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3、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5 18:3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文中关键词语。
2、把握善于抓住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的特点。
3、了解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从大自然得到的生命的本真与快乐。
2学情分析
评价沈从文逃学的行为,了解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从大自然得到的生命的本真与快乐。
3重点难点
把握善于抓住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的特点。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几位作家的创作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一提到鲁镇,人们就会想到鲁迅;
一说起老北京,人们便忆及老舍;
一谈到湘西,人们自然会念及沈从文。 “如果沈从文活到1988年底就一定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直到今天,还是有人相信198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属于沈从文而非埃及人马哈福兹。
沈从文被称为“湘西的歌者”。这是因为他毕生数百万字的创作,绝大多数是写湘西和写给湘西的。如小说《边城》、《丈夫》、《长河》、《柏子》、《萧萧》和散文《湘行散记》等名篇。他以湘西神奇优美的民俗风情和新鲜生活方式为背景进行创作,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湘西凤凰县是沈从文的故乡,那里风光秀丽,是苗、侗、土家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沈从文一生的前四分之一是在家乡和家边的一条沅水上度过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家乡的水不仅养育了沈从文,也成就了沈从文的文学道路。“苦苦怀恋我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对我自己的作品,我比较喜爱的还是描写我家乡水边的哀乐人事……” (课件展示湘西凤凰县的秀美风光——古朴,神秘。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同样令人神往)
二、整体感知课文(略读)
1、快速阅读全文,概括这篇传记的主要内容。
沈从文在这篇自传中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 明确:儿时的逃学生活。
这一小节标题为“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这本“小书”是指什么,“大书”指的又是什么?
明确:“小书”指的是课本知识。“大书”指的是大自然和人间生活。
(提示: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主要有哪些见闻?逃学干嘛去? 明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与奇人趣事的社会生活。
生机盎然的大自然:逃学去游泳、抓蟋蟀和斗蟋蟀、听大自然界中各种奇特的声音 奇人趣事的社会生活:逃学到城外庙、看街景、杀人场面、涨水时看热闹)
三、文本分析
精读:认识沈从文的逃学;品味细节,感受沈从文儿时形象。 探讨逃学与成功的关系
1、 沈从文的逃学是否严重?
为逃学想方设法,不顾惩罚,同伴中逃学的次数可说最多。
2、从文中看,沈从文逃学的原因是什么?
①对旧式教育的本能的反抗,因为旧式教育对孩子是一种虐待,教育方式也压制了小孩的天性。 ②我认为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以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需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 (对大自然与多彩生活的向往和强烈的求知欲)
3、逃学对沈从文有哪些影响? (文中直接表示的句子)
①同一切自然相亲近,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一切。形成了一生性格与感情的基础。 ②水,使我认识美、学会思索,造就了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 ③使我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凝眸。
(沈从文逃学如此严重,为什么他还能成才?(你怎样评价沈从文逃学这一行为?) 从逃学的本意看:并不是厌恶书本知识,逃避知识学习,相反,他还把“小书”读好了。
(他的逃学和我们所说的逃学是不同的,它的不学是为了更好的学。从文中这段描述可以看出来:“可是只要我不逃学,在学校里我是不至于像其他那些人受处罚的。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的利用自己的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我自己总以为读书太容易了点,把认得的字记记那不算什么稀奇。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份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
从逃学的原因看:封建式教育压制小孩的天性;对大自然多彩生活的向往和强烈的求知欲。 从逃学的收获看:逃学对外界生活的探寻过程中,培养了观察力和想像力,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学会思索,认识了美,体验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增加了阅历,开阔了视野,小小心灵变得越来越充实。这些成才的因素对其以后成就的取得产生重大的影响。
补充:在私塾中这人不逃学,老实规矩的念书,日诵《幼学琼林》两页半,温习字课十六个生字,写影本两张,这人是有病,不能玩,才如此让先生折磨。若这人又并无病,那就是呆子。呆子固不必天生,父亲先生也可以用一些谎话,去注入到小孩脑中,使他在应当玩的年龄,便日思成圣成贤,这人虽身无疾病,全身的血却已中毒了。虽有坏的先生坏的父母因为想儿子,这儿子,还能心野不服管束,想方设法离开这势力,顾自走到外边去浪荡,这小孩的心,当是顶健全的心!(摘自沈从文《在私塾》)) 注意:引导学生探讨逃学和成功的关系时,要让学生明白,尽管幼年的沈从文逃学,但他从未放弃对小书的学习。玩是孩子的天性,但他们最终能成为一代名人,还是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沈从文并没有放弃小书的学习,只是学校的课程很轻松的。“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当书本的知识不再满足他的需求的时候,他把目光转向非常广博的大自然、社会生活。对自然万物的眷恋、对人生百态的关注,为其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养料。
拓展:三毛《逃学为读书》四、沈从文是如何“读”这本“大书”的?写自传要善于抓住真实生动的细节,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遇到很多有趣的人和事,哪一段细节带给你最深的印象?
小结语:往事细节真实生动的描写,说谎、游水、看街景、捉蟋蟀、斗蟋蟀、偷李子枇杷等,处处洋溢着童趣、童真!轻而易举就勾起了我们对曾经拥有的孩童世界无限怀念和向往!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捕捉到大自然里的声音、颜色和气味,在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他从细微处发现了这些美丽的平凡的生命,从生命的本源上去认识他们,把他们看成是有价值、平等的庄严的个体。沈从文将讴歌生命的本真的美当作他永恒的人生理想和艺术追求。比如:
1)第12段:针铺、伞铺、剃头铺、豆腐作坊: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有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作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天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夹板上鞋。又有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人手托一个小小木盘,呆呆的在那里尽剃头师傅刮脸。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的摇荡。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
2)在第14段中,有一段对杀人的描写,你从这段杀人描写中读到了什么?(可联系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对杀人场面的描写来分析。) 明确:鲁迅的小说《药》、《示众》中都有对杀人场面的描写,他是揭示国民劣根性的,把群众的麻木、愚昧暴露出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而此文只是通过一个小孩纯真的眼光,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附:《药》
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的镶边。--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3)文章的第15段是作者对边街上的一些生活场景的回忆。请找一下作者一共为我们展现了几个生活场景?杀牛、织簟子、铁匠铺、小饭铺。
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的一下一下打着。有时打的是一把刀,有时打的是一件农具。有时看到的又是这个小学徒跨在一条大板凳上,用一把凿子在未淬水的刀上起去铁皮,有时又是把一条薄薄的钢片嵌进熟铁里去。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秩序,我也不会弄错了。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前柜台上。引诱主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门而大嚼”,也过了瘾。 4)落过大雨以后的水中玩耍(见课文第23页)
5)落过小雨以后的捉蟋蟀、斗蟋蟀(见课文第23页至24页)
6)偷李子批杷(见课文25页)等等。
细节描写的作用:
思考:看起来最普通的生活小景,却成为了沈老最甜蜜的回忆,即便只是作为一个读者,也让我们感到身临其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明确:作者用真实的笔调,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把逃学中的趣事展示出来,也把我们每个人心底里最宝贵的记忆都挖掘出来了,让我们更深刻地领略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作者的人生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到“大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5、 从“读”中你感受到儿时的沈从文怎样的形象?
本文描述了从文上私塾时的逃学生活,写出了他在逃学过程中的所为、所见、所闻、所感。他睁大好奇的双眼,敞开充满童真的心,尽情地阅读一本大书——多彩的人间生活。当然,他在读生活这本大书的同时,也并未放弃对书本知识的追求。在逃学的过程中,沈从文在他的湘西世界里学会了许多的人情世故和生活知识。
五、总结全文
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扑捉到大自然里的声音、颜色、气味,在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 从他的经历看,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亲和的关系。人应该取法自然的活力,汲取自然的营养,完善自己的精神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