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哈金森工厂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1、在哈金森工厂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5 17:3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在哈金森工厂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邓小平的一些历史事迹,掌握人物性格。(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综合C)
2、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考点: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鉴赏评价F)
2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传记,传记是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常考的一类文体,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传记的方法来学习,巩固答题思路。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教学难点:
传记中引用各种资料的作用。(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分析综合C)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新设计
1、在哈金森工厂
毛毛
教学目标:
1、了解邓小平的一些历史事迹,掌握人物性格。(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综合C)
2、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考点: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鉴赏评价F)
教学重点:
学习人物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教学难点:
传记中引用各种资料的作用。(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分析综合C)
教学课时:1课时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传记,传记是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常考的一类文体,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传记的方法来学习,巩固答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十六七岁,正是我们当下的年龄。花季雨季,阳光下灿烂的天空,除了学习上的些许压力,我们的生活中有的是快乐!而在1921年,在遥远的法兰西,在巴黎的哈金森工厂,勤工俭学的邓希贤,也开始了他的十六七岁的生活。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是的,时势为英雄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千千万万个具有相同条件的平凡人中,邓希贤能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建者和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他的人生一定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邓小平的法兰西生活。师生共同回顾邓小平的事迹,引出邓小平在法国哈金森工厂的打工生活,进入课题。
人物简介
邓小平本名邓希贤,参加革命后才取名邓小平。他1904年8月22日(农历是七月十二日)出生在中国
西南最大的省——四川省的农村。邓小平本人年轻时一直使用这个出生日期。 邓文明(小平的父亲)的祖先从华南移居四川。他们本是客家人。 邓小平的父亲是一个小地主,母亲淡氏,是邓文明的第二个妻子。当邓文明确定第一个妻子张氏不能生育时娶了淡氏。淡氏为邓文明生了四个孩子,邓小平排行第二,也是三个儿子中最大的一个。 邓小平的父亲以后又结过两次婚,他的第三个妻子萧氏为他生了第四个儿子。第四个妻子(夏伯根以前结过婚,她是带着一个女儿嫁到邓文明家来的)为他生了两个女儿。因此,邓小平总共有一个姐姐、两个弟弟、一个同父异母弟弟、两个同父异母妹妹、还有一个异父异母妹妹。因为他十六岁就离开了家,而且再也没有回去过,所以他直到四十多岁,才见到了这几位异父或异母的兄弟姐妹。但他却永远也见不到他那位同父异母小妹妹了。 在邓小平的童年时代,主要的政治事件是1911-1912年的辛亥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陈旧的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和自1644年以来一直占据皇位的清王朝。1920年9月,邓和他的叔叔以及其他近一百名同学,乘轮船从重庆启程,踏上了旅法的第一段旅程,同时也就开始步入了他的革命生涯。 1923年6月,邓被选入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这使他有政治工作可做。从此他不再是一个勤工俭学的学生,而是转为信仰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做工也是为了支持革命工作。 ……
邓小平(1904~1997) 原名邓先圣,学名邓希贤,四川广安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整体感知全文。(5’)
本文的传主是谁?谁在哈金森工厂?在哈金森工厂做什么?
请学生在题目的基础上补充完整句子,并要求能概括全文大意。
在哈金森工厂
三、整体感知:通过阅读课文,制作邓小平同志1921—1923年的年谱(落实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综合C)
时间 事件 1921年4月23日 来到巴黎 1921年10月22日 进入香布朗工厂
1922年2月14日 进入哈金森工厂
1922年6月 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1922年10月17日 离开哈金森工厂
1923年2月2日 重新回到哈金森工厂
1923年3月7日 又离开哈金森工厂
Q:邓小平不是去法国勤工俭学的吗为什么没有写到学?
明确:邓小平在法国遇到了很多的困难(生活面临绝境),更重要的是他参加了旅欧中国共产党,选择了共产主义理想。
四、研读课文,通过对邓小平同志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的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落实考点: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鉴赏评价 D和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探究 F)
邓小平同志在留法期间经历了哪些困难,从中可以看出邓小平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认为人应该面队生活的中的磨难? 邓小平是一个有着坚强不屈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 (执著)、勤奋好学的品质、活拨开朗(乐观)的个性并且心灵手巧的青年。
四、深入探究:写人物传记需要搜集传主的大量相关资料。查阅档案文献是获取资料的一种重要渠道。找出本文当中使用的档案资料,说说使用这些资料有什么好处。(落实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分析综合C)
提示:传记中引用的资料有:相关历史资料、相关人物的回忆、后人重游故地的见闻。
明确:1)文中使用的档案资料:P2,第三段;P3,倒数第四段;P4,第二、三段;P5,倒数第四段
2)、传记中引用资料的作用:引用相关历史资料作为佐证,可以增强传记的真实性;相关人物的回忆往往都是故事或细节,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更生动、更丰厚;重游故地的见闻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3)、在传记中,引用资料的标准:客观事实
结合全文,请分析艰苦的环境带给了“父亲”哪些宝贵财富给了你什么启发? 明确: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优秀品质,善于学习、善于积累的学习态度。谈启发(略)
主题归纳:本文是一篇领袖传记。作者毛毛用亲人的眼光,讲述了邓小平1921年来到巴黎一直到1923年离开哈金森工厂的打工经历,表现了邓小平坚强不屈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勤奋好学的品质和开朗乐观的个性,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另外,本文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为专注立传的。毛毛作为邓小平的女儿,由其叙述父亲的经历,显得亲切、感人。较诸其他的叙述视角,从女儿的角度进行叙述,宜于将一代伟人有血有肉的性格充分感人地展现出来。
五、课堂练习(强化训练)
父亲在哈金森工厂做工时,于8月度过了他的18岁生日。那时的他生活已有着落,工作也不像在克鲁梭时那样沉重,因此大概生活得比较轻松。郑超麟和他同住一个木棚,他回忆道:“晚饭后至睡觉时间有二小时至三小时可以利用。此时木棚里很热闹,看书的人很少,甚至没有,大家闲谈、开玩笑、相骂,幸而没有相打的。有个四川小孩子,矮矮的,胖胖的,只有18岁,每日这个时候总是跳跳蹦蹦,走到这一角同人说笑话,又走到那一角找人开玩笑。”可见,父亲年轻时的性格相当活泼开朗。这种于困难艰苦之中尚能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他保持了终生。
1922年10月17日,父亲和邓绍圣辞去了哈金森工厂的工作。他们于11月3日离开了夏莱特,填写的去向是塞纳—夏狄戎中学。但父亲并没有在塞纳中学上成学,原因当然是钱不够。两个月后,也就是1923年2月1日,他又从塞纳—夏狄戎回到了夏莱特。
这次求学不成,使父亲想要继续读书的梦想最终破灭。除了以后曾在苏联进过“中山大学”以外,他再也没有进过任何正规学校读过书。他曾经开玩笑地跟我们说,他只有中学文化水平。
父亲的知识,都是他在以后的岁月中日积月累地自学而来。他的智慧,也都是在革命斗争中和切身实践中锻炼而来。
(1)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6选2)
A.作者不应该写传主的身材,这样丑化了传主的形象。
B.传主从没有进过任何正规学校读过书。
C.传主爱玩爱闹的性格使工友都很头疼,所以记忆深刻。
D.传主非常爱学习,但是当时环境不允许他进学校读书。
E.文段最后一段是作者用来美化传主的,带个人偏见。
F.由传主的女儿来写传主,叙述更加真实生动。
(2)为什么要写郑超麟的回忆?这段回忆从哪两个方面描写邓小平?
(3)“父亲”的知识和智慧是从哪里来的
解答:
(1)D.F.
(2)保证了传记的真实性。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
(3)父亲的知识,都是他在以后的岁月中日积月累地自学而来。他的智慧,也都是在革命斗争中和切身实践中锻炼而来。
2.写一写:请用上一种修辞完成下面的句子,以此表达你对邓小平的敬仰之情。不少于20字。
小平爷爷,我想对您说:
六、课后拓展,素材积累:
找一找我们还能够列举出哪些像邓小平同志那样乐观坚忍并最终走向成功的人物(或者名人名言),并向同学们简单地介绍他们的事迹。
(请学生在课后注意积累同类作文素材,写在语文读书笔记上。)
教学反思
从课堂教学实施的情况来看,本教案内容的安排、流程的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基本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较有兴趣,他们对作品的感受能力和理解欣赏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学时,我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1、情境引导,对话交流。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理解离不开语言表达,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教学课文时,利用课前时间,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求学经历。
2、联系生情,设置问题。课堂提问时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关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有十七岁的同学们在引申到同样年龄的邓小平。
3、触摸内心,深入解读。了解了作者的相关背景知识,阅读本文时,学生多有疑问,邓小平如何能客服困难。
认真反思这堂课的教学,离活力课堂的要求还有距离。我想:要想使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机智,要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及出现的突发性事件,调整教学方法。另外,要特别重视语文的工具性,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增加知识储备。
4.1.2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活动一
师生共同回顾邓小平的事迹,引出邓小平在法国哈金森工厂的打工生活,进入课题。
活动2【讲授】活动二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整体感知全文。(5’)
本文的传主是谁?谁在哈金森工厂?在哈金森工厂做什么?
请学生在题目的基础上补充完整句子,并要求能概括全文大意。
在哈金森工厂
活动3【活动】活动三
整体感知:通过阅读课文,制作邓小平同志1921—1923年的年谱(落实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综合C)
活动4【活动】活动
深入探究:写人物传记需要搜集传主的大量相关资料。查阅档案文献是获取资料的一种重要渠道。找出本文当中使用的档案资料,说说使用这些资料有什么好处。(落实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分析综合C)
提示:传记中引用的资料有:相关历史资料、相关人物的回忆、后人重游故地的见闻。
活动5【练习】活动五
课堂练习(强化训练)
活动6【作业】活动六
课后拓展,素材积累:
找一找我们还能够列举出哪些像邓小平同志那样乐观坚忍并最终走向成功的人物(或者名人名言),并向同学们简单地介绍他们的事迹。
(请学生在课后注意积累同类作文素材,写在语文读书笔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