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至十一单元十(下)第一至七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基本实现“耕者有其田”。如浙江省99.5%的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339万农民分得了土地;粤西地区127万贫雇农共分得179万亩土地,平均每人1.41亩。这使得农业生产迅速恢复,粮食、棉花等产量逐年增长。这反映出
A.土地所有制转变推动生产力解放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国民经济的调整取得了重要成果 D.农民阶级民主权益得到保障
2.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现代工业十分薄弱,而且主要集中在沿海和东北地区,广大内地几乎没有现代工业。至1978年,内地工业企业约19万个,沿海地区约15万个;内地工业固定资产原值为1793亿元,沿海为1401亿元。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一五”计划全面完成 B.国民经济结构的自我优化
C.现代化工业体系完善 D.三线建设的长期推进落实
3.下表为新时期我国部分政策的推行情况简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政策的推行情况
2002年 我国平均关税从15.3%降至12%,汽车进口关税从70~80%降至2006年的25%,促成大众、通用汽车等扩大在华投资
2006年 取消外资银行“非审慎性市场准入限制”,汇丰银行(外资银行)同年在中国增设20家分行
2008年 修订《专利法》,将外观设计专利期限延长至15年 2019年成立知识产权法院,当年审结涉外知产案件1.5万件
A.外资成经济增长主要动力 B.创新型国家建设为对外贸易赋能
C.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 D.我国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4.下图为2012~2023年我国工业出口产品结构变化情况。图中数据可用以说明,我国这一时期
A.工业发展得到高质量升级 B.引领全球化的发展潮流
C.出口产品结构渐趋合理化 D.高科技领域的全面反超
5.2021年,习近平主席在第76届联大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聚焦减贫、抗疫、气候变化等八大领域,提出设立“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总额40亿美元),推动G20缓债倡议落实,实施“数字创新行动计划”,向发展中国家开放北斗导航、杂交水稻等技术。这反映出我国
A.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领导者 B.始终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
C.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D.努力构建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6.《汉谟拉比法典》以“同态复仇”为核心原则,即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自由民的眼睛,必须遭受同样损害;而奴隶主伤害自由民只需赔偿一定数量的财物。印度种姓制度将社会分割为相互隔离的等级,低种姓群体被剥夺基本社会权利,遭受系统性歧视和“不可接触”的污名化。这些可用于说明
A.公共道德具有制度化的规范 B.古代文明等级性较明显
C.世界文明之间存在频繁交流 D.宗教主导国家法律建构
7.646年,日本推行班田制,规定“鳏寡孤独者给田”,要求地方官优先保障弱势群体生计。757年,天皇诏令要求国司核查“孝子、义夫、节妇”家庭并额外授田。上述条款意在
A.为大化改新奠定基础 B.弘扬程朱理学
C.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 D.抑制地方豪强
8.1481~1610年间,法国出版了524项关于欧洲以外国家地理著作,其中125项是关于新发现地区的,有399项是大量印刷的。1493~1525年,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彼得罗·马蒂尔持续在报纸发表有关新大陆情况的来信。由此可知
A.新思想的出现助推了海外探索 B.人文思想已经成为思想主流
C.地理大发现扩宽了人类的认知 D.人类已经由分散走向了联合
9.在宗教改革中,主要流行于德意志地区的路德宗很少进行教会组织的改革;流行于瑞士、荷兰等地的加尔文宗尝试建立民主共和式的神权国,在法国、尼德兰等地广泛传播。上述差异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资产阶级革命的激烈程度不同 B.文艺复兴影响的程度不同
C.东正教与天主教统治区的差异 D.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差异
10.在攻克巴士底狱后,法国革命派宣布没收教会财产,废除教会的什一税;通过《人权宣言》宣示人生而自由、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制订1791年宪法,取消贵族爵位。这些措施
A.彰显了民主共和的精神 B.消除了天主教会的影响
C.阻碍了民族国家的构建 D.推动启蒙思想付诸实践
11.1812年3月,英国兰开夏郡手工纺织作坊主联名向议会请愿,控诉“动力织布机摧毁了延续三百年的行会制度,熟练织工日薪从3先令6便士暴跌至1先令”。这主要反映出英国
A.生产力革新冲击旧生产关系 B.社会贫富分化持续加剧
C.工业革命助推工人阶级觉醒 D.工厂工人生活水平下降
12.19世纪20年代,圣西门在《论实业制度》中提出由科学家和实业家主导,建立中央计划生产体系,设立公有银行信贷系统、调节资源分配。这一构想首次将社会生产视为可被理性规划的系统。上述主张
A.成功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B.提出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的设想
C.为应对工业社会矛盾提供思路 D.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13.在1896年3月1日的阿杜瓦战役中,埃塞俄比亚军队全歼意大利精锐部队1.7万人,破除了白人“种族优越论”。战后,南非祖鲁王国秘密派遣使团考察埃塞俄比亚军事体系,其首领塞奇瓦约公开宣称:“黑皮肤的民族也能创造历史”。这说明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A.冲击了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霸权 B.改变了非洲政治力量的对比
C.使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联结为一体 D.阻滞了列强瓜分非洲的进程
14.20世纪20年代,苏联共产党入党资格严格,农村党组织的入党资格主要面向“农业工人”;1930年政策大变,农民尤其是贫民开始获得入党资格,至1933年,超过70万农民加入共产党。苏共入党政策的变化
A.推动了新经济政策的落地 B.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C.说明苏共的性质发生转变 D.意在加速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15.1920年,甘地通过印度国民大会党推动“不合作”纲领,要求民众辞去殖民政府公职、抵制英式教育、放弃爵位称号,倡导手工纺织以替代英国工业品,并通过将宗教道德与政治诉求结合,成功动员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群体形成统一战线。据此可知,“不合作”纲领
A.彰显鲜明的民族主义精神 B.化解了印度民族与宗教冲突
C.以城市知识分子为主力军 D.以经济独立达成了政治诉求
16.二战结束后初期,斯大林在指点一张标有新国界的地图时说道:“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情况吧。······只是我对我们这一段边界还不满意!”斯大林说着指了指高加索以南地区。斯大林所不满意的就是伊朗和土耳其这片地区。这表明雅尔塔体系
A.对欧洲势力范围划分不明确 B.严格遵循民族自决的原则
C.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稳性 D.内部充斥无法调和的矛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夕,松辽盆地发现了大庆油田。1960年4月,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在安达市成立,但油田横跨安达、肇州两县,地方政府无法统筹资源调配。1963年12月26日,刘少奇在听取薄一波、余秋里等人关于大庆油田的经验汇报时指出:“要长远打算,农副业生产、市政建设,要慢慢搞起来,将来搞个特区政府,搞一元化的统一领导”。他还指出:“要考虑我们是个大国,将来工厂越来越多,究竟怎么管理对国家有利。要撇开个人主义、地方主义、行业主义。”黑龙江省省委在向中央的报告中明确:“油田位置及产量数据属国家绝密,特区建制可有效控制人口流动与信息传播。”1964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设立安达特区。特区人口以油田职工及家属为主,油田生产指标由石油部直接下达,生活物资凭票供应。
-摘编自姜长青《1965年中国设立的两个特区》
材料二
1979年,党中央及国务院决定率先在深圳、厦门、汕头、珠海四个沿海城市试办出口特区,广东省与福建省成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设立出口特区是为了突破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沿海经贸便利地区进行市场经济试点,这符合国际化大生产的趋势。1980年,“出口特区”被正式命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特区中移民占比超80%,首创来料加工、来样生产、来件装配的“三来一补”模式,承接香港制造业转移。通过香港“窗口”引入国际金融、贸易规则,例如蛇口工业区实行“董事会负责制”。深圳GDP从1980年2.7亿元增至2023年3.46万亿元,增长超1万倍,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
-摘编自许瀛彪等《建党百年特区建设的历史变迁、基本规律与经验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安达特区设立的时代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安达特区与深圳特区的异同。(9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著作以拉丁文书写,普通民众难以接触。“他们还是乐于接受教皇及教会的保护和豢养,与之没有彻底决裂。”“平民百姓的头脑仍然沉浸在中世纪历史的宗教氛围中。”布鲁尼提出“法律面前市民平等”,但“市民”仅指资产阶级,排斥平民与农奴。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主张强权政治,认为君主可“不择手段”统一意大利。据薄伽丘《但丁传》中记载:但丁十分追求荣誉和荣华。布克哈特也指出:但丁“曾用他的全副精神力量来争取诗人的花冠”。布拉丘利尼则坦言:“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金钱。”
-摘编自王彩云《个人主义与意大利文化的兴衰》
材料二
李醒民先生指出:“启蒙运动也是锤炼、完善、强化以及传播、普及、弘扬科学精神的运动-科学的实证和理性两大精神支柱完美地珠联璧合,并且逐渐从科学界扩散和渗透到知识界直至普通大众之中。”伏尔泰推崇“牛顿用真理法则统一宇宙”。百科全书派将科学分类法应用于知识整合。伏尔泰抨击“教会与暴君联盟是自由的敌人”,主张君主立宪;卢梭斥责“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中”,呼吁民主共和。
-摘编自韩彩英《略论启蒙运动时期西方理性主义的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启蒙的局限性。(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概述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启蒙的新趋向,并分析其原因。(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834年,德国正式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德国迅速扩张铁路网建设,保障全国铁路运输网成功建设和运营的现代企业制度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后,俾斯麦将德国铁路经营协会改造为德国铁路局,以国家力量进一步加速德国境内铁路运输网的一体化进程,为德国工业取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潜在成本优势提供了必要前提。19世纪40年代,德国超过50%的钢铁产品用于供应铁路建设。作为上游行业,冶金钢铁部门在铁路建设的高峰期发明了新的铁轨碾压技术,对下游行业蒸汽机车需求的扩大也迅速拉动了机器制造和精密机床业的发展。19世纪中期,德国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机车制造强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德国工业产值超过法国,成为继英、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工业经济体。19世纪70年代后,德国抓住国家统一带来的有利条件和技术革命提供的机会窗口,通过在电气、内燃机和合成化学等新兴领域确立技术优势,超越英国成为“电气时代”的工业先锋国家。
-摘编自张倩雨《劳动力流动性、生产组织变革与后发工业赶超》
材料二
1897年,威廉二世宣称:“巨浪在有力地冲击着我们的国门,并且催促着我们作为一个大国维持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换言之,遵循一个世界政策”。在非洲,德国企图在俾斯麦创立的殖民帝国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西起西南非和西非,东至坦噶尼喀的斜断非洲殖民大帝国。德意志帝国议会于1898年通过第一个扩建海军法案后,又分别在1900年、1906年、1908年和1912年连续通过扩建海军法案。英国害怕动摇自己的海上优势,于是和德国展开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尽管英国声称要保持对德国的海军优势,然而,这个正在走下坡路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这场角逐中有些力不从心。
-摘编自邢来顺《国际战略空间经营与德意志帝国的崛起》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德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德国提出在非洲建立“斜断非洲殖民大帝国”的历史条件。(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权力是国际行为体实现其利益的手段,还是追求的目标本身,这是历来争论不休的权力问题的一个突出方面。譬如,以摩根索为代表的经典现实主义学者指出:“国际政治,像所有政治那样,是争取强权的斗争。不管国际政治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强权总是其直接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权力目的论一经夸大或强调,很容易沦为强权政治乃至霸权主义行径的理论工具,至少会使国际关系仅被当作互不信任的权力游戏。
-摘自张海清《论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基本特征》
提取材料中全部或部分信息,围绕“国际关系演变”,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题目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等校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七月联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C
4.A
5.C
6.B
7.C
8.C
9.D
10.D
11.A
12.C
13.A
14.B
15.A
16.C
二、非选择题
17.
(1)时代背景:我国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以计划经济为主导;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油资源严重短缺制约工业化进程;国际形势日趋紧张,国防工业建设强化;大庆油田发现。
(2)相同点:都由中央政府主导设立;都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都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点:设立目的不同,安达特区是为保障油田开发和国家能源安全,深圳特区是为探索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管理模式不同,安达特区实行计划经济下的集中统一管理,深圳特区注重市场调节和对外开放;经济类型不同,安达特区以国有经济为主,深圳特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18.
(1)局限性:脱离平民群众(精英化);与宗教势力有密切联系;认同强权政治;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泛滥。
(2)新趋向:从人性觉醒到理性至上;科学向社会领域渗透;从侧重文艺到倡导制度变革;启蒙范围从精英到大众;对教会的态度发展到严厉批判;反对专制。原因: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文艺复兴奠定思想基础;封建专制统治阻碍社会进步。
19.
(1)特点:由政府主导,构建制度保障;以铁路建设为核心驱动力,带动全产业链升级;起步晚,发展迅猛;新兴产业引领技术革命,聚焦第二次工业革命前沿。
(2)历史条件:德国完成统一,政治、军事实力崛起;普法战争胜利,成为欧洲强国;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心,工业实力超越英法;非洲社会经济落后,处于分裂状态;列强瓜分非洲的狂潮中,德国渴望拓展殖民地。
20. 示例:
权力博弈是近代国际关系演变的核心逻辑
在近代国际关系中,“权力” 是国家追逐利益的工具,也常成为扩张目标,深刻影响国际格局。如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和工业优势建立霸权,德国统一后凭借工业实力和军事野心争夺世界霸权,引发两次世界大战。战后雅尔塔体系下美苏冷战,仍是权力对峙。权力博弈虽推动国际关系演变,但也带来灾难,唯有以合作平等构建国际秩序,才能实现持久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