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8 20:0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
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年考古发现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属于油子岭文化,距今约5500年)墓葬群,有的墓随葬玉器和多件陶器,有的墓葬仅随葬1-2件陶器,陶器具有鲜明的江汉平原特色,且葬式与江汉平原同期墓葬高度相似;同时,城址内发现的大型木结构建筑采用独特的垫板立柱技术,与湖北石家河文化遗址的建筑工艺存在关联。这一考古发现最能证明
A.长江中游地区已形成统一的早期国家 B.江汉文化对洞庭湖区域产生单向辐射
C.早期长江中游文化之间存在一定交流 D.洞庭湖地区尚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早期
2.下表为《新青年》杂志1915-1922年部分高频词语出现次数统计。据此可推断,新文化运动
A.始终以民主科学为思想旗帜 B.后期思想方向发生改变
C.逐渐放弃对儒家伦理的批判 D.推动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3.据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山12个县15个村1943年的调查显示,地主户数比例由2.75%降为2.02%,土地比例由23.04%降为8.97%;贫农户数比例由48.95%降为42.12%,土地比例由18.98%上升为20.5%。这说明敌后抗日根据地
A.以经济改革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革
C.通过阶级斗争调整了农村经济结构 D.基本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4.下表为我国1978年和1984年国有企业利润占比的对比表。据此可知,我国当时
指标 1978年 1984年
国家所得占比 71.5 62.7
企业所得占比 5.0% 11.5%
职工个人所得 260.5亿元 387.3亿元
职工所得占比 23.5% 25.8%
A.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B.国家逐渐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管理
C.已经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管理体制改革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5.观察下图,结合《全球通史》记载:“亚历山大的征服······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这反映了
A.军事征服是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 B.古希腊文明成为东方文明主导
C.跨区域文明交流推动了文化融合 D.亚历山大帝国统治的长期稳定
6.13世纪初,法王腓力二世在香槟伯爵领地设立“国王专员”,规定“凡涉及王室领地的诉讼,均由专员代表国王审理,伯爵法庭无权干预”。同时下令“伯爵需向国王缴纳领地年收入的1/3作为封臣贡赋”。由此可见,腓力二世的这些措施
A.有利于强化王权权威 B.瓦解了封建等级制度
C.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D.促成了大陆法系形成
7.下图为玛雅文明古典期(约4-9世纪)的科潘遗址石碑A,碑体刻有君主“十八兔”的形象及长纪年历铭文(“8.16.15.7.19”代表神创时间即公元前3114年8月11日起算的天数,经换算对应公元731年)。这反映了
A.玛雅文明对农业生产周期的精确记录
B.神权与王权结合的政治统治模式
C.印第安文明普遍存在标准化历法趋势
D.君主借助天文知识强化中央集权
8.15世纪初,葡萄牙亨利王子的航海日志记载:“我们在萨格里什港建立观象台,聘用佛罗伦萨数学家改良星盘,将阿拉伯航海术与希腊地理学说结合,计算出从西非到印度的航线需跨越27°纬线。”同期,威尼斯商人在《黎凡特贸易备忘录》中写道:“埃及马木路克苏丹将胡椒关税提高400%,亚历山大港的香料价格已超过君士坦丁堡市场的3倍。”这反映了
A.重商主义政策推动了殖民活动 B.奥斯曼帝国的军事扩张阻断传统商路
C.欧洲航海技术突破的宗教动力 D.地理知识革新与商业危机的联动效应
9.16世纪中期,安特卫普的商品价格指数显示:胡椒价格从1510年的100点上涨至1550年的210点,而谷物价格从100点飙升至420点。同期,威尼斯商人在信件中抱怨:“莱比锡集市上,英国呢绒排挤了我们的丝绸,葡萄牙香料淹没了我们的东方货物。”这主要反映了
A.地理发现引发欧洲经济格局重构 B.价格革命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
C.英国机制呢绒有强大市场竞争力 D.封建地租实际购买力持续增强
10.1872年,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倍倍尔在议会发言中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24年后,德国工人不再满足于行会式的斗争,而是组建政党、提出“废除私有制'的政治纲领,这与拉萨尔主义*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的主张有本质区别。”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A.加速了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
B.加速了社会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C.推动了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转向政治革命
D.引领工人运动以议会斗争作为主要形式
11.下图为1923年英国《笨拙》杂志刊登的政治漫画《巨人的困境》,中央是柔弱的德国农民,左方法国士兵举鞭,右方美国银行家踏脚,后方英国绅士扶帽,上方国联旗帜的鸽子断翅。由漫画寓意可知,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A.因战胜国分赃不均而丧失合法性
B.暴露了集体安全机制的设计缺陷
C.受经济霸权转移冲击而濒临崩溃
D.激化殖民体系与民族自决的矛盾
12.下表为1920-1925年苏俄(联)农业与工业产量对比数据(以1913年为100)。据此可知,苏俄(联)
年份 谷物产量 钢铁产量 煤炭产量
1920年 54 15 33
1921年 52 16 35
1922年 65 24 47
1925年 112 76 90
A.调整政策完成工业化的资金积累 B.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发展重工业
C.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新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的恢复
13.下表为1945-1960年美苏文艺政策与文化交流数据统计。由表中数据可知,这一时期
年份 美国对抽象艺术资助(百万美元)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 主义展览场次 美国“文化自由大会” 全球巡演次数 苏联“艺术代表团” 出国访问次数
1945年 12 56 0 23
1950年 47 132 17 41
1955年 123 217 39 68
1960年 205 304 58 89
A.世界艺术流派得到多元发展 B.美苏文化政策服务于冷战需要
C.全球文化市场分化对抗激烈 D.文艺创作脱离了社会现实需求
14.下表为1970-2010年美国金融服务业GDP占比与制造业就业人数变化统计。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美国
年份 金融服务业GDP占比 制造业就业人数(百万) 制造业就业占比
1970年 15.2% 19.5 25.3%
1980年 18.7% 18.3 21.7%
1990年 21.4% 17.2 18.4%
2000年 24.5% 15.3 14.1%
2010年 28.3% 11.5 9.8%
A.技术迭代引发产业结构的系统性升级 B.福利国家制度加剧社会分配两极化
C.全球化浪潮下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失衡 D.金融资本扩张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
15.1962年,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称:“利别尔曼建议国家计划仅确定企业的产量总额,利润指标应成为衡量企业业绩的唯一标准。莫斯科利哈乔夫汽车厂试行后,1961年利润较上年增长22%,而同期工人工资拖欠率上升17%,设备老化率达34%。”这表明,当时苏联的经济改革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束缚 B.暴露了市场经济转型的制度困境
C.凸显了利益分配失衡的体制矛盾 D.证实了新经济政策的历史局限性
16.2013-2023年,“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累计达12万亿美元,中欧班列开行超8万列,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基础设施项目为当地创造42万个就业岗位。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指出:“这些合作使沿线国家贸易成本降低19%,贫困率下降7.3个百分点。”这反映了
A.经济全球化下互利共赢的合作本质 B.全球治理体系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C.发展中国家主导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D.区域经济集团化突破意识形态壁垒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元史·地理志》载:“至元四年(1267年),始置大都路,城方六十里,十一门,正南曰丽正,南之右曰顺承,南之左曰文明,北之东曰安贞,北之西曰健德······皇城在都城南部中央,宫城在皇城东部,皆坐北朝南,中轴贯穿南北。”元人熊梦祥《析津志》记:“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中轴线上,丽正门内为千步廊,北抵皇城棂星门。”
-摘编自《元史·地理志》;[元]熊梦祥《析津志》
材料二当代学者徐苹芳在《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形成及其意义》中指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紫禁城建成,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全长约7.8公里。清乾隆时期,中轴线北端增设万宁桥、地安门,南端扩展至天坛、先农坛,形成“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空间格局。近代以来,中轴线经历三次重要改造:1915年袁世凯开正阳门瓮城,1952年拆除长安左门、右门,1959年扩建天安门广场。2018年,北京中轴线申遗启动,规划中轴线上的故宫、天坛等14处遗产点,凸显其“秩序与和谐'的文化象征。”
-摘编自徐苹芳《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形成及其意义》;《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规划(2018-2035)》
材料三下图为北京中轴线平面图。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京中轴线在元、明、清三代的演变过程,并分析其演变的历史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京中轴线在元、明清、近代以来三个不同历史时期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并阐释当代申遗保护的现实意义。(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1748年)中写道:“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卢梭在《社会契约论》(1762年)中提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意永远是公正的,而且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
-摘编自[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法]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第二条规定:“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1791年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条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宗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规定:“取消56个衰败选区,30个小选区各减少1个席位,将空出的143个席位分配给新兴工业城市。”
-摘编自北京大学历史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核心思想。(6分)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以“思想解放与民主制度的建立”为主题,自拟论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18世纪60年代,英国棉纺织业率先爆发工业革命。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后,曼彻斯特的棉纺厂从1771年的52家增至1830年的99家,棉布产量占英国总产量的67%。为获取棉花原料,东印度公司通过《永久居留法》(1793)在印度推行土地私有制,强制农民改种棉花。1830年,印度棉花出口量较1750年增长21倍,但粮食产量下降38%,1876-1878年饥荒导致580万人死亡。
-摘编自[埃]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
材料二1848年,印度总督达尔豪斯提出“无嗣失权”政策,规定土邦王公若无直系继承人,领地即归英国所有。1856年,该政策被用于兼并奥德王国,引发印度土兵起义。起义者发布《德里宣言》:“我们为维护宗教和民族尊严而战,英国人破坏了我们的土地制度和宗教信仰。”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指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
-摘编自[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材料三19世纪末,拉丁美洲各国普遍形成“出口经济”模式:巴西咖啡出口占全球75%,智利硝石占世界产量的60%,阿根廷牛肉通过冷冻船远销欧洲。1870-1913年,拉美对欧洲出口额从3.7亿英镑增至11.4亿英镑,但工业产值占GDP比重始终低于10%。1910年墨西哥爆发革命,起义者提出“土地与自由”口号,要求收回被外资控制的矿产资源。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工业革命如何推动英国在印度殖民体系的建立。(6分)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马克思提出的“双重使命”进行合理解释。(6分)
(3)以材料三拉美“出口经济”为例,说明殖民体系下被殖民国家的发展困境。(6分)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A
  4.D
  5.C
  6.A
  7.B
  8.D
  9.A
  10.C
  11.B
  12.D
  13.B
  14.D
  15.C
  16.A
  二、非选择题
  17.
  (1)演变过程:元:中轴线初步形成,以皇城为中心,南起丽正门,北至健德门,贯穿宫城,体现 “前朝后市” 的规划理念。明:拓展至永定门 — 钟楼,增设紫禁城核心。清:乾隆时期南北延伸,形成天坛 — 先农坛对称布局,强化 “左祖右社” 格局。
  历史原因:政治集权强化;礼制文化传承;经济功能演变。
  (2)文化内涵:元代:体现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融合,中轴线布局既有汉地 “居中为尊” 传统,又保留蒙古的方位观念。明清:强化儒家伦理秩序,紫禁城 “前朝后寝” 对应 “君为臣纲”,天坛圜丘坛层数象征皇权神授。近代以来:从皇权象征到人民政权标志,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入驻中轴线,体现政权性质转变。
  现实意义:文化认同:有助于传承 “和谐有序” 的中华文化理念,增强民族凝聚力。城市治理:推动中轴线周边环境整治,实现历史保护与现代生活的平衡。国际对话:为全球城市遗产保护提供东方范式。
  18.
  (1)核心思想: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强调权力制衡以保障自由。卢梭:社会契约论与人民主权学说,主张人民通过契约形成共同体,公意代表公共利益。
  (2)论点:思想解放为民主制度建立提供理论先导,而制度实践又反哺思想深化,两者形成动态互构。
  论述:思想对制度的先导作用: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影响美国宪法设计,1787 年宪法将联邦政府分为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者相互制衡。卢梭 “公意” 理论转化为法国《人权宣言》中的 “主权在民” 原则,1792 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制度对思想的反哺作用:美国 1787 年宪法在实践中完善权利法案,将言论自由、宗教自由转化为具体法律条文。英国 1832 年议会改革使洛克 “议会主权” 思想变为现实,促使边沁功利主义思想兴起。辩证关系:启蒙思想中的 “天赋人权” 在制度实践中不断修正,如美国废除奴隶制、英国妇女获得选举权,表明民主制度的建立是思想不断落地与调适的过程。
  19.
  (1)经济侵略:工业革命对棉花原料的需求,促使英国在印度推行单一棉花种植,形成原料供应依赖。制度基础:东印度公司以土地私有制瓦解印度传统村社经济。政治控制:“无嗣失权” 等政策通过法律手段兼并土邦,将印度纳入直接殖民统治体系。
  (2)破坏性使命:英国在印度推行单一作物经济、兼并土邦破坏传统政治结构,造成殖民依附。建设性使命:工业革命成果伴随殖民扩张传入印度,如铁路、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辩证关系:两者本质是殖民剥削与现代化冲击的并存,如土地私有制虽瓦解传统经济,却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条件。
  (3)经济结构单一化:巴西咖啡、智利硝石等单一出口占比过高,拉美工业产值长期低于 10%。外资控制与主权丧失:墨西哥矿产资源被外资垄断,引发 1910 年革命要求 “收回资源”。全球分工依附性:1870-1913 年出口额增长但经济主权丧失,形成 “原料出口 - 工业品进口” 的依附模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