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查漏补缺检测卷(一)-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升初查漏补缺检测卷(一)-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8.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9 20:3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查漏补缺检测卷(一)-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临近毕业之际,学校开展了以“笔尖留忆,童心向未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到活动中吧!
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夏日时节,当歌声在校园响起,那些青春的身影,带着师长同窗殷切的祝福与期待,踏上各自的征途。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在科技攻关的道路上,他们为解决技术难题,mái头苦干,潜心钻研;在抢险救灾的前线,他们为人民群众生合财产安全,冲锋陷阵,不怕牺shēng;在祖国的边疆,他们为国家安全和民族利yì,无畏无惧,用心守护。这些未自五hú四 hǎi,从事不同职业,有着不同经历的青年,在各自的领yù绽放青春光彩,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奋斗篇章。
1.看拼音写词语,注意把字写美观。
头 牺 利 五四 领
2.下面词语中带点字的读音与“难题”的“难”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难民 B.灾难 C.难免 D.责难
3.如果把文中“冲锋陷阵”替换一个词,保持意思不变,下面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赴汤蹈火 B.见微知著 C.出生入死 D.奋不顾身
4.文中“解”的第6笔是( )
A.撇 B.竖 C.横 D.横折钩
二、信息匹配
5.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带点字的读音是错误的,把它选出来。
(1)A.防御(yù) B.依偎(wēi) C.幼稚(zhì) D.眨眼(zhā) ( )
(2)A.匪徒(fēi) B.兴旺(xīng) C.倾覆(qīng) D.僻静(pì) ( )
(3)A.局势(jú) B.处境(chù) C.系统(xì) D.分外(fèn) ( )
(4)A.拨弄(bō) B.何曾(céng) C.敏感(mǐn) D.侵袭(qīng) ( )
6.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字是错误的,把它选出来。
(1)A.理智 B.耐何 C.责任 D.万象更新( )
(2)A.叹息 B.染缸 C.画报 D.万不得以( )
(3)A.困境 B.维恐 C.制度 D.念念叨叨( )
(4)A.泡末 B.游丝 C.无聊 D.心平气和( )
三、填空题
7.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借用文中关键词,补写对联。
黄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他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赤胆忠心,殚精竭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推动了我国的“深探”事业,书写了在地球深层探测领域的传奇。
上联:忆往昔,邓稼先鞠躬尽瘁“两弹”扬国威
下联:看今朝,
8.运用课内外积累填空。
(1)“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还可以用“ ,无心插柳柳成荫。”表达相同的意思。
(2)《学弈》中“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中的“弗若”意思是 ,由此可以推测“自愧弗如”的大意是 。
(3)当我们犯了错误受到批评后,您会用“ ,忠言逆耳利于行”来规劝我们:当我们因取得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时,您常提醒我们“ ,更有早行人”。敬爱的老师,谢谢您的教导!
(4)602班成立了“日新”文学社,灵感出自《礼记》:“ , ,又日新。”寓意新时代少年要不断创新。假如你们班也成立文学社,你会为文学社取名为“ 文学社”,社名出自名言(或诗): , 。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二则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漫步六尺巷,欣赏风格独特的景观
①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这里没有鳞次栉比的店铺,但每年依然有超过50万的游客来此参观。
②在六尺巷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块太湖石,上面刻有张英的“让墙诗”,字体苍劲有力,成为小巷的标志性景观。
③六尺巷很短,长约一百米,路面由鹅卵石铺就。六尺巷东起西后街,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巷子两侧是徽派特色的民居。青砖黛瓦,高墙小窗,古朴的房屋错落有致。
④六尺巷很窄,两面墙体之间的距离仅有六尺,约为两米左右。个子高、手臂长的成年人伸展双臂,指尖几乎可以触摸到两侧的墙体。【材料二】
漫步六尺巷,聆听富有启迪的故事
①清朝康熙年间,宰相张英的家人写信给他,说邻居吴家修建新宅,事先没有询问,就私自占用了自家的一块空地做界墙。张英家人多次与吴家交涉,都不管用,无奈之下,只好向张英报告此事。当时的张英是朝中重臣,家人原想借他宰相的威权,要回属于自家的空地。不想,张英的回信中却这样写道:“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②收到张英的回信后,张家主动退让了三尺地基。吴家被宰相的宽宏大度所感动,倍感惭愧,也将地基后退三尺。张吴两家从此冰释前嫌,住宅之间,也就有了这条六尺巷。
③从此,六尺巷的故事便流传开来,成为一段美谈。“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六尺巷彰显了中华民族礼让与和谐的传统美德。
(有删改)
9.根据材料,将“宰相府”和“吴氏宅”分别填写在图中A、B两处括号内。
10.【材料一】中第4自然段面线的句子,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11.下图是《松江报》一篇文章的标题,结合两则材料可知标题中的“窄”指的是 ,“宽”指的是 。
12.今年寒假,如果让你推荐家人去六尺巷旅游,请你结合两则材料,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二条推荐理由。
理由1: 理由2:
13.六尺巷的故事让你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例 选一个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
一船冻梨逆水行
①天刚亮,我便跟父亲划着船,去下洼村收冻梨。下洼村满山都是梨树,盛产甜梨。村民们把秋天未销完的梨子,窖藏在山洞里,待到冬天,再拿出来作冻梨卖。
②路远,来一趟并不容易,父亲想尽可能多收一些。直到船吃水越来越深,满船都是梨他才停了手,此时已经是中午时分了。一船沉重的冻梨,又是逆风逆水,回去的路变得异常难走。我跟父亲每人一支桨,不停地划,河水却好似凝结了一样,每一桨都让我们费尽了力气。冬日的河面寒风阵阵,虽然我们都脱了外衣,但还是热汗津津。更麻烦的是,中途我们还要将满载冻梨的船从外河拖进内河。
③到内河里没行多远,天便暗了,寒意也随之袭来。一个小时后,船进入了浅水区,浮行在浅滩上。由于吃水过深,船身触碰到滩底,我们使尽全力去划,船却如蜗牛散步。
④父亲说:“你留在船上控制方向,我去岸上背吧。”河堤上,父亲拽起的缆绳绷得笔直,一端连着他的背,一端连着船头。俯身前倾的父亲形如一道弯弓,步履沉重地逆水而上。船受了拉纤之力,渐渐轻快,迎风向前。
⑤天完全黑下来,河面上生出一层白亮亮的薄冰,夜空之下,满河生辉。而水里泛起的冰碴子撞上船身,沙沙作响,阻力更大了。我和父亲都到了筋疲力尽的时候,他背不动船了,我也划不动桨了。
⑥回到船上,父亲又想出一个办法去推。他边说边脱下鞋袜,卷起裤腿下到河里,我看到河水瞬间淹到他的膝盖处。父亲双手撑船,一步一推,横冲直撞的冰碴子犹如锋利的刀划过他的双腿,水面泛起一层血红。就这样,一条落满星辉的河,在夜幕之下,开出了一朵一朵火红的花。我心疼不已,也跳入河中,跟父亲一起推船。
⑦夜里,那一船冻梨才终于跟随浑身冷得打战的我们到了家。接下来的一周内,那船冻梨被父亲卖出了好价钱,让我们开开心心地过了一个新年。然而,在之后很长一段日子里,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一艘负重逆行的船……
14.厘清故事情节,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15.“我”和父亲要把这一船冻梨运回家,面临多重困难,下列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满船都是冻梨,太重了 B.天气寒冷,河水好似凝结一样
C.逆风逆水 D.路途不熟悉
16.文中多次写到环境恶劣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没有关系的一项是( )
A.刻画父亲负重前行的形象。
B.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C.借环境描写含蓄表达“我”对这趟和父亲一起出门的后悔和失望。
D.衬托当时生活的艰辛。
17.下列对“一船冻梨逆水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表面上指“我”与父亲在逆风逆水的情况下将满船的冻梨运回了家的故事。
B.通过运送一船冻梨之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应该不畏艰险,勇于克服困难、逆流而上。
C.“一船冻梨逆水行”是父亲用实际行动来教育我如何克服困难,战胜窘境。
D.“一船冻梨逆水行”主要讲述这一船冻梨对于我们家的重要性。
18.你觉得父亲身上有哪些好的品质?结合选文,简要说明理由。(至少写出父亲的两种品质)
五、书面表达
19.习作。
请以“我学会了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先补全题目。
(2)语句流畅,书写工整,写出真情实感。
(3)字数在450字左右,不出现真实校名及人名。
《小升初查漏补缺检测卷(一)-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题号 6
答案      B     D     B     A
1. 2.C 3.B 4.C
【解析】1.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拼音,明确要写的汉字,写完后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埋、牲、益、域”的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2.本题考查多音字辨析。
“难”读nán时,表示不容易、做起来费事,读nàn时,指灾祸、仇怨或诘责。
难题(nán tí):不容易解决或解答的问题。难:。
A.难民(nàn mín):由于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而流离失所、生活困难的人。难:读nàn。
B.灾难(zāi nàn):自然的或人为的严重损害带来对生命的重大伤害。难:读nàn。
C.难免(nán miǎn):不容易避免,免不了。难:读nán。
D.责难(zé nàn):指摘非难;批评指责。难:读nàn。
故选C。
3.本题考查近义词。
冲锋陷阵:不顾一切,攻入敌人阵地,形容作战勇猛。
A.赴汤蹈火:奔赴滚烫的开水,踩踏在烈火上,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与“冲锋陷阵”意思相近,都体现了勇敢无畏的精神。
B.见微知著: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强调的是通过细微之处洞察整体情况,与“冲锋陷阵”所表达的勇猛作战的意思完全不同。
C.出生入死: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和“冲锋陷阵”一样都体现了勇敢面对危险的态度。
D.奋不顾身: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与“冲锋陷阵”意思相符,都突出了勇敢无畏、勇往直前的精神。
因此“见微知著”与“冲锋陷阵”意思不同,替换不恰当。
故选B。
4.本题考查基本笔画和笔顺。
解:笔顺是:,共13笔。第6笔:横。
故选C。
5. D A B D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
(1)D.眨眼(zhā)——zhǎ;
故选D。
(2)A.匪徒(fēi)——fěi;
故选A。
(3)B.处境(chù)——chǔ;
故选B。
(4)D.侵袭(qīng)——qīn;
故选D。
6. B D B A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易错字。
(1)B. 耐何——奈何;
(2)D. 万不得以——万不得已;
(3)B. 维恐——唯恐;
(4)A. 泡末——泡沫。
7.黄大年赤胆忠心“深探”写传奇
【详解】本题考查对联。
先分析上联结构:“忆往昔”是时间状语,“邓稼先”是人物姓名,“鞠躬尽瘁”是其精神品质,“‘两弹’扬国威”是成就及影响,且“两弹”是人物相关的核心成果。
材料中黄大年的关键信息有“回到祖国”“赤胆忠心,殚精竭虑”“加速推动‘深探’事业”“地球深层探测领域”,需对应上联结构。“看今朝”对应“忆往昔”,“黄大年”对应“邓稼先”,“赤胆忠心”可体现其精神,“‘深探’写传奇”中“深探”借用材料中“深探”事业的关键词,“写传奇”呼应“扬国威”的成就表述,整体在词性、结构和内容上形成对仗。
故下联可写:看今朝,黄大年赤胆忠心“深探”写传奇
8. 有意栽花花不发 不如 自己感到比不上别人 良药苦口利于病 莫道君行早 苟日新 日日新 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谚语识记和字词解释。
(1)书写时注意“栽”的正确写法。
(2)“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意思是虽然和弈秋一起学习下棋,但(棋艺)不如弈秋好。“弗若”意思是不如,比不上。
“自”是“自己”,“愧”为“惭愧、愧疚”,“弗如”延续“弗若”的语义,即“不如,比不上”,把这些字的意思串联起来,“自愧弗如”的大意就是自己感到惭愧,觉得比不上别人。
(3)书写时注意“良”“道”的正确写法。
(4)书写时注意“苟”“新”的正确写法。
文学社命名要紧扣文学内涵,从诗句中提取与“创作、想象、成长、探索”相关的关键词。联系学过的唐诗、宋词、名句等。比如取名“思齐文学社” ,“思齐”出自《论语》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比如取名“如琢文学社”,“如琢”出自《诗经》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9.(从上到下)吴氏宅 宰相府 10. 列数字 用具体数据精准呈现六尺巷的宽度,增强说明的科学性与说服力。 11. 六尺巷实际的空间狭窄 六尺巷故事彰显的礼让、和谐等精神内涵 12. 可漫步古巷,看徽派民居、太湖石等独特景观,感受历史韵味。 能聆听张英让地的故事,体悟礼让美德,传承优秀文化。 13.小区里邻居间因车位纠纷,后一方主动让步,化解矛盾。看法:六尺巷故事启示我们,遇到分歧时,礼让是化解矛盾的良方,能让人际关系更融洽,社会更和谐,应将这种美德融入生活。
【导语】文章围绕六尺巷,从“景观”与“故事”两方面展开。材料一介绍其位置、历史及窄短等特点,突出徽派民居风格;材料二讲述张英让墙故事,揭示“礼让和谐”美德。二者结合,让读者既知其景,又明其文化内涵,结构清晰,主题明确。
9.本题考查信息提取能力。
材料一第③段提到“六尺巷东起西后街,西抵百子堂,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图中方位“北”指向明确,按照“巷南为宰相府,巷北为吴氏宅”可知,A在六尺巷北侧,对应填“吴氏宅”;B在六尺巷南侧,对应填“宰相府”。
10.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判断及作用分析。
材料一第④段画线句子中有“六尺”“约为两米左右”具体数据,所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确切数字,让读者对“六尺巷很窄”有直观、准确的量化认知,增强说明的科学性与说服力,使“窄”的特点更清晰可感。
11.本题考查字词含义的理解。
材料一第④段“六尺巷很窄,两面墙体之间的距离仅有六尺,约为两米左右”,可知“窄”指六尺巷实际空间距离短,物理宽度窄。
材料二讲述张英、吴家因“让”产生六尺巷,第③段“彰显了中华民族礼让与和谐的传统美德”,可知“宽”指六尺巷故事蕴含的礼让、和谐等精神境界宽广,彰显美德。
12.本题考查信息提取与整合运用能力。
快速浏览两则材料,从“景观特色”“文化内涵”角度找亮点:材料一聚焦六尺巷的建筑景观(窄短、徽派民居等),材料二围绕礼让故事与传统美德。提取关键信息,简洁概括成推荐理由。
示例:
理由1:六尺巷有独特徽派景观,窄短小巷、青砖黛瓦,能感受古朴韵味 。
理由2:这里有张英让墙的美谈,能体会礼让和谐的传统美德,富有教育意义 。
13.本题考查文本联想与观点表达能力 。
先理解六尺巷故事核心是“礼让、和谐”,然后联想生活中邻里、同学等之间的礼让场景,选一个典型事例,说明事例与六尺巷故事的关联,再表达对该事例中礼让行为的看法。
示例:联想到邻里因楼道空间互相礼让的事。邻居装修把鞋柜暂放公共区,另一户主动调整自家物品给其腾地,两家关系更融洽。这和六尺巷故事一样,体现了礼让能化解矛盾,让生活更美好,值得学习。
14.中午 天完全黑下来
我和父亲划着船去收梨 船身触碰滩底,父亲上岸拉船 15.D 16.C 17.D 18.(1)有责任心。为了让家人生活过得好一些,父亲不顾切困难,想着多挣钱。
(2)不怕困难。面对无气严寒、路途遥远、货物笨重等重重困难,父亲想方设法,——克服。
【导语】《一船冻梨逆水行》通过父子运梨的艰辛旅程,展现了底层劳动人民的生存韧性与亲情温度。文本以“逆水行舟”为核心意象,层层铺陈环境阻力(冻河、浅滩、冰碴),在“拉纤”“推船”等细节中塑造父亲坚韧如弓的劳动者形象。环境描写兼具诗意(星辉冰河)与残酷(血染冰花),形成强烈张力。结尾处冻梨的经济价值与精神重量形成双重收束,暗示生活困境中迸发的人性光辉。全文以具象劳动场景承载抽象生命哲理,体现中国乡土文学的典型叙事美学。
14.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第①段“天刚亮,我便跟父亲划着船,去下洼村收冻梨。”这句话点明了故事的开始,即天刚亮,我和父亲划着船去收梨。
第②段的“路远,来一趟并不容易,父亲想尽可能多收一些。直到船吃水越来越深,满船都是梨他才停了手,此时已经是中午时分了,……每一桨都让我们费尽了力气。”描述了收梨的过程和结果,即中午,逆风逆水,一人一浆、费尽了力气。
出自第③段,“到内河里没行多远,天便暗了……我们使尽全力去划,船却如蜗牛散步。”这里详细叙述了归途中遇到的困难,船在浅水区行进艰难。即天暗了,船身触碰滩底,父亲上岸拉船。
出自第⑤⑥段,“天完全黑下来……我心疼不已,也跳入河中,跟父亲一起推船。”这两段详细描绘了夜幕降临后,父子二人在河中推船的艰辛。
出自第⑦段,“夜里,那一船冻梨才终于跟随浑身冷得打战的我们到了家。”以及后续的描述,说明了最终冻梨被安全运回家,并卖出了好价钱。
15.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D.第①段明确知道去“下洼村”,第②段提到“中途我们还要将满载冻梨的船从外河拖进内河”,说明熟悉路线。文中未提及迷路或不熟悉路线的情况。
故选D。
16.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C.第⑥段“我心疼不已,也跳入河中,跟父亲一起推船”当看到父亲在冰水中推船被划伤双腿时,“我”的反应是“心疼不已”,并主动加入推船,体现的是对父亲的理解与分担,而非“后悔和失望”。第⑦段“然而,在之后很长一段日子里,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一艘负重逆行的船……”结尾处“挥之不去”的回忆,暗含“我”对这段经历的深刻铭记与情感认同,传递的是对父亲精神的敬佩,而非负面情绪。
故选C。
17.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D.第⑦段“夜里,那一船冻梨才终于跟随浑身冷得打战的我们到了家”此句仅陈述运梨到家的结果,未体现冻梨对家庭的“重要性”。第⑦段“接下来的一周内,那船冻梨被父亲卖出了好价钱,让我们开开心心地过了一个新年”这句话虽提到冻梨带来的经济收益,暗示其对家庭生活的改善,但全文核心并非围绕“冻梨本身的重要性” 展开,文中大量篇幅(第②-⑥段)都在描写逆水行船的艰难过程,以及父子二人如何克服困难,重点在于“逆水行舟”的经历所传递的精神内涵(如不畏艰险、坚持奋斗),而非强调“这一船冻梨”对家庭的物质意义。
故选D。
18.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从文中可以看出父亲具有以下优秀品质,任选两个写出了:
吃苦耐劳 ,从第②段“冬日的河面寒风阵阵……热汗津津”、第⑥段“冰碴子犹如锋利的刀划过他的双腿”可知;
坚韧不拔 ,从第④段“俯身前倾形如弯弓”拉纤;第⑤段筋疲力尽仍坚持可知;
智慧担当 ,从第④段主动提出拉纤方案;第⑥段创新推船方法可知;
责任担当 ,从第②段“尽可能多收”改善家计;第⑦段卖梨让全家过好年可知;
身教示范 ,全程用行动而非说教影响孩子;第⑥段“我心疼不已也跳入河中”体现教育效果;
乐观精神 ,在极端困境中仍保持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
这些品质通过“负重逆行”的劳动场景自然呈现,父亲用行动诠释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格,给子女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每个品质都能在文中找到具体的行为描写作为佐证,共同塑造了一个朴实而伟大的父亲形象。
19.例文:
我学会了煎鸡蛋
在我的记忆中,厨房一直是妈妈的“专属领地”,她总能在那里变出一道道美味佳肴。看着妈妈在灶台前熟练地忙碌,我心里满是羡慕,也盼望着能大显身手。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决定挑战一下煎鸡蛋。
我系上妈妈的围裙,站在灶台前,感觉自己像个即将出征的战士。按照妈妈之前的指导,我先小心翼翼地打开煤气灶,蓝色的火苗“呼”地一下蹿了出来,吓得我赶紧往后退了一步。等心情稍微平复,我才拿起油瓶,往锅里倒了一点油。油刚下锅,就发出“滋滋”的声响,还溅起了一些小油花,有一滴调皮的油珠落在我的手背上,烫得我“哎哟”一声叫了出来。
这时,锅里的油开始冒烟了,我知道是时候该下鸡蛋了。我拿起一个鸡蛋,在碗沿上轻轻一敲,鸡蛋出现了一道裂缝,我双手一掰,鸡蛋液就“哧溜”一下滑进了锅里。瞬间,锅里发出了更大的“滋滋”声,蛋清迅速凝固,边缘还泛起了一圈金黄色的小泡泡。可我发现鸡蛋的一边有点糊了,手忙脚乱地拿起铲子想给鸡蛋翻面,没想到用力过猛,鸡蛋被我铲破了,蛋黄流了出来。看着锅里那不成形的鸡蛋,我心里又着急又沮丧,差点就想放弃了。
就在我准备把这个失败的作品倒掉时,突然想起妈妈之前说过,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于是,我深吸一口气,重新调整状态。我再次打开煤气灶,倒油,这次我把火调小了一些。等油微微冒烟,我拿起鸡蛋,更加小心地敲开,让鸡蛋液缓缓地流进锅里。等蛋清差不多凝固了,我用铲子轻轻地给鸡蛋翻面,看着鸡蛋两面都变成了诱人的金黄色,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最后,我往鸡蛋上撒了一点盐,小心翼翼地把煎好的鸡蛋盛到盘子里。看着自己亲手煎好的鸡蛋,金黄的色泽,还散发着阵阵香气,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这次煎鸡蛋的经历,让我学会了一项新技能,更让我懂得了,只要有耐心,不轻易放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以后,我还要尝试做更多的美食,给爸爸妈妈一个大大的惊喜!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能力。
一、审题。
本题为半命题作文。我们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要求。“我”,限定第一人称,必须写自身经历,真实感是基础。“学会了”,核心动作,包含“从不会到会”的过程,需体现“学习的曲折性”(有困难、有尝试、有突破)。补题部分,决定写作内容,选“技能类”(骑车、做饭 )或“成长类”(宽容、勇敢),但都要围绕“学会的过程与收获”展开。需有清晰的事件脉络(起因—经过—结果),用“故事”承载“学会”的过程。拒绝空洞叙述,要融入学的过程中“着急、兴奋、委屈、顿悟”等情绪,让文字有温度。
二、立意。
我们可以围绕学会的技能,展现坚持、努力等品质。比如学骑自行车,立意“坚持能战胜困难”,通过摔跤、练习、最终会骑,体现不放弃的精神。把技能与成长感悟结合,让立意更深。如学包饺子,从奶奶教、自己失败到成功,悟“传统手艺里的传承与爱”;或学种花,懂“等待与呵护的意义”,让作文不止写事,更有思考。
三、写作思路。
开头:借环境、动作,快速引出事,有生活气息。用前后变化设悬念,吸引读下去。直接或间接表达心情,关联要学的事。
中间:把“学”拆成“尝试—遇挫—解决—掌握”步骤,细化每一步。加动作、心理、环境描写,用声音、动作、心理,让读者感同身受。
结尾:从技能到生活感悟,拉高作文层次。或用情感或场景收尾,留余味。或和开头的场景、心情呼应,让结构圆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