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原创预测卷四(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4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原创预测卷四(含答案解析)-《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历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7 16:46:41

文档简介

高考原创预测卷·原创预测卷四
1.B [根据材料“商代青铜器多有饕餮纹……凤鸟纹样开始流行”“商人重酒,周人禁酒……周代青铜酒器大量减少”可知,伴随商周朝代更迭,青铜器纹和青铜器的数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说明政权更迭影响了文化生活,故选B项;材料仅仅提到青铜器的盛酒功能,没有对比,无法得出祭祀成为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排除A项;青铜文化达到了鼎盛主要表现在青铜器的数量和铸造工艺等方面,材料没有充分体现,排除C项;材料主要是对商周时期青铜器的描述,没有涉及经济发展及其与制度更新的关系,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这些人既是中朝的侍从顾问,又同时出任外朝官”可知,从中朝官员中选拔官吏,出任外朝官,代皇帝巡行各地,有利于强化对地方的监督,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谏议”是臣下对君主直言规谏论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察举制,但官员选拔制度的改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中朝官出任外朝官变相使中央或地方出现了两套行政系统,不一定能提升行政效率,且“提升了地方行政效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3.C [根据材料“北魏中期后,南方文学逐渐在北方传播”“北方……以南方文学为主流的现象”可知,北魏中期后,南方文学逐渐在北方传播,北方主动学习南方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同时说明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助推民族交融,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南方文化对北方的影响,不能看出南方统一北方趋势明显,且最后是北方政权统一了南方政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而非历史背景,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是在南宋,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与此前相比,871—880年以后,两京地区墓志数量呈现断崖式下降;881—890年以后,河北—河东地区墓志数量也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和洛阳,导致许多人死亡和迁移,从而影响了这些地区墓志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故选C项;安史之乱发生在755—763年,与871—880年以后的墓志数量大幅变化无关,排除A项;科举选官的进一步完善是在宋朝,且主要影响的是官僚体系和社会阶层流动,与墓志数量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藩镇割据对民俗的破坏更多地表现在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地方政权的割裂,而对于墓志数量这样的具体文化现象影响有限,排除D项。]
5.A [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在位期间,给自己家族和武将家族安排了一系列联姻,这有助于以联姻方式缓和赵氏与各武将的关系,进而缓和统治阶层的内部矛盾,故选A项;宋初以崇文抑武、重用文官等方式解决了武将专权的问题,且仅凭联姻无法“解决”这一历史问题,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初对材料中的这些武将采取的方式是收回兵权,并非要其参与国家治理,排除C项;与武将联姻跟文官集团没有直接关系,且宋初文官政治尚未完全形成,排除D项。]
6.C [根据材料“袍服官帽……市井民众……为主”可知,教化的图文从原来官员的形象变成了市井民众,体现了世俗化的趋势,故选C项;材料并未涉及封建剥削,排除A项;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主要体现在阶层之间的流动,材料强调的是社会教化,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社会教化,并不涉及民众审美,排除 D项。]
7.C [由材料“中国之财溢于外洋者”可知,中外通商后,西方列强从中国攫取经济利益,因此上海机器织布局规定“无论华人、洋人均不得于限内另行纺织”,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故选C项;“无论华人、洋人均不得于限内另行纺织”说明上海机器织布局获得专利权,限制华人经营,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A项;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排除B项;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扩张膨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8.C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晚清西学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实行新政以延续统治,故选C项;西学东渐属于外因,主要原因应考虑内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伴随列强的侵略,清王朝统治摇摇欲坠,统治者想通过改革的方式维系统治,排除A项;根据材料“颁布科举改革的谕旨”“乡会试改用策论,注重实学和实务”可知,清政府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而不是废除,排除B项;1904年,学堂选官制度正式确立,排除D项。]
9.B [根据材料“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建立民主政治”可知,该主张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推动了1922年7月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故选B项;1921年中共一大就已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排除A项;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了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排除C项;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0.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类矛盾、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及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思想,反映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故选A项;“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反映的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了“左”倾错误,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排除B项;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践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毛泽东提出的正确处理各类矛盾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没有关于工作重心转移的描述,排除D项。]
11.C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交往都在不断增加,这说明中国积极拓展国际活动的空间,故选C项;双边外交指两个主权国家为了最大限度保护或争取实现本国国家利益而采取的一对一的谈判、磋商、对话等一系列官方行为,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开展的是多边外交还是双边外交,排除A项;“实际主导者”说法错误,排除B项;2012年11月,习近平才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司法令状制度……直接向王室法庭投诉”可知,12世纪时,英国国王建立司法令状制度后,自由民发生土地争端时往往越过地方领主直接向王室法庭投诉,这有利于国王加强对自由民的影响和控制,说明英国国王权力得到加强,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主导法庭由地方到王室的变化,但依然是法制秩序的体现,排除A项;材料“国王……要求郡长”反映了王权和封建领主的关系,与民族意识无关,排除C项;材料“越过领主法庭直接向王室法庭投诉”反映的是领主权力削弱,排除D项。]
13.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荷兰成立阿姆斯特丹银行,管理外汇兑换,发行股票,使得各国货币源源不断流入该银行,这有助于增强荷兰势力,助推荷兰的海外殖民,故选B项;价格革命指随着贵金属涌入欧洲,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从而导致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发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15世纪欧洲便已开辟新航路,排除C项;此时处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并未“完成”,排除D项。]
14.B [1842年,法国的《公有法典》一书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是自由、平等、博爱的公有制社会,主张“消灭特权的最后残余”。这说明该书反对特权,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反映出大革命精神在法国传承与发展,故选B项;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及《公有法典》对未来制度的设想,并没有关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描述,无法得出其局限性,且此时法国民主政治尚未最终确立,排除C项;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于1871年,排除D项。]
15.D [根据材料“新产业……泰勒制、福特制等生产组织形式”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垄断阶段,泰勒制和福特制的实施,使得企业的生产过程更为规范和科学,符合管理方式的科学化的表征,故选D项;泰勒制和福特制主要反映的是企业生产和组织方式的改变,“技术专利的垄断”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在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还处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这是企业内部的生产组织形式的改革,“国家管控力的加强”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泰勒制和福特制主要体现在生产和管理上,与资本流动的快慢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16.B [挪威对进出口的限制,有利于发展民族工业,降低欧洲强国对本国市场的占领,体现了当时挪威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着力振兴民族产业,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政府的高福利政策,故排除A项;材料中的政策带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不利于挪威和欧共体联系的密切,故排除C项;20世纪60年代的挪威尚未出现滞胀危机,故排除D项。]
17.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可知,政府主导,统治者重视;根据材料一“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可知,数量众多,遍布全国各地;根据材料一“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皆穿渠为溉田”可知,以引水灌溉工程为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文景之治”)可知,促进了西汉农业发展,为西汉强盛奠定了基础;起到防灾减灾作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前期为155处,后期81处,前期约占三分之二弱”可知,从时间上看,唐朝前期居多,后期较少;根据材料二“从后期南北地区情况看,后期81处水利中北方仅为14处,南方67处,南方占十分之八强”可知,从空间上看,唐朝前期北方居多,唐朝后期南方居多。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唐代社会经济发展、安史之乱等)可知,唐朝前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国力强盛;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唐后期发生安史之乱,北方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统治者重视;数量众多,遍布全国各地;以引水灌溉工程为主。(每点2分,任答两点得3分)
意义:促进了西汉农业发展,为西汉强盛奠定了基础;起到防灾减灾作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4分)
(2)概况:从时间上看,唐朝前期居多,后期较少;从空间上看,唐朝前期北方居多,唐朝后期南方居多。(2分)
形成原因:唐朝前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国力强盛;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任答一点得2分)唐后期发生安史之乱,北方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任答一点得2分)
18.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元朝基于‘天下一统’理念”可知,秉持“天下一统”观念;根据材料一“安南……称元朝为‘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国家政治文书和处理对外关系中,使用“中国”称谓;根据材料一“以‘中国’正统自居”可知,以“中国”正统自居;根据材料一“尊崇儒学、立庙祀孔”可知,尊崇并传承儒家思想;根据材料一“传承中国道统和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效管理”可知,继承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方式。第(2)问,根据材料二“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发展成中国各族人民的兵识”可知,日本法西斯势力入侵,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根据材料二“抒发了人们的共同感情”“深深扎根于人民脑海中的民族自觉”可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根据材料二“千百年来经济文化长期密切交流、互相影响的结果”可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根据材料二“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发展成中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根据材料二“抗战胜利后”“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可知,抗战胜利后国际地位提升,民族自信增强。
答案:(1)秉持“天下一统”观念;在国家政治文书和处理对外关系中,使用“中国”称谓;以“中国”正统自居;尊崇并传承儒家思想;继承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方式。(7分)
(2)日本法西斯势力入侵,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全民族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抗战胜利后国际地位提升,民族自信增强。(6分,任答三点即可)
19.解析:首先提取信息:根据材料“中央很快要有文件了,土地可以转让的”得出土地可以转让;根据材料“说要招四十个工人扩大他的工厂”得出招工扩大工厂;根据材料“这事你们公社要出头治他……地不要了”得出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根据材料“就是要试着扑腾……王才,我得谢谢你哩”得出马书记支持农村改革;根据材料“这就要向农工商三位一体发展”得出农工商三位一体发展。其次,展开阐释,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从背景和启示两方面展开,如背景方面,根据材料“这事你们公社要出头治他”得出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根据材料“中央很快要有文件了,土地可以转让的”得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结合所学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得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据材料“招四十个工人扩大他的工厂”得出乡镇企业的发展;根据材料“那不是穷的穷,富的富,资本主义那一套都来了吗”得出农村改革对传统乡村秩序造成冲击。启示方面,从改革的艰巨性展开,如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改革者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
答案:信息:土地可以转让,招工扩大工厂,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马书记支持农村改革,农工商三位一体发展。(4分)
阐释:
从背景角度作答: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对传统乡村秩序造成冲击。(6分)
从启示角度作答: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改革者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4分)
20.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早在汉代,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唐帝国时期……西方人……中国文明的优美与进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的先进性;国力强盛,社会稳定;中外交往频繁;社会治理卓有成效;根据材料一“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法系”得出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根据材料一“唐帝国……中国的宗主权势力范围”得出宗藩关系的建立;根据材料一“以利玛窦为代表……儒家学说传播到西方世界”得出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的促进。第(2)问,根据材料二“在英、法……而是隶属关系……殖民地法院的最高上诉法院”得出西方国家违背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的主权平等原则,把宗主国的法律凌驾在殖民地法律之上;根本目的是加强对殖民地的统治,谋取最大利益;根据材料二“殖民地……属人主义原则……实行宗主国的法律……实行殖民地法……”得出在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中实行双重标准;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推进殖民地的法治进程。第(3)问,根据材料一“汉代……到了唐帝国时期……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法系……西方人,也都盛赞中国文明的优美与进步”“把作为中国文明本体的儒家学说……欧洲大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可得出古代中国法律文化外传主要通过先进文化的影响力;根据材料二“殖民地的法律制度……对殖民地占领当局……对殖民地的人民……”可得出西方近代法律文化外传建立在殖民侵略基础之上。
答案:(1)中华文明的先进性;(2分)国力强盛,社会稳定;中外交往频繁;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宗藩关系的建立;社会治理卓有成效;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的促进。(4分,任答两点即可)
(2)西方国家违背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的主权平等原则,把宗主国的法律凌驾在殖民地法律之上;根本目的是加强对殖民地的统治,谋取最大利益;在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中实行双重标准;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推进殖民地的法治进程。(每点1分,4分)
(3)古代中国法律文化外传主要通过先进文化的影响力;西方近代法律文化外传建立在殖民侵略基础之上。(2分)
7 / 7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原创预测卷四
一、选择题
1.饕餮是商人信仰图腾,商代青铜器多有饕餮纹;“凤鸟”则是周人信仰的图腾,西周建立后,凤鸟纹样开始流行。商人重酒,周人禁酒,周公颁布禁酒令《酒诰》限制饮酒,周代青铜酒器大量减少。商周两代青铜器的变化说明(  )
[A]祭祀成为青铜器的主要功能
[B]政权更迭影响文化生活
[C]商周时期青铜文化达到了鼎盛
[D]经济发展推动制度更新
2.汉武帝从中朝官中选拔了一批官吏,出任外朝的大臣,这些人既是中朝的侍从顾问,又同时出任外朝官,代皇帝巡行各地。该项措施(  )
[A]完善了监察谏议体系    [B]改变了选拔官员的制度
[C]便利了中央加强集权 [D]提升了地方行政效率
3.南朝文风讲究声律辞藻、颇为华丽;北朝文风质朴、宜于实用。北魏中期后,南方文学逐渐在北方传播。北齐、北周时,北方作家多以南方作家为楷模,出现了以南方文学为主流的现象。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南北朝时期(  )
[A]南方统一北方趋势明显 [B]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C]文化发展助推民族交融 [D]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
4.下面是唐朝后期两京地区和河北—河东地区出土的墓志数量(每十年)变动示意图。改变其趋向的主要因素是(  )
[A]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落 [B]科举选官的进一步完善
[C]黄巢等农民起义的冲击 [D]藩镇割据对民俗的破坏
5.宋太祖在位时把武将宋偓之女立为皇后,为其子赵德昭迎娶武将陈思让之女,将自己的妹妹嫁给武将高怀德,而自己的两个女儿也分别嫁给武将石守信之子石保吉、王审琦之子王承衍。宋太祖此举(  )
[A]意在缓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
[B]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历史问题
[C]旨在笼络武将参与国家治理
[D]保障了文官集团的政治权力
6.《五老图》是古代宣扬尊老传统的代表性作品。北宋时期,“五老”多以袍服官帽、乐享晚年的形象出现;到了明清时期,则多取材于市井民众,以衣饰朴素、须发皓白、躬肩驼背的老人形象为主。该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  )
[A]封建剥削日渐趋于沉重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C]教化手段的世俗化趋势 [D]民众审美出现阶层分化
7.自“中外通商以来,中国之财溢于外洋者,洋药而外,莫如洋布、洋纱”。1878年,上海机器织布局成立后获得十年专利权,明确规定“无论华人、洋人均不得于限内另行纺织”。这一规定(  )
[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
[C]有助于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
[D]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8.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科举改革的谕旨,不久因戊戌政变而中断。1901年6月,清政府却下令停止武科举,文科举取消八股,乡会试改用策论,注重实学和实务。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西学东渐逐渐深入 [B]废除科举成为共识
[C]统治危机不断加剧 [D]学堂选官制度确立
9.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指出扭转时局的关键,是用革命手段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建立民主政治。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向社会各界公开自己的政治主张。这(  )
[A]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B]推动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C]强调了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D]促进了人民民主革命政权的创建
10.1956年,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各类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并提出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工作中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7年又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等思想。这表明毛泽东(  )
[A]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B]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C]践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D]强调工作重心的转移
11.下表为1980—2015年中国与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联系事件的数量统计情况。据此可知,该时期中国(  )
1980 年(件) 1990 年(件) 2000 年(件) 2010 年(件) 2015 年(件)
发达国家 2 687 2 075 14 406 85 806 194 046
发展中国家 2 003 2 754 15 688 58 870 157 160
不发达国家 541 602 2 185 10 574 27 959
合计 5 231 5 431 32 279 155 250 379 165
[A]双边外交活动成就较突出
[B]已成为国际关系的实际主导者
[C]积极拓展国际活动的空间
[D]努力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12.12世纪时,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建立司法令状制度,令状要求郡长调查被告的土地是否被错误处置,王室法庭要根据陪审员的答复而作出判断,以便解决土地争端问题。这使自由民纷纷越过领主法庭直接向王室法庭投诉。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英国(  )
[A]法制秩序破坏 [B]国王权力加强
[C]民族意识觉醒 [D]领主权力扩大
13.1609年,阿姆斯特丹银行成立,它管理外汇兑换,铸造硬币,开放提供信用和贷款的支票服务,为存款提供担保,该银行还定期印刷、发布股票市场的股价,各个国家的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向这个银行。此银行的成立(  )
[A]反映了价格革命的影响 [B]助推了荷兰的海外殖民
[C]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资金 [D]标志着资本原始积累完成
14.1842年,法国的《公有法典》一书提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由公社组成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公有制社会。工人阶级领导的革命成功后的公社,应该“消灭特权的最后残余”。这反映出(  )
[A]马克思主义在法国的传播
[B]大革命精神在法国传承与发展
[C]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局限
[D]巴黎公社革命对法国影响深远
15.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和技术的聚集催生了一批资本、技术密集的新产业,企业规模的扩张产生了长流水线的生产工艺,对企业提出了更复杂更高端的要求,泰勒制、福特制等生产组织形式因此建立。泰勒制和福特制的建立,反映出(  )
[A]技术专利的垄断 [B]国家管控力的加强
[C]资本流动的加快 [D]管理方式的科学化
16.20世纪六七十年代,挪威在对燃料、原料和半成品实行低进口税率政策的同时,对机器制造和化学等工业产品保持高水平的关税保护,对本国能够生产的商品倾向于限制其进口。这反映出当时的挪威(  )
[A]努力提高福利水平 [B]着力振兴民族产业
[C]与欧共体联系密切 [D]深受滞胀危机影响
二、非选择题
1 9 8 7 6 5 4 3 2 1 0 +0.5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渚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钜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然其著者在宣房。
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堆;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
——摘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据《新唐书·地理志》所记载全国水利工程共236处,前期为155处,后期81处,前期约占三分之二弱。若以秦岭及淮水以南为南方,以其北为北方,则北方前期水利工程占104处,南方51处,北方占三分之二强。但若加上前期陇右道地区的水利,则前期北方占十分之七八或更多。从后期南北地区情况看,后期81处水利中北方仅为14处,南方67处,南方占十分之八强。
——摘编自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时期水利兴修的特点及意义。(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水利工程的分布概况及形成原因。(6分)
1 9 8 7 6 5 4 3 2 1 0 +0.5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元朝基于“天下一统”理念,在君臣话语体系中自称“中国”,以“中国”正统自居。祭祀历代帝王,认同辽金宋均为正统王朝。在涉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中国”一词的使用频率更高,词义也更明确,同时期的安南、高丽在与元政府交往过程中称元朝为“中国”。元朝深层次的“中国”认同体现为尊崇儒学、立庙祀孔、传承中国道统和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效管理。代元而起的明朝,视元朝为正统王朝。
——摘编自孙红梅《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元代“中国”认同》
材料二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中国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经济文化长期密切交流、互相影响的结果,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难以分别的局面。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这个名称,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发展成中国各族人民的共识。《义勇军进行曲》发出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呼声,抒发了人们的共同感情。深深扎根于人民脑海中的民族自觉,成为鼓舞无数中华儿女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无形动力。抗战胜利后,中华民族一扫不少人在长期半殖民地境遇中形成的自卑心理,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自觉地成为一个稳定的共同体。
——摘编自金冲及《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朝“中国”认同的表现。(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稳定的共同体”的原因。(6分)
1 9 8 7 6 5 4 3 2 1 0 +0.5
19.1984年《十月》杂志第4期发表了贾平凹的小说《腊月·正月》,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陕西农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腊月·正月
……到这儿,(文化站站长)韩玄子记起王才来。就将转让土地之事端了出来,气呼呼地说:“这还了得!这样下去,那不是穷的穷,富的富,资本主义那一套都来了吗?这事你们公社要出头治他,你们知道吗?他钱越挣越红眼,地不要了,说要招四十个工人扩大他的工厂哩!”
(公社)王书记说:“这事不好出面干涉哟,老韩!人家办什么厂咱让他办,现在上边政策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呀!昨天我在县上,听县领导讲,县南孝义公社就出现转让土地的事,下边汇报上去,县委讨论了三个晚上,谁也不敢说对还是不对。后来专区来了人,透露说,中央很快要有文件了,土地可以转让的。”……
(县委)马书记在王才的加工厂里,一边细细观看操作,一边问王才筹建的过程、生产的状况和销路问题。……他当下就对王书记说:“你们公社有这么个大能人,你们怎么不声不吭?”那眉眼儿还是善善的,质问却使王书记张口结舌了。王才说:“这也全亏公社支持哩!只是我才干起来,咱是农民,没干过工,也没经过商,试着扑腾哩。”
马书记说:“就是要试着扑腾。现在的农民,仅仅靠那几亩地,吃饱可以吃饱,但日子也不会过得太好,这就要向农工商三位一体发展!南方一些地方,人家就是这么成起事的。我还以为咱山地没这个基础,你倒先闯出路子了!王才,我得谢谢你哩!”
——摘自贾平凹《腊月·正月》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14分)
1 9 8 7 6 5 4 3 2 1 0 +0.5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早在汉代,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就开始对朝鲜半岛产生影响。到了唐帝国时期,已经在东亚和中亚建立了中国的宗主权势力范围,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法系。到过中国的西方人,也都盛赞中国文明的优美与进步。13世纪的《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国王治国至公平,境内不见有人为恶,城中安宁,夜不闭户,房屋及层楼满陈宝贵商货于其中,而不虞其有失。”16世纪后半叶,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访开启了“中学西传”的进程,把作为中国文明本体的儒家学说传播到西方世界,在大革命前夜的欧洲大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公丕祥《19世纪之前的中外法律交往》
材料二 按照威斯特伐利亚模式,在各个主权国家的法律制度之间并不存在隶属关系。但是,在英、法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之间却不存在平等关系,而是隶属关系,宗主国的最高法院往往是殖民地法院的最高上诉法院。在公法领域,作为西方法治主要原则的人权和宪政从来没有真正移植到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中,在殖民地根本谈不上平等权、普选权。在私法领域,打开贸易壁垒是西方国家关注的焦点。殖民地的法律制度几乎都采取属人主义原则,即对殖民地占领当局实行宗主国的法律,而对殖民地的人民则实行殖民地法或者当地的习惯法、宗教法。
——摘编自朱景文《西方法治模式和中国法治道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依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原则简评西方国家在殖民地的法治行为。(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的法律文化外传过程有何显著不同。(2分)
1 / 9
同课章节目录