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6、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5 18:4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掌握文章标题关键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文章脉络,感受品味谢坤山精神,并运用在片段作文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把握谢坤山乐观、积极、健康的心志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反思人生。
2学情分析
遵循真实性原则的传记作品,都是用形象生动的创作方法记述人物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精神风貌。因此,学生都较为钟情传记作品,能够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同时也能准确把握作品所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精神内涵。但是,学生对传记作品阅读,却缺乏深入沉思感悟的学习方式,未能深层次挖掘作品内在的精神实质。另外,进行作文创作时,学生都苦恼于没有新颖经典的事实论据。对此,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透过传主的绘画经历,深入体悟传主积极乐观、坚强自信的人生态度,进而在写作过程中体现自己思维的多样性和深刻性。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梳理文章脉络,感受品味谢坤山精神,并学以致用于作文中
教学难点:把握谢坤山乐观、积极、健康的心志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反思人生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反思人生——学习《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
一、导入:请你尝试
不用你右手的食指,握笔写下自己的名字;
不用你右手两根手指,握笔写下自己的名字;
不用你右手三根手指,握笔写下自己的名字;
不用你右手四根手指,握笔写下自己的名字。
如果你没有双臂,你会做什么;如果失去一条腿,你能走多远;如果你只有一只眼,你的世界会怎样。谢坤山,中国台湾台北市人,年少时失去双臂、一条腿、一只眼。他是如何写下他的名字的?
当他的字越写越小,越写越周正时,他大声地对自己说,“原来天底下最棘手的事,都不是用手完成的!” 那么他的意思是什么呢?是用坚强自信、笑对命运的积极态度来完成的。于是他笑着用嘴咬着笔,写下完美的名字——谢坤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自传文章《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进而关照现实,反思人生。
设计意图:以模拟切身体会的“缺指写名字”小活动激活语文课堂,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营造活泼却不失厚重的学习氛围。模拟切身体验能够更准确地震撼学生内心,为深入体悟传主谢坤山的精神品质打下强有力的思想基础。
二、作者介绍
播放2分钟的教学视频《谢坤山100%对自己负责任》,理解谢坤山让缺陷的人生亮丽起来:
这样一个最不幸的人,却勇敢地挑战生命的极限,不仅生活自理,并且成了一名画家,还有一个漂亮聪慧的妻子和一双机灵可爱的女儿。
妻子做好了陪他吃一辈子苦的准备,却不曾想这个只有一条腿的男人,能让她这么美满,从物质到精神!她说:“谢坤山是个能给人快乐的人,他带给我的快乐像大海,至今还看不到边际。”
设计意图:传统的传记作品教学对传主生平介绍环节处理,都是以图片和文字来加以说明的。从情感共鸣角度来看,学生只是远距离接触传主的生平故事,难以在情感上与传主产生强烈的共鸣。因此,我选择播放谢坤山生平简介的教学视频,让学生在凄楚却不失庄重的背景音乐里,深切感受传主谢坤山直面苦难的斗争精神。这一教学环节设计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快速走进谢坤山自传作品。
三、尝试一:看标题,哪个是关键词?
明确:搏斗——比喻激烈地斗争,遇到困难,不畏惧,不屈服于困难。
设计意图:传记作品的标题通常是文章主旨的文字提示。因此,笔者引导学生把握标题《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的关键词,激发学生学习好奇心。
四、尝试二:梳理思路
一(1-5)介绍自己如何攻克色彩的难关的。
二(6-14)是讲自己如何克服生理上的障碍。
三(15-33)是写自己如何在学画的跑道上赢得自己。
四(34-38)是讲述自己怎样忍痛作画。
五(39-42)是自己从作画中获得的人生启迪。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里,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尝试梳理文章思路,以填空的形式完成段落概括,设计目的在于希望以最快最准确的速度,快速把握文章结构,争取更多的课堂时间保证以下重要的教学环节。
五、尝试三:再次阅读文本,他在学画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请简要回答。
绘画基础差、挤颜料费时费力、听课憋尿致病、艺术鉴赏力、感受力匮乏、
用嘴作画伤痕多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阅读文本,进一步归纳概括文章所写的传主困难事迹,引导学生学会用简短有力的语言高度概括。
六、尝试四:感受品味
在这种种困难面前,谢坤山是怎么样与困难搏斗的?请谈谈你感触最深的细节。
谢坤山心态:永不放弃、执著追求、坚强自信、积极乐观、严谨于己、热爱生命
设计意图:本环节体现出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尊重,让学生自由畅谈自己感触最深的细节,深刻感受品味传主谢坤山的人生心态,同时也为下一学习环节作出思想铺垫。
七、尝试五:学以致用
请以谢坤山的事例为论据,结合以下作文题目,写一段话。
《面对挫折》、《谈“高度”》
举例说明:
1.巴尔扎克在自己的手杖上写着:“我能战胜一切挫折。”也许正是这种坚毅的品格,也使巴尔扎克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文豪,也许正是这种坚强的信念也使他的作品能永垂青史。(《面对挫折》)
2.整整写了三年却没有发表一个字,反而欠了一脖子债,这可以算是一个一般人难以逾越的“高度”。可是巴尔扎克却跨越了这一“高度”。巴尔扎克在自己的手杖上写着:“我能战胜一切挫折。”也许正是他具有这种坚毅的品格,才使他跨越这一“高度”,成为举世闻名的大文豪,也使他的作品永垂青史的吧?(《谈“高度”》)
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进行片段写作;学生小组交流小作,展示优秀小作。
范文:
1.年少时失去了双臂、一条腿,后来又失去了一只眼睛,台湾“心灵大师”谢坤山笑对挫折,即使绘画基础差,即使听课憋尿致病,即使用嘴作画伤痕多,他都没有在学画的跑道上停留片刻,反是坚强自信、勇敢乐观地与挫折作抗争,在他那缺陷的人生里彩绘出生命的绚美与丰厚。(《面对挫折》)
2.若在年少时你同时失去了双臂、一条腿、一只眼睛,你能自力更生吗?这可谓是一个常人难以逾越的生活“高度”。可是他却跨越了这一“高度”,他用一颗视苦难为考验、积极乐观、坚强自信、笑对命运的心态让这一“高度”屈服于他的脚下,他用他的嘴写下完美的名字——谢坤山。(《谈“高度”》)
触类旁通:像谢坤山一样不畏磨难,向世人展现光辉人性的人,你还能想到谁呢?
明确: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史铁生;中国体育界的“阳光女孩”桑兰;先天缺手、双脚一长一短的口足画家杨恩典;遭遇英国伦敦火车出轨意外的凤凰卫视主持人刘海若;法国17世纪最伟大的童话作家佩洛……
设计意图:高二年级的作文以议论文写作为主,学生一直都为论据收集感到苦恼,另外,有事例论据可写,但学生却未能展开深刻、富有针对性的议论分析。因此,本设计环节尝试引导学生收集课堂上所学的经典论据,并且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紧扣中心论点进行议论分析,另外还可引导学生触类旁通,积累更多的事例论据。
八、尝试六:问题探究
播放2分钟的教学视频《不找借口,永不放弃》
坚强的人因为不找借口而坚强!懦弱的人因为找到了借口而懦弱!
他找到了贫穷的理由,所以他在贫穷!
他找到了乞讨的理由,所以他在乞讨!
他找到了偷懒的理由,所以他在偷懒!
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找到了贫穷的理由!
可怕的不是乞讨,而是找到了乞讨的理由!……
在文章第13段里,谢坤山说道:“遇到困难,我绝不给自己找理由,或找借口来宽待自己,而是找方法来面对它、解决它。”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是怎么做的呢?谢坤山的身体是残疾的,但心灵没有残疾。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身体是健康的,但心灵却有各种各样的毛病,而这些毛病使得这些人不快乐不幸福不成功。请你结合现实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明确:健康的人也有不同程度的“心灵残疾”。人的自我局限、自我限定就是残缺。精神贫乏就是残疾,生命中缺乏激情和爱,缺少对他人、朋友,对民族以至于自己生命的热爱,是生命中很大的贫血状态。活着不能创造价值,没有创造,没有热力,生命常常处于昏睡麻木状态,活得浑浑噩噩,不清不醒,不明不白,无光无彩,无趣无动,这是比身体残疾更可怕的心理残疾。
设计意图:传统教学侧重就教材而深入挖掘教材,较难从真正意义上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反思人生。本环节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体悟传主谢坤山的精神品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刻关照现实,反思人生。
九、课堂小结
心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大
设计意图:简短有力的课堂小结,可以更好地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彼此的学习心声凝聚在一句话里,将课堂思想价值再一次得到升华。
【教学后记】
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多少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深刻与否。因此,我严格要求自己深入分析教材,让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课堂里收获更多的精神财富。本节课可取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学环节设计紧凑合理,授课思路清晰,教学逻辑缜密,引导学生逐层深入探究作品精神内涵。第二,结合写作教学实际,让学生当堂运用课堂事例作为写作论据,进行片段议论分析,教学渗透性、方向性极强。第三,授课形式多样,并不仅仅局限于图片展示和文字说明,还积极收集与教学密切相关的视频,并且能在适当的课堂时间里播放,让学生收获更多的情感共鸣。
本节课值得改进的地方在于问题探究环节,让学生交流个人的思想见解的课堂时间不够充裕,致使学生还有很多内心想法未能在课堂上充分展示。对此,我决定在下一节课里引导学生可从话题“我与谢坤山”、“读懂谢坤山之后,我想对自己说”、“谢坤山出名之思考”等自由畅谈个人看法,进而引导学生可以将其与网络红人犀利哥出名作比较,深刻反思心灵残疾的可悲;引导学生全面深刻思考问题,让学生思考是谁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母亲。并触类旁通到史铁生的母亲、暴走妈妈等等;是谁愿意陪伴他走完人生?妻子。并触类旁通到钱钟书的妻子、梁思成的妻子等等。
笔者希望课堂教学并不局限于短短的45分钟里的知识收获,而应该引导学生真正意义上拥有更多的精神收获,让学生不仅仅记住谢坤山的名字,更铭刻谢坤山的人生态度,进而懂得关注社会,关爱身边人,反思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