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中世纪西欧,庄园法庭负责审理庄园的各类诉讼案件,既有盗窃等刑事案件,也有土地、契约、婚姻等民事案件。据此可知,中世纪西欧庄园法庭
A.损害了领主的经济利益 B.承担了政府的立法职责
C.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D.强化了庄园的自治属性
2.804年,日本高僧最澄入唐学习佛教天台宗。归国后,他将神道教信仰中的山神视为佛教护法神,提出“镇护国家”思想,他修行的延历寺成为皇室祈祷的官方机构。这反映出日本
A.选择性地吸收汉文化 B.佛教的本土化与工具化
C.武士道与佛教的融合 D.宗教界与幕府势力勾结
3.古代中美洲少有河川可将相隔遥远的各族群串联起来,没有大型驮兽,也没有带轮的运输工具可用,却出现了横跨三千多公里之遥的货物交易,阿兹特克乃至玛雅社会里形成了专门从事贸易的社会阶层。据此推知,古代中美洲
A.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B.商品经济发展得益于民族交融
C.内部贸易需求强烈 D.长途交往受制于自然地理环境
4.1494年,西、葡两国在教皇主持下,在大西洋划出一条切割世界的经线,线以西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以东属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1529年,教廷又在太平洋增划一条线,巴西成为葡萄牙的殖民地,菲律宾则成为西班牙的领地。增划该线的根本原因是
A.西、葡加剧殖民争夺 B.荷兰崛起的冲击
C.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 D.地圆学说的提出
5.表1所示为哥伦布大交换的部分物种。这可用于说明
表1
由新大陆传入旧大陆 土豆、红薯、玉米、木薯、南瓜、倭瓜、青豆、辣椒、花生、可可豆、烟草、火鸡
由旧大陆传入新大陆 小麦、萝卜、大麦、苹果、大米、丁香、雏菊、水仙花、柠檬、橘子、莴苣、卷心菜、梨、桃子、香蕉、咖啡、蜜蜂
A.植物占据新旧大陆物种交换的主导 B.新航路开辟促使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C.旧大陆生物种类较新大陆更加多样 D.物种交换破坏了新大陆的生态环境
6.由于领土和势力范围不断受到奥斯曼帝国的侵蚀,大量希腊化的东罗马人从公元14世纪开始,带着希腊和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典籍和艺术品迁居意大利。这一现象
A.彰显了人文主义之光 B.是宗教迫害的产物
C.为文艺复兴提供契机 D.受到商业力量推动
7.19世纪初,为了获得支撑欧洲战事的军费,拿破仑将位于美洲中部的路易斯安那,总面积约2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出售给美国。与这一行为直接相关的背景事件是
A.启蒙运动 B.殖民体系形成 C.美国独立战争 D.法国大革命
8.从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广大无产者投入争取10小时工作日的斗争中。1847年6月,英国议会通过《10小时工作日法案》,规定从1847年7月11日起,工人每天工作时间缩短为11小时,至1848年5月1日进一步缩短为10小时。由此可知,英国10小时工作制的形成
A.体现了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B.消弭了工人阶级的反抗
C.标志着“福利国家”的建立 D.源于民主政治得到发展
9.马克思相信,付给工人的工资不够他们去购买他们所生产的东西,最终必然导致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社会购买力进一步下降和全面萧条,这种萧条日益严重,直到最后失业的无产阶级在绝望中被迫起来革命为止。马克思在此
A.阐明了共产党的策略原则 B.指出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
C.号召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D.肯定了资本主义的进步作用
10.19世纪末,美国政府将印第安儿童安排进由白人管理的寄宿制学校,学校向印第安儿童灌输基督教信仰和美国价值观,而印第安部落语言则被禁止。这说明美国
A.面临着民族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 B.价值观的重塑充满血腥色彩
C.试图切断土著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D.殖民扩张严重破坏乡土文化
11.有学者明确指出:面对希特勒主义的威胁,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的孤立主义中清醒过来是那么迟缓;对那些想逃离希特勒统治的欧洲人,他们被无情地关上大门。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美国的目的是维持世界的均势 B.经济大危机是二战爆发的根源
C.法西斯侵略没有危及美国利益 D.美国中立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
12.图1所示为1948年的苏联绘画,该画描绘了钢铁工人努力生产的劳动场面,图上的文字意为“五年计划,四年完成”,对应苏联1946-1950年的历史。该画
A.证实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取得的成就
B.肯定了苏联劳动人民作出的巨大贡献
C.揭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建设模式
D.讽刺了苏联的计划经济违背客观规律
13.1948年,美、英、法、荷、比、卢六国筹划将柏林西占区合并,建立联邦德国。苏联针锋相对地关闭了西占区通往西柏林的交通,美、英等国只能通过空中走廊空运各类物资。这场对峙
A.展现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强大实力 B.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C.是冷战在地缘政治上的集中表现 D.暴露了苏联处于劣势地位
14.20世纪中叶,尼日利亚某历史学家主张以非洲人的视角研究非洲历史,他认为殖民主义仅是非洲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插曲”,非洲历史的核心应聚焦于前殖民时期的本土文明与后殖民时期的自主发展。该主张有利于
A.促进非洲各国的政治改革 B.提升非洲的民族自信
C.恢复非洲的历史文化传统 D.消除殖民主义的影响
15.1983年,法国引入了住院费用分担机制,要求患者每日支付20法郎以减少社保报销压力。1996年,法国规定患者负担的住院费由每天的55法郎提高到70法郎。这说明法国
A.重视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 B.拓宽政府财政收入的渠道
C.缩小了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D.福利政策受到冷战的影响
16.1993年,法国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中首次提出“文化例外”原则,主张文化产品因具有特殊的精神内涵,不应被纳入一般商品自由贸易范畴。此后,法国文化部通过补贴支持本土电影产业发展。法国的上述举措
A.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 B.推动了欧洲的文化一体化
C.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D.旨在抵制文化产品的流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石器时代的各种文化随农业与畜牧业的比例、种植的植物和饲养的动物的种类的迥然相异,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也有着巨大差异。
它们还具有某些共性。考古学家们发现,平民的坟墓中仅有少量的陶制容器,或者什么也没有,富人的墓葬中可以发现昂贵的家具和珠宝······新的农业要求人们照料能够拖重物的牲畜、砍伐树木、维护灌溉渠道、保养犁和其他农具······男人们不但获得了对新的农业和新的行业的垄断,而且还获得了对国家中一些新的职位的垄断。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石器时代世界文明的整体特征,并分析其成因。(4分)
(2)根据材料,归纳各地文明起源时期的共性。(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梳理文明产生的过程。(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世纪60年代以前,英国一些宗教人士从基督教人道主义的立场抨击奴隶贸易。1787年,英国第一个废奴组织“废除非洲奴隶贸易协会”成立。1807年3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将贩奴贸易定为非法。1827年,英国反奴隶制协会成立,协会以全面废除奴隶制为目标。1833年8月,议会认定英国殖民地的奴隶制为不合法。1838年,大英帝国下的所有奴隶全部获得自由。
-整理自王勇《英国废奴运动探析》等
材料二
1787-1792年,“废除非洲奴隶贸易协会”伦敦委员会走遍了全英国的所有中心城市和许多偏远山区,将奴隶所受的迫害转化为宗主国国民的同情。1788-1792年,废奴主义理论家、活动家、流行文学和儿童文学作家纷纷发表作品控诉奴隶贸易。1788年,有103份要求禁止或改革奴隶贸易的请愿书送交议会。
-摘编自张旭等《英国大众废奴运动的兴起:社会运动的视角》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废奴运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废奴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普法战争以后,德奥意三国同盟和法俄同盟形成,而英国是这个同盟的支点,以“光辉的孤立”自豪。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英国遇到了劲敌,德国垄断资本要求扩大势力范围,和英帝国分享“阳光下一片土地”。
-摘编自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编《南雍史学一百二十年卷3世界史(上下)》
材料二
国际联盟没有常备军队,依赖成员国自愿提供武装力量执行决议,但大国往往不愿配合。经济制裁作为主要手段,因可能损害本国利益而难以实施,这导致国际联盟面对侵略时无力干预。国际联盟采用“全体一致通过”原则,导致决策缓慢且难以达成共识。作为一战后的强国,美国因孤立主义思潮及国会反对未加入国际联盟。
-摘编自徐蓝《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材料三
《联合国宪章》规定,关于程序问题的决定,以任何9个理事国的可决票通过;关于程序问题以外的一切事项的决定,9个理事国的可决票必须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但对和平解决争端方面的决定,如任何理事国为当事国时则不得参加投票,这种投票方式为“大国一致”原则,又称“大国否决权”。
-整理自周方银、梁媛姗《从联大决议看安理会改革中的否决权问题-以联大第76/262号决议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90年代后德国成为英国“劲敌”的体现。(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联盟的局限性。(6分,照抄材料不给分)
(3)根据材料二、三,归纳联合国相比于国际联盟在决策机制上的进步之处。(4分,照抄材料不给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2所示为学者在研究二战后的国际局势时频繁使用的关键词。
图2
-整理自李世安《世界当代史》等
从上述词汇中,选择2-3个关键词,自拟一个论题,展开论述。(要求:写出所选择的关键词,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河北省沧州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3.C
4.C
5.B
6.C
7.D
8.A
9.B
10.C
11.D
12.B
13.C
14.B
15.A
16.A
二、非选择题
17.
(1)特征:多样性与共性并存。成因:各地自然环境不同导致多样性,农业发展推动共性形成。
(2)共性:出现贫富分化;男性垄断重要生产和社会职位;农业发展推动文明进步。
(3)过程:农业产生推动定居生活;生产力发展导致贫富分化和社会分工;男性地位上升,逐渐形成早期文明。
18.
(1)特点:持续时间长;有组织性;通过立法推进;目标从废除奴隶贸易到废除奴隶制。
(2)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自由劳动力;启蒙思想的传播;宗教人士的推动;废奴组织和大众的参与。
19.
(1)体现:德国经济实力增长,与英国争夺殖民地和世界市场;军事上挑战英国海上霸权;组建三国同盟,与英国支持的法俄同盟对抗。
(2)局限性:缺乏常备军队,依赖成员国自愿;经济制裁难以实施;“全体一致” 原则导致决策低效;美国未加入,影响力受限。
(3)进步之处:采用 “大国一致” 原则,提高决策效率;区分程序问题和非程序问题,更具灵活性;常任理事国在争端解决中回避投票,更公正。
20.示例:
关键词:冷战、北约与华约、苏联解体。
论题:冷战格局的形成与终结。
论述:二战后,美苏冷战开始,1949 年北约成立,1955 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对抗。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