大名著衍生出许多有趣的歇后语。填入下列句中的歇后语,最恰当的是( )
就在我们热火朝天地聊着《西游记》的剧情时,张琳琳却________,不知道她在想什么。
A.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B.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C.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 D.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12.根据以下三则信息依次判断人物,正确的一项是( )
A.林黛玉 猪八戒 张飞 B.林黛玉 孙悟空 诸葛亮
C.王熙凤 沙僧 曹操 D.王熙凤 孙悟空 周瑜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短文,按要求完成题目。
《草船借箭》节选
①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②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③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派人又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④到雾散时,诸葛亮下令返回。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13.猜心情。第二段中诸葛亮的“笑”是( )的笑。
14.根据第三自然段内容猜测曹操的性格特点是( )
A.善良 B.度量小 C.小心谨慎 D.鲁莽(mǎng)
15.根据第四段划线句子可知,东吴的营寨比曹操地势要( )。
16.题目《草船借箭》为什么比《草船骗箭》好呢!
17.诸葛亮的神妙之一在于识人。这一点在选文里体现在对鲁肃和曹操性格特点的把握上,请选一个写一写。
用生命点亮大山的希望(有删改)
①1996年,张桂梅来到偏远的丽江市华坪县工作,她发现许多女学生因家境贫寒相继辍(chuò)学。因此,张桂梅决定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2008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全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成立。
②身为校长的张桂梅在学生管理方面可谓是劳心劳力。清晨五点多,校园一片沉寂,只有路灯笔直地伫立着,学生们都还沉浸在梦乡。此时,张桂梅却已经来到教学楼,她慢慢挪着步子,从一楼到四楼,楼道里的灯一盏一盏相继被点亮。白天,张桂梅拿着一个绿色小喇叭在校园里巡视,监督着学生们读书、吃饭、做操……一旦发现有人磨蹭,小喇叭便派上了用场。只见她举起小喇叭,放在嘴边,吃力地喊着:“快点儿,磨蹭什么,抓紧时间!”学生们的脚步更急了,劲头更足了。一天的学习结束了,夜色浓浓,教室里已空无一人,学生们都回宿舍休息了,校园又恢复了宁静。可张桂梅还没有休息,她拿着手电筒,拖着疲惫的身子在校园里检查一遍。只有这样,她才放心。
③2018年初,张桂梅倒下了。她脸上毫无血色,几乎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但华坪县领导来探望她时,她却说:“我情况不太好,能不能把丧葬费提前给我?我想看着这笔钱用在孩子们身上。”在场的人无不红了眼眶。
④如今,张桂梅的身体愈发不堪重负,她先后确诊了骨瘤、血管瘤等20多种疾病,她身上贴满了止痛的膏药。随着疼痛频率越来越高,她只能靠一把把止疼药强撑着。即便饱受病痛的折磨,张桂梅也不愿多花一分钱为自己看病,把钱都留给需要帮助的学生。
⑤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张桂梅帮助贫困山区的女孩们走出大山,点亮人生梦想,为我国的脱贫攻坚作出了伟大贡献。
18.给第三自然段拟个小标题是: 。
19.第二自然段波浪线句子是 态描写,直线句子是 态描写。“挪”字写出了张老师身体的 ,也反衬出她意志的 。
20.第二自然段的动作和语言写出了张老师对学生的( ),第三自然段的语言写出了张老师对学生的( )
A.溺爱 B.严格的爱 C.宠爱 D.疼爱
21.结合本文,说说对“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的理解。
五、书面表达
22.习作。
在童年的万花筒里,你一定有过欢笑,也有过泪水;有过胆怯,也有过勇敢……请围绕“童年的滋味”这一主题,写自己经历过的一件事。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感触最深的部分写具体,注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求:题目自拟,语句通顺,书写工整,字数400字左右。
《【暑假复习作业】第1-8单元查漏补缺检测卷(一)-语文五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题号 8 9 10 11 12
答案 B D B D B
1.肃然起敬 派头 由衷 赞许 审视 2.爆 桨 3.B 4.C 5.A
【解析】1.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然”“派”“赞”“衷”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2.本题考查选字填空。
爆:猛然炸裂;出人意料地出现或发生。 暴:突然而且猛烈;凶狠;残酷。
青筋暴起:外观发青的皮肤下静脉血管突然升起或兴起。故划去“爆”。
白浆:指颜色呈白色的分泌物组织液体。故划去“桨”。
3.本题考查多音字。
调:diào,调动;调查;互换。tiáo,使和谐、使均匀合适。调和、调剂;使和解。调解、协调。
调换:diào huàn,彼此互换。读“diào”。
A.调动:diào dòng,更动;调集发动。读“diào”。
B.调皮:tiáo pí,顽皮,好开玩笑。读“tiáo”。
C.调遣:diào qiǎn,调动派遣。读“diào”。
D.调度:diào dù,安排,指挥调派人力、工作、车辆等。也指担负此种工作的人。读“diào”。
故读B。
4.本题考查笔画。
“策”的笔顺是撇、横、点、撇、横、点、横、竖、横折钩、竖、撇、捺。第七笔是“横”。
故选C。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刘伯承在手术中不用麻药,以顽强的意志忍受剧痛,体现了他坚韧不拔、忠于革命的精神。
A.“精忠报国”体现了对国家和事业的忠诚、奉献,与刘伯承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坚韧的精神相契合。
B.“精益求精”主要强调对技艺或事情追求完美、更好,更侧重于技艺方面,不太能突出刘伯承的精神。
C.“精诚所至”指心灵真诚,态度坚定,全力以赴,强调对事情的高度投入和坚定信念。刘伯承为了不影响大脑功能,坚决不用麻药,以顽强意志忍受手术剧痛,正是这种真诚坚定、全力以赴精神的体现,与他的行为和精神有一定关联。
D.“精诚团结”侧重于强调人们为了共同目标,真心诚意地团结在一起,主要体现的是团队合作方面的精神,与刘伯承在手术中独自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忠于革命的个人精神特质不相关。
故选A。
6. 艘 航 圣 辽 貌 享 崭 锻 炼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字词。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结合语境,知道要写什么汉字,然后写出正确的汉字,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1)书写时要注意“艘”“航”“辽”容易写错;
(2)书写时要注意“貌”“享”“崭”容易写错;
(3)书写时要注意“锻”“炼”容易写错。
7. 昼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C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及理解。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代诗人范成大,全诗: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意: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昼出耘田夜绩麻”以“昼”与“夜”的昼夜交替,勾勒出村庄儿女白天下田除草、夜晚搓麻纺线的连轴劳作,时间词的对比强化了农忙时节的紧张与辛劳,展现了农家生活的质朴与坚韧。后两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则笔锋一转,通过儿童模仿大人种瓜的稚拙动作,以“未解”与“学”的反差,既暗含对农人代代传承的勤劳精神的赞美,又以童趣盎然的画面冲淡劳作的艰辛,形成质朴与天真的诗意交织,生动呈现了乡村生活的本真之美。
(2)根据《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可以逐项分析对应的图片:
A.这幅图中,可以看到一个儿童正在油菜花地里追逐着蝴蝶,蝴蝶飞入菜花中无处寻找。这与诗句中“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描述不符。
B.这幅图中,一个牧童在牛背上吹着竹笛悠闲地回家,这与诗句中描述的村庄儿女不分昼夜地劳作的情景不完全吻合。诗句强调的是农耕和纺织的静态劳作,而这幅图更多地表现了一种动态的活动。
C.这幅图中,有两个孩子正在树荫旁边锄地种秧苗,这与诗句中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相呼应。描绘了儿童在模仿大人进行种瓜种豆的情景,同样体现了乡村儿童的天真可爱。
故选C。
8.B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的解释。
C.“却看妻子愁何在”出自唐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意思: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妻子:妻子和孩子。
故选B。
9.D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D.“墨客”在古文中通常指文人、诗人,他们擅长诗词歌赋,与书法家并不完全等同。虽然书法家也是文人的一种,但“墨客”在这里更侧重于指诗人或文学家,而非特指书法家。因此,将“墨客”替换为“书法家”是不准确的。
故选D。
10.B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造字法及演变、课内文章理解。
B.《草船借箭》出自《三国演义》,主要人物是诸葛亮、周瑜、鲁肃。其中人物性格:诸葛亮:神机妙算(正确)。周瑜:历史上是雄才大略,但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心胸狭窄、妒忌诸葛亮(“妒才忌能”更符合周瑜)。鲁肃:历史上是战略家,但在《三国演义》中是忠厚老实、调和周瑜和诸葛亮矛盾的角色(“忠厚守信”更符合鲁肃)。
故选B。
11.D
【详解】本题考查歇后语。
句子描述的是“我们”在热火朝天地聊着《西游记》的剧情时,张琳琳却表现出与“我们”不同的状态,即她没有参与讨论,不知道在想什么。
A.关公赴会——单刀直入:这个歇后语通常用来形容说话或做事直截了当,不绕弯子。与句子语境不符,因为句子描述的是张琳琳没有说话,而不是她说话的方式。
B.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这个歇后语用来形容人处于两难的境地,怎么做都不对。与句子语境不符,因为句子没有表达出张琳琳处于两难境地的意思。
C.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这个歇后语用来形容人看到新奇、繁杂的事物时感到眼花缭乱。与句子语境不符,因为句子描述的是张琳琳没有参与讨论,而不是她看到了什么新奇的事物。
D.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个歇后语用来形容人保持沉默,不说话。与句子语境相符,因为句子描述的就是张琳琳没有参与讨论,不知道在想什么,即她保持了沉默。
故选D。
12.B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第一则信息:人物名片里“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经典外貌描写,“生牲孤倔、多愁善感”也契合她敏感细腻的性格,所以对应林黛玉。
第二则信息:名著交流群提到“大闹天宫”“太上老君”“五行山”,这些都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经典故事元素,“被压五行山”“大闹天宫戏老君”,所以对应孙悟空。
第三则信息:朋友圈“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等,是《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典型特质,草船借箭等故事体现其料事如神,所以对应诸葛亮。
故选B。
13.自信 14.C 15.低 16.《草船借箭》比《草船骗箭》好,因为“借”字体现了诸葛亮的智谋和曹操的失误,而“骗”字则带有贬义,不符合诸葛亮的正面形象。 17.诸葛亮的神妙之一在于识人。他对鲁肃的了解体现在鲁肃的忠诚和可靠,能够按照诸葛亮的计划行事;对曹操的把握则体现在对曹操性格的准确判断,知道曹操在大雾天不会贸然出兵,只会放箭。
【导语】这篇《草船借箭》节选通过典型的三国人物群像,展现了诸葛亮“智绝”的经典形象。文本以“雾”为叙事支点,通过对比手法凸显人物特质:诸葛亮谈笑自若的从容与曹操谨慎多疑形成鲜明反差,鲁肃的惊惶更反衬出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作者善用动作描写(擂鼓、调船)和语言描写(三次对话),在紧凑的叙事中完成“借箭”这一经典智谋的立体呈现。结尾“谢箭”的戏剧性场景,既强化了诸葛亮的智慧形象,又暗含对曹操的性格批判,体现了古典小说“以事写人”的艺术特色。
1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在第②段中,诸葛亮的“笑”是充满自信、从容不迫的笑。从文章内容来看,诸葛亮在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的恶劣天气下,依然能够镇定自若地指挥借箭行动。在第②自然段中,鲁肃对诸葛亮的计划感到吃惊,担心“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这体现了鲁肃对当前局势的担忧和对诸葛亮计划的不确定。然而,诸葛亮却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这里的“笑”字,不仅体现了诸葛亮对局势的精准判断,更显示了他对自己计划的绝对自信。他深知曹操的性格和当时的军事形势,知道曹操在大雾中不会轻易出动,因此他可以放心地实施借箭计划。这种自信来源于他对曹操性格的了解,以及对自己智慧和谋略的自信。通过这个“笑”字,可以感受到诸葛亮在面对复杂局势时的从容不迫和胸有成竹,这种心态也是他能够成功实施借箭计划的重要因素之一。
1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根据第三自然段内容,曹操的性格特点是小心谨慎。在这一自然段中,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他的第一反应是“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这表明曹操在面对不明情况时,不会轻易采取进攻行动,而是选择谨慎应对。他没有盲目地派兵出击,而是先派遣水军弓弩手朝江中射箭,以探查敌情。随后,他又派人从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进一步加强防御力量。这一系列的决策都体现了曹操的小心谨慎,他不会轻易冒险,而是通过增加防御力量来确保自身安全。这种性格特点使得曹操在面对诸葛亮的借箭计划时,虽然被利用,但也没有轻易落入诸葛亮设下的陷阱。
故选C。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信息提取。
根据第四段划线句子“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可以推断出东吴的营寨比曹操的地势要低。从文章内容来看,诸葛亮在借箭成功后,下令返回,此时船轻水急,说明他们的船只在顺流而下,速度很快。而“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进一步说明了他们所处的位置和水流方向的关系。结合第②自然段中提到的“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可以推测出诸葛亮的船队是从东向西靠近曹军水寨的。因此,当他们返回时,是从西向东顺流而下,这表明东吴的营寨位于曹军水寨的下游,地势相对较低。水流的方向和速度对船只的行驶速度有直接影响,顺流而下时船只速度会加快,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诸葛亮的船队能够迅速驶出二十多里,使得曹操无法及时追赶。
16.本题考查文题拟写及含义作用。
《草船借箭》这个题目比《草船骗箭》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文章主要内容来看,整个故事是围绕诸葛亮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在大雾天气中,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巧妙地从曹军那里“借”到了十万支箭。这个过程是基于双方的军事对峙和心理博弈,并非简单的欺骗行为。在第②自然段中,“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句话体现了诸葛亮对曹操性格和当时局势的精准判断,他利用了曹操的谨慎,而非单纯地欺骗。同时,“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也反映出诸葛亮的从容与自信,这种智慧的运用更符合“借”的含义。在第③自然段,曹操的反应“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进一步说明了诸葛亮的计划得以实施,是因为曹操的决策,而非被欺骗。而“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这一描述,也突出了诸葛亮“借箭”的巧妙和成功。最后在第④自然段,“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这句话更是点明了“箭借”的结果,同时也体现了诸葛亮的幽默与智慧。整个故事中,诸葛亮的智慧、谋略以及对局势的掌控,都使得“借箭”这一行为更加合理和巧妙,而不是简单的“骗箭”,所以《草船借箭》这个题目更能准确地概括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1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及文章内容理解概括。
在《草船借箭》的选文中,诸葛亮的神妙之处在于他对鲁肃和曹操性格特点的精准把握。
诸葛亮对鲁肃的了解体现在鲁肃对诸葛亮的忠诚与信任。在第①自然段中,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并且“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这表明鲁肃对诸葛亮的计划深信不疑,愿意全力配合。鲁肃的这种性格特点使得诸葛亮能够顺利地实施借箭计划,而鲁肃也成为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重要助力。
对于曹操的性格把握则更为关键。在第②自然段中,诸葛亮断言“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体现了他对曹操谨慎多疑性格的深刻理解。曹操在第③自然段中的反应也印证了诸葛亮的判断,曹操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是让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说明曹操在面对不明情况时,不会轻易冒险,而是选择较为保守的应对策略。诸葛亮正是利用了曹操这种性格特点,才使得借箭计划得以成功。
通过这些关键词语和句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妙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智慧和谋略,更在于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种洞察力使得他能够在复杂的局势中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18.张桂梅病重仍心系学生 19. 静 动 虚弱 坚强 20. B D 21.结合本文,对“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的理解是:张桂梅老师用自己的生命之光,点燃了贫困山区女孩们心中的希望之灯,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无私的奉献,帮助她们走出大山,追求梦想,最终使这些女孩们成为照亮自己人生道路的光明之灯,并可能进一步影响和帮助更多的人,形成一片光明的未来。这体现了教育传承的力量,以及个人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导语】这篇短文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张桂梅校长的教育情怀。文章通过“清晨点灯”“小喇叭督促”“病榻托付”三个典型场景,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张校长“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奉献精神。环境描写与细节刻画相得益彰,如“挪着步子”的艰难与“贴满膏药”的坚持形成强烈反差。结尾引用“一灯传诸灯”的典故,既升华主题,又暗合文中“点亮楼道灯”的意象,使张校长“教育扶贫”的崇高形象跃然纸上。全文语言质朴却感人至深。
18.本题考查文题拟写含义及作用。
要给第三自然段拟一个小标题,需要先理解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文章的整体内容和相关段落进行分析。 第三自然段主要描述了张桂梅在2018年初身体倒下后的情况。这一段通过具体的细节,展现了张桂梅即使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依然心系学生,希望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学生身上。这一段的核心内容是张桂梅的无私奉献和对学生的深厚情感。结合文章的其他段落,可以看到张桂梅在不同阶段都表现出了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无私奉献。在第一段中,她为了帮助贫困女学生,决定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在第二段中,她劳心劳力地管理学生,确保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第四段中,即使身患多种疾病,她依然坚持工作,不愿多花一分钱为自己看病,而是把钱留给需要帮助的学生。 第三自然段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包括“张桂梅倒下了”“毫无血色”“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丧葬费提前给我”“用在孩子们身上”。这些词语和句子生动地描绘了张桂梅在身体极度虚弱时依然心系学生的高尚品质。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给第三自然段拟一个小标题为“无私奉献,心系学生”或者“病重仍不忘帮助学生”。标题既概括了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又与文章整体主题相呼应,突出了张桂梅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学生的深厚情感。
19.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词语句子含义作用。
(1)第二自然段波浪线句子“清晨五点多,校园一片沉寂,只有路灯笔直地伫立着,学生们都还沉浸在梦乡。”是静态描写。这句话通过对清晨校园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冷清的氛围。关键词语“清晨五点多”“一片沉寂”“路灯笔直地伫立着”“沉浸在梦乡”都描绘出了一个安静的校园环境。这种环境描写不仅为下文张桂梅的行为提供了背景,还突出了她的早起和辛勤付出。在这样的环境下,张桂梅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与学生们还在睡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她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奉献精神。结合文章主要内容,第二自然段主要描述了张桂梅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劳心劳力。通过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张桂梅在清晨就开始忙碌,而学生们还在梦乡中,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她的无私和奉献。同时,这种描写也为后续的描写——张桂梅在校园里巡视、监督学生——做了铺垫,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她的辛勤和付出。
(2)第二自然段画直线句子“她慢慢挪着步子,从一楼到四楼,楼道里的灯一盏一盏相继被点亮。”是动态描写。“挪”字写出了张老师身体的疲惫和虚弱,也反衬出她意志的坚定和顽强。这句话通过对张桂梅动作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她在清晨的行动。关键词语“慢慢挪着步子”“从一楼到四楼”“楼道里的灯一盏一盏相继被点亮”描绘了张桂梅在清晨的校园里,尽管身体疲惫,但依然坚持为学生点亮楼道的灯。这种动作描写不仅表现了她的身体状态,还突出了她的敬业精神和对学生的关爱。结合文章主要内容,第二自然段主要描述了张桂梅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劳心劳力。通过“慢慢挪着步子”这个细节,我们可以感受到张桂梅的身体已经非常疲惫,但她依然坚持早起为学生点亮楼道的灯,确保学生们的学习环境。这种描写与文章中其他段落中提到的张桂梅的无私奉献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相呼应。例如,在第四段中提到张桂梅身患多种疾病,依然坚持工作,不愿多花一分钱为自己看病,而是把钱留给需要帮助的学生。这些内容都进一步突出了她的高尚品质和坚定意志。通过这样的描写,文章生动地展现了张桂梅在教育事业中的无私奉献和坚定意志,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她的付出和精神。
2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及文章内容理解概括。
第二自然段的动作和语言写出了张老师对学生的严格的爱,第三自然段的语言写出了张老师对学生的疼爱。结合文章主要内容和相关段落进行分析:
(1)第二自然段,这一段主要描述了张桂梅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劳心劳力。通过具体动作和语言描写,展现了她对学生们的严格要求和关心。 动作描写:“她慢慢挪着步子,从一楼到四楼,楼道里的灯一盏一盏相继被点亮。”“白天,张桂梅拿着一个绿色小喇叭在校园里巡视,监督着学生们读书、吃饭、做操……一旦发现有人磨蹭,小喇叭便派上了用场。” 这些动作描写显示了张桂梅每天清晨就开始工作,确保学生们的学习环境,白天还拿着小喇叭巡视,监督学生。这种行为体现了她对学生们的严格要求,希望学生们能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语言描写:“快点儿,磨蹭什么,抓紧时间!” 这句话直接体现了张桂梅对学生们的严格要求,她希望学生们能够高效利用时间,不浪费每一分钟。这种严格的爱,虽然看似严厉,但实际上是出于对学生们的关心和希望他们能够有更好的未来。
故选B。
(2)第三自然段,这一段主要描述了张桂梅在身体极度虚弱时,依然心系学生,希望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学生身上。语言描写:“我情况不太好,能不能把丧葬费提前给我?我想看着这笔钱用在孩子们身上。” 这句话体现了张桂梅对学生的深深疼爱。即使自己身体已经非常虚弱,她依然想着把钱用在学生身上,而不是为自己考虑。这种无私的奉献和对学生的疼爱,让人感动。
故选D。
21.本题考查句子含义作用及文章内容理解概括。
“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这句话在文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概括了张桂梅的教育理念和行动,也体现了她对贫困山区女孩们的深远影响。
第一自然段:张桂梅发现许多女学生因家境贫寒相继辍学,因此决定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这一段中的关键词语“家境贫寒”“辍学”“免费的女子高中”揭示了张桂梅的初心和使命。她看到贫困山区女孩们的困境,决定用自己的力量为她们点亮希望之灯。这里的“一灯”象征着张桂梅的教育理念和行动,她通过创办免费女子高中,为这些女孩们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第二自然段: 张桂梅在学生管理方面劳心劳力,从清晨到夜晚,她都在为学生们的成长付出努力。关键词语“劳心劳力”“慢慢挪着步子”“吃力地喊着”“拖着疲惫的身子”描绘了张桂梅的辛勤付出。她的行动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学习的环境,还通过严格的管理和鼓励,帮助学生们树立信心,努力学习。这里的“一灯”不仅是指张桂梅自己的付出,也是她为学生们点燃的希望之灯。
第三自然段: 张桂梅在身体极度虚弱时,依然心系学生,希望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学生身上。关键词语“毫无血色”“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丧葬费提前给我”“用在孩子们身上”体现了张桂梅无私奉献的精神。她不仅用自己的生命为学生们点亮希望之灯,还希望在自己离开后,这份希望之灯能够继续照亮学生们的人生道路。
第四自然段: 张桂梅身患多种疾病,依然坚持工作,不愿多花一分钱为自己看病,而是把钱留给需要帮助的学生。关键词语“骨瘤”“血管瘤”“止痛的膏药”“止疼药”“不愿多花一分钱”再次强调了张桂梅的无私奉献。她的身体虽然疲惫,但她的精神和行动依然在为学生们传递希望和力量。
第五自然段: “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这句话总结了张桂梅的教育理念和行动。这里的“一灯”象征着张桂梅的教育理念和行动,而“诸灯”则象征着那些受到她影响的学生们。张桂梅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贫困山区的女孩们点亮了希望之灯,这些女孩们在她的影响下,也逐渐成长为能够照亮他人的人。最终,这些希望之灯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光明的未来,为我国的脱贫攻坚作出了伟大贡献。
总结 “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张桂梅的教育理念和行动。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为贫困山区的女孩们点亮了希望之灯。这些女孩们在她的影响下,逐渐成长为能够照亮他人的人。最终,这些希望之灯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光明的未来。这句话不仅概括了张桂梅的教育事业,也体现了她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22.例文:
甜蜜的童年回忆
小时候,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去果园采摘水果。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们来到了果园,看到了满树的苹果、梨子和桃子,让人垂涎欲滴。我兴奋地跑在果园里,挑选着自己喜欢的水果。爷爷奶奶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我,时不时地给我一些建议。我们一边采摘,一边品尝着新鲜的水果,那种甜蜜的滋味至今让我难以忘怀。采摘完水果后,我们还一起坐在果园里的草地上,享受着阳光和微风,听爷爷奶奶讲述着他们小时候的故事。
奶奶是一个慈祥的老人,她总是用她那双温暖的手为我做饭。每次回到乡下,奶奶都会为我准备许多我爱吃的美食。她做的红烧肉、清蒸鱼、炒青菜,每一口都充满了爱的味道。奶奶还会用她那双巧手为我织毛衣、做鞋子。每当我穿上奶奶做的衣服和鞋子,心中总是充满了温暖和幸福。奶奶的爱,就像阳光一样,温暖着我的心田。
除了陪伴和照顾,爷爷奶奶还会教我许多生活的技能。他们会教我如何种菜、如何养鸡、如何做家务。这些技能不仅让我学会了自立,也让我懂得了劳动的意义。每当我学会一项新技能,爷爷奶奶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他们的笑容,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是一幅美丽的画,是一段永恒的记忆。让我们珍惜这段美好的时光,让它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甜蜜回忆。感谢爷爷奶奶,感谢他们给予我的爱和关怀,让我拥有了一个幸福的童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本题为话题作文,要求围绕“童年的滋味”这一主题写一篇叙事作文,首先要认真审题,把重点放在童年的回忆上,要想把这篇作文写好,就要记住,写童年经历的一些事情,写清楚人物,写清楚经过,把感触最深的部分写出来,要注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开头:交代故事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并写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
中间:交代清楚过程是怎么样的,注意抓住细节,突出人物特点。
结尾:写经过这件事情,自己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