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一中2025年春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时间:75分钟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关于文明的起源,19世纪以来国际上通常以城市、金属、文字三要素作为文明产生的标志,并运用于古代西亚、埃及、希腊等地区历史研究;随着中华文明等本土考古证据的不断发现,中国学者提出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即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据此可知,中国学者更强调()
A.物质生活的发展 B.社会关系的变革
C.城市形态的演变 D.考古史料的鉴别
2.圆筒印章是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化瑰宝。考古资料显示,在埃及迄今为止已发现了20枚左右的圆筒印章,在古希腊迈锡尼文化层中也发现了数量不一的类似圆筒印章的天青石滚印。这表明()
A.地理环境影响文明之间的交流
B.古代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C.西亚文明有一定的传播辐射力
D.亚欧文明古国高超的雕刻艺术
3.复活盘是世界古代著名的容器,盘上绘有象形文字,每个字都用方格或环形花纹圈了起来,里面的图案或像人,或像鸟兽,或是一些圈圈点点;削发的玉米神从龟背中升起,神的旁边有两个人被认为是玉米神的儿子,一个正在协助玉米神,另一个正向玉米神致敬。这一容器可用于研究()
A.古代埃及文明文字的发展
B.玛雅文明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C.阿兹特克发达的农业生产
D.古代美洲借鉴亚洲农耕技术
4.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并立于亚欧大陆东西两端。虽缺乏官方直接往来,但借助丝绸之路,双方存在间接经贸与文化交流。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A.波斯帝国时期中国丝绸已至地中海东岸,使波斯成为当时世界贸易中心
B.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虽中途受阻,但甘英成功与罗马建立直接联系
C.罗马征服地中海东部地区后,当地商人因畏惧汉朝实力而放弃东来尝试
D.2世纪罗马商人到达洛阳,此后不断东来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5.4世纪左右,阿克苏姆王国通过红海与阿拉伯半岛和印度进行海上贸易,进口香料、珍宝、丝绸、玛瑙等物品,并出口黄金、象牙、皮革、鸵鸟蛋等本地产品。它还通过内陆贸易路线与非洲其他地区进行贸易。由此可见,其对外贸易()
A.有利于国内经济繁荣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使王国成为西非强国 D.为非洲引进了先进技术
6.1302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召开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组成的三级会议。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原则。这表明当时法国()
A.教皇地位举足轻重
B.封建王权有所加强
C.议会权力大大增强
D.君主立宪制度确立
7.在16世纪之前的欧洲,胡椒是等同于黄金或白银的稀有之物,常被用作借贷和纳税的媒介,也被人们认为是神药。在1627年荷兰画家彼得卡兹创作的静物画中,将胡椒面与盐、牡蛎、橄榄等食物共同呈现在画面中。此时,画中的胡椒粉随意地与食盐一起撒在盘面上,已由神药”回归调料本位。这一变化反映了()
A.民众消费观念发生变革 B.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商业革命冲击传统市场 D.全球物种的广泛交流
8.有学者发现,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旅行时间发生了明显变化(下图)。导致该现象发生的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推动 B.汽车的广泛使用
C.垄断组织的出现 D.时间观念的增强
9.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后,当时在巴黎的俄国革命者拉甫罗夫说,这次革命“与其他革命迥然不同”,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法国最有名望的人物所不敢做和不能做成的事情”,这些普通人却轻而易举地做成了。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A.受到俄国革命的影响 B.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
C.建立了工农联盟政权 D.体现了工人政权特征
10.1898年,法国军队沿尼罗河上游东进,英国军队则自埃及南下,两支殖民队伍在苏丹的法绍达小镇相遇并对峙。英国凭借压倒性的军事优势迫使法国撤军,随后两国签订协议,划分了在非洲的势力范围。这可以用来说明()
A.欧洲列强殖民争夺激烈 B.柏林会议协调了英法关系
C.英法合作共同瓜分非洲 D.苏丹沦为英法的半殖民地
11.如表是1928-193年苏联国家预算与工业发展利润提成的部分情况。据表可知,这一时期苏联()
年份 国家预算对工业的拨款 (百万卢布) 工业给国家预算的实际利润提成 (百万卢布)
1928-1929年 1250.2 641.3
1933年 13728.6 4168.0
1937年 15300.0 6500.0
A.农业发展为工业提供了资金 B.工业利润是国家预算主要来源
C.国家政策推动工业快速发展 D.经济发展受国际形势影响较小
12.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际联盟宣布对意大利进行经济制裁,却没有将工业命脉石油和钢铁等资源列入禁运范围。材料信息可说明当时()
A.意大利主导国联安全体系 B.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
C.国联集体安全体系已瓦解 D.国际联盟缺乏制裁机制
13.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部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陆续提出改革理论并付诸实践,如波兰的导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匈牙利的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等。这些改革()
A.加快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 B.消除了冷战局面的负面影响
C.旨在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D.导致社会政治制度急剧变化
14.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资助爵士乐队赴欧洲、非洲及亚洲巡演,宣传其自由即兴的音乐风格。国务卿杜勒斯称“爵士乐是“美国生活方式”的象征,能有效对抗极权主义的文化侵蚀。中央情报局秘密支持此类活动,并协调媒体将爵士乐塑造民主之声”。上述现象表明()
A.爵士乐受到各国民众普遍欢迎 B.音乐创作蕴含着意识形态的对抗
C.美国政府推动音乐文化多元化 D.政府借助文化输出渗透冷战思维
15.下图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公债统计图(单位:百万美元)对该图信息解读可说明()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结束B.政府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新出路
C.制造业回归助推美国经济腾飞D.第三产业有效缓解了社会矛盾
16.下图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联合国会员国数量变化趋势图这一变化趋势()
A.遏制了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B.实现了殖民地问题的彻底解决
C.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 D.推动了联合国性质的根本改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
17.棉花本是一种在个别区域种植的农作物,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主导了棉花的生产销售,有研究者将这种现象称为“棉花帝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古代的棉花种植起源于南亚、中美洲和东部非洲,无论是种植、纺织生产还是使用,都是在相互隔绝的环境之中进行的,没有产生跨区域的影响力。即便在种棉技术于12到14世纪传入欧洲之后,棉花也没有成为“全球商品”。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跨大西洋贸易网络的建立改变了棉花的命运。在随后的两个世纪中,欧洲帝国在美洲开启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土地掠夺”,用暴力强占印第安人土地,准允和保护跨大西洋的贩奴贸易,凭借对远洋航行技术的掌握和武装航运的暴力,建立起一个全新的连接美洲、欧洲和非洲以支撑棉花资本主义的全球经济网络,即“棉花帝国”。由此,世界完成了经济分工的第一步,非洲被锁定在为美洲种植园提供廉价劳动力的位置上,英国人则将自己从种植原棉的负担中解脱出来。
-摘编自王希《评《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二
18世纪蒸汽机的出现,带来棉纺织技术革命,到了1860年,整个欧洲,特别是英国,已经成为世界棉花网络的中心。19世纪末,随着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棉花资本主义”的扩张,帮助殖民主义掠夺了全球南方的资源和劳动力,但它也激发了全球南方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并开启了新兴国家积极地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特别是印度、中国等国,当地的资本家更是将棉花视为民族主义振兴的象征。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棉花帝国“形成的历史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棉花的发展历史。9(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4-18世纪欧美大事年表
时间 国家 代表人物 主要史事及内容
14世纪 意大利 薄伽丘 《十日谈》歌颂现实生活,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16世纪 德意志 马丁·路德 撰写《九十五条论纲》
17世纪 英国 牛顿 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
17世纪 英国 洛克 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执行权和对外权交由君主掌握,立法权由国会行使
18世纪 法国 伏尔泰 歌颂理性,倡导生而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
18世纪 法国 孟德斯鸠 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管,各自独立,相互制衡
18世纪 法国 卢梭 “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
18世纪 德意志 康德 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18世纪 美国 华盛顿 独立战争,1787年宪法
18世纪 法国 罗伯斯庇尔 大革命爆发
-据王斯德《世界通史》
请从上表中选取相互关联的2-3个人物,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出所选取的人物,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从国际体系的结构而言,德国的崛起和欧洲同盟体系的僵化是两个重要因素。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实力迅速上升,引起了英国对于自身霸权的担忧英国开始放弃了其扮演欧洲大陆外交均衡者的角色,1904年与法国结盟,1907年与俄国结盟,英法俄三国协约形成。德国看到自己处于被包围之中,也加强了与奥匈帝国的联盟关系。从国家层次来看,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都是多民族国家,都受到正在兴起的民族主义的威胁。而德国国内的社会问题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从领导人的角度来看,平庸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领袖们的特征。奥皇、俄皇特别是德皇威廉二世的个人因素,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因素之一。
-摘编自【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
材料二
一战后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会议 主要内容
巴黎和会 与同盟国签订一系列条约,以对德《凡尔赛条约》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制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华盛顿会议 美、英、日、法签订《四国条约》,迫使英日同盟终止
美、英、法、意、日签订《五国海军协定》,限制各国海军军备美国获得和英国同等的海军地位
美、英、日、法、中等九国签订《九国公约》,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国际政治生活,帮助他们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民族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大大增强。十月革命后,一些原先求助于西方帝国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转向求助于苏俄政府,他们也演变为初步的共产主义者。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共产国际帮助指导下,各国纷纷建立共产主义团体或政党。迄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共产党组织在中国、印度、埃及、墨西哥等国陆续建立,它们将马列主义与本国革命相结合,领导或推动国内反帝反封建斗争。
-摘编自余建华《本世纪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的背景与特征》
(1)历史研究的视角是多元的,依据材料一,概括提炼出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的研究视角。并结合所学,再补充两个其他视角。(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蕴含着哪些矛盾?分析这一体系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主义浪潮的特征。(6分)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B
4.D
5.A
6.B
7.C
8.A
9.D
10.A
11.C
12.B
13.C
14.D
15.B
16.C
二、非选择题
17.
(1)历史因素:新航路开辟后,跨大西洋贸易网络的建立,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欧洲国家早期殖民扩张尤其是奴隶贸易的开展;世界市场的拓展;棉质衣料需求的扩大;工业革命推动生产技术的进步与传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
(2)棉花的发展史既是一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也是一部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史。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西欧国家率先展开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进一步推动西方国家对外经济侵略的步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棉花成为资本主义全球经济网络和新经济秩序建立的重要支撑,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西方国家通过对亚非拉地区棉花资源、市场和棉花产业等的掠夺,打断了亚非拉的独立发展进程,使其成为西方国家的经济附庸,给当地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也迫使亚非拉各国重视发展棉织业等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这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冲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削弱了本国封建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18.
示例 1:选取人物:牛顿,伏尔泰。论题:科学革命推动了启蒙运动的产生。阐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彰显了人的理性的伟大;暴露了宗教非理性主义的荒谬,推动了机械唯物论世界观的流行,并促使人们由对牛顿和自然规律的崇拜发展出一种探询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热忱;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启蒙运动应运而生。综上,科学革命是通过牛顿来影响启蒙运动的,牛顿可谓是启蒙思想家的第一位精神导师。
示例 2:选取人物:卢梭,华盛顿,罗伯斯庇尔。论题: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阐述:启蒙思想家阐释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治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 “理性王国”、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赢得了国家独立;1787 年,美国颁布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法国爆发了大革命,推翻了专制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综上,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示例 3:选取人物:薄伽丘,马丁 路德,伏尔泰。论题:14-18 世纪,人文主义思想不断与时俱进。阐述:文艺复兴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用 “人本” 对抗 “神本”,强调人的地位和价值,肯定世俗生活的享受和乐趣;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人们进一步摆脱天主教会的思想禁锢;启蒙思想家阐释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治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 “理性王国”、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综上,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
19.
(1)研究视角:国际体系;国家层面;领导人;民族主义社会思潮。补充视角: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地缘政治矛盾(巴尔干半岛成为 “欧洲火药桶”);军事力量的竞争;海外殖民地的争夺。
(2)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影响: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发生改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觉醒;美国国际地位得到提升;推动国际联盟的出现。
(3)特征:受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统治;得到苏俄政府和共产国际的援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兴起;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