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金森工厂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掌握传记文学常识。
2.了解邓小平的一些历史事迹,掌握人物性格。
3.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1.掌握传记文学常识。
2.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3.传记中引用各种资料的作用。
4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在哈金森工厂
一、人物简介
邓小平(1904~1997) 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四川广安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基础知识
1. 读准字音
记载(zǎi) 间或(jiàn) 什物(shí) 拆掉(chāi)
2. 词语释义
①人满为患:因人多造成了困难。
②水泄不通:连水都流不出去。形容非常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泄:排出。
③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遥远。迢迢:遥远。
④间或:偶尔。
⑤什物:各种物品器具。多指日常生活用品。
三、整体感知
(一)传记文学
1. 什么是传记文学
传记文学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产物,是艺术地再现真实个体人物生平事迹和性格的一类文学样式。
2. 传记的特点
真实性和文学性。
3. 按照作传的对象分
自传和他传。
4. 传记文学的性质
①历史性、真实性、科学性 ②文学性、艺术性
5. 传记文学的功能
①社会功能 ②教育认识 ③审美作用
6. 传记的形式
①文学性传记 ②评论性传记 ③考据性传记 ④回忆录 ⑤日记
(二)课文内容
课文记述了邓小平从1921年到1923年在法国求学和生活的历程。这两年间,邓小平完成了从具有爱国思想的进步青年向共产主义革命青年的转变。作者巧妙地以时间为顺序,精心筛选了最能体现传主形象和性格的事件,如失学失业时以救济金维持生活表现其执着坚韧,从事制鞋工作时表现其聪慧手巧,工作之余与同事说笑表现其乐观开朗,辞去哈金森工厂工作表现其勤奋好学等。21教育网
(三)通过阅读课文,制作邓小平同志1921—1923年的年谱。
【提示】
时间 事件
1921年4月23日 来到巴黎
1921年10月22日 进入香布朗工厂
1922年2月14日 进入哈金森工厂
1922年6月 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2年10月17日 离开哈金森工厂
1923年2月2日 重新回到哈金森工厂
1923年3月7日 又离开哈金森工厂
四、文本探究
1.本篇传记中引用的资料
【提示】传记中引用的资料有:相关历史资料、相关人物的回忆、后人重游故地的见闻。
2.传记中引用资料有什么作用?
【提示】引用相关历史资料作为佐证,可以增强传记的真实性;相关人物的回忆往往都是故事或细节,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更生动、更丰厚;重游故地的见闻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21cnjy.com
3. 在传记中引用资料有什么标准呢?
客观事实
五、课文研读
1.看看在女儿眼中,邓小平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明确:邓小平是一个执着、乐观、坚强、好学、聪慧手巧、不畏困难的人。
六、主题归纳
七、拓展延伸
我们还能够列举出哪些像邓小平同志那样乐观坚忍并最终走向成功的人物(或者名人名言)?并向同学们简单地介绍他们的事迹。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