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铁肩担道义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了解李大钊及相关背景材料;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 掌握文中记叙、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掌握引用方法的运用。
3. 理解李大钊同志为革命英勇战斗、视死如l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了解本文中李大钊的行为表现和他的革命行为。
正确把握文中长句的含义。
4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一)题解
李大钊撰写的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原是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所作,李大钊只是在原对联上改了一个字。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因抗御强暴、反对权奸严嵩,而惨遭严嵩杀害,杨继盛就是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1916年9月的一天,李大钊的一位朋友请他题写一副对联。他想起了这副楹联,于是奋笔疾书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个大字,与朋友共勉。只是李大钊巧妙地将“辣”字改成“妙”字,“辣”与“妙”一字之差,李大钊的为人谨慎和写文章的严谨的特点,都表现出来了。后人不知,以为这副楹联系李大钊所撰,误会一直相沿至今。从这一个字也可以看出李大钊本人的志向和追求。上联中的“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铁肩担道义”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下联的“文章”是指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主义的作品。“妙手著文章”就是要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
(二)知人论世
1. 关于李大钊
李大钊,字守常,1889年10月29日(农历十月初六)诞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他从小失去父母,靠垂老的祖父抚养成人。李大钊同志的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年代。当时的中国,濒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国家存亡、民族存亡的问题,摆在了每个中国人的面前。
忧国忧民的李大钊同志“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比较广泛地接触了“新学”,深刻了解了复杂的社会问题。1913年冬,李大钊同志得到友人资助,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他在日本更多地接触了欧洲的社会主义思想,开始研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1915年1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提出了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同志积极参加了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向国内寄发《警告全国父老书》,激励全国人民开展反日爱国运动。1916年春,李大钊同志回国。他写的著名论文《青春》,发表在《新青年》上。这是“五四”以前革命民主主义的一篇宣言书。它号召中国青年“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换回民族之青春”,对激励广大中国青年的革命进取心起了很好的作用。
1927年4月被张作霖施以绞刑。站在绞刑架下,这位蜚声中外的北大教授、著名的中国共产党人,又进行了最后一次的讲演:“不能因为你们绞死了我,便绞死了共产主义……” 最后,奉系军阀采用从欧洲进口的刑具,以最残忍的“三绞处决”法,对李大钊进行了整整40分钟的绞杀。中国共产党党名的议定者,就这样,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中,第一个慷慨就义。
2. 朱志敏
朱志敏,男,1953年9月生,吉林省海龙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法律与政治研究所教授。1970年中学毕业下乡插队,后相继做小学、中学教员。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年至今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发表《论五四时期的平民主义思潮》、《五四时代民主观念的特点》、《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的平民意识与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李大钊与胡适》、《毛泽东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等论文数十篇,并出版《五四民主观念研究》、《李大钊传》等学术著作。现为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成员,北京市李大钊学社理事。
【课前预习】
1. 读准字音
暨南(jì) 通牒(dié) 曹锟(kūn) 京畿(jī) 滞留(zhì)
俨然(yǎn) 谒见(yè) 接洽(qià) 冒天下之大不韪(wěi)
2. 辨析字形
牒 dié 通牒 撤 chè 撤退
碟 dié 影碟 辙 zhé 车辙
谍 dié 间谍 撒 sā 撒网
洽 qià 洽谈 谒 yè 拜谒
恰 qià 恰好 碣 jié 碣石
怡 yí 心旷神怡 歇 xiē 歇息
3. 词语释义
①通牒:一个国家通知另一个国家并要求对方答复的文书。
②倒戈:在战争中投降敌人,反过来打自己人。
③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川:河流。
④接洽:跟人联系,洽谈有关事项。
⑤一度:a.数量词。一次;一阵:一年一度。b.表示过去有段时间发生过;有过一次:一度相逢。
⑥曲饰:掩饰。
⑦观瞻:a.具体的景象和景象给人的印象;外观和对外观发生的反应:有碍观瞻。
b.<书>观看;瞻望。
⑧口实:假托的理由;可以利用的借口。
⑨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干普天下的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指不顾舆论的谴责而去干坏事。冒:冒犯;不韪:不是,错误。
⑩铁腕:a.指强有力的手段:铁腕人物。b.指强有力的统治。
【课堂活动】
(三)阅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李大钊的?
【提示】是从三个方面来介绍的。第一部分(1~8自然段),讲述的是李大钊被捕前国内大的局势及其所做的主要工作。第二部分(9~26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讲述了李大钊被捕以后的遭遇及其思想历程。第三部分(27自然段到结尾),对李大钊的精神进行总体的评价。
4.2 第二学时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四)文本探究
1. 本文是抓住传主的哪些方面进行叙写的?表现出了共产党人的哪些高风亮节?
【提示】文章主要是通过李大钊同志最后时期的言论和行动来讲述的,来充分表现出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1)他在白色恐怖极为严重的情况下,临危不惧,坚守战斗岗位。
(2)他身陷囹圄,仍关心着党的事业和同志们的安全,把个人的生命和家庭的安危置之度外。
(3)在敌人的监狱里、法庭上和绞刑架下,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最后从容就义,为党献身。
(4)他在狱中写的《狱中自述》,充分反映了他坚定的革命原则和高超的斗争艺术。
(5)为了保护同时被捕的青年,他表示自己愿意“负其全责”,要敌人对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体现了一个革命者舍己救人,一心为革命的高贵品质。
备选:(李大钊亲自参加“三一八”游行示威,在革命形势危难关头,正确分析斗争形势,保存革命力量,为推倒段祺瑞政府起了一定作用;在白色恐怖下,仍留守北京,配合北伐的统战工作;被捕后,态度从容、镇静,正确看待生死,视死如归,勇于同敌人斗争,为党献身,保守中国共产党的秘密,表现了对党的忠诚。)
2. 如何看待李大钊的革命行为?
【提示】李大钊的革命行为充分体现了他作为革命家的风范。他身先士卒,亲自参与游行示威,他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采用灵活的方式保存了革命力量,在白色恐怖中置个人生命于不顾,坚守革命岗位;在敌人的监狱里、法庭上和绞刑架下,英勇斗争,毫不畏惧,坚贞不屈,严守中国共产党的机密、忠诚于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本文使用了李大钊自己的一些文章、被捕以后的自述以及当时的一些新闻报道等。请找出这些资料,并说说从中可以看出李大钊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1)本文使用了以下一些资料:①引用李大钊在1920年写的《自然与人生》中对于生死问题的论述:“死与生同是全生命的一部……没有多大的区别。”②引用《牺牲》中的段落:“人生的目的……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③引用《狱中自述》中的段落:“钊自束发受书……则钊感且不尽矣!” ④引用《北京档案史料》中的《李大钊狱中供词》:“他在两份‘供词’(其中一份长达五千余字)中……第三国际共产党与‘黄色’工团问题等等。”(教材12页)⑤引用当时的报纸报道:“据当时的报纸报道……请将李大钊交法庭依法审讯。”“据《顺天时报》报道……何为激励士心。”“此外……汉口《民国日报》记者证实此‘要人’就是蒋介石。”(教材14页)(2)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李大钊是个超越生死、革命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大智大勇,富有崇高社会声望的人。
【重点探究】
1.李大钊是怎样思考生死问题的?他的慷慨赴死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
【提示】(1)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死并没有什么可怕的。(2)他不赞成无畏的死,认为只有为了真理而死才是人生的“佳境”,为革命而死能使精神达到崇高不朽的境界。(3)要求勇敢地面对人生、追求真理。
我们看到李大钊对于生死处之泰然,渴求生命超越的精神。他慷慨赴死体现了用真理化解生死,用精神赢得不朽的崇高革命境界。
2.文中说,李大钊“在狱二十余日,绝不提家事”,“当他在审讯处最后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时,只静静地看了看她们,没有对她们说一句话”。从李大钊对亲人的这些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提示】李大钊在死亡面前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的气概,来自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来自他对人生的透彻认识。虽然最后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自己的妻子和女儿时,李大钊没有说一句话,但是他的内心对亲人是饱含真情的。传记里提到他“静静地看了看她们”,在镇定与沉默中含有关怀与保护之意。他相信他的亲人能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事业,他的这种镇定与沉着,其实是寓浓情于平淡之中的。
3. 本文写了李大钊同志哪些优秀品质?
【提示】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李大钊同志最后时期的言论和行动的讲述来体现其优秀品质的,这些优秀品质分别是:(1)临危不惧。他在白色恐怖极为严重的情况下,坚守战斗岗位;(2)忠于革命。他身陷囹圄,仍关心着党的事业和同志们的安危,把个人的生命和家庭的安危置之度外;(3)视死如归。在敌人的监狱里、法庭上和绞刑架下,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最后从容就义,为党献身;(4)大智大勇。在他与敌人的斗争中,充分反映了他坚定的革命原则和高超的斗争艺术;(5)为了保护同时被捕的青年,他表示自己愿意“负其全责”,要敌人对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体现了一个革命者舍己救人,一心为革命的崇高品质。
4. 本文是一篇评传,作者不仅叙述了传主从容就义的始末,还对传主的思想进行了评议。请找出文章中作者评议性的文字,谈谈这些文字的作用。
【提示】课文里评议性的文字有:第11、12、15、17、18、19这六个较为集中的自然段(朗读这些段落,体会它们的作用)。这些评议性的文字评价公允,既是对事实的阐释,同时也是作者自我态度的呈现。这些文字对理解传主的性格、思想,对认识传主的精神价值具有重要的点睛作用。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为李大钊同志写一副挽联。
【提示】挽联是集体或个人哀悼逝者,治丧和祭祀时专用的对联。一般分上下联,表示逝者的生平、成绩和美德,以及他死亡对后人的影响等。
上下联之间讲求对仗,讲求平仄,辞意相对相辅,句式仍要对偶,字数相等。例如:①道义铁肩独承起;文章妙手巧著成。②铁肩担道义,伟人精神应犹在;妙手著文章,巨星遗文永留传。
【达标练习】
一、基础知识(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谒见/遏制 俨然/梦魇 惩办/得逞
B.宽赦/敕令 蒙骗/牛虻 晕车/氤氲
C.逮捕/骀荡 说话/游说 巷道/东交民巷
D.埋伏/埋怨 供词/供奉 落枕/炮烙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以“高中阶段要不要文理分科”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反双方的表现可谓半斤八两,所以格外精彩。
B.那个老中医用的是家传秘方,只用了两种中草药,一个多月就治好了我的老胃病,可真是妙手回春啊!
C.为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温总理在部署近期工作时特别强调,最重要的是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D.在去年全面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今年国家又决定在较为贫困的中西部地区全面取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老百姓对此评头论足,十分欢迎。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回顾李大钊为挽救民族,振奋国家而求学、留洋、探索真理、献身革命的一生的同时,毫不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在国民党中从事的组织工作。
B.随着高校自主招生的力度不断加大,最近北京多所著名大学在考生所在地设置考点选拔生源,以期发现优秀创新人才。
C.李大钊关于人生有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一个人的生命不过是宇宙那川流不息的大实在和那宇宙无限的青春的一部分。
D.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应该成为大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必须把大部分出行人员吸引过来,否则使大城市从交通拥堵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就无从谈起。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儿童时代放牛为业,每天最大的心愿是给牛找到丰盛的野草。当在林中、溪边、田埂之上看到青翠鲜嫩的水草,便有如获大发现时的激动感。 。
①因此期待田里应该长野草而非庄稼,这是源于对牛的心爱
②这种激动源于对牛的心爱,因此也期待田里应该长野草而非庄稼
③由此也想到美的本源,特别是对园艺美的反思
④由此也想到园艺美的本源,特别是对美的反思
⑤野草是美的,因为和庄稼或鲜花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⑥因为和庄稼或鲜花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所以野草也是美的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二、课内阅读(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正如在《狱中自述》中没有谈到共产党,在“供词”中,他亦尽可能不谈或少谈这方面的问题。当审判官问到“你是左派首领,左派与共产混合,当然你就是北方共产首领”时,李大钊回答说:“我是左派首领。唯我所主张共产主义与一般人所主张不同。例如英国矿山事业极为发达,应用合法手续转移为国家管理,以免为一二人所垄断。并不是如外间所说,他人之产业即强为我之产业,我之产业他人强作自己产业。盖共产意义,原为共同生产……我是拥护农工利益,要完成中国国民革命。”他当然并不否认自己亦是共产派的首领——从当时外间的报道来看,这一点几乎是人所共知的。但他谈的大多是国民党的情况,涉及共产党组织时,也尽可能地和国民党的情况一块来谈。这固然是因为国共合作后两党的工作多是在一起做的,同时的确表现出他有意无意地回避共产党情况的倾向。这大抵是因为,国民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公开活动的组织,国民党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国民革命思想在当时有着更多的同情者。甚至当孙中山在世时,尚有一度与奉、皖结成“三角同盟”,共同反对直系的历史。李大钊采取这样的态度,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共产党保守秘密(国民党的活动相对来说,无秘密或少有秘密可言),又可能争取到有利于自己和其他被捕同志的形势。这是李大钊在敌人面前大智大勇的表现。
据当时的报纸报道,李大钊被捕后,北京大学等九所国立大学和若干私立学校的校长两次讨论营救李大钊的办法,并派代表谒见张学良,请将李大钊交法庭依法审讯。同时,经已在孙中山从事第二次护法期间转向支持革命的杨度活动,北洋政府政治讨论委员会推举梁士诒、杨度两人为代表,约同司法总长罗文干一同往见张作霖,陈述该会讨论后的意见:请将李大钊一案移交法庭审判,“依法处理,以彰公允”。因为该事件“较为重大,各国观瞻所系,若非正式交付法庭,而仅由军法审判,其结果将贻法权委员会以领事裁判权不宜交还之重大口实,实于国家前途贻害甚大”。此外,公民李公侠、李大钊的同乡白眉初等均上书请求宽赦、释放李大钊;陕西国民军通电警告北京政府不得杀害李大钊;京津不少报纸为李大钊呼吁。
5.节选的两段文字,分别从什么角度写了李大钊被捕后的情况?请概括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第一段文字中,李大钊举“英国矿山事业”一例,其目的是什么?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含意?(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节选部分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从这段文字中你可以看出李大钊是怎样的一个人物?(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